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形势;德育教育;策略
引言 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个体的品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的个体品质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主要是通过德育教育来完成的。所以职业学校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学生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
1.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背景
1.1中等职业学德育目标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德育目标是: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1.2中职学生的个体因素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看,大部分学生是考不上高中的,有的是在社会上混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学校的,对学习的兴趣比较淡薄;从家庭因素来看,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与社会背景因素,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双亲不在,生活处于弱势群体和缺少关爱的环境中;从学生的年龄阶段来看,中职生还未成年,他们正处于思想发展趋于发热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对于辨识能力比较主观、盲目,且叛逆心理特别强,需要我们老师正确的引导。
1.3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呈现出了新的内容与特征。而当前,部分中职学生表现出“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致使学生出现情感上的缺失,这与中职德育教学中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空洞说教,不能发挥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有关。思想品德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每一要素在思想品德心理结构中均有确定的地位和作用,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体。德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
2.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现状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这无疑给当代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2.1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单一。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却将“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他们,把学生的成绩好作为说明素质教育开展得好。因此许多老师只抓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升学率,整天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只做“传道、 授业、解惑”及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灌输等事,极少对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和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人格。
2.2教学方法手段简单粗糙,自身知识构成陈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但在现实中,不少教师自身的业务知识仍然陈旧,虽然手中拿着的是新课本,桌上放着的是新课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他们没有做到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尤其是老教师不想也不愿主动地去利用各种手段去学习。德育这门学科时事性最强,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补充和提供时效性较强的事例和材料,运用于课堂教学。
3.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
3.1发挥新媒体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体、数字媒体等新媒体已经广泛融入到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并逐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教育教学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不断共享,增加了学习渠道和途径,同时还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的实效性。
3.2 以生为本的情境课堂设计
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科学发展观,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开放教学时空、优化教学过程,以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全面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新课程强调,教育的本体就是学生的发展,教学主体是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一的知识覆输,而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中职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天性”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潜能;要更加务实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工作,以社会生活素材补充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工作,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工作得到有效延伸,从而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学生不喜欢德育课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的内容问题,而喜欢的原因则是授课的方式方法生动活泼。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围绕“学生好学”来设计的。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课本知识为目的的状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载体,把讨论作为常规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为学生主动发展服务。教师很少说教,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健康、积极、欢乐的学习活动中感悟知识,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对活动的体验、探索、感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建构,在不同的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同时,学生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小品表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也培养了谦逊、包容的品质、良好自我意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包办代替的状况,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教师不能代替。要把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精简,而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全面依靠学生,教少学多,把本来属于学生自己事情交回给学生去做。学生通过分析他人的观点和老师的合理评价,“ 求同存异”,完善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知识。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独立性、自主性,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天性和创新潜能,保持旺盛的求学和创新欲望。
3.3榜样示范的应用
榜样教育法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由于榜样教育提供的是具体、生动、形象的范型和楷模,因而这种“身教”就常常胜过“言教”。榜样教育法注重发挥典范的感召力,即用典范的行为感化人,用典范的精神鼓舞人,用典范的品格启迪人,用典范的情操陶冶人。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人物都是榜样,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本校和本班的先进分子,都可以成为榜样。雷锋同志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的人生考卷,完满地解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一人生观的根本问题,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凝聚和体现,更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灿烂光辉。因此,“学雷锋,树新风”依然是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重视培养和树立本校、本班的先进典型。只要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都应该予以表彰,树为典型,发挥其“领头雁”的作用。这样,既激励了先进分子“更上一层楼”,又使学生群体“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3.4爱心感化的应用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的感化要求教师本身注重感情投资,以满腔的爱和真挚的情去感化学生,使自己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凝聚力。“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者待之以诚,倾之以爱,就会得到学生的依赖和支持,心悦诚服地自觉接受教育。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有要求爱抚与得不到温暖,渴求尊重与遭受歧视,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等矛盾冲突。教师从爱入手,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契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促其转化。
教师注重感情投资,做到在感情上尊重对方,以诚换心,切忌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要有等待他们改正缺点的耐心;做到理解学生,以理服人。主动与学生多接触,加深了解与沟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理解中建立感情;做到关心学生,以情感人。除了在学习上关怀和生活上照顾外,精神上的鼓励和政治上的关怀更为重要;做到帮助教育,塑造心灵。用负责的态度,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千万不要“睁只眼闭一只眼”,做“和事佬”而一味迁就。把倾注爱心与严格要求结合进来,使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素质,自信、自立、自强地健康成长。
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他需要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努力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铃.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挑战与对策研究[J].时代农机(9):218-219.
2.曾蒙迪.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实施的创新策略分析[J].2016(7X).
3.范晓艳. 新媒体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
4.朱翊, 夏炎. 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2014(11):98-98.
5.苏东坡. 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14).2017
6.陈万境. 简析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4):127-128.
7.庞丽娥. 浅析中职学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J].神州(18):85-85.
8.齐玲燕.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22).
论文作者:郭敏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自己的论文; 道德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