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的“BPR”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学校论文,BPR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BPR”理论及其对学校发展的启示
(一)“BPR”理论简介
1993年,美国学者哈默和钱皮(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共同发表了《企业再造》(Reenineering the Corporation),这本再造理论的奠基之作,迅速在全球企业管理界掀起了再造热潮。他们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要针对竞争环境和顾客需要的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等各项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BPR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最佳企业实践”的状态,实施BPR的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引进和吸收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做出相应改进的学习型组织。BPR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进而引发了一场管理革命。
那么,究竟何谓BPR?哈默博士认为,BPR是在对企业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之以获得绩效上的重大改善的活动。它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BPR是一项战略性的进行企业重构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BPR借助了工业工程技术、运筹学方法、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项现代社会人文科技手段,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系统重构。第二,BPR的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首先,BPR摈弃了职能导向的管理思想,确立了以“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的流程为核心的组织形式,使员工由被动的服务提供者变为主动的服务创造者,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了企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日趋完美。其次,BPR压缩了科层组织中的管理层级,缩短了高层管理者与一线业务员工、顾客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企业贴近顾客群,直接获取他们对产品的真实反馈意见和最新需求信息,准确预测市场动向并及时进行经营决策调整,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再次,BPR将市场导向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上下,激发了员工自身对确保产品与服务品质这一工作的投入意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第三,BPR的要素是目标、技术和人。BPR的核心任务,是要将技术和人这两个关键要素有效地运作在业务流程的再设计与重构活动之中,从而推进企业组织的技术性和社会性发生适应企业整体绩效改进和长远发展的改变。有研究表明,推进BPR的力量来自于企业基层和各层级员工间的交叉互动式学习。因此,推行BPR的先决条件是培育一个有助于鼓励学习,特别是从失败和不断革新中学习的企业环境。
(二)BPR对学校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启示我们应将学生的发展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也应该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当然,正如企业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从而使企业自身也得到发展一样,学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必须牺牲教师的发展,恰恰相反,只有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启示二,全面关注业务流程的系统化启示我们,在学校发展中,首先应注重“流程”。BPR强调“组织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一个流程是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的,对“流程”运行不利的障碍要被清除,职能部门的意义将被减弱,多余的部门及重叠的“流程”将被合并。其实,在学校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下,学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因事设岗,而不是因人或部门设岗。其次应使用绩效度量和整体最优原则,关注学校办学整体效益最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应借助最新信息技术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基础上的集成管理,进而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启示三,要通过自上而下,将教师培养成为面向顾客(主要是学生、家长和社区)需要的专家。这里主要指以下三点:一是强调校长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首先,校长应该善于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任务导向的目标统一起来;其次,校长的风格应是互动型和非命令式的。二是强调培养一个团结、综合力与示范效应强的团队。三是强调提高学校管理者与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
启示四,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组织要更富有弹性,并大力提高组织整体的综合效能。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组织中要真正充分地下放权力,降低决策层级,将决策点置于流程内部,从而达成纵向压缩组织,使组织扁平化进而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在整个学校流程中的作用。二是强调创设学校上下的团队合作和并行的工作氛围。这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组织团队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是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从而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启示五,在竞争环境持续变化的情境中推行变革管理和知识管理。如众所知,现在的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所谓变革管理,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勇于革新者,共同为全体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学校个体性,即特色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学校是难以生存的,成功的学校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变革型学校,他们不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显然,一个有创新力的学校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学习型组织,其创新力来源于强有力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和提高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
启示六,BPR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精心设计的BPR架构将会全面增强学校的生存力和竞争力。第一,学校发展的BPR在我国中小学管理中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目前在理论界与实践中尚无人系统地探讨这一问题,但实际上,许多成功学校的发展策略在客观上是符合BPR理论的。第二,校长要不断寻求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实施BPR策略。当下,社会变革的速度逐渐加快,任何一所学校办学模式或经验的有效性周期正在缩短,与此同时,社会却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办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如果学校不能适时地转入BPR,那么,就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处于被动地位。
二、学校发展的BPR理论界定
什么是学校发展的BPR理论?借鉴企业发展的BPR理论,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学校发展的BPR就是学校管理者以组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对学校教育教学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使学校绩效有较大提高的策略。显而易见,学校发展的BPR理论与企业的BPR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学校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毕竟多有不同,所以,学校与企业的BPR方式也就有可能相去甚远。一般地,企业实现BPR往往是突变式的、跨越式的,而学校达到BPR则往往是渐变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扬弃和发展。
三、学校实施BPR的策略及误区
(一)需要实施BPR的三类学校
借鉴企业实施BPR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需要实施BPR项目的学校大体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积重难返的学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薄弱学校。这类学校往往是身陷困境而不得不准备背水一战,期望借助一套突破性的管理改进方案,冲出困境。这里所说的“困境”,可能是学校办学成本过高,可能是学生合格率太低,也可能是学生、家长和社区已经对学校办学怨声载道,或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尽管薄弱学校的成因比较复杂,但此时,坚决彻底地推进根本性的学校再造当是学校惟一的出路。
第二类,目前尚可但即将或有可能陷入困境的学校。这类学校“日子”还过得去,当前的办学状况甚至还是令人满意的。然而,倘若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有可能会预见到在不远的将来便会有“暴风骤雨”的降临,或感觉到某些不确定因素将给学校带来的危机,这种危机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学校以往的成功基业。在这种情况下,有远见、能未雨绸缪的校长就会在学校即将走下坡路、步入逆境之前,适时推行BPR,以改进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类,目前处境良好,但希望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的学校。这类学校目前正处于巅峰时期,不要说眼前没有困难,即使是可以看得见或想得到的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如果这类学校的校长能够不安于现状而锐意进取,那么推行BPR将被看作是持续培育学校竞争优势和提升学校绩效的卓有成效的战略性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使自身的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地加强与巩固。
(二)实施BPR的误区
误区一,BPR是对组织机构从头开始进行全面的改造,应做到完美无缺。事实上,BPR认为确实需要进行必要的组织机构调整,使组织更趋于合理、完善,但并不追求完美无缺或绝对化的全面改造。
误区二,BPR是压缩组织规模,裁减教师,进而意味着以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工作。事实上,BPR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压缩组织规模,裁减教师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效率,BPR是通过过程创新、教师之间协调工作、敏捷化的组织机构,以实现学校的高效运作。
误区三,BPR可以彻底地消除一切问题。事实上,BPR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误区四,BPR会引起学校的混乱和教师的焦虑情绪。事实上,不实施BPR,上述现象也未必就不存在。在实施BPR过程中,频繁的培训与沟通是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的。
(三)学校发展的BPR理论实施之路
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误区,在我看来,实施BPR的学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在“突破性”再造与连续性改进中寻找均衡。事实上,连续性改进是和BPR思想一致的,其目标都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流程优化,改善学校与学生、家长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运营绩效,塑造学校竞争优势。从这一原则出发,突破性再造与连续性改进都只是BPR的手段,在BPR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上,二者应该互为补充。例如,对于根本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流程”,要必须进行彻底地、根本性地再造;而对于尚有潜力可挖的“流程”,或者在BPR项目基本达到目标而仅需要不断寻求局部更新以保持过程的先进性的情况下,连续性改进当是更合理的选择。
第二,注重将BPB项目规划中的战略性和执行运作中的战术性统一起来。毋庸置疑,依托清晰的学校战略规划和高度认同的组织文化,明确设定BPR项目的展开步骤和各部门的具体再造任务,对于成功实施BPR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在实施过程中,BPR解决方案往往会被篡改为一系列的战术性活动来展开,这必然会导致BPR成功率不高的后果。
第三,促进广泛的知识共享及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结合再造项目的进度,就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展沟通活动,使这些工作对再造起积极作用。
第四,将一线教师放在再造工作的中心地位,这包括充分授权、发挥个人管理的能动性,并促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并行工作的工作习惯。首先,面向顾客,即学生、家长和社区——“所有不能为顾客所认同的和最终实现价值兑换的,就是浪费的”,是学校开展业务运作的基本原则。其次,面向教师——让教师了解学校的经营哲学和近期、中期及远期发展目标,激发教师个人的管理意愿,赋予教师更多的自我决策的回旋余地,这些都有助于学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再造动力。再次,校长应该将促进、激励教师和为教师提供支持性服务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培养教师和团队的学习精神及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将成为优秀的校长的必然使命。此外,一个充满“平抑等级制度”的精神的校长,无疑会对构建一个柔性的、面向团队和业务流程的学校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五,在特定阶段,有选择地引进“外脑”,是学校实施BPR的助推器。国外有专业管理咨询公司,而国内却鲜见,但学校可以采取聘请办学顾问的形式来促进学校发展。不过,在聘请办学顾问时要兼顾教育系统内和外的有识之士及有智之士。有选择地引进“外脑”的好处主要有:一是“外脑”不仅了解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而且对学校的管理与运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业务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实施经验,从而保证了许多易犯错误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外脑”从“局外人”的角度更容易识别、促进与推动学校业务流程的改进,为学校带来理念更新、业务衔接、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综合提高。三是把学校实施BPR的“质量”问题导入了可以监控的轨道。
综上,BPR不仅是一种技术,而更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教育改革也必将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在学校中有效地实施BPR将成为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必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