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植物文化的园林景观构建探析论文_尚青

基于植物文化的园林景观构建探析论文_尚青

尚青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不断的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植物在园林景观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自古至今的园林设计中,植物不仅起着美化和充实的作用,更体现着园林主所要传达出来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也逐渐的被应用到了国民生活的多个领域当中,其中植物文化在园林景观构建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基于植物文化的园林景观构建,不仅能够体现园林的文化氛围,而且对理解园林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植物文化;园林景观;构建

引言

生态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国内外都已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园林景观强调发挥生态、社会、美化等综合功能,注重生态效益,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园林绿化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绿色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塑造精品绿化工程是摆在园林绿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1植物文化在园林景观构建中的体现

植物文化内涵的体现

我国古代先人利用树木造屋,利用植物治病,体现着祖先对植物的依赖,到后来的将植物视为图腾,祭拜“神木”,这些都为植物赋予了文化内涵,尤其是我国古代的诗人,将自己的情怀、修养、理念等依托于植物,通过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丰富了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植物承载的文化使命是从古代开始的,古人在植物上寄托了自己的美好希望,不同的植物被赋予的内涵和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榕树—荣华富贵,被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棕竹—节节高升;大叶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是恋人们最钟意的植物。

1.2植物人文内涵的体现

园林景观的构建要基于城市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经济水平,也可以说不同时期的园林景观构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了植物新的内涵,这也是植物人文内涵的表现。因此,植物景观在历史时期的变换中不断的积淀,最终形成了植物的人文内涵。在园林景观的构建中,应该结合植物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烘托出园林的氛围。如:南京的瞻园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赠予中山王徐达,徐达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立下了无数战功,是明朝开国的大功臣,为了衬托出中山王的英勇霸气,歌颂中山王的事迹,在瞻园内种植了400平方米的竹类。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其枝弯而不折,则寓意着刚强的做人原则,竹子亭亭玉立,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乃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这正与中山王徐达将军的为人和战功相一致。

1.3植物艺术内涵的体现

植物的艺术内涵主要表现在运用匾额、诗文、书画、雕刻等形式来形容植物,利用这种形式,能够开阔欣赏者的思维和视野,从而达到利用植物的艺术形式,表达另一种情感的作用。比如:济南大明湖中有一楹联云“四面荷花三面留,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水色澄碧,莲河叠翠,南面千佛山倒映在湖中,可谓是天然的画卷。

2园林景观的功能与作用

园林景观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化布局中的点睛之笔。没有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就会黯然失色,就会降低植物及绿地的生态价值。园林景观除了与园林植物一样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噪音、净化环境等作用外,还具有独特的功能。

2.1美化功能

园林中没有园林景观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园林。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每个树种都有其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这些风姿又能随季节及树龄的变化而有所丰富和发展。由各种园林植物构建的自然景观,既具有植物的单株美,又具有整体的组合美,集各种植物的优点于一体,上下错落有致,左右相映成趣,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进一步突出了绿地的美化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园林绿化来说,不是没有精品绿化,而是缺少对园林景观的精心打造。

2.2协调功能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态园林是一个各部分相互依赖的庞大系统工程,色、香、姿是植物固有的形态和特性,但一种植物常常不能兼备这三方面的效果,所以必须通过塑造园林景观,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美观的艺术效果。园林中的建筑、雕像、溪流、瀑布、山石、土丘、亭台等,均需有恰如其分的园林景观与其相呼应,以此来减少枯寂气氛,使之相互包含,相互烘托。

2.3分割功能

园林绿化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对一个绿化面积大、覆盖范围广的绿地来说,要有明显的景观将其分割成不同的观赏点,让人从各个角度或同一景观的不同侧面感受到多层次的美。

3如何改进植物文化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利用

3.1从重视艺术性转向重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设计是很重视艺术性的,利用植物的美观和蕴含意义进行设计,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园主人正直孤傲的感情。而拙政园的听雨轩则是利用芭蕉、残荷在雨声中拍打的声响效果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这些都是园主人寄托的美好情感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现代园林的设计除了重视艺术性,更开始向重视科学性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城市公园中,种植利于吸收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植物,为城市居民提供“天然氧吧”,以此活跃身心。并且还出现了“空中花园”等等一系列可以陶冶身心的景观。并且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也更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以及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从而使美观与科学相结合,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美感与健康同在的环境。

3.2植物的选择从重视规律性转向要重视层次性

古典园林中的设计很多是重视规律性的,比如栽梅绕屋,高山上栽松,河岸边种植柳树,水中必定种植莲花......这些都是在古典园林中所看到的规律性植物栽植。但是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开始重视植物的多样化而不仅仅只关注植物的规律性。例如设计师会考虑乔木、灌木、草本等等各类植物的配合,来营造出更美的多层次设计和更健康的环境。

3.3植物的设计从风格单一转向风格多样

古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说明了在什么地方种植什么植物,所以古时南方则看到适合南方的植物,北方也只能看到单一的适合北方的植物,设计风格很是单一。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设计的风格开始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在广西桂林则进行了很多的植物造景方法,但从根本上也是要必须适应此地的土地环境,桂林的市花是桂花,他们认为桂花代表着坚贞高洁,所以在城市中有很多古老的桂树彰显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桂林的传统文化意蕴极其深厚,所以在城市的园林植物文化中也在不断的彰显,有的彰显文人的高洁志向,有的代表着皇家的高贵,有的代表着百姓的诚挚愿望。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园林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在园林景观的构建中,不仅要注重园林的生态效益,更要结合植物文化,衬托出园林的文化气息,这样也能为城市的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表达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04):8-11.

[2]黎伯钢,李德祥.中国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8(25):10861-10862,10874.

[3]任栩辉,叶彬彬,刘青林.植物文化及其在文化建园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01):22-28.

[4]高川,张金政,史宝胜.北京市寺庙常用植物文化内涵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404-410.

论文作者:尚青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  ;  ;  ;  ;  ;  ;  ;  

基于植物文化的园林景观构建探析论文_尚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