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语言艺术初探论文_梅芹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初探论文_梅芹

宜都市职教中心 湖北 宜都 443300

摘 要: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关系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研究、创新。本文从“课堂教学前的开场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点拨、课堂教学中不同内容、不同气氛、不同时段的用语不同”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总结了一些确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言艺术 初探

捷克17世纪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对教师的语言曾说过这样精彩的比喻:“教师的嘴,就像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作为语文老师,课堂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关系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研究、创新。只有不断探究这门艺术,才能胜任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不断学习与研究,认为要使课堂教学语言日臻完美、炉火纯青,必须做到言之确凿、证之有据、推之有理、谈之成章。

一、开场语引人入胜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走进教室富有艺术性的开场白,即新课前的导语,能轻松自如地敲开知识的大门,巧妙地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向着敞开的知识大门前进,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创造气氛。如:我在上毛泽东同志的诗歌《七律·长征》时,课前我先放由这首诗谱写的歌曲。然后引导,通过歌曲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用了以下开场白: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长征途中,戎马倥偬之间,毛泽东曾挥笔写下许多雄奇豪迈的诗篇,《七律·长征》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它把我们带进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七律·长征》概括了长征途中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理解这首诗还需学习了解长征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重走长征路,重回当年的战场,重温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吧。这段导语字字句句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的心仿佛随着教师深沉激越的语言飞向了历史长河,飞到了长征途中。

二、点拨语拨云见日

教学中,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或证明某一问题,或前后内容承转衔接,或活跃课堂气氛,这时的语言需要精心组织,多数情况这也是新课教学中的点拨。恰当使用点拨的语言可以起到疏通学生思维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烘托主题的重要作用。如:讲解《最后一次讲演》时,先引用闻一多先生的那首既唱出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张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的,且学生熟知的《七子之歌》做点拨,初步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人格魅力。教《回忆我的母亲》则可引一些哀悼朱德母亲的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教人成才民族英雄,举世同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高度评价了朱德母亲的一生。往往通过点拨,学生会思路大开。

点拨不仅在新课开始,也用在教学中,这时的点拨,既可是讲述的语言也可是解释的语言。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在讲解用词精当这一问题时,可以抓住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这句话,他是这样诠释的: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他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不可估价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才能十分准确地突出马克思这一伟大思想家的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课堂提问也是一种点拨,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常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切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出了一些新鲜而有趣,且又能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就能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使知识趋于深化。在教《琵笆行》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问题一个比一个大。有助于学生去探索这首诗的组织结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循着提问,学生就可以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中去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去探幽揽胜,自己去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最后达到了理解、背诵、默写的程度。

三、场景语妙趣横生

讲述欢快明朗的情景时,多用轻快的语言,声音清晰而不用重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讲授《天山景物记》时,就用抒情的语调、明快的节奏介绍天山之夏的独特丰韵、戈壁滩虽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则另有一番天地。在这里有蓝天、雪峰、云影、飞瀑、清流、密林、日影、鸟鸣、五彩缤纷的野花、一望无垠的牧场……真是色彩绚丽,无一不充满着诗情画意。下面就让作者带领我们去游览这个繁华灼灼、溪流淙淙的天山吧!随着教师情感浓烈、节奏明快的语言,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意境,神往于天山景物,这样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讲述庄重、肃穆、悲痛、沉重,或强调、引起注意等有关内容,多用节奏沉稳、语速缓慢、音强而有力的慢语,使学生在大脑皮层放松的情况下,受到较强的刺激,留下深刻的记忆。如讲《一月的哀思》时,就要用深沉的感情、哀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朗读:“伟人长睡,巨星中天坠;哀乐低回,灵车队,百里永相随……泪淹纪念碑,哭声震长安,若能换回总理在,愿把肠哭断……人民的心啊,装不下这巨大的痛苦……北京,一月的凌晨,寒冷、宁静……” 这样,学生的感情被这浓烈的气氛感染,周总理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就无形中烙印在学生心中,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讲有趣的内容,不妨用幽默的语言。幽默是一种智慧,如果课堂语言幽默诙谐,那么课堂效果必定事半功倍。因为诙谐往往带有讽刺意味,常用于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而有些文章本身幽默诙谐,于谐谑嬉笑中包藏着辛辣的讽刺,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授《变色龙》《守财奴》《范进中举》《竞选州长》等作品。 当然,幽默诙谐同样宜讲究分寸,一味追求,风趣就必然流于轻佻、庸俗,失之于浮,给人以哗众取宠之感。

如果课堂语言幽默风趣,那么能使干巴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幽默风趣是教学的添加剂和润滑油,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感染力,使学生在谈笑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如在上《我的早年生活》 这篇文章时,我用伟人周恩来的故事,调动学生了解伟人事迹的欲望:一次记者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到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于是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损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运用曲解,使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通过这一趣味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教无定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应多学习、多研究、多总结,将本次的“初探”引向深入,总结出更新、更准、更有操作性的方式方法来。

参考文献

[1]王雪晴 浅谈语文教学中点拨作用[N].《金色年华:下》,2015。

[2]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

[3]《周恩来的外交故事》。

论文作者:梅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初探论文_梅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