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东[1]2000年在《论我国军工产品的国际化营销》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军品生产和军品贸易的新趋势以及军品市场的特殊性,论述了国际化营销是我国军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点。在探讨我国军工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时,指出了“认识国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满足国际市场”是我国军工企业适应国际化市场环境的叁个基本方面。在对军工产品国际化营销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军工产品国际化营销的新构想。
查理[2]2016年在《中国政府开展对外军贸的挑战及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火贸易作为国家间贸易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本质归属经济活动范畴,具有贸易一般性特征,但是相对于一般贸易,军贸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而具有强烈的国家主导的色彩。从当今世界主要的军贸大国来看,在其对外军贸中都非常注重加强国家层面的总体统筹和政策推动,体现强烈的国家控制特征。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对外军火贸易存在,但是军事援助一直持续运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积极融入世界军火贸易市场,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般性装备到高新装备的艰难历程,成为了世界军火贸易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是在世界军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参与主体日益增多,贸易方式日益拓展、国际政治日益复杂的今天,我国对外军贸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加强国家层面的管理,采取各种促进措施,积极完善产业政策,推进军贸机制改革,是我国对外军贸持续发展重要保证。就当前学术界来看,就加强对外军贸创新发展管理研究虽有涉及,但缺乏从国家层面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先对军贸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阐述其相对于一般性贸易的特殊性,其次通过列举、分析、论证我国对外军贸面临的挑战,以及其他主要军贸国家从国家层面上推动军贸的经验做法和成效,为我国加强对外军贸的国家控制和引导寻找经验;最后,通过综合研究,提出加强对外军贸发展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董俊廷[3]2012年在《基于折衷理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活动的日益发展,世界航天工业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航天工业逐步发展,不断向航天大国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备受世界关注。但是,据文献检索和资料调查,发现相关理论研究尚未用于支撑和指导国际化活动如何促进企业效益增长。本文以折衷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个案研究取得分析模型,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模式和内涵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我国航天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线索和启示。同时也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研究资料。具体来说,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为全文概述。第二章国际化理论研究综述,主要阐述国际化理论的过程流派、折衷流派以及网络流派等3个流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本文选择折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第叁章企业国际化和国内外航天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主要阐述国际贸易、航天工业发展和世界一流航天企业的有关情况。第四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全面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包括企业特点、国际化发展历程和国际化发展现状。第五章基于折衷理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化潜在范围和模式,尝试利用折衷理论分析框架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提出深层次内涵和发展模式。第六章结论与启示,在上述各章节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归纳总结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单秀旭[4]2016年在《ZYD研究所军贸业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开始按照国际法以及国际防扩散公约与友好国家开展军贸合作,多年来通过武器装备出口有效增近了国家间友谊,同时也为我国军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保证了国内军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显着提升,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越发受到国际市场青睐,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5年3月16日公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经超越德国与法国成为世界第3大武器出口国。对于ZYD研究所而言,开展军品出口是践行央企“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行动,也符合单位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向,能够有效利用军工剩余产能,对动态保军具有重要意义。ZYD研究所是一个长期致力于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技术研究所,近半个世纪以来紧跟国际、国内国防工业科技发展潮流,不断创新发展,增强科研实力,拓宽应用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光电整机及系统、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测评、测控与航天信息应用系统、雷达探测、无人机平台及系统等多专业并存的专业体系结构,具有突出的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优势。建所以来,承担一系列大型系统工程研制项目,为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预警机、航空母舰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为中国陆、海、空、天、网各军兵种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高技术成果。ZYD研究所开展军品出口业务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光电类产品配套大系统出口,产品出口到了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没有自主开发国际市场以及配套出口地位的限制,军品出口经营呈现了萎缩的局面,具体表现为可供出口的产品种类很少、军贸收入规模小、军贸市场知名度低,这些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ZYD研究所的实际出发,分析总结了ZYD研究所军品出口面临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出了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构建完善营销渠道、主动研制军贸产品、积极申办出口立项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五方面解决办法。文章可为军工企业开展军贸业务提供参考,为刚刚参加到军贸工作中的从业者提供指导与借鉴。
胡承波[5]2011年在《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航空企业也不例外。对于处在经济发展变革中的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来说,实施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选题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在分析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及其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产业演进理论、企业竞争理论、绩效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控制投影模型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全文除绪论和总结展望外共有六章。其中第二章提出并分析了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理论、绩效理论、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等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叁章对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需要依靠建立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来提高企业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所需的创新环境;第七章通过对西飞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分析本文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及其评价体系。航空制造业企业通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企业家精神、组织模式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等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建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指在企业使命和创新战略指导下,为主动响应市场动态性变化,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动调节与控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功能和过程,及时有效地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体系,其内生于企业独特资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一系列激活机制,以有效满足或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来体现。论文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即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是一种方法、结构和工具,用来组织和创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对于航空制造业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改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创新环境,对于加快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进程,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推动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邹俊[6]2014年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叁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叁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叁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叁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郝肖宁[7]2007年在《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影响全局的重要作用。通过国防科技工业的产学研合作,使高新技术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现实生产力,促进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对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论文先对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做了研究和探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并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特点及其对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影响,指出了通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对于利用、转化和应用国防科技军工技术,对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的内外部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模型;利用最大熵改进的Shapley算法定量地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的收益分配模型;对于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评价问题,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给出了评价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的评价模型。文章从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实体组织的角度将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六类,并从各产学研合作分类模式的实质、特征、可行性条件和典型的合作方式等四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标准,提高了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可操作性。论文的最后从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合作主体、合作机制的建立、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和中介机构合作服务体系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王松海[8]2016年在《兰飞公司民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坚持军民结合、协调发展是军工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强大的军工民用产业,已经成为军工经济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持续提出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兰飞公司”)是中航工业集团的成员单位之一,是我国第一家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生产厂。从2008年政策性“军民分离”至今,兰飞公司的民品业务一直没有起色,收入占比不到5%,与集团公司“两融叁新五化万亿”的战略非常不匹配,也与“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据了解,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下属众多企业和国内很多军工企业都面临同样的困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介绍兰飞公司的使命、愿景以及其民品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民品业务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战略管理问题相当突出。以战略管理框架模型为思路,运用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方法,对兰飞民品业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核心竞争力、以及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SWOT矩阵,对民品业务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选择,并对发展战略具体设计,制定了战略实施方案;为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若干的辅助措施。通过研究认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兰飞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可行之路。同时,也为相似的军工企业民品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简晓彬[9]2014年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通过廉价生产要素形成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分工,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然而,制造业产品的大量出口为中国赢得“世界工厂”头衔的同时,并没有实现我国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目标,反而面临价值链低端锁定,以及由于资源、能源、环境等刚性约束以及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导致的“贫困化增长”等诸多风险。因此,研究制造业价值链现状及攀升机理,对于明确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从价值链攀升现状出发,依次研究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影响因素、动力与阻力、攀升路径、攀升效率、攀升实例、攀升措施与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界定价值、价值链、价值链攀升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技术密集度分类、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C-D函数产出弹性叁种方法对价值链攀升现状进行综合测度,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江苏制造业多数行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运用VAR模型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等因素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索洛模型及数理经济模型的推演则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生产性服务、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等变量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内在机理。运用经济与产业关联分析、博弈论、主成分分析及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对外贸易与地区专业化、FDI与区际产业转移四个层面研究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动力与阻力。研究表明,首先,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偏弱,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是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重要动力;其次,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与地区专业化、企业规模叁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长期看,外贸出口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再次,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则表现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路径的分析表明,投入增长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总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约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技术创新及信息化水平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测度表明,叁大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存在随时期演变的动态差异,基本表现为波浪式曲折攀升模式,反映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过程的非平衡性、非稳定性特征,但蕴含在其中的总体效率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对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实例研究表明,江苏装备制造业加工组装能力较强,并具备初步的品牌营销能力,但研发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企业层面的研究表明,徐工集团与叁一重工、中联重科的主营业务利润主要来自于价值链中的加工制造及品牌营销环节,而研发创新的利润率偏低。最后,产业规模、生产性服务、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外贸出口、产业集群对江苏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从国际国内环境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机理的结合中总结并提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关键措施及政策建议。
贺蕊[10]2012年在《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军民融合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目前大力倡导的国策方针之一。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军民融合”以来,各级政府积极配合,鼓励“军转民”、“民进军”。现在,已有多项军用成果转为民用,为民用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军转民”状况进展良好。然而,各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好的,无一不是很好地利用了民营企业为军工产业提供服务,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共同发展,才打下了军民一体化的坚实基础。我国民营企业由于之前被禁止生产军品,加之军工武器装备生产的高保密性,民营企业不会也不知该如何进入军工生产,“民进军”在摸索中艰难进行着。因此,为我国“民进军”寻找正确而合适的出路不仅必要而且迫切。目前学术界已有多位专家学者研究了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意义、重要性、障碍和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对于如何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就从这里切入,首先阐明民企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必要性,然后系统地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探讨和分析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可行性,并通过总结各发达国家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寻找方法和出路,进而从多方面对如何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大胆提出建议,为民营企业顺利进入国防市场指明了道路。文章首先提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给出了本文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接下来从民营企业角度考虑,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了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阐明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可行性、必要性及障碍因素;然后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促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做法,找出宝贵的经验为我所用;最后从民营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对如何促进民营企业顺利进入国防市场、促进军民融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军工产品的国际化营销[D]. 胡卫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00
[2]. 中国政府开展对外军贸的挑战及应对[D]. 查理. 南京大学. 2016
[3]. 基于折衷理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化战略选择[D]. 董俊廷. 天津大学. 2012
[4]. ZYD研究所军贸业务管理研究[D]. 单秀旭. 郑州大学. 2016
[5].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D]. 胡承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6].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
[7]. 国防科技工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郝肖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8]. 兰飞公司民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王松海. 兰州大学. 2016
[9]. 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机理研究[D]. 简晓彬.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10]. 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市场的对策分析[D]. 贺蕊. 吉林大学. 2012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 军工产业论文; 价值链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航空制造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军工论文; 央企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