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线,在30多年飞速经济发展当中,城市用地趋近饱和。与此同时,因企业改制、产业转型等等原因城市中遗留了大量的废弃厂房。随着广东省“三旧”改造和退二进三政策的出炉,许多工业厂房通过改造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改造与再利用方式的地域性特征,试图挖掘珠三角地区受“岭南文化”影响下的改造策略与运营方法。
关键词:珠三角;工业遗产改造;共性特征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珠三角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用地不断的减少,土地资源矛盾供求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广东省政府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型用地,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实施政策开始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在2009年08月25日通过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珠三角地区吹响了“三旧”改造的号角。
如今在政府“工业用地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居于城市中心的旧厂房则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低廉的租金以及大空间易于改造的特性吸引了很多创新性服务业的入驻,工业遗产改造也在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也成为了十分热门的类型。
然而笔者发现,尽管世界各地的工业遗产改造手法大同小异,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和经营方式的差别,许多工业遗产的改造依旧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本文试着探讨和挖掘在“岭南文化”的影响下,珠三角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和再利用都有哪些共性和特点。
二、珠三角地区工业遗产改造典型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了珠三角地区一些比较典型的工业遗产改造的案例,以广州、深圳、中山三个城市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其进行了实地的造访和调研。
1.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
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被称为广州文化地标,地处广州市新中轴线以南。T.I.T前身是广州纺织机械厂,现已发展成为以服装创意为主题,集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商务交流、时尚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服装产业创意平台。
在改造设计的手法上,创意园采用了“修旧如旧”设计思维,很多厂房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历史特征,具有五十年历史的厂房车间大部分被完整保留下来,让时光一下子倒流到曾经红火的机器大生产时代。同时由于厂房自身生产方式的要求空间尺度较大,可以进行的灵活的划分,更加容易产生一些有趣的空间形态,这也符合了创意产业对办公环境的特殊需求。
同时由于T.I.T身处闹市,每天的游客流量很大,所以园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十分看重室外公共空间的氛围,通过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装置和室外家具结合现有的树木景观,营造出了很多相映成趣的室外休闲空间。
2.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市的岐江公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工业遗产改造类型,也是国内首个成功的工业景观改造工程案例。它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心地带。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粤中造船厂是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因此也承载了中山人特别的城市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负责改造的北京土人景观设计事务所,引入了一些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场地,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遵循“设计首先意味着保留历史与时间的积淀,然后才是修饰和改造,包括增或减的设计,最后才是创造新的语言和形式,以便更艺术地显现场所精神,和更充分地满足新的功能需求。”
3.深圳华侨城创意产业园
华侨城创意园位于深圳南山区华侨城片区的东北部,早期是一片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厂房,华侨城集团受到欧美一些大都市将位于城市中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聚集区的启发,利用华侨城优越的区位和人居环境,通过对华侨城东部工业区的部分工业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形成以创意设计类为主的工业园区。如今创意园内部已经进驻创意机构20 多家,艺术氛围特别浓厚,已经成为了深圳一处热门景点。
华侨城创意园最大的特点是利用美术馆文化平台效应,为创意园区提供发展引擎,周围依托项目内的OCT当代艺术中心以及毗邻的华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全方位艺术布局,吸引艺术家进驻园区。同时由于华侨城集团在国内很早就倡导绿色出行的社区理念,创意园内部的游览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休闲设施设计都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是将艺术性融入公共领域的优秀典范。
三、珠三角地区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共性特征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调研与对比分析,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典型案例,笔者总结了一下几个共性特征。
1.设计手法新旧结合
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虽然是利用旧建筑但是要服务新的功能,所以设计手法既要留存历史记忆,也要展现新的时代精神。所以工业遗产的改造基本上都遵循着“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原则。同时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则选用一些强烈彰显建筑当代特点的玻璃、金属以及一些色彩明艳的涂料,以期与旧建筑形成反差,产生强烈的戏剧性,以此来达到延续厂房新的“生命力”的目的。
2.空间设计公共性强
相比于北京上海等维度较高的城市的改造案例,珠三角地区的工业改造公共性更强,特别是室外空间的营造,除了一些观赏性的装置以外,设计师有其重视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笔者认为,这得益于广东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户外活动,市民也多喜欢在室外社交。同时老厂房区一般都有繁密的树木植被,即便在炎热的夏季,室外物理环境也相对比较舒适。因此该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都呈现出了公共性强的特点。
3.运营方式商业性强
珠三角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后的产业构成商业性普遍强于艺术性,这也是很多园区能够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在以往的改造案例中,开发者经常想通过引入艺术家工作室来带动园区发展,然而结果却差强人意。笔者研究后发现,“人口流量”是文创园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而商业活动才是吸引流量的主要媒介。珠三角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的运营智慧得益于岭南文化中的商业文化,以商业带动气氛,用文创活动造势,实现可持续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罗鹏. 广东省“三旧”改造中旧厂房更新改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12).
[2]俞孔坚.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J].城市环境设计.2010
[3] 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遗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2
[4]钟冠球,宋刚.广州TIT艺术家工作室区. [J]世界建筑.2015(03)
[5]孟岩,刘晓都.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改造. [J]世界建筑.2017(03)
论文作者:徐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创意论文; 工业论文; 遗产论文; 地区论文; 中山论文; 华侨论文; 厂房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