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此研究中的64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焦虑症患者,依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1.25%,而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经对比后统计学意义产生,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比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减少复发率,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疗法;焦虑症;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19-02
伴随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大,焦虑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临床中常选择传统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进行治疗,此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是极易出现依赖性,并且患者会出现嗜睡以及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无显著的远期疗效[1]。有报道艾司西酞普兰及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症取得较好的效果,此研究分析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此研究中的64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焦虑症患者,依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的例数均分为3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8:14,年龄分布为25~46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32.1±5.6)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0:12,年龄分布为26~45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31.5±4.8)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未出现统计学意义,数据之间的临床比对性加强。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2]:所有入选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裂以及诊断标准》中的诊断内容;入选患者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分数在17分以上;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3]:将患有其他精神类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将患有躯体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将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予以排除;将存在药物滥用史患者予以排除。
1.3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此药物生产厂家为H.Lundbeck A/S(丹麦)(西安杨森制药分装),国药准字为H20100539,患者起始剂量为每日10mg,随后患者每日维持剂量应在20mg以下,并由医师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在14天内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观察组患者与此同时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即从开始治疗时,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认知行为疗法,每次治疗时间为1小时,持续治疗6周。治疗主要内容为:采用认识治疗使得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心理因素,协助患者对心理情况进行认识,将负性思维予以找出,告知患者不合理信念以及焦虑情绪是因为不良行为产生,随后将患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修正,从而将不合理信念予以改变,进而接受合理的正确的观念,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能够选择正常思维模式,从而消除不良情绪;采用行为治疗,通过松弛疗法对患者实行精神上及躯体上放松训练以减缓压力,并对患者留有家庭作业,主动地纠正自身特殊的不良行为,从而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达到解决心理问题或障碍。
1.4 治疗效果评估
观察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显效为焦虑症状消失;治疗效果有效为焦虑症状显著缓解;治疗效果无效为焦虑症状和治疗前未有所改善。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
1.5 观察指标[4]
选择HAM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评分进行对比,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焦虑症状缓解越显著;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1.6 统计学数据计算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整理和计算,计数资料对治疗有效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表示,并选择卡方对数据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对HAMA评分进行表示,并选择t值对数据进行检验,数据之间经对比后如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
2.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经联合方法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6.87%;对照组经药物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81.25%,数据之间经比对计算后,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相关数据详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2.3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通常为中度或者轻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症状均自行缓解或者消失。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经计算后为12.5%,分别为2例便秘,1例疲劳以及1例恶心;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经计算后为18.7%,分别为3例便秘,2例疲劳以及1例恶心,数据之间经对比后χ2=0.4741,P>0.05,统计学意义未出现。
2.4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波动复发,复发率经计算后为3.13%,对照组患者出现7例波动复发,复发率经计算后为21.88%,数据之间经对比后χ2=5.1429,P<0.05,统计学意义出现。
3.讨论
焦虑症在临床中称为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情绪为临床体征。此类疾病还包含慢性焦虑以及急性焦虑,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明确以及客观的对象,并且会出现不安以及紧张等情绪[5]。然而需要将此病和正常焦虑予以划分,如果焦虑症状较为严重,且持续用时过长为病理性焦虑症。经过研究后发现,此类疾病产生的因素并不确定,可能和遗传、患者自身的认知以及躯体病症等存在关系。
此研究中所采用的艾司西酞普兰为消旋体西酞普兰的一种异构体,此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快的起效,并和5-HT神经突触前膜运转体蛋白进行相互结合,从而对5-HT转运体起到抑制的效果[6]。但是长时间用药患者会出现药物依赖性,过早停药又会导致病情复发,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而认知行为治疗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改善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来自于Beck认知理论,主要依据则是使患者找到自身的错误以及不合理理念等,并了解不正确的认知过程是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协助患者将根源找到,并通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主动性,使得患者能够重新创建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对事物进行重新认知[7],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认知行为疗法将认知以及行为治疗进行相结合,行为治疗时可提升患者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不断的实践,在行动中改变不良认知和修正自身异常的行为,塑造新的适应性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进而消除不良情绪。其治疗时间较短,是临床中治疗焦虑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并被广大患者以及医务人员所接受。
此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4例焦虑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选择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87%,选择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1.2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经随访后复发率显著降低,由此能够看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显著。笔者认为,认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心理因素,协助患者对自身的心理情况进行认识,找出负性思维,使患者认识到不合理信念以及焦虑情绪是因为不良行为产生,随后让患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修正,从而将不合理信念予以改变,进而接受合理的正确的观念,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能够选择正常思维模式,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生,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而行为治疗,通过患者不断的实践,在行动中改变不良认知和修正自身异常的行为,塑造新的适应性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进而消除不良情绪。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认知行为治疗,有利于帮助患者对事物进行重新认知,重新创建正确的思维模式,纠正患者自身的错误以及不合理的理念,重建自身正确的合理的理念,并通过强化训练习得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有效提升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增强对联合治疗的主动性,从而减少焦虑情绪的发生,进而消除焦虑情绪,因此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病情的复发。
综上所述,焦虑症患者通过选择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在明显缓解焦虑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月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30例[J].中国药业,2012,21(9):82-83.
[2]包颖.焦虑症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8):87-87,88.
[3]徐冬梅,郭操,任宏泉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99-100.
[4]徐丽红.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2):23-24.
[5]王毅刚.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6,14(7):44-44,45.
[6]彭妍,汤怀,代光明等.焦虑症、抑郁症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7):132-134.
[7]吴喜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256例焦虑症、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9):1977-1979.
论文作者:周伟东,陈嘉,周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8
标签:患者论文; 普兰论文; 认知论文; 焦虑论文; 焦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