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红果镇卫生院 贵州盘县 553537
摘要:目前西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的确有较好的疗效,但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本文旨在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随机抽取近5年来对116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所有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服药期间均无药物明显毒副反应。从临床疗效来看,只要辨证准确,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确有独特之处:临床疗效好,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值得广大中医同仁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辨证治疗;临床疗效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目前西医治疗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钠通道阻滞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钙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在控制心律失常方面的确有较好的疗效,但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本人从事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10余年,近5年来对116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6例病人中男52例,女64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26岁,心律失常发生于冠心病者65例,心肌炎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肺心病8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38例。其中室性早搏67例,房性早搏32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房颤11例。
1.2中医诊断标准:本病属于中医学[1] “心悸”、“胸痹”、“怔忡”、“虚劳”、“厥证”等范畴,体质虚弱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1.3病因病机:1饮食劳倦:嗜食高粱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2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惊恐,如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遇险临危,致使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或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而心悸;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扰动心神而发惊悸。3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心悸的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脾、肾、肝、肺四脏功能失调相关。病性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本病为本虚标实,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标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治疗方法
2.1从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看,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主,如气血不足、气阴两虚、肾阳虚衰等,故当以固本为要,兼有标实如气滞血瘀、痰热内阻等,则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的原则,以补养气血、调和阴阳为主,兼祛瘀导滞、化痰清热等。必要时结合西医急救。
2.2心脾两虚(26例):心悸气短,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眩晕健忘,睡眠不安,或大便溏薄,思虑劳心则甚。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调补心脾,益气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当归、龙眼肉、太子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丹参。
2.3心虚胆怯(11例):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醒,烦躁。舌苔薄白,脉细数或虚弦。治宜镇惊安神,方选安神定志丸加味:龙齿、茯苓、茯神、党参、远志、石菖蒲、琥珀、磁石、五味子、黄芪。
2.4气阴两虚(42例):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闷,口干耳鸣,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养阴,养血复脉,方选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桂枝、党参、黄芪、玄参、生地黄、麦冬、大枣、五味子、黄精。
2.5阴虚火旺(8例):心悸不宁,烦燥少寐,头晕目眩,口燥咽干,或口舌糜烂,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选朱砂安神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朱砂、黄连、生地黄、当归、炙甘草、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麦冬。
2.6心阳不振(2例):心悸不安,动则益甚,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畏寒喜暖,自汗。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数或细弱。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可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人参、附子、红花、五味子。
2.7水饮凌心(2例):心悸眩晕,喘促难卧,胸闷脘痞,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治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桂枝、茯苓、炙甘草、白术、陈皮、附子、黄芪、葶苈子、红花、生姜。
2.8气滞血瘀(19例):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或见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宜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桃仁红花煎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青皮、枳壳、郁金、生地黄、当归、陈皮、桂枝、炙甘草。
2.9痰火扰心(6例):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郁热,烦躁不安,痰多泛恶,失眠多梦,口干苦,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生姜、竹茹、枳实、甘草、全瓜蒌、苦参、黄芩、龙骨、牡蛎。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2有效:症状缓解,心电图检查结果明显改善;3无效:症状无缓解,心电图检查无改善.
3.2治疗结果:116例心律失常,显效35例,有效73例,无效8例,无效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频发室早3例,快速型房颤4例,总有效率93.1%。所有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服药期间均无药物明显毒副反应。
3.3典型病例
3.3.1患者黄某,女,3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伴胸闷、健忘3月余”就诊,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早。平素用胺碘酮口服治疗,时常复发,遂用中医治疗,证见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健忘,指甲青紫、舌质紫灰暗、脉结代。辩证为气滞血瘀型心悸,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血府逐淤汤加减,药用:当归15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8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黄芪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上药水煎温服,每日一剂,每日3次,治疗1月余,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3.3.2患者周某,男,51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年余,复发加重1天”就诊,证见心悸、胸闷、遇劳则甚,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眩晕健忘,睡眠不安,大便溏薄,舌质暗淡,苔薄,脉细促。心电图检查:房颤心律,平均心室率116次/分,ST-T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快速型房颤。近年来口服抗心律失常西药疗效欠佳。中医诊断为心脾两虚型心悸,中医治宜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黄芪10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酸枣仁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丹参10克,五味子10克。上药水煎温服,每日一剂,每日3次,治疗1月余,症状缓解,心电图检查心室率65次/分,服药半年后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随访3月未复发。
4讨论
根据中医藏象学说,“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心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如心脏发生病变,则出现心悸、胸闷、多汗、神识异常等。从临床疗效来看,只要辨证准确,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确有独特之处:临床疗效好,同时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值得广大中医同仁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六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3~107,
论文作者:刘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疗效论文; 甘草论文; 胸闷论文; 心电图论文; 黄芪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