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演进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论文

国际分工演进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

□张 俊 林 卿 王江泉

[摘 要 ]产业升级的内涵和类型与国际分工的演进过程息息相关。本文首先将国际分工的演进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产业升级的内涵。其次,依据国际分工演进三阶段将产业升级分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三种类型,分别从产量成本比、产值成本比和价值增值三方面分析了三种产业升级的动力。再次,从升级动力和升级范围两个维度分析了三种产业升级形式的特点,并阐述了三种产业升级在时间上递进和空间上并存的内在关联。最后,从深入推进工业化、生产流程再造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国产业升级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分工演进;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力升级;全球价值链升级;三位一体体系

一、引言

当今世界,开展国际分工的全球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发达国家深刻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加大了对高端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深度学习、高端机器人、工业物联网、3D打印机、无人驾驶汽车等先进制造技术层出不穷。同时,为提升本国就业率,发达国家还出台了多项扶持本国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力促跨国企业回流。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创新上的发力和对本国中低端制造业的扶持,既拉大了与中国在尖端技术上的差距,又减少了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此外,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稳定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加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收集小鼠阴道灌洗液,同时取小鼠部分子宫组织,经研磨、裂解、匀浆、离心,取上清液,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阴道灌洗液IL-1β、IL-6、IL-8、TNF-α水平及子宫组织PGE2、PGF2α含量检测。采用酶标仪检测450 nm波长下各孔吸光度(A)值。

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积极参与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而全球环境的改变促进中国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是当今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是中国提升国际分工话语权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对产业升级内涵的研究多从其表现形式出发,忽视了产业升级的动力分析,也较少研究不同类型产业升级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结合国际分工三阶段的演进过程,界定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涵和三种类型,刻画三种产业升级的动力,从时间上递进和空间上并存两个维度阐述不同形式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以期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和类型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为构建三位一体产业升级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40年代,配第、克拉克等人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到20世纪50、60年代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了很多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库兹涅茨法则、刘易斯二元结构转变理论[1]、霍夫曼定理、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结构标准等。这些理论主张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思想。“产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一词正式出现在国外文献中较早可追溯到1988年。Dieter Ernst在分析韩国电子产业竞争策略时指出,该产业升级的核心应是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的提升,而非依据产品偏好进行多元化经营[2]。Gereffi认为,产业升级可实现产业从装配加工向全包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并以亚洲服装产业为例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的关系[3]。日本学者Ozawa T.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企业的跨国经营进入贸易、经济增长和FDI交互协作的新阶段,这种不同模式的协作效应提升了日本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4]。Dieter Ernst在自己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将产业升级分为产业间升级、要素间升级、消费需求升级、功能升级、关联内容升级等五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升级,都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5]。Kaplinsky等认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制度创新[6]。自从价值链理论被提出以后,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 “产业升级”逐渐被研究者所关注。Humphrey等提出,产业升级有四种方式: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四种类型的升级是递进的关系,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7]

国内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经历了从产业结构升级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转变,较早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丘舜平分析了1952至1985年间广东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发现广东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依赖农业向依赖原料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升级换代[8]。刘志彪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产业升级扩展到同一产业内部,认为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换以及同一产业内部要素资源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的流动[9]。朱卫平和何平认为,产业升级既包括由“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主导产业更替,也包括由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10-11]。随后,国内学者将全球价值链理论融入中国产业发展实践,丰富了产业升级的内涵。蒋兴明认为,产业升级是竞争力提升的系统性工程,是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生产要素组合共同促进的升级过程[12]。金碚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质量提升等方式都可以实现产业升级[13]。马海燕等认为产业升级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14]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在理论层面的深入分析较少。此外,产业升级的早期研究多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近期则多以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研究为主,但对两种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研究较少,也较少研究产业升级是否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实际上,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不是两个割裂的升级过程,而是国际分工在不同视角下的映射。本文在梳理国际分工演进阶段的基础上界定产业升级的内涵,结合国际分工三阶段刻画产业升级对应的三种类型: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从逻辑上阐述不同类型产业升级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升级体系。

Aim: to make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use of various reconstructive methods in the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femoro-tibial segment.

三、国际分工演进的三阶段

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法规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李佳怿,郑曦,阎姝伊,刘峥(12-26)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是一个包含三种实现形式、具有时空关联的复合系统,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升级-全球价值链升级”三位一体的产业升级体系有利于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促进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全面提升产业政策的时效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深入推进工业化提振产业升级的速度,产业竞争力升级通过生产流程再造激发产业升级的潜力,全球价值链升级通过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引领产业升级的方向,三种形式的产业升级共同发力,加快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国产业体系框架如图5所示。

产业间分工是依据本国的要素禀赋调整产业结构以形成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内分工则考虑同一产业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水平和垂直分工情况,产品内分工指从产品生产全过程出发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从而使得要素价格能够与特定生产区段的要素密集度很好地匹配起来[17]。国际分工的三阶段依次演进,产业分工界限呈现碎片化趋势,从产业间细化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同时,分工范围呈现扩大化趋势,从国家内扩大到国家间再到世界范围内。

四、产业升级的概念界定

《现代产业经济辞典》将产业定义为“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18],本文采用此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同一属性”理解为投入产出比具有相近的特征。在国际分工的不同阶段,产业升级的表现不同。国际分工经历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阶段的逐次演进,在产业间分工阶段,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在产品内分工阶段,产业升级表现为全球价值链升级,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产业内分工则融合了产业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部分特点。

2.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随着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不同环节能够在空间上分离,国际分工从产业间渗透至产业内,新的一种产业升级形式——产业竞争力升级开始出现,它打破了产业的分工界限,是对产业升级只存在于不同产业之间的一种突破。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产业升级的定义:产业升级是指通过制度创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使得产业拥有了比过去更合理的产业结构、更高的产出效率,在价值链中占据了更高端的地位,具体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力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三种形式。

五、基于国际分工三阶段的产业升级分类

产业升级与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正是在国际分工理论的指引下,产业升级才从关注产业间到关注产业内再到关注产品内分工的转化。本文紧密结合国际分工的三阶段演进过程,分别刻画不同阶段下产业升级的类型。

制造企业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一定效力。制造型企业全面开展动态成本管理工作,对促进自身管理水平,减少成本投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制造型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应该给予动态成本管理工作高度注重,结合实际实际情况,充分落实到成本管理工作,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协调和配合,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良好发展。

“留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点到为止,给学生们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去思考、质疑、欣赏、把玩,唤醒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主动走入课堂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价值。留白与空白不同,留白是教师利用文本中原有的空白,去鼓励学生填充其中的“言不尽意”,助学生尽可能地“心领神会”。留白使课堂成为由教师引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教师非但不是“百科全书”,更会在课堂中接二连三地设疑却不释疑。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不会因担心答错问题而选择性沉默,而是会因教师的非“百科全书”的表现而主动完成未完成的课堂内容。

(一)产业间分工下的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是基于均衡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谨慎控制的平衡增长路线发展,经济增长来源于产业结构间均衡的数量关系,主张将本地区的部门结构与发达地区进行“对标”后再确定结构调整方向[20]。这种观点机械照搬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模式,忽略了产业结构升级动力的内生性。

1.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要识别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需要回到产业间分工的经典理论中。无论是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还是要素禀赋论,产业间分工都是基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例如,葡萄酒和毛呢、小麦和棉布均属于不同“产量成本比”的产品。这里的“产量”是指产品的单位数量,“成本”是指投入的要素成本,既可以是投入要素的货币量,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数量。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从单位产量角度分析了不同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力数量。这种关注劳动力投入 “数量”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也得到了印证:因为农产品在生产前期需要购买机器、安装灌溉设施、修整土地,生产中和完成时需要从事田间劳作和采摘,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涉及生产资料和直接劳动两方面,生产资料的“生产耗费了一定数量的工作日,因而也就是代表一定数量的劳动时间”,而“直接劳动,它也是以时间计量的”[21],所以产出的农产品就可以按照劳动者一天的正常劳动时间将总劳动时间换算成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要素禀赋论在考虑要素价格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出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力和土地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数量成本。

产业间分工的代表性理论都是从产出“数量”的角度考察投入产出比的,即单位产量下投入成本的问题或者单位投入下产出数量的问题。在产业间分工理论的影响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是产量成本比的提升。

深入阅读相关文献后,本文将产业内分工下的产业升级称为产业竞争力升级。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竞争力”是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影响的综合结果。张继良等认为,产业竞争力从研究内容来看包括产业结构竞争力和产业组织竞争力两部分[19]。这里的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的是区域内各次产业所占比重及其合理性,与产业结构升级中产业结构比例的内容吻合;而产业组织竞争力研究的是通过改变产业组织形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能力,与全球价值链升级中生产环节分割的背景吻合。可见,产业竞争力升级较好地融合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部分研究,体现了产业内分工下产业升级的包容性特点。

2.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内涵

基于以上分析,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区域产业结构呈现从以低水平产量成本比的行业为主向以高水平产量成本比行业为主的演变,如果具体到实际产业,就是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演变。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结构升级示意图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成本比更高的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流入,这一方面增加了此类产业的产出数量,另一方面抑制了要素资源向产量成本比低的产业流动,进而促使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此过程中,产业间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交叉融合的共生。横轴的省略号表示在产出和投入的共同影响下还会出现产量成本比更高的产业类型。

(二)产业内分工下的产业竞争力升级

中午时分,有人敲响了罗恬的家门,邮差送来一封监狱寄来的信,信是陈洋写的。他说“:你知道杜朗钻心时刻的秘密吗?只有他那样的疯子,才会做那种表演。他是少有的心尖向右偏的人,所以他找最好的心外科医生,在他左胸埋进了一根钛金管,成了匕首自由出入的通道。

大伯大妈们想路边儿打个车,左顾右盼,嗖——来一辆,任你老胳膊老手举得老高老高,挥摆的姿势标准而优美,可人家一概无视您的存在,径直就朝前面的小年轻去了。嗖——又来一辆,没等到跟前,就在后面的小年轻身边停下了。心里那滋味,那被时代抛弃的感觉,那滚烫滚烫的心,霎时哇凉哇凉的。莫怪的哥的姐不通人情,人家有网约,得讲诚信,得履行。不仅出行打车,另有医院挂号、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社保(医保)查询等服务,都由于不懂不会不触网原因而不能充分享受。且网络公共服务有扩大之势,不懂不会不触网有寸步难行之忧。而面对数字时代,当年战天斗地能耐得不要不要的“能耐精”们,正成为“不识数”的一代。

1.产业竞争力升级的动力

第三,教材内容差异性。而因“材”施教中的“材”,则指的是教材,即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练习手段。例如,在田径项目中,该项目中基本都属于个人竞争类项目,而教学重点不仅要重点讲解教材上的动作,而且要更加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篮球、排球、足球等等团体协作的项目来讲,在教学主要技术动作之前,则教学重点是如何提升学生的球性;在完成技术动作教学之后,除了对技术进行练习之外,则要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这种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产业内分工理论认为即使是相同产业内的产品,也可因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竞争水平、规模经济效应等原因而进行国际分工,进而形成产业内分工。例如,在美日两国间的汽车贸易中,美国通过进口日本汽车满足了国内对节能环保型汽车的消费需求,日本通过进口美国汽车满足了国内注重行驶安全的消费需求。同样,意大利既是高档服装的出口国,也是低档服装的进口国,这是因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使得意大利高档服装供给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而低档服装供给市场近乎完全竞争,可替代性强,竞争力较弱。通过进口更加便宜的低档服装,既能满足国内相应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又能释放有限的生产要素专注于制作高档服装。

在产业内分工下,生产过程的可分离性为生产流程的重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产流程的重组是模块化生产和柔性设计的结合,通过模块化生产,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可以集中优势资源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柔性设计企业可以设计符合相应需求偏好的产品以增加产值。无论是成本的降低还是产值的增加,都是为了保持企业在特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产业竞争力升级的动力是产值成本比的提升。产值成本比高的产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动,是市场竞争中的高端产业。

2.产业竞争力升级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升级是指企业通过模块化生产和柔性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流程再造,达到同等成本下收益更大(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或同等收益下成本更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产业竞争力升级表现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竞争力升级示意图

由图2可知,产业竞争力升级的纵轴表示的是产值与成本之比,该比值越大说明竞争力水平越高,这与产业结构升级中纵轴的含义有所区别。由于具有更高产值成本比的高端产业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生产要素资源从低端产业流向高端产业,促使整个区域产值成本比提升。横轴表示产业内的生产工序,其中的省略号表示在产值和成本的共同影响下还会在同一产业内部裂变出产值成本比更高的产业类型。

基于模糊控制的混合臂高空作业车工作斗调平控制系统研究 周 攀,侯 帅,曾致豪,王凯丽,周 静,付 耀,宋 超6(84)

(三)产品内分工下的全球价值链升级

当国际分工理论发展到同一产品内部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成为可能。全球价值链升级是产品内分工下产业升级的表现形式。

1.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力

在产品的各生产环节,价值增值量的实现情况存在差异,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实现的价值增值较多,而加工组装生产环节实现的价值增值有限。例如,一双耐克运动鞋,美国设计并生产气垫,印尼生产鞋面,气垫生产完后运至印尼组装成品。由于气垫技术含量高,其价值增值要远高于鞋面。因此,在耐克运动鞋的整个价值中,美国实现的国内价值增值较高,而印尼实现的国内价值增值较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力来源于获得更高的价值增值。

由于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量成本比存在差异。从单位成本下的产出数量这一角度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行业差异性体现在:农业产品的生长周期长,初期投资大,投资回报率低,产量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单位投入成本下的产品数量提升速度和增长潜力有限;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较短,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降低,产量稳定性提升,批量化生产使得单位投入成本下的产品数量增速加快,提升潜力增强;服务业的生产周期更短,在通信、互联网、教育等服务行业,服务产品是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水平、知识素质和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服务提供中变得不再重要,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增强,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单位成本的服务产品供给数量持续增加,提升潜力持续增强。所以,农业的产量成本比最低,工业较高,服务业最高。

产品内分工打破了分工必须是完整产品的限制,将产品生产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个可以独立存在的环节,分布在全球的生产环节组成了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产生的价值增值不同。全球价价值链升级就是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也可以理解为努力提供价值增值能力更高的中间品。全球价值链升级表现如图3所示。

图3 全球价值链升级示意图

图3中的纵轴表示价值增值(value added)是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关注的是产品在本国实现的价值增值情况,而非从本国出口的产品总值,这可以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各环节获得的真实利得。横轴表示产品内的各生产环节,两端的省略号表示在未来还会有价值增值能力更高的生产环节被细分出来。全球价值链升级就是一国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向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环节靠近,也指通过服务创新努力提升售后服务和品牌营销能力,总之就是从价值增值低的环节向增值高的环节迈进。

六、国际分工演进下三种产业升级的时空关联

(一)国际分工三阶段与三种产业升级的关联

在国际分工区域扩大化和界限碎片化的影响下,产业升级的三种形式呈现升级范围扩大化和升级动力高级化两大特点。升级范围扩大化是指产业升级的发生区域从国家内部扩展到分工的国家之间再到世界范围内。升级动力高级化体现在产业升级由实现产量成本比的提升到实现产值成本比的提升再到实现价值增值,相比前一种动力,后一种动力更能体现产业发展的真实利得。国际分工三阶段与三种产业升级之间的关联用图4表示如下。

要多元化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主体,解决我国社会福利政策质量评价主体单一性的办法之一,就是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不仅能保证组织的独立性,而且其观点和看法不受政府利益和本位主义影响,能更好地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真实性。

图4 国际分工三阶段与三种产业升级的关联

图4的左图体现的是国际分工的三阶段,横轴表示国际分工开展的区域范围,从国家内扩大到国家间再到世界内,逐步扩大;纵轴表示分工界限,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具体到产品内部,逐步细化。产业间分工之所以会从坐标轴的原点出发,是因为即使是原始部落也存在部落内部的劳动分工。图4的右图体现的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关联。横轴表示升级范围,国家内、国家间、世界内三者是依次包含的关系;纵轴表示升级动力,产量成本比、产值成本比、价值增值三者均是数值,不存在必然的大小关系,是彼此相连但相互独立的三个区间,但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实际利得,更能促进经济的持久增长。因此,产量成本比位于最下方,产值成本比位于中间,价值增值处于最上方,体现了升级动力的高级化趋势。在原始部落,为了满足人口自然增长所需的食物,人类也必须努力提高食物的产量,存在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会从坐标轴原点出发。

国际分工理论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研究脉络中的重要分支,从其发展进程来看,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个阶段。

(二)三种产业升级的时空关联性

三种产业升级的关联具有时间上递进和空间上并存的特点。时间上递进是指产业升级依次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力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三种形式,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社会准备。具体来说,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通过竞争力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水平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通过全球价值链升级能够提升本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中的主动权。空间上并存是指三种升级形式在一国内可以同时存在,一国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性地选择三种产业升级形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七、三位一体的中国产业升级体系构建

产业间分工关注的是国家内产业结构比例的差异,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代表性理论有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论、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论、ELI.Heckscher和 Bertil Ohlin的要素禀赋论。产业内分工研究摆脱了研究区域的限制,从产业本身及其内部的工序空间分割出发,研究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等因素作用下开展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将研究视角从不同产业间转向同一产业内部,是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分工界限的细化,代表性理论有A.K.Dixit与J.Stiglitz的DS模型[15]、Paul R.Krugman的水平型和垂直型分工[16]等。产品内分工是指将产品按照工序、区段环节拆解成不同部分,充分利用产品内各部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要素禀赋、技术水平或规模经济效应的差异,通过FDI或国际采购等方式在全球布局生产网络、完成产品生产的分工模式。

如图5所示,在同时添加5 mL乙醛(40%)、0.1 g乙醛脱氢酶和1.5 g余甘果果肉的情况下,分别测试不同温度下乙醛的降解效果,37℃时降解效果最好,其次是40℃,降解效果最差的是30℃,由此说明37℃是最适合酶和余甘果共同作用的温度。由于30℃是实验中较低的温度,所以相对于37℃、40℃而言挥发量减少,测定值比较高。可见,比最适温度高的温度不利于乙醛脱氢酶和余甘果果肉共同降解乙醛。

图5 三位一体产业升级体系框架图

(一)以深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工业和服务业具有比农业更高的产量成本比,提升区域产出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占比,能够迅速形成产出的规模优势,为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存量基础。

式中,x1、x2、x3、x4分别代表指标下限、上限、最优值下限、最优值上限,要求x1

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酒店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的顾客。例如,1家商务型受访酒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吸引当地居民在周末入住酒店;5家度假型酒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吸引当地居民来酒店用餐和使用健身及水疗等设施。虽然受访酒店受其品牌概念的影响,会考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宣传,但就放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而言,一般都是面向所有使用那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加速工业化,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自2008年以来,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制造业产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制造业“大而不强”、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较突出。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工业是大国经济发展的筋骨[1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不是工业化完成后的固有问题,而是工业化水平不够所致,因此要从产业和区域层面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

一方面,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上的使用,加强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拓展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产业应用领域,提升工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和智能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等因素,充分挖掘地区要素禀赋特点形成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打破地方封锁和行政壁垒,建立区域间经济联合体,以产出效率最大化为原则开展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

(二)以生产流程再造为重点,推动产业竞争力升级

产业竞争力升级能够通过生产流程再造来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进而提升产业的产值成本比,有效激发产业升级的潜力。实施生产流程再造,需要重点做好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培育和行业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两方面工作。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时代,供应链整合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应在本地具有一定竞争基础的行业中甄选出龙头企业予以合理地引导,促进企业成长,提升龙头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和主导力。此外,供应链的整合也要求政府和企业合力实施产业信息化建设。要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强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装置及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提供稳定发展的环境。企业应加强自身内部产品流程、业务链和价值链的信息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客户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关联和产业集聚能力。

竞争力的提升要以核心技术为轴心,而技术的研发阶段具有收益不确定下成本确定增加的特点,加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陷,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增大,意愿不强。为此,对于一些共性技术,政府要积极为企业搭建合作开发的平台,采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保障合作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解除企业技术研发的后顾之忧,按照“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鼓励企业通力合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供给,在生产流程再造中占据竞争优势。

(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助力全球价值链升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就是要实现产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以全球价值链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方向。为此,中国要遵循国际分工范围不断扩大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通过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全球价值链升级。

自2012年以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增长缓慢,这与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的国际环境有关,说明当今的全球价值链还处于发达国家主导的状态。中国要扭转目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依附于发达国家的不利地位,就要积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有的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源,有的具有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产业结构与中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例如,对于一些难以承受成本上涨压力的产业,未来可考虑依托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将其生产加工环节外包出去,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此外,随着国内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未来国内能源供给压力会不断增大,中国应积极与非洲、中东国家(地区)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推动国内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意味着要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投资市场,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经验等多方面对中国企业的示范效应。此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还意味着要开放中国的消费市场,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开拓商机,获得合理的收益,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中国也可以通过扩大进口实现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倒逼国内的产业升级。

八、结语

产业升级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本文借助国际分工的演进过程深入分析了产业升级的内涵,厘清了三种形式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构建三位一体产业升级体系的政策建议。但是,鉴于中国产业发展中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实现产业结构、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升级还需要进一步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

[1]Lewis W.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 magzine,1954,22(2):139-191.

[2]Dieter Ernst.Catching-up Crisi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Evolutionary Aspect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Korea's Electronics Industr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8,15(2):247-283.

[3]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4]Ozawa T..Japan in a new phase of multinationalism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trade,growth and FDI[J].Journal of World Trade,1991,25(1):43-60.

[5]Dieter Ernst.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 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J].Economics Study Area Working Papers,2001.

[6]Kaplinsky R.,Readman J..Integrating SMEs in global value chains:towards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R].Vienna: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2001.

[7]Humphrey J.,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R].Sussex: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8]丘舜平.加速广东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战略思考[J].学术研究,1986,(6).

[9]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10]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

[11]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7).

[12]蒋兴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

[13]金碚.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65年历程与思考[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

[14]马海燕,刘林青.产品密度、模仿同构与产业升级——基于产品空间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8,(8).

[15]Dixit A.K.,Stiglitz J.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Diversity:Repl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5):961-963.

[16]Brander J.,Krugman P..A‘reciprocal dumping'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15(3-4):313-321.

[17]Arndt, Kierzkowski.Fragmentation: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24.

[18]郭万达.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

[19]张继良,胡荣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J].产业经济研究,2010,(6).

[2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吴金希,松野丰,孙蕊.借鉴与转型:中日产业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and typ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re related closely to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Firstly,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cluding inter-industry division,intra-industry division and intra-product division.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defined.Secondly,according to three stages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industrial upgrad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upgrad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The power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re analyzed from the ratio of output to cost,the ratio of output value to cost and value added.Third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form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re analyzed from upgrading power and upgrading scope,and the internal linkage of three upgrading forms in time and space is demonstrated.Finally,to construct Chinese industrial upgrading system,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deepening industrialization,reengineer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developing a higher level of open economy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upgrad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trinity system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9)02-0140-08

[DOI ]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19.02.020

[项目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空分异视角下碳交易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6BJL076);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数字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AS180290);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OFDI发展路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018R0001);福建工程学院校基础研究项目“福建省产业升级与碳生产率的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Y-S18108)

[作者简介 ]

张 俊,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碳生产率;(福建 福州 350118)

林 卿,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福建 福州 350117)

王江泉,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福建 福州 350118)

[责任编辑:陶虹佼]

标签:;  ;  ;  ;  ;  ;  ;  ;  

国际分工演进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