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小康社会论文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小康社会论文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6-0004-06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发展历程,有两条红线贯穿始终:一条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实践主线,一条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探索的理论主线。两大主线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交相辉映,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轨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答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具备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才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毛泽东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始于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①毛泽东所说的工业化,其含义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现代化。国际上的现代化理论也都是把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月,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在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国家。这是四个现代化最初的提法。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④,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臻于完善。1964年12月,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此后即使在“文革”中我国发展遭遇重大挫折,但这一奋斗目标也没有被动摇。1975年,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再次向全党全国重申了“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奋斗目标。正是由于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著追求,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战胜了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孤立、封锁、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赖以进行的政治前提与物质技术基础。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倡者。民主革命时期,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围绕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毛泽东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新中国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工业极为落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种基本国情,毛泽东提出,新中国面临着两项互为条件的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打破常规,以非常规方式赶超发达国家。毛泽东从中国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事实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出发,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⑤第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坚持农轻重并举。毛泽东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教训,提出必须合理安排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在发展重工业生产的同时,注意抓好农业和轻工业,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并进一步将农、轻、重的关系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第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建国初期针对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要求中国不搞工业体系,基本上依靠苏联的主张,毛泽东明确提出,实现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使我国的工业门类基本齐全,产业结构完善,布局比较合理,基本上能满足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第五,把我国从一个落后大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必须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也要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合作。

毛泽东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毛泽东这一理论贡献,我们才能说毛泽东思想不仅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而且有理由说毛泽东思想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理论。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1976年,我们党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局面。1977年,邓小平重新复出,进行拨乱反正,开启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鲜明地提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⑥1980年,邓小平强调:“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⑦1982年,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全国庄严地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伟大任务,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大会为我们党制订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1980年到1990年,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六个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我国实现了从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迈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邓小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指出:“什么是我国今天最重要的新情况,最重要的新问题呢?当然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⑧正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殚精竭虑、费尽心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⑨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经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具体体制。第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第五,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第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第七,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第八,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九,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

总之,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落后大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因此,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1)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推进者。1989年6月,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他在讲话中提出,“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完满实现,任重道远”,必须“排除任何干扰,克服一切困难,以百倍的努力进行工作”(12)。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十四大报告的主题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报告指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承上启下的大会,十五大报告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报告还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和党的建设进行了跨世纪的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大会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长足发展。我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我们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这一期间,又是我们党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伟大历史任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1990年,江泽民在主持中央工作后不久就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代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当代中国的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多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第一,对我国现代化的战略作出新的部署,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第二,为适应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作出安排,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第三,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提出把建设政治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五,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应有贡献。第六,提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军队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七,提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指出在改革开放发展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一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八,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科学发展观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步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长得很,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13)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指出,“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了阐述和部署。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同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2008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2009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提出进一步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上来。可见,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都是围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展开的。这一期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经济总量先后于2005年超过英国、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于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最大的国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五,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第六,必须坚持和谐发展,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第七,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走自主创新道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第八,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科学发展观极大深化了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认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纵观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党和人民英勇卓绝,艰苦奋斗,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跨越了温饱和小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同时,党领导人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主线相映生辉,谱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历史篇章。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146.

②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437.

③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1956-9-28.

④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16.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下):849.

⑥⑦⑧⑩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2,241、249,179,163.

⑨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

(11)江泽民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9.

(12)江泽民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63.

(13)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1-2.

(1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4-5.

#WW李翠玲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