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学论文,中国论文,文献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正告别20世纪,即将跨入21世纪的门槛。在这世纪之交,研究20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历程、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1 20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献分类学在20世纪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出现过三次高潮,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分类学。
1.1 四个时期
根据中国对文献分类学的研究情况,可分为四个时期。
1.1.1 摸索时期(1900—194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文献分类学的思想也传入中国。中国文献分类学者一方面认真学习西方的文献分类理论;另一方面批判继承中国的文献分类理论遗产,〔1 〕并根据中国当时图书馆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文献分类理论,编制了一些文献分类法。1909—1910年孙毓修首先在《教育杂志》“图书馆”一文中介绍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继而顾实在所译日文图书《图书馆小识》中也对《杜威十进分类法》作了评介。由于《杜威十进分类法》是一部结构完备、体系完整、方便使用的文献分类法,因而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注意和重视,并有不少人从事研究。〔2〕1917年沈祖荣、 胡庆生提出中文新书、旧书统一分类,并编制《仿杜威书目十分类法》。1925年杜定友提出中西文书籍应以内容为标准,而不应以语言文字为标准,并编制《世界图书分类法》,于是掀起了“仿杜”、“补杜”、和“改杜”的热潮。据统计,先后编制了新型文献分类法3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1925年)、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1928年)、刘国钧《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年)、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1934年)。为了总结编制文献分类法方面的经验教训,一些学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一些论著。其中重要的有:吕绍虞的《图书分类的原理与方法》(1935年)、金天游的《图书之分类》、蒋元卿的《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1937年)、杜定友的《图书分类原理》(1942年)、蒋复聪的《中国图书分类论》(1946年)等。
为了建设文献分类学,1926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内容和方法》一文中提出把“图书分类学列为9门学科之一”, 其内容包括分类哲学、外国分类法、中国分类法、专门书籍分类法等。〔3〕同年, 刘国钧在《四库分类法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中国图书分类法导原于刘向、刘歆”,并指出“自来关于类例之研究,可分4理论与实际两方面, 理论方面之问题有二:一为其分类系统所依据之原理,一为此系统所用之类目是否与其采用之原理相合,是否无互相矛盾之处。实际方面亦有二问题:一为此系统对于其运用上是否便利,二为运用此系统者之书籍隶部是否适当。〔4〕于是文献分类学从目录学中脱颖而出, 成为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如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就设置了“中文书籍分类法”和“西文书籍分类法”两门分类课。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和金陵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学系都设有“分类法”课程。〔5〕
1.1.2 成长时期(1949—1965)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分类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文献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另一个是研究文献分类理论与方法。
刘国钧在《图书怎样分类》一书中指出:“解放前的分类法……,在今天都成了陈旧的、失去科学价值的、落后的、甚至反动的东西了。拿它们来处理新时代图书是不合用的,而且是不应该的。”“我们必须彻底批判旧的分类法,建立新的分类法”。〔6 〕于是在当时的图书馆界掀起研究编制文献分类法的热潮。杜定友于1951年发表了《图书分类法底理论体系》,指出:“中国新的图书分类法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根据。〔7〕刘国钧也于1953 年发表了《关于新中国图书分类法的一个基本问题》,进一步指出:“如果图书分类法要能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必须要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以唯物主义的世界发展顺序为基本类底顺序,并且不能单纯地以科学类别作范围而必须照应到著作底方式方法,事物底性质和过去文化遗产。这该是编制新分类法的出发点。〔8〕皮高品也于1957 年发表了《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基本问题》,更明确指出:“编制图书分类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细微的工作,它的好坏对于完成我们的任务要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写出这篇文字来谈谈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即:一、分类法体系的问题;二、一般基础知识的问题;三、图书分类法组成部分的问题。〔9〕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还专门召开了图书分类法座谈会;专门讨论了新中国图书分类法的编制问题。在比较研究我国解放前后编制图书分类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原则性意见:1、 图书分类法应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编写一部适应我国现实要求的图书分类法;2、应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3、应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走集体编制的道路;4、应提倡分类法的统一。 同时又应提倡各自研制,不断创新。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分类法的重要依据。〔10〕
在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相继编制出了30多部图书分类法。主要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1953年),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编辑小组编制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型表》)(1957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1958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制的《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简称《武大法》)(1959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原名《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简称《大型法》)(1959年)。
根据编制文献分类法的经验教训和图书分类工作的实际,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总结,上升为文献分类理论。其间有关文献分类的著作主要有:孙云畴的《中国图书分类与编目》(1951年)、刘国钧的《图书怎样分类》(1957年)、杜定友的《分类原则与分类问题》(1957年)、李兴辉的《图书分类》(1958年)、袁涌进的《图书分类法编制技术》(1959年)、刘国钧的《图书分类浅说》(1959年)。白国应的《图书分类》(1963年)等〔11〕。
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门设有图书分类课程,并编写有专门教材或讲稿。如皮高品的《图书分类法》、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的《图书馆目录》(195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文化学院合作编写的《图书分类与图书标题》(1961年)、白国应专门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情报系图书馆学专业班编写的《图书分类讲稿》(1963年)等。
这个时期对文献分类法和文献分类理论的研究,编制出版的图书分类法和图书分类著作或教材,充分表明中国文献分类学成长起来了。
1.1.3 徘徊时期(1966—1976)
当文献分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文革开始了。十年动乱使中国的文献分类学研究受到挫折。首先是文献分类学专家遭到浩劫,关进了牛棚,受到了批斗;其次是文献分类法被否定,说成是“封资修大杂烩”;再次是研究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最后是图书分类工作也瘫痪了。
但庆幸的是,一些有识之士却冒着风险提出编制或修订文献分类法。
1971年,在北京图书馆的倡议下,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有36个单位参加,开始编制了《中图法》,经过几年努力,于1975年正式出版。随后又出版它的译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和简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馆试用本》)。解决了图书资料的分类问题,并为实现全国图书资料统一分类编目准备条件。〔12〕
1970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提出修订《科图法》,1974年完成了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和附表,为了尽快地提供使用,先行出版。〔13〕
为了宣传、推广《中图法》,南充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图书馆编写了《关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通讯》(1974年)、安徽省图书馆采编组编写了《试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中的几个问题》(1974年)。为了总结《科图法》的经验,白国应编著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并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讲授。〔14〕
1.1.4 振兴时期(1977—现在)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科学得解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献分类学领域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首先是清算林彪、“四人帮”在文献分类问题上的流毒和影响〔15〕;其次是研究文献分类学的基本问题。〔16〕1979年5月, 白国应在《图书分类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图书分类学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在过去,大家只称为‘图书分类法’或‘图书分类工作’、‘图书分类技术’、‘图书分类方法’等,其实都未能恰当地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和范围”。又说:“图书分类学是研究图书馆藏书分类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图书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所谓理论的方面,指的是关于图书分类原理、图书分类历史和图书分类表的研究;所谓实践的方面,指的是关于图书分类工作、图书分类方法和图书分类应用的研究。1980年,白国应又在《图书馆工作》(安徽)上连续发表了《关于图书分类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图书分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研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18〕接着张德芳发表了《分类学与图书分类》〔19〕史永元发表了,《新中国图书分类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20〕。1979年7月,刘延章以《文献分类学初探》〔21 〕为题,提出:“应当把文献分类学创建起来”。更为可喜的是,这几年连续出版了几部名为“图书分类学”或“文献分类学”的专著,例如:文甲龙的《图书文献分类学》(1979年)、 白国应的《图书分类学》(1981年)、史永元、曹殿军、李怀智、 文甲龙的《图书分类学》(1981年)、周继良、周绍萍、张燕飞的《图书分类学》(1985年、)刘延章的《文献分类学》(1990年)等,更加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到1993年,经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编委会审定,在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和《图书馆学百科全书》两书中,都把《图书分类学”改名为“文献分类学”,并独辟一个词条,这标志着文献分类学已经步入学科之林,奠定了学科的地位。〔22〕
第三是深入研究文献分类理论、方法和历史,内容包括文献分类原理、文献分类工具、文献分类工作、文献分类方法、文献分类应用、文献分类历史、分类检索语言、文献分类自动化、分类主题一体化以及同类图书的区分等。
第四是修订文献分类法,《中图法》修订后出版第三版(1990年),《科图法》修订后出版第三版(1994年),《人大法》修订后出版第六版(1996年)。这三部分类法经过修订后都有程度不同的充实、提高和逐步完善。为了宣传、推广这些分类法或总结这些分类法的经验,又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 例如:陈树年等的《〈中图法〉简明教程》(1989年)、李怀智、 郭友的《图书分类实用技术:〈中图法〉三版译解》(1990年)、俞君立、黄葵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类目复分方法及疑难解释》(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使用手册》(1991年)、陈树年、侯汉清、戴维民、王荣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1991年)、侯汉清、王荣授的《图书馆分类工作手册》(1992年)、马恒通、田文清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二三版改版实用手册》(1992年)、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编委会的《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1993年)、李兴辉、陈树年、戴维民的《新学科文献分类手册》(1992年)、陆宗城等的《新主题文献分类指南》(1993年)、王金祥、赖百年、杨百俊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名词典》(1996年)等。
第五是编写文献分类学教材。1978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恢复统一招生,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8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突飞猛进,全国有50余所院校先后建立了图书馆学系、情报学系或情报工程学系、图书情报学系、信息管理学系,打破了过去只有北大和武大两系坚持办学的局面。各校也纷纷编写文献分类学教材,但在名称上和内容繁简上有所不同,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编的《图书分类》(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张琪玉编著的《情报检索语言》(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周继良等编著的《图书分类学》(1981年)、华中师范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张帆编著的《分类语言与主题语言》(1991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刘延章著的《文献信息分类学》(1996年)等。
第六是招收文献分类学或情报检索语言方向的研究生。为了培训高级人才,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空军政治学院等单位都招收了研究生,已有20多名毕业,现在大都已成为文献分类学或情报检索语言方面的专家、教授或学术带头人。
1.2 三次高潮
在20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高潮:
1.2.1 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30年代。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 )掀起编制新型文献分类法热,因为随着新图书馆运动的开展,“西学”和“新书”大量涌现,作为新建图书馆如何类分这些图书就成为当务之急。〔23〕先后共编制30多部。(2)纷纷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美国学习。 在这个时期,除了向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学习外,还向《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等学习。(3 )开始引进外国文献分类学理论,改造了中国近两千年来寓于目录学的文献分类理论,出版发表了一些文献分类学理论专著和论文〔24〕,据统计,先后出版专著10多种,发表论文200多篇。〔25 〕为中国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涌现了第一代文献分类学家。 过去研究文献分类理论的,大多是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或藏书专家。这时已有专门研究文献分类理论和技术的专家了。著名的有: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皮高品、吕绍虞、桂质柏、洪有丰、蒋元卿、金天游、孙毓修、何日章、袁涌进、王云五、裘开明、查修、钱亚新、应修人、施廷镛、陈天鸿、陈子彝、陈东原、金云铭等。
1.2.2 第二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50—60年代。但主要是在1951—1965年间。这一次高潮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 )创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图书分类法,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中国现代图书馆为使用对象的文献分类法。(2 )在文献分类法的编制上由个人编制向集体编制转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绝大部分文献分类法都由个人编制。建国以后,大部分文献分类法都采取集体编制了。有的是国家出面组织,如《中小型表》、《大型法》、《中图法》等,有的则是部门、单位出面,如《人大法》、《科图法》、《武大法》等。(3)在文献分类理论和技术方面纷纷转向苏联学习。 这主要是由于建国初期提倡“一边倒”的倾向所致。(4 )文献分类学集中体现在研究文献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编制技术方面,讨论最多的问题是: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基本部类的确立、基本大类的划分和序列、文献分类法的结构、文献分类法的标记符号等。(5)编著了10 多种专著和教材,发表了200多篇论文。(6)形成了一支从事分类法编制和分类理论研究的队伍,其中除了第一代文献分类学家杜定友、刘国钧、皮高品、袁涌进、金天游、钱亚新等继续发挥作用外,又出现了一批文献分类学家,著名的有:张照、程德清、顾家杰、张遵像、李兴辉、范世伟、张德芳、史永元、白国应、武宁生、王凤翥、陈霖生、蒋一前、周继良、丁珂等。
1.2.3 第三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80—90年代。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 )研究的热情高,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它使第三次高潮一开始就进入兴奋期。〔26〕大家多年来受林彪、“四人帮”压抑已久的积极性、创造性终于得以解放:在理论方面,大家拨乱反正,积极探讨;在实践方面,大家勇于改革,努力工作;在技术方面,大家面向世界,急起直追;在教育方面,大家注意普及,不断提高。(2)研究的范围广。 从文献分类学基础理论、文献分类原理、文献分类历史、文献分类法的体系和结构到文献分类工作、文献分类标引、文献分类应用,都有人研究。(3)研究的跨度大。从时间上来说,古代、近代、现代、 当代的文献分类历史和状况,都有人研究;从空间上来说,无论是中国,或者是外国的文献分类经验和问题,都有人探讨。(4)研究程度深。 内容已进入深层次,例如:文献分类的基本规律、文献分类法的系统特征、文献分类法的检索效率、文献分类法的发展趋势、文献分类的模糊性、文献分类法历史、文献分类思想、文献分类法的比较研究、文献分类自动化等。(5)研究的人数多,据统计,参加《中图法》、 《科图法》和《人大法》的修订人数近千人,发表论文和著作的人数1600多人,造就了一大批文献分类学家。如张琪玉、白国应、李兴辉、韩永铎、刘湘生、张德芳、周继良、史永元、侯汉清、李严、许悦基、宋克强、卢子博、许绵、刘延章、宋传山、文甲龙、丘峰、陆宗城、陈晓华、俞君立、叶千军、戴维民、陈树年、李锡初、张燕飞、马张华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不同领域内对文献分类学研究和文献分类法修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6)研究的效果好。这次高潮产生了80多种专著,2000 多篇论文,是前两次高潮的各10倍。其中有不少是对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的。〔27〕。特别是《中图法》修订后,产生了一系列版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图法》也由于修订得较好,获得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人大法》也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和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这些都是中国文献分类学史上的光荣篇章。〔28〕
2 20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的重大成就
在20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趋于成熟,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具体表现为:突破了十个方面的理论,编制了十部著名的文献分类法,出版了十部有影响的著作;研究了十部国外著名文献分类法,翻译了十部国外文献分类学名著;出现了十位学术带头人。现分述如下:
2.1 突破了十个方面的理论
20世纪初期,我国文献分类学研究的领域较窄,内容主要是集中介绍国外文献分类法的情况和探讨编制文献分类法的有关问题,中期以后,研究领域就展宽,而且取得了10个方面的突破。
2.1.1 探讨了文献分类学的基本问题。 其中包括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研究指导思想和具体任务等,初步达到了共识。明确了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分类的理论、方法和历史问题。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分类理论、文献分类历史、文献分类法、文献分类工作、文献分类方法和文献分类应用。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献分类学的具体任务是指导文献分类学研究、编制文献分类法、进行文献分类工作和文献分类教学等。〔29〕
2.1.2 确定了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 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1)思想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也称实用性原则)。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思想性原则是文献分类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科学性原则是文献分类的客观依据和排例方法;实践性原则是文献分类的目的要求和实际效用。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不管在研究文献分类理论还是在编制分类法和具体分类工作中,都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30〕
2.1.3 确立了文献分类法的基本部类。基本部类又称大部, 或称基本序列。它是文献分类法中首先进行最概括、最本质的划分。经过讨论和实践,中国现代的文献分类法大多分为五个基本部类:(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 )自然科学;(5)综合性图书,因而被称为“五分法”。〔31〕
2.1.4 采用了现代文献分类法的编制技术。从20世纪的中国100多部文献分类法来看,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现代文献分类法的编制技术,即:(1)等级列举;(2)系统排列;(3)体系一组配相结合,(4)分类主题一体化;(5)交替列类;(6)相互参见;(7)类目注释; (8)仿照复分;(9)混合号码;(10)辅助符号;(11)灵活编号;(12)相关索引等。〔32〕
2.1.5 总结了文献分类法的修订原则。通过《人大法》的6次修订,《科图法》的二次修订和《中图法》的3次修订,归纳起来, 总结出了文献分类法的8条修订原则,即:(1)相对稳定原则;(2 )不断充实原则;(3)逐步完善原则;(4)长期发展原则;(5 )方便用户原则;(6)文献保障原则,(7)相互借鉴原则,(8)体例一致原则。〔33〕
2.1.6 实现了分类主题一体化。在图书情报工作中, 从内容方面来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类法,另一种是主题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使两者结合起来,走一体化的道路。早在60年代,杜定友曾提议编制分类主词目录。〔34〕近20年来,通过多次讨论,关于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理论和方法,已逐步趋于一致。大家认为,所谓分类主题一体化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索语言的一体化,二是检索工具的一体化。检索语言一体化“是指一种检索语言对主题概念的显示能同时从分类顺序和字顺顺序两方面进行,两种显示有机融合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共同担负不同的标引和检索功能”。检索工具一体化“是指给某种特定功能的检索工具(如目录)配上辅助查找措施,如为分类目录配置主题字顺索引或为主题目录配置主题分类索引,而使之为用户同时提供分类和主题检索功能”。〔35〕至于编制分类主题一体化检索语言的途径,大家认为有两种,一种是集分类表与主题表的功能于一身,例如《社会科学词表》〔36〕。另一种是将已有的分类表与主题表进行对应,使其产生分类和主题的功能,例如:《中国分类主题词表》。〔37〕〔38〕
2.1.7 创立了情报检索语言。在过去, 大家都是这样认为:“图书分类是图书馆完成它自己任务的主要方法之一。图书馆中的图书必须要分类排列,这已经是现代图书馆所公认的规律。图书馆内成千成万的图书必须要安排得有条有理,才可以使得读者容易找着他需要阅读的资料,才可以使得管理人员容易取出、归还和清查他所管理的图书。 〔39〕但是,近20年来情况不同了, 有不少同志主张应该把分类法作为情报检索语言来研究。原因是随着现代情报检索的产生和发展,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越显得迫切和重要了。“情报检索语言是专门用于各种手工的和计算机化的文献情报存贮检索系统,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人工语言,包括体系分类法、组配分类法、标题法,单元词法、关键词法以及代码语言等多种类型。这类语言之对于图书情报工作,如同自然语言之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一样重要。检索系统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情报检索语言的质量以及对它的使用是否正确。”“情报检索语言的主要功能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四点:(1 )对文献情报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加以标引;(2 )对内容相同及相关的情报加以集中或揭示相关性;(3)对大量情报加以系统化或组织化;(4)便于将标引用语和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在研究内容上,情报检索语言主要是“以检索效率问题为中心,讲述和讨论了情报检索语言的基本理论、各种类型情报检索语言的原理、编制法、使用法、性能、在方法上互相吸取的情况,以及文献分析与标引的一般问题。”〔40〕
2.1.8 研究了文献分类自动化。“图书分类自动化, 是指分类检索、分类标引、分类表编制及管理趋向自动化或计算化”。〔41〕这个问题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而且难度很大的问题。近20年来,已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首先是自动分类检索,已有不少人在进行研究试验。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有一批学者从事分类检索语言自动化问题的研究。例如:贺广明的《分类语言在机检系统中的使用》、谢汉斌的《论机读版的分类法》、侯汉清、黄刚的《电子计算与文献分类》、马张华的《计算机分类检索》、张琪玉的《文献题名自动抽词—分类标引系统》等。其次有一些图书情报部门正在建立分类法数据库或在文献检索系统中输入分类号码。例如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建立了《科图法》数据库,北京图书馆建立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数据库,山西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联合建立《计算机文献标引对照系统》等。特别是后者,这是一个集数据收集、处理、加工、数据检索服务,机读分类表编辑与管理、生产文献信息对应标引产品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分类主题兼容互换和标引的工具。它集中了《中图法》第三版、《科图法》第三版、《人大法》第六版的全部分类号码、类目名称、类目注释和各种分类法的仿分表、专类细分表、各种复分表的标记符号等,并收集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全部内容。这个系统建成后,其主要功能为:(1)可通过标引数据的对应和转换同时完成《中图法》、 《科图法》、《人大法》几种分类标引和《汉语主题词表》的主题标引,降低标引难度,提高标引质量,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2 )对使用不同分类法的单位提供各种分类法与主题词的标准化对照系统;(3 )便于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以及由分类号、主题词、类目名称等组成混合检索,实现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的互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4 )为信息网络化打下检索语言互换的基础,为联机检索提供了方便,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42〕
2.1.9 编写了中国文献分类学史。我国文献分类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但过去只有少数人涉足,而且大都只注重图书分类法沿革的讨论或停留在描述历代图书分类表上,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进入80年代以后,一反过去那种冷冷清清的局面,就发表论文而言,就有100多篇,有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文献分类学发展史的, 如刘延章的《中国近现代文献分类学研究之轨迹》(1993年)、白国应的《中国图书分类学四十年》(1989年)、程磊的《中国图书分类史的四个发展阶段》(1982年)等;有专门研究中国某一个时代文献分类历史的,如王国强的《略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体系的沿革及其原因》(1985年)、李更旺的《关于先秦的分类思想书籍分类与列目考析》(1985年)、张燕飞的《略述建国以来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1987年)、刘延章的《分类法运动在中国》(1998年)等。有专门研究某一部图书分类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成就和影响的,如李严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反封建思想的探讨》(1983年)、白国应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历史、功绩、问题和展望》(1998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成就、经验、教训、问题与展望》(1993年)、《〈科图法〉的回顾与展望》(1990年)以及《纪念〈中小型表〉出版40周年》(1997年)等。还有专门研究文献分类学家生平活动及其思想发展的,据初步统计,研究论文已达数十篇,涉及的人物有:孔子、刘向、刘歆、郑樵、祁承烘、康有为、梁启超、章学诚、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皮高品、钱亚新等。更可喜的是,1993年出版了尹恺德、宋传山主编的《中国图书分类学史》论著,这是作者们多年来的通力合作,辛勤耕耘的结果。书中对中国图书分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一些图书分类学人物的思想与贡献等,作了系统、详实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文献分类学史著作零的突破。
2.1.10 认清了文献分类学的发展趋势。关于我国文献分类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是近20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得比较早而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是侯汉清,他在《分类法的发展趋势简论》(1981年)文中指出:“从近一、二十年图书分类法的理论研究和编制实践来看,分类法的发展呈现了分面组配化、分类主题一体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标准化的趋势。”〔43〕以后白国应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1995年)一文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中国文献分类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世界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理论落后的面貌并未根本改变;从科学技术整体发展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法还需要认真改造;从未来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检索语言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求,还有待探索;从现代化角度看,中国文献分类技术自动化还远远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文献分类学者应该及早奋起,认真探索21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趋势”,即:(1)在文献分类理论上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2)在文献分类法上是等级列举式与方面组配式相结合;(3 )在文献检索语言上是分类语言与主题语言相结合;(4 )在文献分类技术上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44〕这就比较全面而清楚了。
2.2 编制了十部著名的文献分类法
20世纪以来,我国先后编制160多种文献分类法,但著名的有10 种;
2.2.1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 本分类法为沈祖荣、 胡庆生合编,1917年由武昌文华公书林、圣教书局出版发行。这都分类法是20世纪初新图书馆运动的产物,适应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需要,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文献分类学的繁荣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文献分类法的里程碑。这部分类法的主要功绩是;(1 )第一部为中文图书而编的新型分类法;(2 )第一次冲破封建社会“四部”分类法的束缚,提出新的分类体系;(3)第一次实行古今中外图书的统一分类; (4)第一次采用先进技术编辑中国的文献分类法。这些新的尝试, 都为后人开辟了新的道路,使我国文献分类法步入世界近代分类法的行列。〔45〕
2.2.2 《世界图书分类法》 本分类法为杜定友所编,1922 年初版,1925年再版时改名为《图书分类法》,1935年修订后改名为《杜氏图书分类法》。上海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该书分上、中、下三编。这部分类法是为解决中外图书统一分类而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学习西方编制文献分类法的经验已渐趋成熟,编表技术也有较大进步。使用者近十家。〔46〕
2.2.3 《中国图书分类法》 本分类法为刘国钧所编。1929 年初版,1936年再版,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印行。1957年北京图书馆进行修订后再次印行。这部分类法的特点是:(1)编制目的明确;(2)以学科分类为主要标准;(3)以近代科学分类体系为主要根据;(4)设立类目比较多;(5)编制技术比较严密;(6)对我国古籍的处理比较得当。在同期编制的分类法中,该法是编得较为成功的,故使用单位较多,影响较大。所以说,本分类法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47〕
2.2.4 《中国十进分类法》 本分类法为皮高品所编。 开始编于1926年,历经八载,到1934年由文华公书林出版。这部分类法的特点是:(1)能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改革杜威《十进分类法》,(2)能以近代的科学分类体系为基础,分出较细的类目;(3 )能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部结构较为完整,体例较为一致的图书分类法;(4)类表的全部类目均配有英文译名,便于中外文书籍统一分类; (5)照顾了中国古籍的特点,便于类分古代图书。所以总的说来, 这部分类法用力较深,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图书分类法,影响很大。
2.2.5 《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本分类法为王云五所编。 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部图书分类法的大纲、子目完全与杜威《十进分类法》相同。所不同者即另创“十”、“艹”、“士”三种符号,加在杜威《十进分类法》有关类号的前面,以便安排关于中国问题的图书,而适合中国图书馆当时的需要。这种做法正如蔡云培在该书“序”中说的一样:“一方面维持杜威的原有号码,毫不裁减,一方面却添出新创的类号,来补救前人的缺陷”。本分类法的特点是用“十”、“艹”、“士”三种辅助符号来容纳和突出中国书籍,是我国在分类表中使用辅助符号的开始;同时提出中国著者使用王云五四角号码取号,外国著者使用罗马拼音取号,毋需另编著者号码表,即可解决同类图书的排列问题,此外,还编有中英文类目索引,附有标题法规则,对类分中外图书尚为便利。
2.2.6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本分类法是由张照、程德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集体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52年10月编成草稿,1953年第一版,1954年出第二版(初稿),1955年出第二版增订本,1957年出第三版,1962年出第四版,1982年出第五版,1989年出社会科学类目增订本,1996年出第六版。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新型图书分类法,标志着我国图书分类法史上的新里程碑。它的功绩主要有:(1 )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原则: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2 )首次应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科学分类的理论组织分类体系;(3)首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单独作为基本大类, 并序列为十七个大类之首;(4)创立了新的号码制度一展开层累制, 冲破了十进制的束缚,标记简单明了,类号等级分明,助记性强;(5 )哲学、社会科学类目比较丰富、新颖,具有特色;(6 )为类目作详细的注释,开创注释体例的新局面;(7)结构比较完整, 为后来的图书分类法树立了楷模;(8)为建国初期新成立的图书馆所采用, 解决了燃眉之急;(9)参加了计算机文献标引对照系统“,(10 )学术影响比较深远,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反响。因此,它为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48〕
2.2.7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
本分类法为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编辑小组编,北京图书馆于1957年9月出版。 它的历史意义有:(1)标志着我国第一部通用综合图书分类法的诞生;(2)开创了全国集体编辑图书分类法的新风;(3 )研究了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具体原则,成为以后编制分类法的准绳;(4 )建立了图书分类法的基本体系——“五分法”,为其后编制分类法所仿效;(5 )探索了图书分类法的编制技术,这些技术大都为后来的图书分类法所采用;(6 )奠定了《中图法》的基础。这部分类法的功能,目前虽然已被《中图法》所取代,但它在中国文献分类法历史上的意义是永远不能忘记的。〔49〕
2.2.8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本分类法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编,科学出版社出版。1954年着手编制,1958年出版第一版,1974—1982年出版第二版,1994年出版第三版。它问世以来,国内外图书情报界纷纷予以评价。周继良等在《图书分类学》一书中指出:《科图法》在我国图书馆界的影响很大,它的问世,使科学院系统的藏书分类做到了一体化,并且有些大专院校图书馆目前还在使用这部分类法”。又说:“《科图法》是我国图书分类法中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得较好的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法,它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至今还在我国图书馆界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50〕这部图书分类法的特点有:(1 )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编制图书分类法的指导作用;(2 )自然科学类目比较详细,科学系统性比较强,能较好地反映当时科学技术的水平;(3 )类目设置比较全面、合理,为编制大型图书分类法做了有益的尝试;(4)标记符号采用纯数字符号,不附加任何辅助符号,单纯、简法, 易写、易记、易读、易排、易检。(5)体例清楚,结构完整;(6)能照顾到古今中外图书,既适合综合性图书馆使用,又适合专业图书馆使用。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三大图书分类法之一。〔51〕
2.2.9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本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75年出第一版, 1980年出第二版,1990年出第三版。该法自刊行以来,全国有94 %以上的图书情报单位使用。1981年国家标准局发文确定《中图法》为国家标准试用本。这部分类法的成就有:(1)内容比较新颖, 充分反映了当代一些新学科、新技术、新事物、新问题;(2)类目比较详细, 注释比较多;(3)技术比较全面, 采用了现代通用的十多种分类法编制技术;(4)版本比较齐全,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已先后出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版本,可满足各类型图书情报单位的需要;(5)修订比较及时, 至今已修订了三次,正准备出版第四版,从而保证其旺盛的生命力;(6)使用比较广泛,除了在图书情报部门使用外, 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标准刊号(ISSN)、检索刊物和新华书店等都采用了《中图法》。(7)影响比较深远,近20多年来对《中图法》进行研究、 阐述和评论的文章计有400多篇,著作和教材计有20多部, 居各种文献分类法之首。在国外,《中图法》的影响也较大,日本出版了中日文对照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一些图书情报专家也给予《中图法》较高的评价。所以说,、《中图法》是中国20世纪中最有影响的文献分类法。〔52〕
2.2.10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本书是《中图法》的系列版本,1994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二卷六册。本书的编制出版,为实现我国文献一体标引创造了条件,其影响广泛的程度是中国目前其他一体化词表所无法相比的。全书共收分类法类目5万余个, 主题词和主题词串(主题词组配标题)21万余条,是国内第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分类法和主题法一体化标引和知识组织工具,是国内分类主题一体化理论的探索研究和词表编制实践的重要成果。该词表是《中图法》三版,含《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和《汉语主题词表》相互对应兼容的一体化成果,其编制结构包括“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第一卷共2 册)和“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第二卷共4册)。 因此本书既是一部完整的优良的分类表,又是一部完整的优良的主题词表。它的出版对文献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工作将起到最佳的作用,可以达到分类法和主题法一体化标引的目的。目前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功的经验。〔53〕
〔待续〕
标签:分类学论文; 图书分类论文; 杜威十进分类法论文;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论文; 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