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肆虐东北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沙尘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等东北亚国家沙尘暴现象频发。沙尘暴的肆虐,不仅直接影响了这些国家正常的社会生活,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周边邻国要求开展环境安全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
东北亚国家经受沙尘暴肆虐之苦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毁坏农田、城市和村庄,给人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强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主要地带。2002年3月19-23日,一场10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影响最严重的沙尘暴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波及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造成交通减缓、航班取消,学校停课,疾患者增多。其中蒙古受灾最重,数日风雪交加,人畜伤亡,房屋被毁。造成这次强沙尘暴的原因,一是受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的影响;二是地面上的沙源被强劲西北风卷起,远距离传输到中国及东北亚国家。我国的沙尘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大量沙质土壤、稀疏的植被和降水稀少导致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在遭受破坏后极易成为沙尘暴源发地。
联合国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发生沙尘暴约180次以上。从20世纪下半叶起,来自亚洲沙漠地区,包括中国境内的特大沙尘暴已开始频繁侵袭东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次数由上世纪60年代的每年8次,增至90年代以来的每年约20多次,并且波及范围和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专家形象地说,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的灾害损失不亚于中等强度的地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地球生态环境将面临全面危机。
我国是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国家,受影响人口达4亿之多,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7亿美元,占全球损失的16%,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面积还在继续扩大。20世纪80年代荒漠化扩展速度为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5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5年每年则达到3436平方公里。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固然有复杂的气象因素,但95%是人为因素。
国际通力合作防治沙尘暴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和沙尘暴的防治工作。早在50年代,中国即开始了对风沙源头区的治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荒漠化及沙尘暴的防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用于防沙治沙的法律,标志着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年来中国又进一步加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等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荒漠化现象局部改善、总体蔓延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沙尘暴属于全球性问题,因而不能将其日趋严重的责任完全归咎于那些境内存在沙尘源头的国家和地区,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依靠一国或一个国际组织,而是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韩俄为提高亚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针对我国黄海地区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合作。韩国自1992年开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合作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包括技术交流等。目前,韩国政府已决定到2005年为止,通过国际协力团为中国内蒙、甘肃和新疆地区共5740公顷的沙漠造林工程提供100万美元的资金援助,民间组织也发动大、中、小学生到中国植树,帮助防沙造林。日本也是沙尘暴受害国,从政府、学术界到民间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每年都有许多民众自费到中国植树、调研。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北京地区沙尘暴源解析研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近蒙古自然环境部长巴尔斯包勒德访华,与中国商讨合作防沙治沙事宜,蒙方认为中国的土地政策对蒙古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两国有必要携手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今年4月召开的第四届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就加强对沙尘暴的监测和敦促国际机构支援达成协议,共同建立沙尘暴监测网络,实现三国环保部门有关监测数据的共享。联合公报强调,要解决环境问题,使东北亚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加强三国的沟通与合作十分重要。2002年3月,亚行为我国甘肃省荒漠化治理方案提供了61万美元的技术经费援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与亚行成立了环保筹资援助会,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东北亚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
今年沙尘暴现象较前几年又更为严重,最近《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亚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及中、日、韩、蒙、美、德、澳等国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东北亚沙尘暴防治合作项目国家咨询会”。这是自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诞生以来的第一个防治沙尘暴的次区域合作会议。会议表示将在中国、蒙古等沙尘源区进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国协作,并希望东北亚各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能成为今后国际合作的典范。
标签:沙尘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