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分配模式的创新与思考——厦门马塘村收入分配的典型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收入分配论文,分配论文,典型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塘村原是一个三面环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靠传统农业谋生的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80年,人均年收入仅170元。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各显神通、各施所长、告别贫困的发展之路。现在已形成贸工农一体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人均年收入已达6000多元;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长期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原则——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直到现在的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即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模式。因为劳动是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并且在马塘村人们不仅来自劳动的收入不断增加,来自其他要素(如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的收入也不断增加,所以本文直接称马塘村的分配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按劳动分配。
和全国各地农村一样,马塘村自50年代以来,把按劳分配看成是收入分配唯一重要的原则。而我国在当时推行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曲解。它没有正确把握按劳分配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而强硬推行,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设计按劳分配的标准尺度,也没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和施展劳动潜能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下推行的按劳分配,带来的只能是贫穷的平均主义。当时马塘村水田少,多是旱坡地,荒山秃岭多,在公有生产资料十分有限的情况,导致了大量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马塘村的经济发展,才赋予了按劳分配全新的内涵,推动按劳分配不断完善和发展。
1.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联产承包实际上是按承包经营的成果进行分配。马塘村由于土地少,1985年把山坡地分给农民种果树,使荒山得到充分开发。到1999进行新一轮承包时,全村已种植龙眼树3100棵,平均每人11.4棵,每棵年结果约150斤(大棵可达400—500斤)。 如果按每斤1元钱计算,人均收入可达1700元, 除每年每人上交给集体承包管理费400元外,剩下都是自己的。管理得越好,结果越多, 农民收入也就越高。以劳动成果来决定劳动者的报酬,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原则。
2.充分就业,发挥劳动者潜能。马塘经济发展使全村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按体能安排到适当岗位参加劳动,并根据劳动的强度、难度及劳动成果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如在企业里,20—25岁的青年安排做操作工或包装工,人均月计件工资约620元;26—40 岁的人安排进选料车间,人均计件工资也在600元以上;41—50岁的人安排杂工, 包括厂区安全、绿化美化、场地管理、拿固定工资,每月450—650元;50—65岁的老人根据个人自愿由村里安排打扫马路、厕所等,每月220元,每天劳动半天。为使工业农业生产两不误,村里合理调整劳动力,做工务农相结合,每户有人务农,也要有人做工,农忙多务农,农闲多做工,对困难户优先安排做工,增加收入。这样使村民把原来大量闲置的时间,变为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时间。
3.按能分配。一是发挥农民的一技之长。对那些泥水工、木工、电工、拖拉机手、汽车司机等技术工,充分发挥其作用;对那些种粮能手,种果能手,也充分发挥其特长,合理安排。二是按能定岗,按责任分配。企业的管理人员月工资从600元到2500元不等,一般管理人员, 包括车间里技术骨干600—900元;车间主任、班组长800—1500元;厂长、副厂长约2000元左右;董事长、总经理(包括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等)一般为2500元左右。三是按业绩分配,突出体现在企业重要业务人员(如销售人员)的报酬决定上,其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另一部分与其工作业绩挂钩,同茂公司60名销售人员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马塘村按劳分配的上述变化,体现了按劳分配的本来含义:让人人都有劳动的机会,并按劳动的数量、质量或成果进行分配,使劳动者的报酬因工作努力程度的不同和劳动能力的大小而发生差异,从而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二)按资分配。
按资分配是指按资产的大小和贡献来分配收入,它是资产所有权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改革开放之初,马塘村人均170 元的低收入水平,资产收入也相当有限。改革开放以来,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对按资分配的逐步肯定,使马塘村的资产收入有了巨大的积累,在居民收入中比重逐渐增加。
1.股份分红。马塘村办厂最早是由6个青年农民每人出资5000 元,行政村投资2万元,共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发起的。经过艰苦创业与外引内联,形成现在的马塘兴华罐头厂(由4个个人股东组成)占股份 40%、新加坡协茂占40%、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占20%的中外合资企业——厦门同茂食品罐头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到“同茂”、“兴茂”、“吉富”三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2亿元。马塘村的4位个人股东各占10%的股份,由以前的5000元增值到现在的2200万元。虽说几位股东很少进行利润分红,但其股本的增加同样是按资分配的体现。
2.个体和私营企业主的部分收入。全村建筑队、砼灌队各2个, 负责全村的新村建设和工厂的扩建;水电安装队1个, 负责全村和企业的水电安装;运输队10户,负责3个工厂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几个专业队,每人年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应归于资金投入之回报。
3.储蓄存款收入、各种债券收入、股票收入等。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减少,而越来越多的人把越来越多的收入投资、购买债券、股票或储蓄等,也使村民们资产收入不断增加。
从马塘村的经验看,按资分配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并且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
首先从有产者收入的形成看。马塘村较富裕村民的资产收入来源主要是勤劳和节俭致富。如厦门同茂食品罐头有限公司,最初发起的6 人中(后两人退出)的4位个体投资者资产收入的巨额增长,不可否认,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但我们更应看到:是他们的艰苦创业和勤俭节约才有企业的今天。十几年来,几位股东基本未进行过分红,把企业利润大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更新技术等,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资产总额不断增加。这种按资分配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其次,从资产收入的用途看。借用有关经济学家提出的“财富创造——消耗”公式,以反映有产者对社会的贡献。即:某人的“财富创造——消耗系数”=该人在一定时段或毕生所消耗的财富/此人在同一时段或毕生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创造财富多而消耗相对很小的人,“财富创造——消耗系数”就低,就说明此人对社会贡献大。马塘村几位投资者创业以来的股份分红几乎为零,所创造的财富大多贡献社会,如:回馈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每年为国家上缴税收200万元)。象马塘村这样的有产者应鼓励,中国的农村才有希望,中国发展才有希望。
(三)按其它要素分配。
除劳动和资本外,按其它如技术、土地等要素的分配,在马塘村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1、按技术分配。马塘村在吸引人才、 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是与按技术分配制度密不可分的。体现在:(1 )给予技术人员高报酬,如高级工程师的工资达3000元,超过董事长、总经理的工资水平。(2)增加投入,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3)高薪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在开发生产台湾名产八宝粥新产品时,高薪聘请台湾食品工艺高级工程师专程赴厦传授技术,使“银鹭”八宝粥荣获中国十大名牌产品。良好的按技术分配制度,不仅使本村职工素质不断提高,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人才,现在企业1200多名员工中,技术人员与一般员工的比例由原来的2∶8提高到现在的1∶1。有了这样的人才基础,加上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使企业自1994年以来,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每年有5—8个序列产品投放市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按土地分配。土地也是重要生产要素, 在我国农村土地是属于村集体所有,因而土地收益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马塘村土地收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村民果树承包上交给集体的管理费,每人每年交400元。二是土地征用费。马塘村仅有的200多亩土地全部被企业以每亩1.5万到2.5万元不等的价格征用,计400多万元。
可见,马塘村形成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模式给马塘经济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动力;而且按要素分配制度还有效促进了各要素分配之间的良性循环。没有真正的按劳分配,就难通过勤劳、节俭形成一批有产者,也就没有按资分配今天的发展;而按要素分配又有效调动了各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使广大农民有了真正充分就业的机会和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促进按劳分配的发展。
二、马塘分配模式的启示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及其前景。
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之所以必须多元化,是由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既低又多层次,与此相适应,所有制形式必须是多元的。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着收入分配方式也必须是多元的。从马塘村的经验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市场经济规则的尊重和承认,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制度,即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参与财富创造,都发挥了自己的潜能,都得到了与自己的贡献相适应的收入份额,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权宜之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1.按劳分配特别是按能分配将仍然占主体地位。在我国广大农村,目前绝大多数人依然以劳动为谋生的基本手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并且从广义上说,坚持按劳分配包括按能分配、按技术、知识分配,因为由知识产权谋取的收入和由特殊技术专业、企业家才能等获得的收入是升华了的劳动收入,即复杂劳动的收入。因此,按知识、技术、能力等分配是发展了的按劳分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个人专项能力特别是企业家才能、知识等将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
2、按资分配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通过不同途径拥有资产,如货币积累、股票投资等,使无产者转化为有产者。有产者的形成和增加,收入构成中来自按资分配比例也必然增加。我国现在在经济发展阶段上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成熟的工业化时期过渡阶段,要走向成熟的工业化,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在这一时期,资本作为重要的稀缺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而必须肯定和支持按资分配制度的发展。
3、股份制是要素分配的典型载体。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也是要素分配的典型载体。如同茂公司是较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中,劳动者获取的是工资,股东通过产权谋取收入,经理人员从事经营获取收入,土地、厂房投入获取相应的产权收入,这是典型的要素分配。因此,随着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增加和发展,要素分配也必然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按要素分配与社会公平。
我国理论界长期对按要素分配持怀疑态度,主要是担心按要素分配会拉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马塘村的实践证明,按要素分配,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能够有效解决公平的问题。马塘村村民目前收入差距虽然比较大,有的村民年收入不到1万元, 有的村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倍甚至10倍以上的差距。但它已向共同富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先富带后富。邓小平说过,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起来,生活先好起来,这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向他们学习,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马塘村的经济发展是邓小平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几个村民首先发起办厂,使企业由一家发展为现在的三家,企业资产由开始时的几万元发展为现在的2.2亿元。 几位投资者在本身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一大批人富裕起来,如专业运输、建筑安装及其他配套服务行业的应运而生。而且部分人先富起来,还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激励着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和增加财富。可以说,一个亿万富翁可能带出几个千万富翁、几十个百万富翁。
2、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一是每年收取的承包管理费从零到十几万元。尽管马塘村1985年就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果树由原来的1000棵发展为现今的3100棵,但直至1995年,仍不够规范,承包者没交任何承包和管理费,集体利益没得到体现。1995年开始完善承包制,规定每人每年向村上交联产承包管理费400元。二是原村财政收入几乎是零, 现在有上百万的年收入。三是村土地征用费400多万元,村领导把这部分集体资产投入企业。为了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里采取特殊的管理方式,不是投资入股,而是包盈不包亏。即企业保证每亩地每年为集体提供3000元的回报,仅这一笔年收入就达60万元,除了一部分返回给村民(1999年人均分得1000元)外,其他作为集体收益。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加上企业发展给村里的回报,为不断提高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共同富裕初显成效。(1)村民的生、老、病、死以及下一代的教育都有了基本的保障。在村里,女65岁以上、男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可领取2400元的生活费,同茂公司每年年底送给每个老人500 元的过年费,使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村里的幼儿可免费入幼儿园,每年拨10万元专款支持镇的中小学教育,村里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奖学金。村民每人每年享有60元的合作医疗费,生病住院另有补助;每家每户有500元的卫生设备费,培养村民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另外,如遇丧事,集体补助600元,每户自愿捐献50元, 体现互助友爱精神。对于比较困难的村民给予重点资助。(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几年来,马塘村先后投入38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 较快地实现了道路水泥化、通讯程控化、用水自来化、照明电气化、村庄园林化、厕所卫生化,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多功能的“都市”新村。(3)住房条件高级化。 村党支部根据村民的要求提出按“高标准、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多次请专家规划和论证、完善公共设施, 每户村民按照统一规划,自选图纸和建筑方式。已住进别墅楼的农户约60%,每栋别墅造价在40多万元至100多万元不等。其他农户也盖起了一层或两层暂住。对于收入较低的村民,自己出大头,集体出小头(集体无息贷款30%—50%),使过去靠救济为生的特困户,如今也盖起了新房。乔石同志看了后说,“农村有这么大的变化,过去我连想都不敢想。你们的居住条件称得上高级了。”
(三)按要素分配与中国农村现代化。
中国目前农业生产基本上还保持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征比较显著,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特征。因此,为加快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过渡,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关键在于实现农村现代化,而影响农村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据有关经济学家估计,我国要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必须将现有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约5亿人)转化为工业人口, 这需要何等巨大的投入。马塘经验证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而一个好的分配模式,在其中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1、按要素分配与资本形成。 大量资本投入是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资本从何而来?决定资本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经济的,也有非经济的。在引进外资既定的前提下,资本形成的速度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分配,特别是分配模式。按要素分配对各要素贡献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按资分配,有利于形成人们积极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机制。
2、按要素分配与市场深化。 加快市场化进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目前中国广大农村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生产要素市场尤为滞后。而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所通行的分配法则,它暗含的是市场机制,按要素分配有利于要素市场的形成,激发各要素活力和动力,使要素为追求最有效使用而不断流动,从而使各要素所有者收入不断增加,加快农村的市场化进程。
因此,按要素分配的确立和完善,能促进农村资本形成、市场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转换,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现代化。
实践再次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应采取何种分配模式,必须遵循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按要素分配,有利于我国生产力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不但要坚持而且要发展它。尽管党的十五大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但要真正形成和完善这一制度,还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首先是要转变观念,全面了解按要素分配的含义,客观、科学地对待按要素分配。同时,还必须由政府从政策上为其创造良好的宏观社会环境,如对民营企业实行真正的国民待遇,给有产者充分的安全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高效率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