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典型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典型论文,体系论文,城市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79(2009)03-0077-07
一、引言
过往对城市创新体系机制的古典研究中,城市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构成创新系统的要素,二是要素之间的运行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古典视角
然而,古典视角探索城市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过往对城市创新体系机制的古典研究中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构成创新系统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运行关系,但是忽略了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运行关系的良性发展并不是保障城市创新体系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在部分北欧国家,并不存在主体结构和功能清晰明显的分割,但是却通过目标导向和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战略,创造了城市创新体系的辉煌发展。科技创新的主体虽然仍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的事业。
因此,世界各国(地区)纷纷注重具有国际性的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模式。本文选取纽约、伦敦和东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典型国际性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主要模式,藉此提出我国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产业集群与金融中心交互支撑的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提到纽约,人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联合国所在地、世界金融中心和传媒中心,而很少想到它还是个技术创新型城市。事实上,纽约从19世纪末成为全美最大制造业基地,到21世纪初成为“数控”全球的世界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中心,纽约的发展史,正是纽约城市创新体系进阶演化历程最好的演绎与诠释。
(一)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促使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分工,美国西海岸城市开始崛起,使东北部大量中产阶级和进出口贸易西移,而纽约城区高昂的商务成本迫使原设于纽约的许多公司总部迁往市郊。一系列变化使传统制造业中心的纽约急剧衰退,商场冷清、市容惨淡、失业骤增,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了1975年纽约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财政危机。面对挑战,纽约适时分析两个重要趋势:(1)战后国际金融交易的重点由贷款转向证券,金融行业对其他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且进一步向传统金融中心城市集聚;(2)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处理速度,提高了经营决策效率。
纽约顺应科技革命形势下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及时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一方面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一方面依托世界金融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高的,被称为把日益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的生产者服务业,变“死拼成本”为“知识提高附加值”,进而形成了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三个主要特征。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与非均衡分布
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从业人员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产业从事尖端研究,如表1所示。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从业人员在各行业的分布并不均匀,尤其是21世纪以来,纽约州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作为重新实现地区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工业装备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微光机电技术等都是纽约城市创新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些领域正是当今全球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热点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依赖性相当高。可以说,在纽约发展战略中,“创新”是一个无需特别强调但已显著突出的要素,很多创新计划的设立都是依据这些产业的发展需求而来的。
2.金融行业对城市创新体系的巨大支撑
纽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对全球创新的“磁石效应”,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功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而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在科技的生产和扩散以及应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资金流动,而纽约各种性质、多种功能的金融机构为之提供着鲜活而富足的“血液”,尤其是从技术到市场的中间环节、市场扩大的环节。另外,纽约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对信息技术投资巨大,仅纽约的金融服务业2007年估计对IT的投资就达860亿美元。金融体制、金融服务、金融政策、金融升级成为金融业对纽约城市创新支撑的四大支撑平台,见图2。
3.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机构的集聚效应明显
巨大的市场和高质量的人才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公司在纽约进行投资,包括Microsoft、Yahoo、Google、3COM、Sun Microsystems和Nokia等世界知名的公司在纽约都设立有研究机构。比如,Google在纽约设立了仅次于加州总部外的最大的办公室,拥有500多名研究人员,微软和雅虎也有类似规模的研发机构,每年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
而在生物医药方面,纽约市现在约有125家生物科学公司。2004年全球医药生物类公司年销售额排行第一的辉瑞公司总部设在纽约。百时美、施贵宝、Barr、博士伦、强生、默沙东制药、惠氏、安进、先灵葆雅等排行于前20名的生物医药公司总部设在纽约或临近的新泽西州,或在纽约设有研发机构。
(二)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纽约的城市创新体系主要企业、中介组织和高校及研究机构组成的网络构成,政府主要为企业良性竞争、促进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而风险资本对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投入和管理支持,为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同时企业成功后通过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回报又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
目前,纽约已经形成了以信息通信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为创新集群、国际金融中心功能鲜明的城市创新体系,如图3所示。
1.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之一是纽约市两大产业集群的自身产业特点。金融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信息技术设施基础要求非常高,这对为信息通信企业提出了不断实现创新的要求。生物制药业对创新的要求更迫切,一项医药方面的技术创新可能获取极大利润。
图3 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另一动力机制是纽约市大学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方式,纽约的大学通过技术成果商业化和授权许可等方式可以获取非常客观的收入。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到2005年底,通过技术成果商业化已经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2006年,学校又获得多达2亿美元的收入,同时还获得了2000万美元由企业赞助的研究经费。哥伦比亚大学明文规定:对于专利转让许可的收入,在扣除专利申请等费用(占20%)之后,剩余的净收入中的第一个10万美元的50%归发明人,学校得25%,剩余25%用于发明人的之后的研究方向。
此外,由于纽约市是世界金融之都,大量风险投资设立于此,针对创新型企业进行了有力的资金和管理支持,使得创新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企业产出。仅在生物技术方面,纽约市共有130家以上的风险投资公司看好生物医药技术行业,纽约州和纽约市对生物孵化器投入的风险资金达6000万美元以上。
这些风险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弥补了创新经费的不足,支持了创新活动,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要求将来的回报,必然使得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和深度,同时使得创新活动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2.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扩散机制
纽约的各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众多,对创新的扩散和技术成果转移起了重要作用。如在信息技术方面就有纽约软件产业协会(NYSIA),产业和技术援助公司(ITAC)等协会,生物技术方面有纽约生物技术协会(NYBA),纽约生物医学研究联合会(BRANY),纽约科学院等组织机构。纽约的研究型大学通常还都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如哥伦比亚大学从1982年就成立了科技发展办公室(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ntures,S&TV),负责哥伦比亚大学知识产权的评估、申请与保护,为技术发明人寻找风险投资商,支持创办高技术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发布和转让新技术成果,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大企业前来合作开发。
3.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支撑机制
纽约州政府在2000年成立了纽约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办公室(NYSTAR)来促进在高技术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投资。NYSTAR在纽约市依托大学和非赢利组织设立了14个先进技术转化中心和发展中心,截止到2006年共实施了41个合同,提供了8000多万美元的杠杆资金。
纽约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纽约城市创新体系的支撑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纽约的研究中心通常并不独立设置,而是大部分依附于大学之中,这样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避免了科研资源的重复设置和浪费。
纽约市的各种孵化器、科学园也大都设在大学校园内,例如纽约市目前两个仅有的生物技术孵化器都位于大学内。这些孵化器和科学园直接设立在大学校内,有利于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直接转化,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
三、构建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和科技、文化、经济中心,是英国乃至欧洲最有实力的城市,英国文化中极富历史意义的创新精神使得伦敦今天在世界创新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伦敦创新体系的特征
1.伦敦政府对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2003年,由伦敦发展委员会牵头,15个政府部门、10个民间协会共同合作,制定了《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这一规划的制定对几百年以来英国人温和渐进、因循守规的行动准则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创新成为全市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在行动规划中,伦敦政府明确提出了伦敦创新战略的目标:建成“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而针对这一目标,伦敦发展局也确定了三个战略目标,即通过在伦敦所有组织机构中全面培育创新文化,为伦敦的创新计划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鼓励与帮助伦敦企业实现创新,不断提高伦敦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为伦敦的不断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通过整合伦敦知识基地资源,为伦敦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动力。
2.中小企业网络建设完善
2003年2月,伦敦提出创建“The London Innovation Network”,提出伦敦的城市创新网络是围绕城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其宗旨是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创新网络的组成元素包括:提供政策支持的各级政府;作为技术应用主体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知识成果的大学、地区技术转移组织、技术中心;以及提供商务服务的咨询机构、提供金融支持的银行、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机构等中介组织,这些元素紧密围绕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伦敦政府还制定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如图4所示。
图4 伦敦城市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的鼓励政策
图5 伦敦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首先,伦敦政府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于创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创新经验。为此,伦敦政府特意开展以小企业为目标群体的创新支持服务,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与技术转移。
其次,中小企业资金在自主创新时面临资金困难。为此,《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中提出,如果小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可行性研究,政府可提供75%的资助,如果是新产品或新工艺定型前的研究开发,政府可提供30%的资助,并为有志于创新的小企业推出“小企业贷款保证计划”和“小企业培训贷款计划”,为缺乏抵押资产的小公司提供担保。
再次,在为小企业解决了政策、资金等“硬件”难题后,伦敦政府则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人力资源。在规划中,伦敦政府将组织富有中小企业创新经验,尤其是富有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指导经验的个人,构建“知识天使”网络。他们将用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的理念,对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起步支持,包括咨询与指导。
(二)伦敦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从对伦敦创新体系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伦敦创新体系的运行主要是以传统创新文化为导向的,通过构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的创新网络来实现的(图5)。
作为伦敦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伦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同时,为了保证这个创新模式健康有效的运行,除了伦敦政府和中小企业外,还需要别的因素来支持其正常运作,这些因素就是科研机构和风险资本。
在创新体系中,作为创新的主体,伦敦中小企业与伦敦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风险资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如图6所示。
伦敦将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符合当今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的。首先,小企业机制灵活,市场生存的艰难使其创新动力较大,一旦有资金帮助,便更愿意从事创新;其次,当今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中的微电子、生物技术等重大创新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明出来的,因此,小企业在当前的技术经济环境下必然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因此,伦敦政府通过主动培育起创新主体地位。
图6 伦敦创新体系各创新主体的功能
四、二次创新合作平台支撑的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一)东京创新体系的特征
多年来,东京的大企业一直是以“引进、模仿、改造”为发展模式,却鲜有自己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致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令日本措手不及。比较最近几年日、美申请的专利就可以发现,日本人登记的多是信息存储装置、电子零部件等较为成熟的科技领域,而美国人登记的多为可期待成长的新兴科技领域,如医药、生物技术、高新材料等等。这表明,在未来的美日竞争中,美国又抢得了可贵的创新先机。
1995年日本国会明确提出日本将以“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这标志着日本开始制定更加统一和有力的科技政策。此后,东京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持续加大科学技术研究投入,逐渐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努力改善研究开发的软硬环境,切实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基础研究能力等,逐渐形成了东京城市创新体系发展的五大特点。
(二)东京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东京创新体系发展的特征表明,其所强调的是在引进学习、二次创新的平台,通过官产学研合作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其创新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二次创新与官产学研合作平台之上的。东京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可由图7来描述。
东京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表现为企业主导型。东京具备科研机构和培训中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居多,集团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产学研联合系统,如丰田、东芝、松下等著名公司便属此类。而政府的职能则是组织产学研联合系统的创新网络,从而形成创新体系,推动各大集团之间的平等合作,保证整体创新实力的增强。
东京的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的作用相对较小,高科技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合开发并不普遍,因而创新网络源头在企业。科技成为企业内在因素直接作用于企业,增强了科技的方向性和向生产的直接转化。
政府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主要起到外力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制定法规来推动。例如《产业教育振兴法》对高校与产业合作形式、税收、拨款、管理均作了详细规定。东京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创造性研究。
知识产权的持续创新是东京创新的源泉。首先,政府建设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促进企业公开知识产权信息,培养现有技术调查机构,建立风险投资体系、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其次,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竞争获利的重要手段,拓宽知识产权流通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改善研究人员的创新环境,重视奖励知识财产创造的研究开发。再次,东京企业间建立了专利联盟,有效地创造国际标准。
东京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从过去大量引进、消化、改进,逐渐转变为强调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开始了从创造性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演进,表现为二次创新。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来自于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对中小企业来说,在东京的大田区、京滨区形成了强大的“高新工艺园区”,这里集聚了成千上万的小企业。而对于大企业来说,通过加强东京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使企业家二次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在东京的自主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对我国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构建的几点启示
(一)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构建需结合创新体系的特征
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具备不同特点的城市创新体系而言,运行机制的构建导向应该相机而定,有所侧重。
以纽约为例,其创新体系把握其高技术企业非均衡分布的特点,将IT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利用的淋漓尽致,并设计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围绕两个核心产业集群而进行了布局和构架。而伦敦则在其长期科技计划中,将中小企业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引擎,因此从多个方面创建有利于形成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而东京则结合了过往科技发展历史中的不足和优势,构建以二次创新合作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在各国成功城市创新体系代表中,运行机制的构建模式都是结合了各自创新体系的重要特点或未来政策导向,因而从长期角度而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重视金融机构对于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
制的支撑作用
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创新只有同资本结合才能成功。如今创新发展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大,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创新是否能够成功。借鉴纽约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对于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支撑作用不仅仅在于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对企业创新融资的扶植,金融业自身产业升级对创新的驱动也是非常明显。
我国金融体制对创新活动的支持还比较薄弱,尤其体现在对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不足。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正是创新活动舞台的中心,是城市创新潜力的代表。
(三)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应以企业做为主体进行搭建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竞争领域的研发活动应由企业来承担,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因此,应将确立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引导企业成为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科技成果的吸纳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的投入者,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拥有者,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
确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必须重视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和保障企业的创新利益,使得企业创新的成本得以补偿,才能激励企业不断的创新。此外,要进一步引导和加大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形成有效的再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起点,实现企业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的逐步升级。
(四)激活城市创新体系内人才流动加速运行机制良性循环
城市创新体系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开放式用人机制。人才流动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根据高科技企业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化方式配置进程,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同时,要进一步与企业外部市场接轨,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其次,要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我用”的原则,把引进人才与重大课题项目攻关相结合,把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不断拓宽高素质人才的吸纳渠道。采取合作培养、交换使用、技术咨询和兼职招聘等开放式形式,以岗位、项目、任务和“长租短借”等灵活方式,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兼职、咨询、讲学或联合攻关,鼓励人才以多种形式为我所用,不断增强人才引进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通过激活城市创新体系内人才流动加速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快速、良性循环。
标签:纽约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日本东京论文; 风投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