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季强:企业为什么存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胡季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12月25日,康恩贝集团总裁胡季强与联想副总裁郭为等人一起荣获全国青联第三届“全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将工程师与总裁一肩挑的胡季强深谙企业经营发展之道,日前,记者就此对他进行采访。
理清产权的脉络
记者:听说康恩贝去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推行了管理层持大股和员工持股同时推进的方法。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管理者兼具股东的身份,是否意味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分离?
胡季强:应该讲确实如此。我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其实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真正出现大的财团,或者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有者的素质难以承担管理者责任以后,会出现第二次变化,继续向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方向变化。在目前阶段,这样的产权改造,保证了我们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比以前更加关心公司的发展,更加注重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行为对企业未来发展及资本增值或收益的影响。当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员工持股造成股权分散,导致企业难以做出战略性的、超前的决策,以致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能很好地发展。所以,产权制度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管理框架发生变化以后,我们还会进行产权制度的再创新、再设计。
记者:您的意思,实施民营化改造,是康恩贝从动力机制角度寻求促进企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胡季强:我以为,在我们这些年公司制或者国有企业改造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还是没有真正找到产权制度清晰的出资人,还有明确到底谁应对资产负责。国有企业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事实上并没人负责;上市公司是零散股民,是否考虑长期利益的最大化,从上市公司角度讲非常困难。管理者如果不能成为真正的、有一定比重的老板,或者说是业主之一,这种名义上的现代企业可能比政府管理的企业还要差,因为更没人管了。这就是我们明晰产权关系的初衷。产权明晰以后,由于新旧产权制度、新老管理框架、新老人员交替而产生的思想上、观念上、团队凝聚力上,包括人际关系上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通过今年的企业文化重塑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我们重新确立了企业与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应该说,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企业发展基本上不存在大的障碍了。
寻觅创新的渊源
记者: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制度创新多棱镜的一个面,康恩贝似乎始终在寻求体制的创新,从1990年在浙江省率先实施企业形象工程———CIS,到1992年成为浙江省第一批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再到1994年成为首批迁址杭州、异地注册的企业。这就让人很好奇,是什么使康恩贝能够始终保有这种创新的冲动?
胡季强:有创新冲动本身并不稀奇。我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在全国5000多家不同类型企业进行的关于创新话题的一个调查中,针对“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有47.7%的经营者选择了“勇于创新”。但真正能够将创新意识落实到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太多。人都有惰性,按照既定的模式走总是比较容易,相对的,走别人或自己没有走过的路会更困难些,风险更大些。但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在今天,一旦被超越就很难再追赶上了。所以这些年来市场总体上是大浪淘沙,有很多企业倒闭了。
记者:康恩贝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很可贵的。但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企业要有一个好的经营者,是经营者主导思维中的创新意识以及与社会结合的程度。
胡季强:最近我们正在进行企业文化的重塑工程,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经营者倡导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和实施的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创新性的工作也是如此,经营者应该是倡导者和实践者,做企业的人一定要有开拓不止、奋斗不息的创业精神。要明白一点,市场经济的大海是没有彼岸的,不游泳就要沉下去。就单个企业来说,生存的年限很难超过50年,为了生存就需要创新。但这一理念最终还是要细化到具体的员工身上的。像销售人员,能不能突破目前市场营销手段的单一性,创造性地开拓市场,关键还是要看他有没有工作的激情,要看企业有没有鼓励创新的氛围,要看创新意识是不是已经融入一个企业的文化,并且贯穿到企业运行的全过程。
关注员工的成长
记者:在您的叙述中,我注意到您经常在重复一个词:员工。在您的心目中,员工是处于怎样的一种地位?在康恩贝,员工的这种地位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
胡季强:在康恩贝有这样一句话:你有多大的才能,我们就给你提供多大的舞台。包括最近我们引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包括我们对职业经理人的全面培养,在重新架构人力资源体系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和推进。我认为,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同时生产三种产品,第一种是文化,第二种是人,第三种才是你的服务或某种具体的产品。因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靠员工的简单技能性操作就可以达到产品的品质要求和服务要求了。事实上,现在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企业,都更注重于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更注重员工用心去投入工作。只有员工把心投入在企业工作中,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这个前提是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的培养,必须注重给员工创造一种温馨、宽松和激励、向上的工作环境。
记者:有这么一种说法:不可想象一个企业,员工没有成长而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的追求。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作用,企业成长的背后必定是员工的成长,而员工成长的结果又必然推动企业发展。
胡季强:外企怎么吸引人才?并不单单是高薪。很早以前我就看到过一份资料,外企得到人才青睐的最大原因,还是他们完善的、全面的培训机制。我认为,现代企业对于员工的福利也好,薪酬也好,培训也好,都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上的。企业还是一所培养人的学校,是一个成就人的舞台。几年前有人讲杨森公司是中国的医药营销的黄埔军校,现在也有人讲康恩贝是浙江省医药营销的黄埔军校。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康恩贝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用,他们同样在创造价值,这也是康恩贝对社会的贡献。当他们离去的时候,总是以在康恩贝曾经做过的工作、取得的业绩作为背景,作为某种荣耀去从事其他工作。没有流动就没有活力,康恩贝不同样从社会上攫取人才资源?所以,应该捧着一颗仁爱之心来成就员工的人生道路,把这个关系处理好,那么企业不发展都不行。
记者:除了这一点,一个员工在社会上的表现,最简单的比如总机接电话态度的细节背后,其实就是企业培养人、成就人的外在体现,已经不仅仅是刚性的制度所能完全涵盖的了,毕竟制度不能涵盖所有的细节。
胡季强:的确如此。像销售人员在市场上的细节表现,最终导致的是市场对企业的某种认同。而这是很难从企业制度上强行规定的,即便规定,也不可能把每个细节都穷尽。员工在自觉表现背后所体现的素质和理念,其实也是企业的素质和理念。一旦企业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员工也会用心来投入工作,用心来投入服务,所以才可能产生效益。所以对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一定要注意,企业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首先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
追问企业的价值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听说这也是您最近经常在思考的,在各种会议上时时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或者说企业赚钱的目的性。
胡季强:我看国内企业的沉浮得失,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我们国家本身比较贫穷,中国人也给穷怕了,所以暴富心态尤其就强烈一些。富了以后怎么办?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很好地解决。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于企业长远稳定地发展可能是致命的。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大败局》里面就分析了企业存在的价值问题,讲到有些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企业自身的立身之本不正确。不管是什么企业,我们应该解决的一个道德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而存在?
记者:我想,我明白您的心态。的确,很多在出道时雄心勃勃的创业者们,往往在走到辉煌时期的时候,由于解不破企业到底为什么存在,而最终走向了下坡路,虽然显示出来的表象可能是种种经营上的误区。从您的观点来看,您认为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或者说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胡季强:说到企业存在的价值,我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之于社会,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为什么这样说?一方面,为公共资源提供财政收入,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是企业天然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公众而言,企业解决了就业岗位,既为政府排忧解难,也为就业者提供最基本的就业保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便和生活质量。其次,之于股东,企业一定要为股东资本增值负责。坦白地说,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企业不能为股东带来资本上的收益,企业的存在就成为空中楼阁,或者是沙丘上的大厦,所以对股东负责,应该是企业当然的责任。第三,之于员工。虽然有些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观点,说进入21世纪,企业相当的矛盾将体现在劳资矛盾。但从理性的、对社会更负责任的角度,或者从企业经营者的责任角度,股东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是统一的。因为资本不可能天然地被增值,必须通过人的劳动创造才能实现。而在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劳动者本身创造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历史上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才有资本与知本相结合的提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者本身,也就是企业的员工在一定意义上是知本所有者。而随着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个人财富与企业财富也在同步增长。作为企业经营者,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怎样把两种资源很好的揉和在一起,产生最大的效益。
科技就是一种资本
记者:但我还想很冒昧地问一句:现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特别是作为朝阳产业的医药行业,更是许多人,尤其是国际医药巨头们虎视眈眈的“美食”。在这样恶劣的形势下,您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有没有信心在这场争夺战中胜出?
胡季强:现代市场环境我们必须关心三大问题:一是网络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正在深刻影响包括医药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二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图谱的分析成功,生物医药的来势汹汹,是会改变、影响整个经济的重大发现;三是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们面对的将是开放的中国市场和开放的国际市场。这三个方面是21世纪经营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还面临与行业相关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包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物价体系改革等,总体上将有利于良性医药市场竞争环境的逐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运作企业,必须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从策略角度,康恩贝将以医药产业的资本经营为手段,通过投资、经营、重组、上市等措施,不断谋求资本增值,壮大企业资本实力,推动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市场的投入、网络的建设、企业形象的塑造,以及加大对独立产权产品的研发,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不断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企业资产的含金量,提升企业的档次,以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趋势。
记者:我注意到您刚才提到了一点:加大对独立产权产品的研发;我还注意到您在很多场合强调的一个观点:科技就是一种资本。在药品低水平重复的市场现状下,这是否是康恩贝面对竞争的一种姿态?
胡季强:中国的制药企业要想做大、做好,必须用自己的拳头产品“打”市场。“十五”期间,康恩贝将投入5亿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新药研发工作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转移,并通过国际研发合作加速开发进程。我们期望通过和国内、国际高层次研发机构、科学家的合作开发,在“十五”后期,每年有一个创新药物进入国内市场,以便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与“狼”共舞。同时通过与跨国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的合作,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使中药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