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宜昌假日旅游经济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宜昌论文,加快发展论文,假日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充分认识假日旅游经济的基本特点
1.消费时段的集中性。假日旅游经济是节假期间人们外出旅游所引发的行、游、吃、住、购、娱等消费活动的总称。准确把握假日旅游消费时段的集中性特点,正确处理旅游旺季与淡季的关系,是发展假日旅游经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消费对象的大众化。旅游不再是可望难及的“贵族消费”,而是寻常百姓家庭的大众消费,大众化特征日益显现。假日旅游消费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客源分析、消费产品供给、设施档次设计和服务价位确定上,必须充分考虑国内一般旅游消费群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假日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消费行为的无序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庆、五一假期延长到7天,强烈地刺激了国内旅游需求,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形成国庆、春节、五一三大假日旅游高潮。但是这种强烈的旅游消费欲望,带有浓厚的盲目色彩。这一方面说明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并不成熟;另一方面,在短暂的假日时间内,政府如何加强宏观调控,旅游企业如何改进服务,发挥潜力,变无序为有序,是提高假日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
二、高度重视宜昌假日旅游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宜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均为世界级旅游品牌,同时宜昌还是屈原故里、昭君故乡、三国旧址、巴楚文化发祥地,景点密度居全国前列。这些特点固然给假日旅游者带来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享受,但是宜昌却始终没有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垄断性高、吸引力强、游客具有明显偏好的特色品牌,无法留住南来北往的假日旅游人群。五一期间,全市平均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虽然达到4.73万人次,但这些假日旅游者大多仅仅把宜昌作为三峡旅游的通道,看完三峡大坝就匆匆而去,并没有在宜昌作太多停留。资料表明,长江三峡旅游线游客在宜昌停留时间不足1天;游客消费也以游船上消费为主,宜昌受益甚微。
——旅游产业不配套。由于我市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其关联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游客数量虽具规模,但旅游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今年“五一”期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0.6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85亿元,提供税费仅1000多万元。从旅游产业内部来看,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商店、娱乐等行业间联系松散,关系不顺,难以充分发挥系统经济的聚合效应。旅游社理应成为旅游业的龙头和主导,但结构严重不合理,小、散、乱问题突出,竞争力不强,开拓开场乏力。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代表宜昌特色的宜昌三宝“密桔、盆景、彩陶”,有的不易携带,有的已经日趋衰微;旅游商品多为大路货,没有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市旅游业除了从景点门票、交通运输等获得收入外,游客的第二次消费严重不足,大量旅游资源白白浪费。比如市内某重要景点,五一7天时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创收54万元,但扣除门票收入之后,其餐厅、商店、娱乐场所获得的收入仅仅人平5块钱。
——旅游服务质量难如人意。火爆的假日旅游市场,超过了我市旅游系统的承载能力,旅游部门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无论从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着供不应求,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虽然五一之前我们估计到会有一个旅游高潮,加大了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是五一旅游热潮依然超过预先估计,出现了较多旅游服务质量问题。比如预定的车船取消了、预计的客房被高价卖掉了、旅游景点超量接待进不了等等,不仅侵犯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宜昌旅游整体形象。
三、加快发展假日旅游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一,围绕宜昌旅游特色,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我们要围绕宜昌水电观光旅游这一本质特色和根本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水电旅游特色品牌。把具有世界影响的水电产品,如电站、大坝、桥梁、水库、山岛等,纳入旅游建设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包装。突出水电名城的主体地位,对现有旅游景点和线路按照水电特色的要求进行重新策划与整合,把清江巴土文化、昭君故里与水电梯级开发连成一体,把屈原故里与三峡水库风光连成一线,使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现代工程相伴相生,交相辉映,使水电文化与巴楚文化、华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城市旅游魅力。
第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借鉴国内发达省市旅行社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旅行社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联合主要旅游饭店、旅游景点、旅游车船公司、旅行社,探索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行社网络化经营和组建旅游联合体,推进旅游企业集约化经营和集团化经营进度。合理开发多种旅游产品。要结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承办首届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大力发展水电观光旅游,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会展旅游、漂流探险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宗教旅游;着力开发登山旅游、疗养保健旅游、古文化寻踪旅游等,增强旅游产品的可选择性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宜昌旅游产业素质。
第三,加强旅游网络建设,创造良好旅游环境。首先,完善宜昌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的立体旅游交流网络。发挥城区接待能力强,功能完善等优势,以城区为接待中心,辐射周边,线路配套,构造“大宜昌旅游圈”。其次,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网络。组建旅游质监所,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组织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和管理工作,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在旅游行业内广泛开展各类“评先争优”活动,加大行业自律力度,创造良好的假日旅游环境。
第四,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培植新的增长点。针对旅游商品特色强、品种多、数量少、变化快等特点,组建三峡石、根艺盆景、工艺纪念品等专业市场,形成旅游商品销售与重点骨干旅游景区结合的销售网络。继续办好宜昌旅游商品展销会,评选宜昌旅游特色商品,促进旅游商品开发。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选出1~2样代表地方特色、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商品加以重点扶持,使之成气候,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