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的存在方式--对音乐本体论的哲学思考_本体论论文

论音乐的存在方式--对音乐本体论的哲学思考_本体论论文

论音乐的存在方式——关于音乐本体论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音乐论文,哲学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假如追问音乐具有哪些功能,它的构成怎样,这并没有超出音乐自身的范畴。但是,如果追问,音乐是怎样存在的,它的存在方式如何,则把问题提升到了哲学高度,直接关涉音乐的本体论问题。

由于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属于音乐哲学问题,因此,这里简要地回顾一下有关哲学存在方式的本体论研究,并通过对其方法论问题的挖掘,来确定对音乐存在方式研究的方法,是大有益处的。

在哲学上,关于本体论的研究,应该同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溶为一体。但是,在黑格尔以前的形而上学,却没有把它们真正统一起来,他们的逻辑并没有把思维形式和认识的深化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是撇开认识的生动内容只着重研究现成、固定的思维形式。因此,在旧形而上学那里,认识的内容和形式是分割的。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分离,就其方法论而言,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致。在西方哲学史上,巴门尼德首先把存在上升为本体论进行哲学思考。但是,由于直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他认为,作为本体的存在只能是生成它物的东西,不能被它物生成;本体既是终极的原因,又是归宿。基于这样的前题,他提出宇宙的本体存在,必须具备如下特征:第一,存在是不生不灭,永恒静止的,“存在不是过去的存在也不是将来的存在”,它始终如一,“存在自身静止在同一个地方,永远停留在那里。”第二,“存在是连续的,不可分的”,假若把存在看成是非连续的,可分的,必然要导致存在的生灭。后来的辨证法思想家,把巴门尼德的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典型的形而上学。这种直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只能把握事物的表面现象,永远也不能深入到存在方式的本质。

黑格尔是第一个把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联系起来考察的辩证哲学家。他在其主要著作《逻辑学》中,明确提出了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致的原则。这是黑格尔在哲学史上一大功绩。列宁对此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关于联系和转化(联系也就是转化)的阐述,这就是黑格尔的任务。黑格尔确实证明了:‘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确切些说,不是证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测到了。”(《列宁全集》V38P192)根据逻辑学、认识论、 辩证法相一致的原则,一方面,黑格尔进一步论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必须反映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任何内容都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处于变化、运动、生成、消亡过程中,形式必须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黑格尔阐述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想,他说:“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在历史上同样也应该是最初的东西”,科学的出发点就是“最简单的逻辑开端”,“无论在天国,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因为这两个规定是不可分割和不能分割的,”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黑格尔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符合历史和科学的,应该成为我们研究音乐存在方式的借鉴。我们认为:音乐的存在方式,一方面,它和音乐的内容、质料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无论就其音乐的产生,还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存在,它都是历史地生成的,即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根据音乐存在方式的实际历史演进,根据历史和逻辑的一致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音乐的存在方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音乐过程本体论,它具体表现为三种动态存在状态:1.自然的质朴状态;2.与人的生存生活方式溶为一体的状态;3.独立的审美状态。

如若用静止的观点,人为地而不是历史地为音乐的存在方式进行界定,必定要重蹈巴门尼德式旧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覆辙。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我们应当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对音乐本体论的研究,首先要探求人类的本质和人类学本体论。

音乐的本质是从人类的本质中派生出来的。但是,为了真正弄懂人类本质的建立过程,还必须研究人类之前的自然界的历史。低级运动是高级运动的基础,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没有人类之前的自然界的发展历史作为预备,便不会有人类,人类学本体论中包含自然本体论的内容。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本质的一贯思想,人类之所以能超越生物界,其根本在于人类把整个自然界化成自己无机的肉体。马克思认为,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工具是人类肢体的延长,是主体的一部分,整个自然界已随着人类实践力量的壮大而成为人类这一宏伟主体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强调,脱离开自然界的人,同脱离开人的自然界都是空洞的抽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他的血肉、四肢、感官和灵感,都来自于自然界,受到自然力的影响和制约,人化的自然界、感性,都是主体同客体,人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曾有一种“物活论”的自然观,即强调把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并赋予自然以灵性的学说。关于这样一种把自然同人融为一体的思想,在我们祖先的很多文献中早就有所体现。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的“天道自然”、“道法自然”,充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并列;张载的著名论著《西铭》中所谈及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天地看成是自己的母亲,把天地之气的汇合处,看成是自己的有形之体。因此,他强调,天地之性,即是我性之根源。据说,学者周敦颐家窗前长了很多草,可他从来不去拔,他认为,此草“与自家的意思一般”,可通过草,观天地生物气象,天地有“生意”,而这个“生意”是我与天地万物共有的……。

不论是西方的整体自然观,还是我们祖先的诸多论述,都在告诫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整体地去看待社会,整体地去分析事物,社会和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大百科音乐舞蹈卷)。关于音乐概念的这一界定,首先说明,声波振动是音乐存在的先决条件,其次是通过时间的运作,由主体进行参与的活动。这就开始涉及第一个问题,即在声波振动的这个环节中,在还没有主体的参与活动之前,音乐是否已经存在?自然界中的诸多自然声响,例鸟叫声、流水声、雷鸣声,及许多无声世界的运动,是否可以划为音乐的范畴?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显得很幼稚,音乐是有了人类之后的产物,特别是强调主体的参与构设的音心对映之说,是难以接受的。但是根据马克思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我们看问题不仅要观察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且还要同时追溯其历史本源。也就是说,“为了真正弄懂人类本质的建立过程,还必须研究人类之前自然界的历史。”根据这样一种整体性的发展思想,探求音乐的存在方式,不能抛开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本体,特别是不能抛开这些自然本体中所蕴藏着的音乐潜在性。自然本体和人类本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虽然在人类还没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中,特别是那些呈现为自在性、自然性、自由性音高和节奏的出现,并没有主体——人的参与和肯定,但这些自然本体所固有现象,仍可被看作是一种人类学领域内的潜在的东西,因为这些已构成了音乐质料。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它们并不是一种与人类毫无关联的纯自然事实。我国古代把“声”泛指一切声音,同时又把“声”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人籁”(指远古的编管乐器——龠),虽不同于“天籁”,却包含于天籁之中,且顺乎自然而生。古罗马唯物主义诗人卡尔·卢克莱茨在《论物性》中,更加确切地说明了乐器是模拟自然而生的道理。自然本体是在人类本体的外化侧对于能动侧的关系上,作为外化侧在价值上所具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属性中得以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从自然本体论到人类学本体论的统一进程中,那些在自然本体中所生成的音高和节奏——构成音乐的要素中,虽然还没有人类主体的直接参与和肯定,但它已作为先奏,作为一种价值的肯定或否定属性而得以存在了。

什么是存在?一切自然界存在物的最普遍的属性什么?古代朴素的物质观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具有感性形态的实体、基质,如泰勒士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中国古代的五行和元气等;近代机械论的物质观则强调物质以微粒、化学、机械属性等作为世界的基质和实体的特性;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则从根本上把一切能够成为认识根源的东西,包括人、人类社会都纳入物质概念之中,强调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什么是存在的逻辑?存在的逻辑呈现为从潜存到实存的过程。正象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世界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例如一块大理石,是雕像的质料,而雕刻家所塑造的形态便是形式。根据潜存到实存的理论,在这里,大理石对雕像而言就是潜在,一块大理石就是一座潜在的雕像,只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加工,就可能创造出一座雕像来。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作为整体事物的存在,可能性、潜在性往往比现实更为基本,而在存在的这种由潜到显的过程中所呈示的稳态的条件,则更加引人入胜。在实存的东西背后,具有像海洋一样无穷的潜在性因素,实存恰恰是对潜存空间的稳态因素的挖掘和提取过程。

所以,在自然本体中,音乐存在的诸要素素材方式,就其潜存性及其价值上的肯定性与否定性而言,首先存在于自然本体中,存在于自然界的浩瀚现象中。

音乐和人类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的生产实践,人的生产工具变成了人的超生物器官,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肉体,人们便通过对自然本体和社会本体的再认识和不断地发现来挖掘那些具有潜在性的、未经人类加工和认识的固有音乐成分。人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根据自己已有的价值评判标准,对自然本体和社会本体中的固有音乐现象加以肯定和否定,并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开始音乐创造和音乐生活。

但是,音乐的基本材料是声音,它不象文字,在没有音乐记谱法及未发明录音技术之前音乐是无法记录和保存的。因此,一切古代的音乐,就其瞬间的过程而言,实际上早已消失在太空中,消失在原野上,消失在人们历代繁衍的进程之旅……。但是,一切古代的音乐真的就毫无一点被保存下来吗?它又是以怎样的方法得以存在的呢?

我们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有了人类的社会实践,音乐的存在方式一改自然本体的自在性和潜在性的存在方式。更多的音乐创造存在于世代人类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的积淀中;存在于历代创造和保存下来的乐器中;存在于世代人类的生活、劳动、创造所积累的普遍的心理经验中;存在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和不同创作个性的人的无意识深处;更存在于集体与种族的习惯性记忆及历史上的诸多神话、传说之中。

“音乐是一种随唱、奏而随即消逝其声波的‘时间性艺术’。现代人不仅无法听到神话传说时期的音乐。也不能听到商、周的音乐,而对于音乐及其有关事物的记载说来,文字又是难于为力的。”(黄翔鹏《溯流探源》P4)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历史的真实呢?

原来,“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之间的古代音乐,其本身早已不复存在了。也许,它以不可察觉的方式,融汇在我们民族音乐传统的中间,它和我们民族语言的发展,在音调的特点上相关连,而存在于某种旋律进行、某种节奏形态、某种调式结构、直到群众性的欣赏习惯之中。……唯独有条件的,只是它们的音阶结构的规律有可能保存在某些幸存的乐器实物之中,可供我们今天来进行研究。”

1978年3月,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批古乐器, 其中有一件乐器曾侯箫,有七、八个箫管能发声,可以听出它们至少是六声音阶的结构。这种形制的排箫和古壁画、石雕中所见形象一致,并与今天仍在东欧舞台上演奏的排箫相同。我国先秦编管乐器,如箫有的称为“籁”,与至今罗马尼亚的排箫名“Nay”可能不无关系。

中国汉、魏时代的相和大曲“艳”、“趋”、“乱”的结构旋律,发展演变到唐代大曲的“散”、“歌”、“破”的艺术结构,以及时至今日的西安鼓乐的“散”、“慢”、“快”的形式规律等,都充分说明,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存在方式是以积淀的形式存在的。“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主体活动方式的对象,并非‘乐理’所条分缕析的认知对象,而是提倡天人合一,心物一体,情景交融以及掘井及泉的体验与智慧。”(肖梅《中国传统音乐存在方式》)正如朗格所论述:“音乐运动形式的内在逻辑与人类情感形式有着惊人的一致,音乐的样式与生命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相同。”

进入人类实践主体(个体)创作部分的音乐创作,既是以自然本体以及历史传承的心理积淀为条件和基础的,同时又是以创作者个体的发育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为准备的。音乐创作由作曲家来完成。首先他们要接受必要的专业音乐知识、音乐创作技法的训练,但是他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并不仅仅是音乐技法的罗列和堆积。作曲家同时必须要在一定量的社会生活的积累和丰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爱好与情趣,不断地捕捉和挖掘自然本体和社会本体中所潜存着的作为音乐原本存在的质料,并通过对质料的提取和概括,通过自身对质料的加工、改造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再创造,使得音乐作品得以生成。原有的潜存能量,变为音乐现实,即艺术家通过社会生活、艺术实践,把自然本体、社会本体的两种潜存的可能性,凝结成符号体系——音符,以其达到走向音乐的实存过程,这是高一级的音乐存在方式。虽然此时的音乐是以音符、谱面的静的形式出现,缺乏音响空间,但它却已经以作曲家的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存在了。

赋予音乐以音响的形式是由演奏家、歌唱家来完成的。此时的有声音乐,不仅包含着自然本体、社会本体的诸多痕迹,包含着作曲家创造性的心理轨迹,同时还包含着二度创作(表演者)对以上诸多因素的认识及其在此基础之上的再创造,包含着欣赏者对经过二度创作以后的音乐的综合性认识及创造性的欣赏。这时的音乐,以其多重性的再创造,存在于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的不断创造及交互作用之中。正如N ·马雷舍夫所认为的:“大量变体性乃是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基本特点之一,音乐作品正是其符号结构体与意义的大量变体的统一。”“人的审美结构相对稳定,人的审美经验则绝对可变,于是‘本文’总是在其自身的‘上下文’与解释的‘上下文’中有所远化。”(韩锺恩《音乐美的构成方式》)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历史是生存着的,此在所特有的,在时间中发生的历事,在格外强调的意义上被当作历史的则是在相互共在中,过去了的,而却又流传下来的和继续起作用的历事。”

“本文”是确定的,“解释”则千变万化;自然本体是固有的,历史的变迁,心理的积淀,无意识的深处则是变化的,作曲家之对捕捉的成份及其在此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是不确定的,表演者、欣赏者的再创造也是不确定的,因此,音乐的存在方式以一种动态方式存在于主体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固有现象的价值肯定中及二度、三度创作的重新构设中。

[编辑部收到本文日期:1997年7月21日]

标签:;  ;  ;  ;  ;  ;  

论音乐的存在方式--对音乐本体论的哲学思考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