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
张晓玲
(成都新华医院特检科心电图室;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循证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资料,按护理干预模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可改善患者不良症状,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134-01
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针对这类患者若不及时进行干预便会威胁到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将对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效果展开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抽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资料,按护理模式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如下: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进行疏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树立起自信心,在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认真听取患者想法,提高临床干预效果[2]。
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环境干预,为患者构建整洁的住院环境,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消毒,确保患者的睡眠时间充足。
为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健康宣教也是不可缺乏的,护理人员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向患者科普,从而减轻患者的担心[3]。
1.3统计的方法
经过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后,应用()来表示计量资料,并通过t进行检验;应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x2检验,然后比较所得数据,如果存在显著的差异,即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采取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住院天数和卧床时间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9.2%,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护理后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SAS评分(43.63±9.72)、SDS评分(41.19±5.61);对照组患者SAS评分(56.22±11.14)、SDS评分(46.34±6.78),在SAS评分与SDS评分中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同时伴随心律失常并发症,由于该疾病死亡率较高,若不对其及时治疗便会延误患者最佳时机[4]。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自护能力,帮助患者更好的解决出现的问题[5]。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中非常满意为14例,占比53.8%、较为满意为11例,占比42.3%、不满意为1例,占比3.9%,护理满意度为96.1%;对照组中非常满意为9例,占比34.6%、较为满意为9例,占比34.6%、不满意为8例,占比30.8%,护理满意度为69.2%,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与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新花.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06):880-881.
[2]张利萍.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2):1681-1682.
[3]孙苓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3):174-175.
[4]朱蓬博,何佩丽.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20):81+83.
[5]邢晓华.全面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1):1319-1320.
论文作者: 张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效果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