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阶段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西部地区论文,综合评价论文,进程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06-05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于不同地区工业化程度差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因而对于不同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评价与分析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5年数据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五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大西北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以及西部12省市的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①,辨析出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基准性参考。
1.西部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
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来进行。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可行性及可比性,本文选择了以下指标来构造地区工业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择人均GDP为基本指标;产业结构方面,选择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基本指标;工业结构方面,选择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基本指标;空间结构方面,选择人口城市化率为基本指标;就业结构方面,选择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然后,主要参照钱纳里等(1989,p.91—98)的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大体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再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估计确定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如表1所示)。
注:1964年与1996年的换算因子为6.2,系郭克莎(2004)计算;1996年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的换算因子分别为0.981、1.065、1.202,系作者根据美国分析研究局(BEA)提供的美国实际GDP数据推算;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钱纳里等(1989,p.91—98)、库兹涅茨(1999,p.347—360)、科迪等(1990,p.17—18)、郭克莎(2004)、魏后凯等(2003,p.2—8)等有关资料整理。
在选定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以后,我们选用指标含义清晰、综合解释能力强的传统评价法(加法合成法)来计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指数K②,再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具体研究路径如下:
1)搜集数据,汇集1995、2000、2005年三个截面的全国31省市区的具体数值,并对其进行整理、统一口径(2005年数据参见表2);
注:①各地GDP、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城市化率、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②人民币直接汇率为2005年人民币基准汇价累计平均值8.19,PPP平价折算比率为2.14(根据世界银行测算数据推算);③工业结构指标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报2005》(地区卷)第41页,《中国统计年鉴2006》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报2005》;世界银行网站http://site resources.world bank.org/datastatistics/Resources/gdp ppp.pdf。
2)对选定的指标进行指标同向性和无量纲处理,得出各指标的评价值③;
3)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人均GDP为36%,产业产值结构为22%,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2%,人口城镇化率为12%,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8%④;
4)用加权合成法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综合得出综合评价值,并对31个省市区的工业化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
5)用主成分分析检验综合评价结果⑤。
西部12省市区工业化进程的最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注①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二表示工业化初期,三表示工业化中期,四表示工业化后期,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Ⅰ)表示前半阶段,(Ⅱ)表示后半阶段;二(Ⅰ)就表示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②青海、宁夏等地区的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指数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计算值可能高估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进度特征
2.1 西部地区整体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绝大部分省区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西部地区是四大板块中工业化进程最慢的地区,2005年,西部的工业化指数上升到25,整体进入了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在四大板块中仍居最后一位。
从七大经济区来看,2005年,大西北、大西南的工业化指数分别为26和24,均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在七大经济区中居于最后两位,此时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环渤海、东三省地区也处于工业化中期。
西部省市的工业化水平均较低。西部12省市中,西藏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内蒙古、宁夏和重庆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余下的8省区均处于工业化前期。相对而言,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要高于大西南地区,大西北的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新疆等省区的工业化水平排在西部地区的前列,而大西南只有重庆的工业化水平较高。
2.2 西部地区是中国工业化进程最慢、工业化水平最低的地区
西部地区是中国工业化进程最慢、工业化水平最低的地区。2005年,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指数为2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东部的0.32倍,东北的0.56倍,中部的0.83倍(参见表5)。
西部工业化的滞后不仅表现在综合指数上,从各个构成指标来看,西部地区的得分也是全国各个地区中最低的(参见图1)。
图1 东、中、西、东北地区工业化指数比较(2005年)
2.3 绝大部分工业化落后省市区属于西部
2005年全国工业化指数为50,有9个省市的工业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将这9个省市称为工业化先进地区,其余22个省区市的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22个省区市就是工业化落后地区。西部12省区市全部属于工业化落后地区,占到工业化落后省区市的55%。
另外,从工业化排名来看,西部12省市区中,除了内蒙古(12)外,其他11省区市均位于15名以后,处于31省区市的后半区。2005,全国工业化排序后10位的省市是:安徽(22)、江西(23)、新疆(24)、四川(25)、甘肃(26)、云南(27)、广西(28)、海南(29)、贵州(30)、西藏(31)。其中,海南属于东部,安徽、江西、安徽属于中部,其余7省市区属于西部。
3.西部地区工业化速度特征
3.1 西部地区的工业化速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较为薄弱,1995年其工业化指数仅为5,到2005年,西部工业化指数上升为25,翻了两番多,但年均增长仅2点,仅为全国工业化年均增长速度(2.7)的0.63倍,增长速度在四大经济板块中仅高于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下属的大西北、大西南等经济区的工业化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9和1.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七大经济区分居第5、6位,略高于东三省。
从西部12省区市来看,工业化速度的分布并不均衡,内蒙古的工业化年均速度为3.4,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排名第6,其他省市区的工业化速度较低,在全国的排名也靠后。
3.2 西部地区工业化速度迅速提高,进入加速工业化阶段
2000~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化年均速度(3.2)远高于1995~2000年的工业化年均速度(0.8),这说明西部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在四大经济板块中,西部的工业化加速度甚至大于中部和东北,但远远落后于东部。从七大经济区来看,大西南的工业化加速度较高,仅落后于珠三角和环渤海,位居第三,大西北的工业化加速度高于东三省和长三角。在西部12省区市中,除了西藏、重庆以外⑥,其他省市的工业化加速度均为正,其中,内蒙古的工业加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贵州和新疆的工业化加速度较低,说明1995年以来,这三个省区的工业化在匀速增长,没有大的起伏。
3.3 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差距不断扩大
1995年以来,西部与其他地区的工业化差距在不断扩大。如图2所示,1995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差距为27分,到2005年,差距扩大到53分。
图2 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工业化差距(1995~2005年)
西部与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差距稍有扩大,1995年,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几乎一致,此后,中部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到了2005年,中部已经领先西部5个点。
由于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相对停滞,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差距并未拉大,1995年,东北领先西部22点,到2005年,领先优势反而缩小了2点。
4.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动力特征
4.1 十年来,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长、产业产值比的调整效果显著,但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率的推进没有大的进展
下表反应的是各个工业化指标得分的变化情况。1995~2005年,西部工业化指数增长了19.6个点,其中,人均GDP和产业产值比的增长最快,城市化率和工业结构的增长最少,产业就业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上述分析说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长、产业产值比的调整效果显著,但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率的推进没有大的进展。
4.2 2000年以后,人均GDP增长取代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1995~2000年,从指标对工业化综合指数的贡献率来看,贡献最大的依次是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人均GDP增长,城市化率、产业就业结构对西部地区工业化增长没有任何贡献,而工业结构倒退甚至降低了工业化水平⑦。
2000~2005年,西部工业化增长动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人均GDP取代产业结构成为对综合指数增长贡献最大的指标,其次,工业结构指标开始摆脱负增长,对工业化增长的贡献跃升到第三位。这说明2000年以后,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长成为西部工业化的主要动力,工业结构即将成为工业化最大推力。
5.结论与建议
纵观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可以发现西部工业化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西部是中国工业化进程最慢、工业化水平最低的地区,现整体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绝大部分工业化落后省区市属于西部,一些省区市甚至尚未摆脱农牧经济的痕迹;工业化速度较慢,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就业结构、工业结构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工业化的动力单一,采掘业比重过高,工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的矛盾愈加突出等等。
要进一步提升西部工业化水平,要从工业化各个构面入手,扬长补短,使各省市的工业化指标均衡发展,其中,尤以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城市化率为重中之重,西部地区的产业政策应从资源禀赋优势出发,鼓励就地发展相关加工工业,提升制造业比重,延长资源加工链条,增加资源附加价值,将诸多资源型城市升级为制造业城市,同时拆除城市化的诸多制度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滞留在农村、滞留在第一产业上的多余劳动力和人口顺利的转移到城市,提高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以此提高城市化率、优化就业结构,实现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率的西部工业化进程。
注释:
①本文所研究的西部是按东中西东北标准界定的西部,具体包括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等12省市区。大西北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六省区,大西南经济区包括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六省市区,由于西藏自治区经济结构的独特性,在汇总计算中不包括西藏。
②K=其中K为地区工业化的综合评价值(100制,0分为前工业化阶段,0-33分为工业化前期,33-66分为工业化中期,66-100分为工业化后期,100分为后工业化阶段);λ[,i]为单个指标的评价值,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W[,i]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生成。
③本文使用阶段阈值法对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参见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④具体计算过程参见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⑤加法合成法的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检验,读者可向作者索取主成分检验结果。
⑥1995年,重庆直辖市还未成立,没有基年数据,无法做加速分析。
⑦当然,这其中也有城市化率和就业结构指标权重较低(分别为12和8)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