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论文_张菲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28

摘要: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修复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建设,这是由于其土地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以大同智家堡公园工程为例,验证垃圾场的生态修复和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垃圾场的景观再生与环境治理、生态恢复以及场地景观重建等密切相关,以最终的景观重建目标为指导,充分利用垃圾填埋治理工程给场地留下的特殊性状,将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相整合。

关键字:景观再生 生态修复 景观重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逐步延伸至郊区,使得原建于城市近郊区的垃圾场渐渐转入城市建设范围内,“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垃圾场的景观再生是垃圾填埋场废弃地开发再利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有利于完善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体系,同时对垃圾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具有指导意义,为实际重建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一、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再生的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致力于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 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的手段和方法的新兴应用学科。生态恢复学注重对系统结构的修复,垃圾场中大量垃圾的存放使得土壤环境和空气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严重的还影响了地下水环境,因此利用生态恢复学理论进行垃圾场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把“基质—斑块—廊道”的理论作为分析景观模式的核心理论,注重生态环境效应与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优化设计景观格局,对垃圾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景观重建(landscape rehabilitation),指的是在风景园林学原理的基础上,对现状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增加“设计”特征,利用风景园林在不同尺度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空间营造的多种手段,对垃圾填埋场废弃地进行修复和再利用的方式。

二、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垃圾填埋场废弃地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土地资源的价值,学科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的风景园林学已经将此类具有特殊属性的场地作为学科未来发展需要应对的实践对象,纳入了自身的研究范畴和实践视野,实现对风景园林学研究对象的扩展。

从风景园林设计的视觉出发,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主要包含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两部分。一方面,景观再生的总体目标中应该包含景观重建的目标,将修复工程和景观重建的联系贯彻到场地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中;另一方面,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总结出风景园林设计应对垃圾填埋场景观重建的专门设计策略,将景观重建与生态恢复整合起来,并为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效果的改善做出贡献。

三、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修复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建设,具有景观建设特殊性,这是由于其土地性质的特殊性决定的。垃圾填埋场景观重建前十分关键的一步是生态修复,即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设计、环境治理,其中包括封场覆盖、地貌重塑、污染物控制、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工作。对原有场地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将景观重建的目标列入垃圾填埋场景观再生的总体目标,然后再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从场地环境治理工程、生态修复的流程上增强治理工程与景观重建的联系,使其达到景观再生目标。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是垃圾填埋处理过程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只有将生态环境修复与填埋过程同步考虑、合理实施,才能使垃圾填埋工程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才能为下一步的景观重建工作提供有利的场地基础。

以大同市智家堡公园为例,公园建设之前场地为垃圾填埋场,占地约30公顷,在关闭垃圾场前,这里存量垃圾总量100万吨,其中生活垃圾45万吨,工业废弃物5万吨,建筑垃圾50万吨。景观再生之前,垃圾场有着陡峭的斜坡,场地被分为高差15米的两个地块,垃圾暴露着和城市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公园建设时对场地内100万吨垃圾进行筛分处理,将产生的腐植土用于场地土壤改良:将生活垃圾进行分区分层填埋,一层垃圾一层好土,每层30—50公分,分层碾压,通过导气防渗等有效措施防止垃圾液污染地下水,防止产生过量沼气而产生安全隐患;将建筑垃圾破碎后碾压堆筑,通过堆坡造形,形成公园的基本山水骨架。整个工程场地内土方运送,与外运种植土壤一起分层设计,为公园提供适宜的种植介质和地形。建设中,有效控制了垃圾填埋场气体、渗滤液等对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整个处理过程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垃圾填埋堆筑示意图

四、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重建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再生以原位修复为手段,以场地复绿为目标,而不是单纯为了开发建设而对垃圾进行异地搬迁处理。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生态修复过程是景观再生的一部分,也是景观重建的前提条件,在场地生态恢复之初,将景观再生的目标纳入工程整体的目标,将生态修复工程与景观重建过程紧密地结合。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去除污染源,控制污染的环境保护工程,更是改造和重新利用受污染场地,恢复生态环境、重建绿色空间的过程。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重建的途径和模式应该是在宏观规划管理体系的控制指导下,根据场地自身的立体条件,因地制宜合理采取实施对策。垃圾填埋场的景观重建运用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方法,尊重原有现状地形,遵循“自然栖息地+公共活动空间+生态循环”的总体规划定位,营建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区,在空间塑造、场地规划、植物运用等各方面促进场地的自我生态演替,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这些基于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后的场地,不仅使场地条件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较少的人为干预,场地文脉得到保护;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使自然生态环境再现,同时也给周边居民带来经济效益。

以大同市智家堡公园为例,因场地空间结构及技术限制,景观设计中结合场地台地高差,打造台地园特色,形成生态溪谷、森林健身园、中央草坪和花卉观赏的不同景观分区,丰富了公园的空间层次。公园的地形地貌重塑、竖向设计与场地内垃圾填埋堆体的整形设计紧密结合,公园内山体最高点相对高程为9m,形成区域视线控制点。山前区域设计开阔草坪区,山后区域结合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多个小空间,设计若干园中园,空间上山前后开合对比。东侧以景观林带和经过处理的陡坎相互围合,形成林谷水溪,水源利用中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

公园局部效果

由于场地特殊性,在公园的种植设计中对园区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分区,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特殊,共同构成公园的“植物大景观”。 种植设计结合地貌重塑,模拟自然,形成空间变化有序的近自然环境,山坡山顶以密林、疏林为主,山谷山脚配以林间空地,同时结合水体种植湿生、水生植物,营造湿地环境。公园生活垃圾填埋区域,垃圾填埋堆体仍处于沉降稳定过程,且土壤条件相对贫瘠,不利于大型乔木的生长,种植设计时主要采用混播草地的培育和养护为主,林缘结合抗性较强的植物种植。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抗性强、生长快,以及具有水土保持、护坡固土作用强的树种”的原则,主要品种有:油松、国槐、白蜡、新疆杨、漳河柳、山桃、山杏、连翘、丁香、水蜡等。

五、结语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作为特殊类型用地,由于自身立地条件的特殊性,在公园建设过程有别于一般公园,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设计手法及后期养护管理方法。场地的特殊性以及问题的复杂性对风景园林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挑战,同时整个工程建设又涉及多专业的跨专业合作,工程建设期间风景园林设计师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统筹作用。

智家堡公园建设过程中,景观再生的目标始终引导着设计过程,不仅主导了场地绿化和园林设计,也影响了封场整治和环境保护措施。以景观再生为目标进行的垃圾堆体整形设计成为环境保护措施的载体,既保证了封场整治的功能性要求,也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环境基础,同时也形成了满足游憩功能的条件。

论文作者:张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论文_张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