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和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丹波[1](2020)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声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和声作为基础性的专业课程,对于学习作曲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往教学中主要侧重于一些精益类的教学,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一些传媒类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缺乏对市场化需求的探索,没有培养出符合市场化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和声学是音乐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该理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本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相关策略,希望可以通过和声学教学模式,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陈淅钰[2](2020)在《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四运动推进了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发展进程,提倡西化理论,开创了文学新时代,在此背景之下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颁布的《学制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即新学制,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开创了我国的教育新局面,1923年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进一步提出乐理应作为音乐课的必修课,从而提高乐理的地位。萧友梅作为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以及“新音乐”的重要倡导者之一,根据美育原则制定音乐课的目标,亲自参与课标的编订,同时身体力行地编写了一系列音乐教材,为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以新学制指导下萧友梅所编写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为研究主体,结合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与乐理发展的大背景,以求全面细致地把握该教材的内容主体构成以及思想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指导,充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对《新学制乐理教科书》进行详细的研读,对六册教材的出版时间线、教材编辑大意、目录框架、文字内容、图表谱例、课后习题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全面深入的研究该教材。首先梳理编者的音乐人生,分析教材的撰写背景、编辑大意与同时期乐理教材的编写情况,然后整体叙述该教材的由来,最后通过对教材内容主体的研究,归纳其特色: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个性等各方面。本文针对这套近百年的乐理教材,力求通过历史和当代的视角对其作出公允的评价,并将其与吴伯超的《北新乐理》做对比研究,且认为《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全面性、实用性的教材,有着明确的编辑大意和编写主线,是同时代的上乘佳作,影响力颇深。它既有时代的烙印也顺应着时代发展,既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因历史所限,对现今的乐理教材编写可提供参考也可规避一些问题。
胡一鹏[3](2019)在《半音化和声连接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和声连接是和声学课程中常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术语。在传统和声学理论中,和声连接主要考虑的是和声功能的连接及各个声部的协调进行。除了传统和声理论中所探讨的和声连接以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类型的和声连接方式,半音化和声连接就是其中之一。半音化和声连接构成的条件是连接的两个和弦具有一定的半音关系,因此在半音化和声连接中,不需要细致考虑和声的功能性及各个声部的进行,和声的连接就会变得很自由。半音化和声连接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调性与和声功能的束缚,是一种极具戏剧效果的和声连接方式,突出了和声色彩的对比,丰富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半音化和声连接在几百年前就己经出现,随着传统和声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而逐渐被重视,并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半音化和声连接虽然是一种较新颖的和声连接方式,但起初它是被使用在明确调性的音乐作品中,而不是独立存在的。随着传统调式与和声功能思维被逐渐打破,半音化和声连接也变得越来越常见,以至于到了浪漫主义中后期几乎成为了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笔者在分析大量音乐作品之后,对半音化和声连接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此来证实半音化和声连接并不是一种随意使用的和声连接方法,并希望更多音乐学习者对其进行了解与使用。
韩立品[4](2019)在《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和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和声学"课程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抓手。然而,"和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无法满足音乐教师音乐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诉求。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和声学"教学改革,要以服务中小学音乐教学为立足点,建构学分、观念、体系、内容、方法、手段等维度的多维改进路径,才能跟上并符合新时代音乐教师培养的规格标准。
霍怡[5](2018)在《和声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取向与模式创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高校艺术类学科中,和声学是一门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所有音乐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学科,可见,和声学在音乐教育方面是受到何等的重视。但就目前而言,在高效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很多大大小小有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很多事物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许多制度和行为方式也需要迫切改变。所以,和声学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变革需要进行发生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和声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和声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一些和声学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模式的分析。
周颖[6](2018)在《多媒体数字音乐制作系统在和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和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不能视听同步、板面受限等局限性。而利用多媒体数字音乐制作系统讲授和声学可以视听同时呈现,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不同和声配置的音响对比和不同的音色对比,从而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一条旋律配置和声在黑板上只能有一种方式,而利用打谱软件可以配置几种进行对比。用音乐制作软件可以为每一个声部编配合适的音色,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利用Tonica的改错功能,不仅可以提高老师批改作业的效率,还可以让同学们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另外,键盘和声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大大地提高。
齐贺,练达[7](2017)在《探讨音乐教育专业中即兴伴奏和声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声乐钢琴伴奏是将和声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直接体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既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一个分支。所以此次选题的研究将立足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对即兴伴奏和声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力争解决提出的问题,对钢琴伴奏的向前发展和和声理论的完善做出应有的尝试。
吴成[8](2017)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文中指出从表演内容上看,钢琴即兴演奏没有把演奏的内容,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在钢琴教学中,应用即兴演奏能够让学生在进行钢琴演奏的同时接触到即兴表演中的创造性思维,而能够训练学生在思维上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徐欢[9](2015)在《论电脑音乐软件在和声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文中认为电脑音乐技术作为服务音乐的一种辅助技术已快速蔓延到音乐教育领域,为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的现状,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电脑音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软件辅助高校和声学教学,为传统枯燥、乏味的和声学课堂带去生动、形象的课堂体验。
马丁元[10](2014)在《肖邦《玛祖卡》中调式交替运用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语言,对浪漫派新音响色彩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音乐表现天地。肖邦作品中独特的和声感觉,离不开丰富的调式及和声技术的运用。他所创作的玛祖卡音响丰富,同时散发着浓郁波兰乡土气息。笔者通过近八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学生学习和声学的整体效果不好,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入校时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差;对和声学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课后习题练习、键盘练习少。针对这些原因,同时为了充实和声学的教学内容、提高和声学的教学能力及对作品的和声分析能力,本人以分析研究肖邦玛祖卡舞曲的调式及调式交替为基础,将调式交替这一知识点如何运用在传统和声教学中作为本文的重点,由浅入深的进行总结归纳、举例分析、写作对比,使读者直观、清晰的了解如何将这一知识点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二、略论和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和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声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高职院校和声学课程现状之不足 |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声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
四、和声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策略 |
(一)注重听、析、练有机结合 |
(二)运用多媒体软件加入多元化和声教学内容 |
(三)建立学生团队协作模式 |
结语 |
(2)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作者萧友梅相关研究 |
2.教材产生背景相关研究 |
3.中国乐理发展与乐理教材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一、《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由来 |
(一)编者音乐人生 |
(二)教材撰写背景 |
1.历史文化背景 |
2.课程标准依据 |
(三)教材撰写依据 |
1.思想来源 |
2.内容来源 |
(四)同时期乐理教材编写情况 |
二、《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本体分析 |
(一)教材编辑大意 |
(二)编写特点 |
1.难度由浅入深 |
2.知识交错编列 |
(三)内容分析 |
1.音乐基本知识 |
2.音乐技法理论 |
3.谱例与图表示例 |
4.课后习题 |
(四)与吴伯超《北新乐理》比较 |
1.编列编排比较 |
2.内容比较 |
三、《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特色 |
(一)系统性和全面性 |
1.内容编排有系统 |
2.乐理知识涵盖全面 |
(二)专业性和个性 |
1.固定唱名法体系 |
2.专业的术语表述 |
3.以“调”为主线 |
(三)兼收并蓄的教育视野 |
1.理论实践相结合 |
2.学习西方优秀乐理体系 |
(四)切合时代特征 |
1.实践性与创新性兼备 |
2.世界化与多元化兼备 |
四、《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启示意义 |
(一)历史启示 |
1.促进“美育”思想发展 |
2.推动乐理教材编写发展 |
(二)现代启迪 |
1.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2.重视课后练习,加强师生联系 |
3.固定调体系的使用 |
(三)存在缺憾 |
1.音乐欣赏的局限性 |
2.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化”失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半音化和声连接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选题的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对象与调查内容 |
一、半音化和声连接的使用原理 |
(一) 呈半音关系的和弦 |
(二) 和弦的半音变化方法 |
(三) 半音化和声连接的规则 |
(四) 使用的和弦类型 |
(五) 进入后调的和弦的选择与使用 |
二、半音化和声连接的音响效果 |
(一) 连接方法的影响 |
(二) 两个和弦低音关系的影响 |
(三) 直接的半音进行的数量 |
(四) 省略音 |
(五) 先现音与延留音 |
三、半音化和声连接在调性内部的使用 |
(一) 第一种使用方法 |
(二) 第二种使用方法 |
四、使用半音化和声连接来进行调性过渡 |
(一) 使用方法 |
(二) 和弦的连接方法 |
(三) 如何增强过渡的效果 |
(四) 应用 |
(五) 过渡中的音乐情感色彩 |
五、半音转调 |
(一) 前调和弦的连接方法 |
(二) 平行关系调间的半音转调 |
(三) 戏剧性效果的影响因素 |
(四) 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和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课程学分设置不合理 |
(二) 教学观念上重表演轻理论 |
(三) 理论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融合 |
(四) 教学形式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不充分 |
(五) 缺少适合的教材 |
(六) 学生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和认识误区 |
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
2. 学生对理论课程兴趣不高, 重视程度不够 |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建构 |
(一) 优化课程体系 |
(二) 坚持“以本为本”, 强化科际融合 |
(三)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 科学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 |
(四) 增加课程学分和学时 |
(五) 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 |
(六) 突出实践环节的创新能力培养 |
三、结语 |
(5)和声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取向与模式创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和声学 |
二、学习和声学的意义 |
三、和声学习的创造性价值 |
四、和声学习的扩展价值取向 |
五、和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忽视了和声的实用性 |
(二) 和声运用的单一性 |
(三) 书纸上的和声 |
(四) 缺少创造性 |
六、和声教学创新模式 |
(一) 强化学习和声的意识 |
(二) 对教学的方向进行扩展 |
七、结束语 |
(6)多媒体数字音乐制作系统在和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一) 教学模式:大班授课, 教学效果欠佳 |
(二) 教学辅助手段:黑板和钢琴, 辅助作用有限 |
二、多媒体数字音乐制作系统在和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一) 利用Encore或Overture乐谱显示功能 |
(二) 利用MIDI制作软件进行四部和声的编配与制作 |
(三) 利用Tonica进行四部和声写作的学习 |
(四) 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学习键盘和声 |
四、结语 |
(7)探讨音乐教育专业中即兴伴奏和声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 |
2.1 创作教学的认识误区 |
2.2 教学理论与方法缺失 |
2.3 创作教学能力不足 |
3 改善即兴伴奏和声学的策略分析 |
3.1 正确认识即兴创作, 营造轻松氛围 |
3.2 利用电脑软件融合创作与表演 |
3.3 强化教师学习, 提高创作能力 |
4 总结 |
(8)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琴即兴演奏中创造性思维的地位 |
二、在钢琴即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
1. 钢琴伴奏基本功要足够 |
2. 钢琴伴奏的理论基础要扎实 |
3. 对钢琴伴奏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
三、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
1. 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注重培养思维步骤 |
2. 创造性的进行和弦选择 |
3. 在钢琴伴奏教学中追求求异性, 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9)论电脑音乐软件在和声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和声学教学现状分析 |
(一) 传统的和声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
(二) 教学形式非常单一。 |
(三) 和声教学与相关的课程脱轨。 |
二、电脑音乐软件在辅助高校和声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
(一) 可以通过打谱软件 (如Sibelius等) 将以往的在“纸上谈兵”式的四部和声写作转化为实际意义的和声音响, 达到基本写作与音响相结合, 能让学生在写完一道四部和声习题的同时能第一时间听到实时音响, 同步视听到不同的和声连接之间造成的不同的音响对比, 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写作能力, 也解决了一些钢琴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钢琴上花费大部分时间弹奏一首四部和声的问题。 |
(二) 可以利用音序软件 (Cake walk等) 将所写的四部和声进行不同乐器音色的配制实现和声学与配器法相结合, 如将简单写作的四部和声配置成弦乐组或木管组等组合的形式出现, 让每一个声部进行不同的音色选择, 扩展和声音响的多样化形式, 也使学科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
(三) 可以利用自动编曲软件 (Band in a box等) 将同一旋律进行不同和声风格的配置, 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和声连接及不同和声风格的选择带来的多样化的和声音响, 充分体会到和声的独特魅力所在。 |
三、音乐软件在和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一) 运用专业的四部和声教学软件Tonica学习四部和声写作 |
1. 软件介绍及应用 |
2. 实时改错功能 |
3. 不同风格的和声及音色设置 |
(二) 运用软件学习键盘和声 |
(10)肖邦《玛祖卡》中调式交替运用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浪漫主义音乐概述 |
1.1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
1.1.1 旋律特点 |
1.1.2 曲式结构 |
1.1.3 和声特点 |
1.2 肖邦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
1.3 玛祖卡 |
1.3.1 玛祖尔舞曲 |
1.3.2 奥别列克舞曲 |
1.3.3 库亚维亚克舞曲 |
2 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的调式交替 |
2.1 调式交替 |
2.2 玛祖卡中的调式交替 |
2.2.1 中古调式 |
2.2.2 中古调式交替 |
2.2.3 中古调式-大小调交替 |
2.2.4 平行大-小调交替 |
2.2.5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
3 调式交替的研究在和声教学中的运用 |
3.1 调式交替运用概述 |
3.2 调式交替在和声学教学中的作用 |
3.2.1 旋律中的调式交替的分析与四部和声写作 |
3.2.2 调式交替的作品分析 |
3.2.3 调式交替的听觉训练 |
3.2.4 调式交替中的调式和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略论和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声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 丹波. 中国文艺家, 2020(04)
- [2]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D]. 陈淅钰.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半音化和声连接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与研究[D]. 胡一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4]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和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J]. 韩立品.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5]和声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取向与模式创新分析[J]. 霍怡. 北方音乐, 2018(24)
- [6]多媒体数字音乐制作系统在和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周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7]探讨音乐教育专业中即兴伴奏和声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 齐贺,练达. 时代教育, 2017(09)
- [8]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 吴成. 中国文艺家, 2017(03)
- [9]论电脑音乐软件在和声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 徐欢. 音乐时空, 2015(02)
- [10]肖邦《玛祖卡》中调式交替运用的分析与研究[D]. 马丁元.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