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利人后利己议论文
2022-11-05阅读(741)
问:利人利己 作文800字
- 答:利人利己
每天早晨上学路过那条小道,总能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扙,拿着大塑料袋在路边寻觅着什么。
老人恐怕已经超过七十高龄了,凹下去的眼眶,皱得像老树皮一样的皮肤,嘴里的牙己经所剩无几了……
现在已经是数九寒冬了,早起的人少得可怜。像往常一样,我背着书包沿着那条小道去上学,又碰到了她。她穿着一件破花袄,踏着一双毛拖鞋,拄着拐杖来到路边的一堆垃圾旁,吃力地弯下腰,把手中的
拐杖伸进垃圾堆,不停地翻动着,寻找着任何可以换钱的废品……看着这位老人伫立在寒风中的苍老背影,我很受触动。这么冷的天,大家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而这位早该退休的老人,却顶着寒气,冒着寒风,在路边捡破烂。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出去买东西,拐过小巷,看见那位老人拖着一个装满废品的大塑料袋正朝回收站的位置走去。忽然,老人的塑料袋不知被什么东西挂破了,垃圾,易拉罐全洒在路上。老人好像并没有
发觉。我正想喊住她,这时,几个在一旁玩耍的顽皮小子跑过来,跳到垃圾上面,边踩边喊:"老太婆,捡垃圾,捡垃圾,捡了垃圾当饭吃。"老人听见了,回过头来,赶走了那几个捣蛋鬼,然后蹲下身来捡垃圾。
我气那些小孩子欺负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连忙走过来,帮老人一同捡。边捡我边问她:"“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出来捡垃圾啊,您的儿子媳妇不孝顺您吗?"”老人揺摇头说:"“不是,是我自已要出来捡的。这捡垃圾不仅可以清洁街道,还可以换点零用钱。"”垃圾捡好了,老人谢过我,拄着拐杖蹒跚离去。寒风中我看到了一个逐渐变小的苍老的背影,我好像看到她的胸腔中跳动着一颗善良的热忱的
心。
我依旧每天上学路过那条小道,依旧每天看到那位老人,只是不同的是,现在看到她,我的心中不再有怜悯之情了,而是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或许,是老人的那种利人利己的精神牵动着我吧 - 答: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出去买东西,拐过小巷,看见那位老人拖着一个装满废品的大塑料袋正朝回收站的位置走去。忽然,老人的塑料袋不知被什么东西挂破了,垃圾,易拉罐全洒在路上。老人好像并没有
发觉。我正想喊住她,这时,几个在一旁玩耍的顽皮小子跑过来,跳到垃圾上面,边踩边喊:"老太婆,捡垃圾,捡垃圾,捡了垃圾当饭吃。"老人听见了,回过头来,赶走了那几个捣蛋鬼,然后蹲下身来捡垃圾。
我气那些小孩子欺负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连忙走过来,帮老人一同捡。边捡我边问她:"“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出来捡垃圾啊,您的儿子媳妇不孝顺您吗?"”老人揺摇头说:"“不是,是我自已要出来捡的。这捡垃圾不仅可以清洁街道,还可以换点零用钱。"”垃圾捡好了,老人谢过我,拄着拐杖蹒跚离去。寒风中我看到了一个逐渐变小的苍老的背影,我好像看到她的胸腔中跳动着一颗善良的热忱的
心。
我依旧每天上学路过那条小道,依旧每天看到那位老人,只是不同的是,现在看到她,我的心中不再有怜悯之情了,而是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或许,是老人的那种利人利己的精神牵动着我吧
问:浅谈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
- 答: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归根结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单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帮助更有利,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于是产生了群体中利他的行为准则。因此说:“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
心理学角度而言,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为:
1、利他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根据是利己的普遍性。
2、利他是人与社会最根本关系中的最高行为准则。
3、利他是商品经济原则的人性基础。
4、利他是实现利己的行为过程。
5、利他是利己行为方式的最高级次。
利己行为的方式
1、最低级是“损人不利己”
2、低级是“损人利己”这种人属百姓所言的“坏人”;
3、中级是“不损人而利己”这种人属人中的“老实人”;
4、高级是“利人又利己”这种人总是在谋求双赢互利,属人中的“精明者”;
5、最高级是“先利人后利己”这种人的利己似乎不为人所感觉,在交往关系中习惯为别人考虑,并有一定的牺牲精神。 - 答:利己与利他显然是一对矛盾。想通二者的关系,理解他们在最高层次的统一与同一,就成为根本性的大观念。
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归根结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单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帮助更有利,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于是产生了群体中利他的行为准则。要要懂得这句话:“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
1.利他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根据是利己的普遍性。
2.利他是人与社会最根本关系中的最高行为准则。
3.利他是商品经济原则的人性基础。
4.利他是实现利己的行为过程。
5利他是利己行为方式的最高级次。
人的利己行为的方式可以归纳为5个等级。
①最低级是“损人不利己”
②低级是“损人利己”这种人属百姓所言的“坏人”;
③中级是“不损人而利己”这种人属人中的“老实人”;
④高级是“利人又利己”这种人总是在谋求双赢互利,属人中的“精明者”;
⑤最高级是“先利人后利己”这种人的利己似乎不为人所感觉,在交往关系中习惯为他人考虑,并有一定的牺牲精神,把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看作自己的责任,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的自然回报,是长远、稳定的精神与物质利益的获得者,属人中的“高尚者”。这5种人的动机和目的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行为方式的不同,结果则大相径庭:前两种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总是事与愿违,最终丧失生存的权利;中间一种行为方式是洁身自好,注定难成大事;后两种行为方式,必然是能有所作为的。
问:如何看待利己和利人
- 答: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即:1、利人不利己,2、利己不利人, 3、人己都不利,4、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可说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这在一般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生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为自己的利益著想。先利人,再利己,佛陀的本生——一切施王,可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与宋朝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谋而合。阿弥陀佛在菩萨位时,所发四十八大愿,愿愿为饶益一切众生;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见一斑;近代慈航法师说:「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都是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的菩萨精神。
- 答:利人即是利己,如此才能没有分别和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