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制度创新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现代化导向的战略,建设现代化的新温州进入新世纪,“十五”以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主旋律。而推进这一现代化的进程,在于改革推动,在于制度的现代化,即通过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推进制度的现代化,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创温州发展新优势。本课题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围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涉及市场经济体制主体框架的儿项主要制度创新作一简要的回顾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州新一轮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温州制度创新的初始条件与基本特征
(一)温州制度创新的初始条件
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从其实施的基础来看,大致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国有经济部门内随着“放权让利”政策措施的推行,对原有计划体制的改革,出现国有经济的计划外发展;二是从港澳台或国外引入原先一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非国有经济组织来实现制度创新,推进市场化;三是在传统体制的最薄弱环节兴起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推进市场化。而从某一区域来看,三种类型的比重,发展的格局有很大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不同区域制度创新的初始条件不同,从温州的情况看,制度创新的初始条件主要是:
(1)产权结构
产权结构是约束制度创新的一个首要因素。因为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国家为获取租金最大化而为地方设定的产权结构,是以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为特征的,而国家所有制的比重将决定了中央控制的程度。但各地的所占的比重却非同一个比例,有的地方国有经济的比重高一些,有的地方却要低一些。这主要是国家工业投资分配和生产空间布局的不同所至,一个地区如果国家工业投资大、项目布局多,那么其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就比较大,中央控制就比较严,要实行创新转型就比较困难。而温州由于地处前线,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对温州的总投资只有5.79亿,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而且温州的集体经济也薄弱,1957年前温州的工农业总产值仅7.6亿。可见, 温州是传统体制控制的一个薄弱环节,因而,发展非国有经济有着很大的空间。
(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对制度创新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对于改革不同阶段重点的选择,及时微观基层的诱导性制度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化基础相当薄弱,许多工业产品处于待开发阶段。工业的加工度不仅低,而且产业关联性弱,投入产出关系相对简单。这种经济结构对于基层组织的制度创新有着有利的方面,因为伴随农村改革及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快速发展非国有经济,可以承接原有规模不大的工业产业转移,有利于减轻对制度创新的压力,而且工业产业关联弱而不复杂时,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小。
(3)经济组织
制度创新最终总是要引起经济组织的变革。一般来说,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较大规模、正规化、结构严密的组织形式,相对于小规模、非正规化、结构松散的组织形式,更难以调整和发生变革。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对温州控制不严,且整个经济又是以农村、农业为主,而且工业企业组织规模较小,因而使其存在着不少非正规化、结构松散的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没有国家计划的限制,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灵活性较大,自主性较强,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也容易成为新机制形成的成功载体。
(4)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对制度创新路径的造反有重大影响。从温州的区位条件来看,温州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山地面积占整个面积70%,陆地交通相当闭塞,“山高皇帝远”。远离杭州、上海,没有大城市的依托,一面临海,三面临江,交通不便。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温州制度创新的内生型和自主性。
(5)资源条件
从资源条件来说,温州人多地少,“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600人,是全国平均的5倍左右,耕地面积更是少的可怜,全市人均只有0.33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占有率最低地区之一。这一资源环境又是决定温州成为制度创新的中心,而通过温州的传播成为制度扩散的主要动力和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
(6)文化传统
温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它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儒家文化的独特的区域商业文化-瓯越文化。儒家文化罕言利、重义轻利、重农轻商,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商品经济起了抑制、障碍作用,而深受“瓯越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影响的温州人,“重义轻利”、“崇本抑末”、“重农轻商”等因袭包袱较轻,形成了较强的讲究功利、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务实、竞争的思想观念,注重发展工商业,同时,又具有吃苦耐劳,勤奋苦干的精神,这一文化传统与市场经济的观念十分吻合,是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二)温州制度创新的基本特征
对温州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制度创新从总体上来看是一种创业驱动、市场导向、自下而上的,内生型的制度创新。当然,对温州制度创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描述,这里我们主要从政论与微观创新主体关系演变,从制度成长过程的角度作一分析,大致如下:
(1)自发制度创新
这主要是改革开放初期(其实也可以追溯到1956年温州在全国最早提出包产到户),温州人民从温州人多地少,国家投入少,基础设施差,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业精神,自发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从而初步形成十大专业市场,创出“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发展格局。
(2)合作制度创新
这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创新行为推进了经济增长、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能深切地理解和尊重群众的创新,并在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争论中巧妙地保护、支持广大群众的创新行为。这方面温州表现的非常出色。挂户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政府与微观创新主体的合作,有力地推进新制度的成长,起到了规范引导、保护支持的作用。
(3)自主制度创新
严格地说微观制度的创新是微观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政府行为仅仅是一种规范引导,而在温州制度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介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转轨,尤其是“资社”之争,如果没有政论的默认、承认、支持制度创新是难以进行的。在党的十五大之后,逐步消除资社的争论,《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而制度创新也必将成为在政府引导下,经济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制度创新与变迁将更多地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迎合温州经济社会新成长阶段的新一轮制度创新,将是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基本动力。
二、温州制度创新的基本优势
(一)从制度创新的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制度的变迁或创新过程与全国其他地区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就是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诱导性制度创新过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创新。换句话说在温州发生的制度创新大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而不是领导意志或政府行为;是迎合经济发展,市场需要的自然抉择过程,而不是出于上级行政指令的被迫所为;因此,是一种顺市场的制度变迁,在这样形成的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制度创新也是顺市场经济发展而为,是经历了市场经济发展积淀基础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二)从制度创新的动力看,制度创新是一个由政策层次、组织层次和操作层次的互动构架而成的过程。在政策层次上,主要是形成对经济体制转换的一般认识及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方针。在组织层次上,主要是确定实现上述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措施。在操作层次上,主要是实施经济体制转换的创新活动。在中国渐进式改革中,政策层次的参与主体是中央政府,组织层次的参与主体更多的是地方政府,操作层次的参与主体则主要是企业、家庭等基层组织。这三个层次参与主体构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制度创新运行的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各个层次参与主体的作用构成了制度创新的动力。而在温州情况看,现在中央的大政方针已明确,制度创新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区域制度创新的理论和经验,同时有着长期与企业主体密切合作,开明政府的良好形象;这些为制度创新操作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温州制度创新的根本优势则在于温州人。因为,在我国,制度创新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框架中,重构社会的游戏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以新的激励结构和运行规则,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而在这一创新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是个关键。从温州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都是由民间进行的,是广大温州人的卓越创造。温州人从经济的意义上是经济人,市场主体的代名词,温州人精神与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吻合的。温州人率先建市场、创市场、闯市场,积累了驾驭市场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这是创建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制度的知识基础;温州有160 万在全国闯市场的温州人,有10万温州籍的港、澳、台同胞,有30万温州籍的海外华侨,这不仅为温州建立一个庞大的市场网,而且也为温州成为我国市场制度创新中心奠定基础,一方面它使温州模式扩散到全国各地,另一方面它也将国内外的现代组织制度信息或经验传入温州。
三、温州经济成长的新阶段与制度再创新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围绕农村工业化进程,大胆改革,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实现了极为丰富的民间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推进了经济的民营化,创造了发达的民营经济与有效的市场机制相结合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据统计,1998年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1242.4亿元,其中国有工业总产值为56.5亿元,仅占4.5%,即95%以上为非国有经济的产值,而在非国有经济中大部分为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等民营经济。由此可见,温州在推进民营化方面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也就是说,温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非国有、非公有经济为基础的排它性的产权制度,从而为市场经济有效运作奠定了产权基础,在产权制度层面上完成了由单一向多元化,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第一次转型。这是温州发展的基本优势所在,因为通过民间制度创新领先,民营化首先化解传统所有制的束缚,清除了经济发展的产权不清的制度约束,形成了产权清晰的制度优势;产权清晰激活了产权主体——温州人的创造力,率先成为市场主体,创市场、闯市场,形成了市场优势;同时温州人率先积累了驾驭市场的知识和经验,造就了“温州人”这一普通学校难以培养的,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本的资源优势;在“温州人”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基础上营造了“大温州”的经济新格局,并创出了“温州”品牌这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总之,制度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温州实行的这一场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它是依托于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生成的,因此,从本质上说,它所形成的企业制度、产业组织、市场组织等具有典型的初级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初始形态。温州自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掀起了二次创业,特别是温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战略任务,推进了温州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经济发展本身客观上又提出进行新一轮大规模制度创新的需求。
首先,从企业规模看,1998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68.2万元。近年来温州已出现了一批大企业,据统计,全市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79家,有9家进入了全国行业500强。1997年全市出现了48家产值超亿元,59家资产超亿元的企业。这表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温州企业已进入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新阶段,同时客观上要求以现代企业制度来保障资本社会化、规范化运作。
其次,从产业结构看,温州经济的三次产业构成已由1978年的42.2∶35.8∶22.0转变为1998年的8.0∶58.2∶33.8。产业结构的变动表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客观上要求产业的集聚,要求创新发展模式,即发展转型由主要靠农村工业化推动转为主要依靠城市化推动;由主要依靠资本推动逐渐转为主要依靠创新(知识、技术)推动;由主要依靠初级市场(专业市场等)推动转为依靠现代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及现代中介组织等)推动。
第三,从国内经济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相对过剩经济的出现,标志着市场竞争将从价格竞争为主向非价格竞争为主的转变,这客观上要求依靠特殊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而传统的小企业和专业市场则难以实行知识产权和创新保护。
第四,从制度环境看,党的十五大以后,特别是《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温州原有的体制落差将逐渐消失。同时,我国将进入世贸组织,面对更为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温州整体处于后初级市场经济特征的制度将面临一场制度现代化的新挑战。
总之,无论温州内部发展还是外部环境看,都要求温州应进行新一轮的制度创新。制度再创新,是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根本动力
四、温州制度新一轮创新的战略目标
温州制度新一轮创新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积极推进温州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在全国率先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现代化温州提供制度保证。
1.企业制度创新
2015年,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和扩大开放的要求,形成比较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经济效益、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都有明显增强。为温州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与闽东南经济区,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及走向世界奠定微观基础。
2005年,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对国有、集体企业规范公司制的改造;一大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的过渡;同时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
2.建立和发展大市场体系
2015年,建立起完整齐全、统一开放、平等竞争和规则健全的市场体系。
2005年,努力提升商品市场品位。实体化与网络化,本地化与全国化、国际化并举,推进流通与设计制造一体化,期货市场交易、现货市场交易和货币市场交易相结合,使市场走向专业化、特色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形成若干个有温州特色的品牌产品的全国乃至世界性的生产、研制和销售基地。要素市场的培育重点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市场的发育。积极探索建立股权交易市场;重视发展外汇市场,引入外资银行;加快信息、人才、产权、房地产等要素市场的建设。同时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温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协调,保障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全社会保障体系。
到2005年,基本建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项目齐全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实现养老金全社会化发放。
4.政府管理体系的创新
政府管理体系的创新关键在于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快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分离,使政府的主要功能转到宏观和社会管理方面来。努力改善政府宏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政府的控制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起政府自身管理约束机制,用制度约束权力,进一步规范办事规则,简化和公开办事程序并接受监督,以廉洁、高效、公正的自身形象引导整个社会。
五、温州制度新一轮创新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围绕温州制度新一轮创新的战略目标,仅就温州经济再度转型中的企业制度、产业组织、市场组织三个层面对制度创新作一分析。
(一)企业制度再创新
1.企业制度再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要求温州企业再创新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制度创新经历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家庭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变革,温州企业制度低、小、散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应该看到,温州多数企业改制以后“家族化倾向”、“小农经济思想”困扰还比较严重,科学管理在许多企业还仅仅是出现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面对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近在眼前,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所以,温州经济发展要抓住新的机遇,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社会化、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破除家族经营的小农意识。
家族经营是以婚姻帮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经营方式。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由于市场空间较小,竞争不那么激烈,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等等因素,家族经营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劳力、场地等不足,尤其是家庭企业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家族经营在小生产阶段具有它的必然性、合理性,对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由温州经验所证明了的。然而当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以后,民营企业要求发展,就必须走向社会化、现代化。中国经济必将与世界经济接轨,竞争将日趋国际化,这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提高科技含量、扩大资本规模、改变经营方式、实行科学管理。如果我们不能从企业制度上规制经营者的行为,继续沿袭家族经营方式,则肯定会捉襟见肘。因为家族式经营必定会受家族利益的短期行为制约,如任人唯亲,搞封闭式管理,企业管理组织中形成王朝式结构关系;思想狭隘,观念保守,遇到新事物往往难以决断,从而坐失良机;目光短浅,难以从宏观上把握正确的方向,使企业难以迅速提高科技含量;所以企业依靠家族经营发展在目前来看无异于作茧自缚,在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中,难以抗御风浪和成长壮大。只有破除家族经营观念,构建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的企业体制,民营企业才会有开放的人才观,广揽经营精英,建立人才高速公路;发展科技为本,走科技兴业之路;有开放的事业观,立足于产业结构及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拓宽合作领域,与社会同仁携手并进;有开放的发展观,着眼于资本经营,走资产重组的道路,实行广泛的经济联合,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模式。
(2)市政府规划的2010 年远景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制度进一步创新
在市政府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的远景规划中,到2010年要使温州率先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把温州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浙江南部的经济、交通、金融、文化、科技中心和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安康的较大的城市。
温州要成为浙南包括工业、商贸、交通、金融、科技、文化等在内的经济中心,首要的是要提高产业层次,一定数量的高科技产业。没有一定的高科技产业作支柱,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难以立住浙南经济中心之足的。然而,高新技术产业前景无限,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却十分激烈。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必须放眼世界,特别是要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更是如此。由于我国本身在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围绕着保护和争夺国内市场份额业已存在着较多的磨擦。从而,利用温州自身的力量较强的现代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外经济的合作和竞争力度,加大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力度,应该成为加速和发展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要达到这一水平,实现二十一世纪初期温州成为浙南经济中心的目标关键的问题,或者说突破口依然在于企业制度创新。
(3)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变“生产基地+销售网点”的散点结构为纲目式网络
温州较早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动作方式发展经济,100 万大小生意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通过这种形式把温州的产品推向全国,把全国的信息汇集到温州。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全市的流通企业办工厂,生产企业办流通,在全国建立了四十多万个销售网点,使原来的“前店后厂”变成现在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点”。使原来的“游商”变成了现在的“坐商”,使原来的小商店变成了现在的专卖店、连锁店。这种形式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温州人又捷足先登的先发优势下,使我们的家庭工厂、股份合作企业通过这种形式有力地抢占了市场,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然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国内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强大的国际竞争,采用散点式的、相互间关联度比较小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点”的结构形态很有可能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失利。从而必须进行再度的企业制度创新,进一步改善“生产基地+销售网点”的结构,将散点式网点改变为纲目式网络。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通过资本结构的调整,利用新的企业制度形式来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强有力的销售企业,而不是目前的工厂办销售,销售企业有工厂的这样一种带有小生产痕迹的厂商面目。市场机制的成熟,及中国步入现代化市场的接近,客观上要求温州企业再度进行制度创新,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在跨入新世纪的同时使我们的企业跨入现代化。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温州在新世纪中还能保持改革开放的领先地位。这当然需要进一步发扬温州的精神,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4)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需要现代企业制度
在温州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以后,温州市政府曾及时调整思路,开展“二次创业”,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战略,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可非议,二次创业使温州涌现出那么多的股份合作企业,形成了温州工业的主体企业,并出现了公司制企业。企业规模、档次的上升,产品质量也随之提高,使“温州皮鞋”、“温州货”的含义从“一次性消费”或劣质货的代名词变为时尚、高雅、先进的概念。然而市场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没有止境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继续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名牌要在竞争中经久不衰,闻名遐迩,需要我们再创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制度。那只有是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现代企业制度才有灵活的资金融通渠道、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巨大的产业进入能力。从而企业产品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名牌才能持续扩展,产业才能兴旺发达。
2.温州创新企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1)企业制度创新必须遵循“自然生长性”规律
从温州前期创新企业制度的经验来看,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具有“自然生长性”。
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一直是以制度创新为特色的。民营企业的超前发展,才使温州形成了市场化的区域经济模式。制度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以民营化为起点,对于从长期的传统的公有经济中走过来的人来说,企业的民营化确实是一种制度的创新。温州民营企业在八十年代初从农村家庭企业起步,到1985年全市经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就达到130437户,创造了占工业总产值60%的工业产值。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经济日益深入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温州家庭工业的发展和专业市场的形成。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产业基础的稳固和领域的扩大,客观上要求企业上规模。八十年代后半期,在温州渐渐出现了“合股企业”。这些合股企业是在家庭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自生性和“自然发展”的特点。从企业成长理论上讲,这种企业具有发展的自然基础。说到底是它是迎合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自然生长基础。到1986年这种合股企业已经发展到10413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8%。后来市政府将这种企业统一称之为“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到1993年股份合作企业达到36887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1992年全国上下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温州一些较大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开始陆续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到1996年,股份合作制企业数下降到31107家,而有限责任公司则上升到8264家。 这些公司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从而,在温州基本上形成了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企业并存的格局,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从以往的制度创新发展轨迹来看,企业制度的创新完全是出于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即是在“自然生长”的基础上孕育、产生和成长壮大起来的。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家庭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创新来联合资本、组合人才。例如温州农村的塑料纺织袋的生产设备,在80年代中期以前用的是只要几十元的木织机。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上万元的铁轮机,九十年代初就普遍使用七八十万元的圆织机。运动鞋的生产设备也同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电铬铁、压模机、注塑机到现在的自动化流水线的更新换代过程。这一切都不是单个资本的积累的结果,而是资本联合的结果。资本联合依靠的是企业制度的创新。温州的“原子型”小企业在经营空间的扩大和市场环境的变迁过程中,交易费用显得越来越高。在外力影响和内部要求的双重作用下,业主们自发地进行资本联合,建立新型的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达到了规模经济、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产品质量的三重目标,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自然性”因素分析
面对新形势,温州人再次面临着通过企业制度创新来发展温州经济的新课题。那么,这次企业制度创新究竟有没有它的自然基础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温州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长率放慢意味着现有产业发展基本饱和,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发展新的产业。
近年来由于温州企业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科技人员比重少、科技开发能力有限等不足,我市的工业产值增长已开始放慢。绝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很低的加工产品。这类产品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已经趋于疲软,加上后发展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在生产结构上与之基本趋同,产品的供给能力又大大增强。市场竞争的增强和需求的有限必定导致这方面产业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在当前区域产业结构同化,许多企业拥挤在同一生产部门的过度竞争情况下,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温州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产业结构正在更新换代的好时机,主动退出竞争过度的市场,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开拓潜在的市场,创造新的市场,推动温州区域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温州市委已经作出了以科技为依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决策。通过加快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以增强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要围绕电子信息、环保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发展光电仪一体化技术产业、高新精细化工及新医药技术产业、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和生化技术产业、海洋工程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和高节能技术产业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
新产业发展需要有新的企业制度作为构架,而企业制度的创新又需要新兴产业作为基础和土壤。市政府要求在三、五年内形成一批规模大、技术高、效益好联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五十到一百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企业和产品。这需要我们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只有新型的企业制度来改造温州现有企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而新型的企业也正好为进入这些产业而需要组建起来。因为只有现代化的企业才有可能进入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从目前温州的总体企业情况看,全市工业产业的平均集中度仅为18.9%;全市乡镇以上工业企业的40万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5.02%,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6%。其它企业的情况则比这个比例更小。所以,实现温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关键的是要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使企业的家庭式变为社会式,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广罗社会上的各种人才到温州来发挥其才能。只有变成社会性的企业才能招募社会精英,只有一定的企业规模才能进入相关的产业领域,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较高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才能打出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实践证明,只有现代化的社会性企业才是展开现代化技术产业主导下的现货市场竞争的基础。温州在新世纪中想求新发展,就必须打好这一基础。
第二,股份合作企业产权关系演变方面出现的矛盾要求企业制度进一步创新。
在温州目前的股份合作企业中,股份构成的个人化和股权结构化已经比较明显。在1990年对全市经过验收的435 家规范的股份合作企业的统计,在总计7221万元的股本中,自然人股为6460万元,占股本总额的89.5%。在不规范的小规模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后来创办的股份合作企业中,个人股的比重则要更高一些。在93年对典型的90家股份合作企业的调查中,完全由个人持股的就有79家,占87.7%;个人股份在全部企业股本中占98%以上。温州股份合作企业的这一特征主要是由股份合作企业从家庭企业演化过来的这一现实决定的。然而在最初的股份合作企业尽管股份个人化倾向比较大,但至少企业职工是人人持股或多数职工持股。真正叫做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结合。但后来股权逐渐集中化,在所调查的企业中职工人数有28563人,而股东人数只有5003人,只占17.5%。而在未规范过的企业中调查,全员持股的企业只有4.4%,少数人持股的企业占95.6%。
导致股份合作企业持股结构趋于集中的原因首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在股份合作企业中没有建立起来,从而在持股分散的条件下就显得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交易成本较高;其次是小股东比大股东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从而分散持股在分配上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积累和企业的发展;再次是股权分散使之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机制难以建立,从而导致代理成本较高。由于这一系列原因的存在,在市场机制逐步成熟的条件下,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劳动市场的成熟,股权集中也就成为股份合作企业的演变的必然趋势。资本市场的成熟使得部分合作企业股东愿意出售其所持股份,将收回的股本金再连同资本市场中融通过来的资本再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企业。同时劳动市场的成熟也为合作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更多的人愿意不通过资本联合,纯粹作为工人而为企业提供劳动。因为劳动市场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人利益,当企业对工人利益侵害过多时,一方面工人可以横向比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工人也可以跳槽到其它企业。从这个角度看,股份合作企业的股权集中虽然是远离了股份合作企业的基本要求,但它却是市场机制成熟的产物,应该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然而,在温州的特殊产权环境中,股权的集中意味着股份合作企业的家族经营占领了上风。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又是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种阻力,特别是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家族式经营往往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这在我们上述分析中已经讲到了。温州股份合作企业产权变化中的矛盾,实际上告诉了我们,受市场化影响而产生的股权集中,是由资本市场来配置资本的前奏。表明在温州通过资本市场来组织企业资本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同时也意味着温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温州有条件,也有必要进行企业制度的再度创新。
第三、小规模企业容易引起的负面影响要求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企业改制。
温州经济由于是从家庭工业起步的,从而尽管它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车轮,但企业组织结构分散、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特别是温州小企业之间自身对市场的争夺中,出现了一些有损温州形象的负面影响,如为了降低成本,但又没有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实力,于是就制造伪劣产品;小企业技术有限创不出名牌产品,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销售出去,于是就违法乱纪,制造假冒商品。这种小企业在竞争不力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温州经济和社会性的发展,有损温州改革开放的形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综合治理温州经济,温州市政府在1993年开始的二次创业中,一方面加大反假冒伪劣的力度,另一方面着手抓提高企业素质,通过“358工程”、“828工程”、“2311工程”,解决了经济质量和经济总量问题,也解决了形象问题。总结这一阶段的经验,其核心是企业上了档次,上了规模,又培育了一百多个明星企业。一句话,只有当一定的大企业在区域经济中作支撑,起主导,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经济质量问题、小企业的负面影响问题才得以解决。尽管温州还有许多小企业,但有大企业的影响、示范及联动,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结构处于耦合状态,则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我国经济上一个档次时,当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时,我们现在的“大企业”似乎又变得“小”了。从而在一个上了档次的大市场中竞争时,我们的企业由于太“小”而又容易出现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抓住现在的有利时机,着重抓好企业改制,特别是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二)市场制度的再创新
对于温州市场制度再创新的分析,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对温州模式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形成了极富特色和活力的温州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理论界与政府部门都对温州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然而,我们认为,人们对温州模式的认识与界定,主要地是通过温州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表象、形式、现状等的描述来界定温州模式。还没有深层次地揭示与探索温州模式的本质、内核或真谛。
对温州模式的这种描述性研究,必然出现把温州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初期与改革开放前期温州经济发展的暂时性、阶段性、表象性的东西,直接等同于所谓的温州模式。人们普遍把温州模式界定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产权清晰的中小型企业加与之配套的各种有形专业市场。也有的同志更简要地归结为“农村工业加专业市场”。我们认为这样界定温州模式,虽然比较形象、直观,且确实反映出温州经济在20余年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现象轨迹,但由于没有进一步探讨其真正的本质与内核,因而,至少存在二方面缺陷:
第一、理论上,不可能真正认识温州模式的意义并正确把握其发展前景。
由于把温州经济发展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现象与形式直接当作温州模式本身。因而,也就认识不到温州模式的深刻内涵,不能从根本上认识温州模式的指导意义,不能正确地把握和科学地预测温州模式的发展前景与生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人们看到,随着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乡镇个体私营经济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与结构的优化,当专业市场由初始阶段的有形市场过渡,从而有形市场成交量有所减少时,有人就断言温州模式已成为历史,已未老先衰。
第二、实践上,把这一表象模式加以推广或实践,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失误与不利后果。
例如,当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或缺乏开放条件的内陆地区实际上都早已在积极地学习、模仿或实践着这种被表象化了的温州模式:有的不管本地的资源、条件与可能大力发展所谓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有的不作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就试图“人为造市”,从而花大量投资兴建的市场不可避免地沦为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地方政府积极推广的这种“温州模式”,并没有出现他们所期望的象温州那样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特别是并没有使经济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甚至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究其原因,与对温州模式的误读不无内在关联:单纯强调所有制或产权制度改革,单纯在农村工业化上着力,单凭主观愿望人为造市,结果是事与愿违。可见,不真正把握温州模式的本质内涵,盲目地照搬表象化了的温州模式,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境界。
第三、对温州本身来说,如果不能真正认识温州模式的本质,也就不能再创温州经济新的辉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这应该说与温州人所创造的温州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由初期向中后期的转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环境与条件的深刻变化,温州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再创温州经济发展的新的优势和继续在市场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而要做到这一切,显然离不开我们对自己所创造的温州模式的本质与内涵的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我们还是把温州模式理解为中小企业加专业市场,并长期停留或依恋这一模式,产生对这种路径的依赖,那么,温州经济要实现发展的新辉煌将是困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地报刊所提出的温州模式未老先衰给我们以警示,促使我们对这一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温州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创新温州模式的口号。但我们认为创新温州模式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与把握温州模式。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该模式应创新什么,如何创新,才能真正通过温州模式的创新实现温州经济新的持续迅速的发展与辉煌。
总之,对温州模式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不能把温州模式在某一特定时空中的暂时表象直接等同于或凝固为所谓的温州模式。而应该透过现象从动态的角度或观点来揭示抽象出温州模式的内核与本质。笔者认为温州模式的本质在于不断自发运行中的高度市场化,在于这种自发演进中的市场化带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并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了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也就是说,温州模式的内核在于实现了工业化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坚持、创新、发展、完善温州模式,要实现温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除注重企业创新,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外,更要积极推进温州市场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创新,这不仅因为市场创新及其所实现的高度自发的市场化和灵活的市场机制本身是温州模式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因为温州经济发展本身要求由初级市场推动转向主要由现代市场推动,只有通过市场的创新发育与完善,实现这一转变,才能保持温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随着各地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温州在市场化方面的先发效应与比较优势,将逐渐淡化与消褪。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温州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如何使温州模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再创新的辉煌,是急待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有赖于我们温州人在实践中解决的重大课题。
既然温州模式的形成基础及精髓部分是较早与较高程度的自发进行的市场化,而离开市场化就无所谓温州模式,就没有温州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那么,要再创温州模式的辉煌,关键也就在于如何通过市场创新使温州市场现代化方面,始终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三)产业组织的再创新
1.区域特色经济与产业组织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涌现出许多以一个产业或产品在某一区域或乡镇地域单元大规模集中的区域特色产业经济,例如,乐清市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镇的标牌等等。区域特色产业是推行农业工业化战略的特殊产物,是一种企业空间组织和产业组织的重大创新。它让一个产业或产品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起来,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农村企业就地办厂导致的城市集聚效益的不经济,而且可以获取多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空间组织集聚经济。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种产品的不同品种、规模、款式、品牌的企业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就使得小企业有可能相互形成或相互提供各种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形成聚集经济效益。
(2)生产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特色经济的生产条件下, 小企业生产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很发达。例如,在徽章生产中,先后有熔铝、轧铝、写字、刻膜、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穿别针和打字码等10多道工序,每个家庭企业通常仅仅从事其中一道工序的生产,但前后衔接,配套成龙,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庞大而又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这使得那些生产上内部规模经济不显著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区域特色经济的专业化协作,享受生产上的外部规模经济。
(3)信息集聚外在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汇集了区域内生产的特色产品的供求、成本、价格、技术、质量、款式和品种等大量的市场信息,使各个企业和买卖双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到市场行情变化动态,实际上为每一个企业提供了一种几乎可免费享受的信息网络。
(4)营销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大都是同专业市场相匹配的,从而形成一种“前店后厂”式的、可供中小企业分享的销售网络,在这里企业可以靠专业市场的整体营销宣传,扩大产地知名度来为每个企业开拓市场,传递信息;经营者、商品量、产业的集聚,使得交易费用大为节省,而成交率提高。
(5)服务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是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对配套的服务如交通、通讯、运输、餐饮、包装、能源、金融等服务提出了规模性和集中性的需求。
总之,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创新,它对于区域经济市场化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区域特色经济中形成的“前店后厂”式的产业组织所形成的集聚经济是属于低级的,从产业经营主体看,大多是传统的家庭工厂、中小企业为主;从产业层次看,在加工工业方面,许多特色产业还是基于传统的工艺技术之上,处于劳动密集型的手工操作阶段,技术含量少;从流通产业看,专业市场所覆盖的总体上还是低层次的产品市场。从产业扩散的路径看,基本上是沿着血缘、亲缘和地缘联系扩散和传播的。与此相联系的产业组织面临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店”的发展,从本地的“店”到办在全国各地的“店”,再把店延伸到世界各地。这意味着市场的新扩张和国际化。
其次是“厂”的发展,这主要是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变,温州人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做大企业,而企业的规模化、客观上要求社会化、现代化。因此,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受到现代生产方式的挑战,产业组织结构也将面临新的重组。
第三是“厂与店”的组合方式的发展,“前店后厂”是区域特色经济产业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它是一种专业市场与传统中小企业的自然组合,是与初级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方式,随着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再次转型,其组合方式的裂变与提升成为必然。
2.产业组织再创新的基本走向
(1)产业空间组织网络化。
即伴随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市场组织的建设,传统的“前店后厂”组织方式将向“生产基地+现代营销网络”方式发展。同时,结合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将依托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建立现代产业组织,即形成投资决策、营销、技术开发中心等在城市,生产基地在郊区或乡镇的现代产业组织。
(2)科技、产业、市场一体化
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产业和市场互动机制。通过科技人才的聚集,相关科研机构的聚集和相关国内外合作者的聚集,营造区域产品优势行业,优化区域的分工协作关系,占据行业或产业的制高点。主要是提高产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建立该产品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
(3)推进中小企业联合化
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现代化、联合化是中小企业的三大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更加广阔但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的一个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走联合之路。中小企业的联合,可以以集体的力量抵御市场的风险,同时避免彼此间的过度竞争,实现共同生存与发展;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他们共同面临的产中、产前、产后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可以在广大中小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
中小企业的联合组织有三个层次:一是专业性的协作组织:二是行业性协会;三是行业协会联合会。
(4)推进市场结构优化
优化市场结构是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与有效利用功能的基本条件。优化市场结构,就是要实现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力的统一。由于产业部门的市场集中、进入壁垒、规模经济的特点不同,因此,对优化市场结构要进行分类,形成多元市场结构。对于生产技术简单,资产通用性强,劳动密集度高的部门,可实行中小企业密集竞争市场结构;对于生产技术复杂、资产专用性较强、资金和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性紧密的产业部门,可实行大企业主导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一市场结构中大企业和小企业处于分层竞争,跨层分工协作状态;对于少数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提供公共产品、进入壁垒很高的产业部门,可实行公共企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2000年元月
标签:制度创新论文; 温州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温州房地产论文; 温州交通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温州中心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