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学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宏观调控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十大论文,指导思想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以苏联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我国自己的建设路线。其中,毛泽东的宏观调控思想,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我国的客观经济规律。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重温和学习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搞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论十大关系》中的宏观调控思想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思想。
(一)、宏观调控经济结构的思想
一九五六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处在建立和巩固的阶段,具体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还只是部分地暴露出来。据此毛泽东从苏联的教训和我国的实际出发,及时地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思想。
1.调整产业结构思想。
产业结构,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金、财富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苏联经济结构模式的影响,我国五十年代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片面重视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认为要借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教训,适当调整我国重、农、轻三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明确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中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
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 〕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科学思想:即在产业结构中,既要发展重工业,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轻工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又不能忽视,重、农、轻三者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产业部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增长奠定在一个合理的结构基础上。
毛泽东之所以强调加重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一是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发展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而后者不仅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会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所以,重、轻、农业三者关系必须处理好,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
2.调整地域经济结构思想
地域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国民经济是否增长也起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了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他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可是,发展内地工业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需要沿海发达地区支援,这就要处理好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那么,怎样处理好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呢?毛泽东认为,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以便改变沿海与内地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沿海工业在设备、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十分雄厚,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沿海工业。“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2〕
3.调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投资比例思想。
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防御外敌,加强国防建设,在“一.五”期间,军政费用较大,占整个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30%,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了降低军政费用的比例,多搞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促进国防建设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认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十分密切,国防建设搞好了,国防力量强大了,就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但是国防建设依赖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方有可能对国防建设的更多投入,国防建设才有坚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毛泽东指出,要搞好国防建设制造出原子弹,“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3〕
(二)、宏观调控“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思想
宏观调控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安定的大问题。毛泽东认为,必须三者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
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毛泽东强调了国家、集体利益,但尤其注重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问题。他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要关心群众生活,反对那种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其中,更重视保护农民利益。他说,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90%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10%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在处理三者关系时,要找到三者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毛泽东举了两个例子:一是1954年我国部分地区水灾减产,国家却向农民多购70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农民很有意见;一是1955年粮食丰收,而国家则少购70亿斤粮食,这一多一少,使农民非常感谢共产党。所以,找到三者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对于调动三者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二、毛泽东宏观调控思想是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阶段,市场经济的作用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存在着市场盲目发展的经济混乱的现象,暴露出市场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消极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毛泽东的宏观调控思想为指导,通过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协调有秩、健康地发展。
第一,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思想,在具体执行落实中,政府都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方法为主要调节手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应有的成效。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指令性计划虽然还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它与市场经济严重矛盾,所以还是不用或少用为好。当然,行政手段还是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经济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下的行政手段已不同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手段了。它的调控已从原来的直接调控而转变为间接调控。“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4〕
第二,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对外开放体制,这些都需要法律。法律对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起着引导规范和保障的作用。所以,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5〕
第三,宏观调控日趋不平衡的区域经济结构。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都在发展,但发展速度大不一样。于是东西部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
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国家应从宏观调控入手,研究西部发展的战略方针,借鉴东部经济发展的经验,运用东部雄厚的人财物(技术)鼓励东部到西部去办企业,以带动和促进西部经济的腾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沿海与内陆地区差距的扩大,促使西部不发达地区早日脱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第四,加强对三资企业的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是我国强国之路,引进外资是我国学习外国的重大举措。三资企业已成为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向外国学习的主要基地,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少三资企业连续“亏损”,有的三资企业有名无实,实属“假冒伪劣”企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对三资企业的宏观调控,要参照国际惯例,完善政策法规,完善税收制度,将外商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纳入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上来。
第五,加强对分配不公的宏观调控。
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和特征。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分配不公的严重现象。这种分配不公极大地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调整收入分配不合理性和不公平现象。真正建立并贯彻执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6 〕做到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坚持共同富裕,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注释:
〔1〕〔2〕〔3〕见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2、5、6页。
〔4〕〔5〕〔6 〕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标签:论十大关系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重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