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全面发展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3)04-0016-0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这一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 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 义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1]。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说: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P649)。1877年马克思在给 《<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 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3]。可见,实 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思想。关于这一点,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1894年1月恩格斯在回答友人要求他用最 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未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思想”时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 那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话以外,我想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话了[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首先他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阐明了人的发展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所 讲的人,是包括个人、集体、社会或人类在内的;但在“人的发展”中所讲的人,主要 不是“类”,也主要不是“社会”或“集体”,而是个人。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社 会、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社会、集体的基础,离开个人,就无所谓社会、集体。当 然,个人又不能脱离社会、集体而生活,只有在社会、集体中个人才能得到发展。但是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就是通 过最大限度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取得一般人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发展长期处于 对抗状态之中。鉴于这种情况,马克思的历史任务,就是寻找一种社会形式来克服这种 对抗状态,使社会的发展“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5]。这种社会形式就是共产主 义。所以,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人的发展 ”概念主要是讲个人的发展。惟其如此,马克思才得出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 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6]。只有个体发展了,社会才能真正发展,只有每一个人 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才能得到解放。
其次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吸取 以往进步思想家有关人的发展思想成果,阐明了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即全面、自由、 充分、和谐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 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 ,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说:共产主义使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共产主义者看来,“自由活动”是 “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出来的创造性的表现[8](P248)。所谓自 由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的和自 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8](P516),“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 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可以“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8](P37)。 所谓充分发展,是指发展的程度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仅仅 停留在充当机器的附件、生产的手段的范围之内。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一切天赋 得到充分发展”,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9](P485)。所谓和谐的发展 ,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包括个人自身在内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优化 。人类社会自私有制出现之后,人的各种关系就处于不和谐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 会,人才能从自然与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实现协调和谐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曾以赞同的口吻转述了黑格尔“人的和谐与发展”的思想。
人的发展涵义决定了人的发展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主要内容。因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 于劳动之中,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常说:人的全面发展就 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 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马克思在谈到劳动过程时指出:人通过劳动改变 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 ,并且使这种潜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P202)。潜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发展的一 个重要方面。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性 和自主性。即使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地 塑造自己,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智,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社会关 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8](P295)。马克思曾经从人的社会关系 的角度说明了人的发展的3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9] (P104)。最后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人的 个性发展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自由个性 ”服务的。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的充分自由发展。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这一点很重要。马 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8]( P79)。“有个性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相适应,个人对社会有自主性 ;“偶然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不相适应,个人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 性。
最后是马克思提出并实际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 理论区别于其他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8](P85)。因为只有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只有通 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 替,使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起来;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 社会的生存条件,消灭阶级、消灭旧的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生产力包括科 学技术,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包括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其 运用,必然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延长,而这正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 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的时间”[10](P225)。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10](P21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来自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他指出,工人之 所以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生产关系则是直接原因。因此,要改 变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奴役,减轻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就必须改变其生产关系,废除私有 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才能实现。教育是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 段,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 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人要获得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成为熟练的劳动力,必 须经过训练。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 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P195)。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教育只是为个人的发展 提供了外部条件,人自身的活动才是个人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个 体生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体生理活动,个体社会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体 社会活动。没有个体的积极活动,就谈不上个人的任何发展。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实 践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客体,也改造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 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活动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生产 者自身,锻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 和新的语言”[9](P494)。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主体自身的素质,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的现实步骤。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斩断了捆绑中国人民特别是农 民的四大绳索(代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冲决束缚他们发 展的各种罗网,提出了“个性解放”的口号,指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 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1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的方针,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求因材施教,提倡个性教 育,制定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倡导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创作自 由,从各个方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遗憾的是,毛泽东晚年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 展理论产生了片面认识和误解:一是强调社会、集体的发展,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例 如,他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妥当,结果都离不开我。有人说是马克思讲过 的。是马克思讲过的,我们可以不宣传。人人为我,是人人都为我一个人;我为人人能 为几个人?”[12]这表明,在毛泽东看来,个人与集体是完全对立的,个体的“自我” 丧失得愈彻底,群体的利益才能实现得愈充分。二是只讲变革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对于 人的发展的意义,不讲发展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农业合作化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 度,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像原子弹爆炸一样释放出来,他们的 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而事实恰恰相反,给广大农民带来的不是发展,而是无情的惩 罚和苦难。三是把“人的全面发展”误解为通过消灭分工和社会角色功能互换来实现社 会身份人人平等。最明显的例子是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提出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学 工、学农、学军,都要批判资产阶级,成为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的大学校,6 亿人民都成为“拿起锤子就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就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 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的社会主义新人[13]。这种乌托邦的设计,同马克思讲的人的 全面发展表面相似,实则背道而驰。因为离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个前提,单靠社会角 色功能的互换,社会分工、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劳动差别等是不可能消灭的,人 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纠正了上述错误认识,并在实践上 抛弃了以自然经济和平均主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大力发展生 产,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把社会、集体的发展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实行让一部 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们的发展;在建设高度物质 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四有”新人,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当前,我国人民正在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彻“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朝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胜利前进。但 是仍然有一些问题等待从理论上、认识上加以解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遥远将来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需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 力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才能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为时过 早,似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嫌疑。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为它把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和“彻底实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不 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目标,的确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共产 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但是,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前者要为后者的实现创造条 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积极创造条件,不 断推进其发展程度,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必须提出“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表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 ,人的畸形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仅应当 包括物质财富的共同富裕,也包括全体人民精神财富上的共同享有和自身全面发展方面 的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既能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 一种社会。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 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 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4]这里所讲的消除“不公正现象”,其 中应包括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只有当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协调时,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同样全面发展的机会, 同时由于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和发展,除了给人的发展 带来积极效率外,也会诱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了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一切工作必须以此 为价值取向,必须将其体现在各个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目前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之中。这不是混淆社会发展阶段,而是把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实践辩证统一起来。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 的已是现实任务,有的则须创造条件,逐步加以实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 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促进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实 现人的现代化。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素质、能力素质、交往素质、心理素质 等等的提高。人的现代化,按照国际社会普通采用的统一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要求: 非农业劳动者比重在70%以上;识字人口比重在80%以上;受高等教育者占适龄青年的10 %-15%;城市人口比重在50%以上;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在1 000以下;平均预期寿命在70 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0%以下;婴儿死亡率在3%以下。应该说这些要求是要经过 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要重构集体主义原则?
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要求高度集中统一,提倡集体主义。而这种集体主义实际上 是不包含个人利益在内的,或者把个人利益压缩到最低限度的集体主义。毛泽东曾经说 过:“一不死人,二不使身体弱下去,并且逐步略有增强,这两条是基本的,有了这两 条,其他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15]谁强调个人物质利益,谁就是“最近视的 个人主义”[15]。现在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其基本原则是个体本位,利益驱动。这是不 是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集体主义而提倡个人主义呢?不是的。因为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 公有制为主体、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 合,必须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统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什么抛弃 集体主义、提倡个人主义的问题,而是要重构社会主义集体,重构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 益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集体”,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是“虚幻的集体” ,是与个人相对立的[8](P84)。社会主义的集体则是“真实的”、新的集体。但是社会 主义首先是为了人,也必须首先依靠人,依靠这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每 个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如果没有这些,社会主义的集体就会变成机械的无生气的集体 ,或者是封建庄园式的集体。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是自觉自愿的联合而不是强制 的联合,是民主化的生活、合理的社会分工,以及个人高度的责任制、创造性等等。没 有这些东西,集体社会是虚假的、无生命的、束缚人的发展的东西。过去我们的集体恰 恰在这方面有过严重的教训。现在要建构起新的社会主义集体,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 造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重构的集体主义应当包括这样一些内涵:一是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性、 合理性和差异性,充分重视和尽可能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重个性的自由发展;二是 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 体利益;三是区分集体主义的层次性,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毫不 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集体主义;先公后私,自觉为社会为他人作奉献,从而使 自己的正当利益从中得到保障,这也是集体主义的表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按劳取 酬,在谋取个人合法权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产生为他人、为社会的效果,这也应该看作 是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个人本位主义,又要反对社会本 位主义(所谓“社会始终高于个人”、“整体始终优先于个体”),既要坚持个人物质利 益原则,又要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当前正在进行的全民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再 一次证明:团结奉献,舍己为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何等重要、何 等可贵啊!
(三)要不要张扬个性?要不要提倡个性教育?
如前所述,“自由个性”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自由个性”的同义语。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曾明 确提出过“个性解放”的口号。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人却误认为共产党是要消灭个性, 只要党性的,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以后,“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被看作是资产阶 级人性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有人认为“个性解放”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应再提“张扬个性”的口号。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对的。共产 既讲党性,又要发展个性。不仅民主革命需要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而且社会主义也是 需要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同样也 在妨碍着劳动者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仍然有个性解放的问题存在。所谓个性,就是 人们创造历史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可以说,个性 是各个个人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气质、性格、才能、爱好、兴趣等等,它通 过某种意志力、创造性和活动能力表现出来。个性表示人不是抽象划一的、无差别的社 会存在物和自然存在物。我们从人的个性中可以发现人的不同才能和不同发展方向。在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的今天,张扬人的个 性,培养有创造性和特殊才能的新人,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个 性有两种,“即创造性的个性和破坏性的个性”[16]。我们要张扬的是创造性的个性, 要反对的是破坏性的个性。
正因为如此,把个性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所谓个性教育,就是要重 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按照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提高学生 的素质,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特殊才能的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学校要切 实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老 师要因材施教,善于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创新空间,学生要生动活 泼地大胆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曾经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 前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 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 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 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8](P37)这段话从字面上理解可能有点理想化,但意 思是明确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他们有能力有条件按照 自己的心愿从事这样那样的活动,每个人都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这个前景 只有当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开始消失,精神文明有了极大的提 高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已经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和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相信经过几代人 、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收稿日期:2003-02-04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集体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