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狂人”万平:把绿荫种到人们心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绿荫论文,狂人论文,心中论文,万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治沙狂人”万平:把绿荫种到人们心中 “老万老万,干赔不赚。”这句话说的是“治沙狂人”万平。他坚持在吉林省最西部的通榆县科尔沁沙地上自费治沙13年,让85公顷沙地变成了绿洲。 已是花甲之年的万平,1969年作为知青下乡到吉林省通榆县。当年万平喝遍了每家乡亲的苞米糊糊,这些恩惠他至今记忆犹新。1999年,万平带着可以短期致富的造纸工业项目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通榆,当看到当地大面积的盐碱地和被黄沙掩埋的大草原,他心里萌生了留下来治理沙地的想法。翌年6月,万平毅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环保工程师的工作,带着积攒了半辈子的30多万元来到同发牧场。 万平自费治沙的消息在周边的乡亲邻里间不胫而走,“傻子”“精神病”的质疑声不绝于耳。2001年春,万平和志愿者们栽种了五千棵杨树和两万棵沙棘。可是,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打碎了万平的憧憬,两万五千棵树“全军覆没”。 “没有蒿、草,就不能栽活乔、灌”,万平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拍落满身风沙,重整前行。妻子白丽华看他一个人在荒漠治沙太可怜,于是变卖了在吉林省松原市的家里的房子,带着女儿来沙地照顾万平。 2002年,万平全家出动,开始利用当地草本植物种群进行植被恢复。在万平的精心守护下,沙地原生植被逐渐恢复,有了植被,沙丘就不会轻易地流动,同时再配合种上防风林,防风固沙效果显现。绿色代替了过去满眼的灰黄,草原笨鸡、鹌鹑、蛇等沙地原生动物多了起来,被破坏的生态链又恢复了起来。 200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对中国科尔沁(万平)治理区考察结果显示,该区的植被覆盖率已达95%,植物种类达百种以上,动物也有数十种之多。他治沙的事迹得到国际环保组织的关注,吸引国内外大批志愿者的目光。“2002年至今,我接待的大学生志愿者有3500多人。” “不树立人们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何谈可持续发展?”近几年,万平自费为当地六户村民订阅报纸。在万平的影响下,村民赵德荣已经有五个冬天不再打麻将“猫冬”了,并成为万平的得力干将。 万平和他的环保团队下一步的打算是动员当地村民发展绿色有机养殖产业链。 采访手记:守望理想 60岁的万平用13年光阴坚守在科尔沁沙地,只为还原记忆中的那片科尔沁草原。 行走在科尔沁沙地(万平)生态经济示范区,高低起伏的沙丘上长满了杂草,在松软流动的沙土上趔趄前行,仿佛依稀看到万平13年间顶风行进的身影,脚下这条被他踏出的羊肠小道,见证着他的治沙之路。 有人说他是理想主义者,有些固执、有些倔强,因为谁都不会相信这片科尔沁沙地会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 如今,站在沙丘之上远眺,数十个风车随风转动,郁郁葱葱的草原尽收眼底。草原笨鸡、壁虎、小蛇活跃于杂草之中,这些原生动物的出现就是对他这份坚守最好的馈赠。 在万平看来,他做的事情很平凡:将85公顷沙地围起,防人骚扰、禁止放牧、保护野生动物。可是,又会有谁将这些看似简单的事一做13年?万平,做到了。 如今虽已花甲之年,但还会时常靠老父亲的接济度日。“士为知己者死,带领村民致富”是那个年代万平和知青们共同立下的誓言。万平常说,人类心灵的沙化比土地的沙化更加可怕,因为不治理好心灵的沙化,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永无止境。他身体力行,将生态环保意识植于每个村民心中,在他的团队中多起了当地人的身影。标签:治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