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 目的 对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1月体检时进行静脉采血的122例体检者作为实验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试验组护理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予以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体检者发生晕针的概率、体检人群的心理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护理干预后,试验组人群发生晕针的概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体检人群的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人群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使发生晕针的人数减少,还可以缓解体检人群的焦虑情绪,提高人群满意程度,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静脉采血;体检人群;心理护理;干预疗效
静脉采血是常规体检中重要的一环,由于静脉采血属于侵入性的操作,部分体检者会产生害怕、紧张、恐惧等情绪[1],这些情绪使体检者在采血之后不能正确的自我进行护理,使采血后发生并发症概率增加,并对静脉采血造成不好影响。因此,对体检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为了评价心理护理在静脉采血体检人群中干预的临床效果,我院对其开展了深入探究,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患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1月间体检时进行静脉采血的12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区间是16-7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组,对患者进行平均分配。共分两组:试验组共有61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6例,年龄区间是17-73岁,平均年龄是(45.27±4.31)岁。对照组共有61例患者,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23例,年龄区间是18-72岁,平均年龄是(43.76±5.16)岁。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均为常规静脉采血者无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性疾病患者[2]。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进行采血前,护士提醒采血者精神放松,指导其将皮肤正确的暴露出来,并在将要采血的部位消毒,告诉体检者可能在采血的过程中会出现的症状,指导采血者在采血之后正确按压采血的部位。
1.2.2试验组:①采血前:在进行采血之前,护士要及时与体检者沟通交流,了解采血者是否有晕针或者晕血的情况,掌握采血者的心理状态,若体检者存在焦虑紧张、害怕恐惧的情绪,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的疏导,使采血者放松。②采血中:娴熟的运用技术快速的完成采血,要进针温柔快速,快速将针拔出,保证一次完成。并在采血的过程之中与体检者交流,了解其感受,通过沟通来转移其注意力,但要注意语气做到语气温柔。③采血后:采血完成后护士指导采血者对采血的部位进行正确的按压,中指按压采血处的棉球,示指则将穿刺血管的近心端按住,两指平行按压,按压时间至少5 min,并密切的观察体检者,询问其是否有身体的不适,体检者放松之后让其休息5-10 分钟才能离开。
1.3评定方法
通过数字评分的方法让体检者对其焦虑情绪自行评分,焦虑情绪完全不存在为0分,最焦虑为10分。
①轻度晕针:采血者出现心悸无力、头晕目眩症状;②中度晕针:采血者除存在上述症状以外,还存在意识恍惚、四肢冰冷、面色发白等症状;③重度晕针:采血者除了存在中度晕针的症状以外,还存在口唇发绀、四肢抽搐的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3]。
2结果
2.1比较组间满意度
护理后,比较组间体检人群的满意程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满意率分别是89.09%、69.09%,P<0.05。详见表1.
表1.组间满意度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发现,bP<0.05 ,差异显著
2.3比较组间体检者的心理焦虑情况
试验组体检者的焦虑情绪的评分为(2.36±0.43)分,试验组体检者的焦虑情绪的评分为(5.12±0.64)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静脉采血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体检护理操作之一,有些体检者在心理上对静脉采血有一定排斥、厌烦等情绪,并引发一系列静脉采血相关并发症,如晕针[4]。晕针主要指在静脉采血时突然发生的血管抑制性晕厥,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悸、一过性头晕眼花、四肢乏力、手脚冰凉等症状,一般3-5min[5]。不良反应的出现不仅会使静脉采血不能顺利的进行,而且还对采血者带来的生命危险。调查显示,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体检者存在紧张焦虑、害怕恐惧的心理。为此在静脉采血的体检过程中对心理加强护理,可以保证体检的顺利进行,也可保障体检者的生命安全[6]。
本次研究证明,护理干预后,试验组人群发生晕针的概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体检人群的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人群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使发生晕针的人数减少,还可以缓解体检人群的焦虑情绪,提高人群满意程度,效果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丹玲.心理护理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6):109-110.
[2]苗燕,谢欣芸.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的心理护理实施效果探讨[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13(11):211-212.
[3]周晓丹,施洪.259例有晕针晕血史健康体检者成功静脉采血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42-43.
[4]张景雪.心理护理在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1):4426-4427.
[5]付云红,张铁群.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9(5):57-58.
[6] 高耀东,张丽春,高云峰.健康体检采血诱发晕针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248-249.
论文作者:安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静脉论文; 人群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焦虑论文; 情绪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