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季度农业与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平稳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三农”问题倍受关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增多,农村各项改革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一季度农业与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民增收压力依然较大。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出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出达到38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其中,畜牧业总产出同比增长4.9%,成为支撑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一季度全国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4%,禽蛋产量继续增加,奶业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各地退耕还林规模扩大,春季造林进展加快,一季度林业总产出同比增长7.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阴雨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一季度农业总产出增长2.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渔业以保护生态资源为重点,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水产养殖特别是精养的比重提高,捕捞作业量减少,渔业产出同比增长2.9%,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
综合生产、投入和价格情况,初步测算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5%左右。
(二)农业结构继续调整。据全国800个调查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调查,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将进一步调减到15.3亿亩,比上年减2.2%。受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将达到7300万亩,比上年扩大1000多万亩,增幅达1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糖料面积减少,蔬菜和药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优质品率提高,产业化步伐加快。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的比重将达到3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专用玉米种植面积的比重将达到2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的比重将达到69%,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从“田头到餐桌”的新食品经济正逐步发展。
(三)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受供需形势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农产品价格沿袭了去年底价格温和上涨的态势。据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农产品的价格调查,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大宗农产品价格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中,粮食价格上涨7%,棉花上涨42%,食用植物油上涨10%以上,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猪肉价格基本持平,鸡蛋价格有所下降;海水产品价格上升,淡水产品价格走低,但降幅减小。
(四)农民现金收入平稳增长。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受政策、市场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7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增幅提升0.3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出售产品收入增加较多。今年一季度,由于农产品市场行情看好,加上春耕备耕需要资金,农民出售粮食人均84.5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2.5公斤,增长17.4%。由于出售数量增加,出售粮食收入人均增加10.4元,增长14.5%。去冬今春,南方大部分地区低温阴雨,蔬菜生产受到影响,农民出售蔬菜的平均价格由上年同期、每公斤0.79元上涨到1.01元,上涨28.7%。由于价格上升,农民出售蔬菜收入人均24.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元,增长25.1%。
二是打工收入增加较多。由于去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大量增加,加上各级政府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措施得力,农民工返乡过年带回家的钱比往年要多。据调查,一季度农民在本地打工得到的收入人均4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7元,增长33.2%;外出打工的收入人均99.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5元,增长24.5%。
三是农民税费负担大幅下降。一季度农民的税费支出人均为6.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8元,减少29.2%。税费负担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各种收费大量减少,一季度农民交纳的各种收费人均1.7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5元,减少72.3%。
(五)农村投资增速加快。2003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带动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增速快于上年6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非农户投资增长加快,农户投资仍然比较平稳。一季度非农户投资达到7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农户投资达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从资金来源看,以自筹资金为主。一季度农村投资中自筹资金部分达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占农村投资总额的77%。
二、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夏粮长势不如上年,部分地区春旱严重,对春播生产不利,农业面临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越冬农作物播期比正常年份偏晚,冬季降温偏早,冬前生长量不足,致使越冬农作物苗情较差。虽然开春后各地普遍加强了田间管理,越冬农作物苗情有所好转,但黄淮、华北主产区春旱开始发展,江淮、江南地区田间渍害、草害严重。据调查,全国冬小麦一类苗比重比上年同期减少约6个百分点。目前夏粮长势不如上年,加之夏粮面积减少,夏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4年降水偏少,干旱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截止今年4月1日,华北、东北和山东等9省(区、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35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少蓄49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年均少蓄75亿立方米,可调水量不足,潜在的旱情对春播生产极为不利。因此,各地应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抗旱、保墒和节水工作,降低夏粮损失,确保春播适时顺利开展。
(二)密切关注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于未然。2002年年底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小幅回升,主要是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出口增加和内需扩大以及我国采取符合WTO规则的调控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这些因素在2003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发生作用,但这些因素将随着国际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一是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03/2004年度主要农产品贸易大国气候条件可能好于上年,大宗农产品产量将有所增加,上年度国际农产品价格因减产而导致的上涨趋势在这些大宗农产品收获季节以后有可能减弱。二是入世以后配额增加、关税下调等因素的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绿色壁垒等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国内市场的冲击将比上年加大。三是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当前农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因此,价格持续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升势乏力。建议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抓住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有利时机,扩大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密切监视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防范新一轮收获期后的国外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减少农民收入损失。
(三)困扰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农民增收压力仍然较大。虽然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着有利的政策因素和市场环境,但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却依然存在。一是受整体就业形势特别是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减弱的影响,农民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在连续数年高速增长之后呈现出增速趋缓的局面;二是受国际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回升的趋势将有所减弱,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也将受到影响。据测算,在目前的产量水平下,农产品价格每下跌1分钱,农民人均少收10元左右。三是农民负担继续下降的潜力不大。税费改革及配套政策的落实尚需时日,乡镇机构精简困难,社区管理的有效方式尚未建立,较早进行税费改革的一些地方反馈的信息表明,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较大。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困难。为此,要在WTO规则下采取有利于农民增收的进出口政策,积极创造需求,极力维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的形势,争取农业收入不再成为减收因素;要高度重视劳务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要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构筑农民稳定增收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