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贤世界”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六朝到唐代,道教思想在吸取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同时获得了迅速的深化。从天界、地界以及地狱等世界观的体系化之中,我们不难看到其深化的实例。尤其是天界的形成,因为它不仅停留在天界,而且与修道者的境界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在这些世界观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注:关于从六朝到唐代的道教天界思想的展开,可参照麦谷邦夫《道教天界思想的各个方面——与道教教理体系化之尝试之间的关联》(《东洋学术研究》第二十七卷,昭和六十三年)。还有,关于佛教及道教的天界,可参照萧登福《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八年)。)。
同时,有关地界的观念也形成起来了。道教思想往往以“五方”为单位来整理各种观念,这也适用于地上世界。我们能看到不少道教经典使用许多表达方式来描写各种国土。其中“灵宝经”系统的经典平常提到“五方国土”,而且“天尊”对包括中央国土在内的“五方国土”依次加以救济,这就称为“成就五方国土”。这种“成就五方国土”以及被扩大了的“成就十方国土”的观念,作为“天尊”救济的实例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唐代初期的《太玄真一本际经》(以下简称《本际经》)卷一开头说:
天尊曰,众生劣弱,未有正见,犹藉资凭,不能无待,愿住世间,求世安乐。是故为说成就五方严净国土,使得安乐。(《本际经》卷一)
这里没有任何前提就突然提到“成就五方严净国土”的观念。另外卷六又说:
言下品者,此劫之初,天尊成就五方净土,度一切人。然有终坏,故名下品。(《本际经》卷六)
认为天尊在“此劫之出”“成就”了“五方净土”。同卷还说:
普得妙行,汝前所见十方土者,是诸上人化物功用方便所起,亦是众生业报差别。(《本际经》卷六)
可见这里“五方”观念扩大成了“十方”观念(注:《本际经》的经文,使用的是拙著《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本际经〉的思想及其形成》(日本平乐寺书店,1999年)所收《本际经》校本。)。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推断,“成就五方严净国土”的观念在那些与道教经典有关的人们中间乃是众所周知之事。
在这“五方国土”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弃贤世界”,这也是拙文的主要考察对象。在其初期阶段,“弃贤世界”是位于北方的理想国土。后来它变为位于南方的为众生所苦恼的业报土了。拙文的目的在于“弃贤世界”为主要材料而对道教的国土观念的变迁加以一番考察。
“五方国土”“九方国土”之实例
一、六朝的道典
我们首先以“弃贤世界”为主而对“五方国土”以及“九方国土”的情况加以分析。我们在这里暂且把位于北方的“弃贤世界”称为“北方类型”,把位于南方的称为“南方类型”。
1、北方类型
六朝时代提到“五方国土”的代表性经典有刘宋的“古灵宝经”之一《太上诸天灵宝书度命妙经》(以下简称《度命妙经》)。它这么说:
元始天尊,时于大福堂国长乐舍中,与诸天大圣众,飞天神王,俱坐七色宝云。……元始天尊答曰,汝见真文在光中不。此文以龙汉之年,出于此土。时与高上大圣玉帝,撰十部妙经,出法度人。因名此土为大福堂国长乐之舍。……吾过去后,真文隐藏,运度当促,五浊躁竞,万恶并至。……今当为诸来生,说十部妙经,以度天人。……元始天尊于长乐舍中,说灵宝真文,出法度人,始于此国。……是时大福堂国,国土成就。道行东极碧落空歌大浮黎国土。……元始天尊告苍帝君曰,昔龙汉之年,灵宝真文,于此国土出法度人。……当是其时,皆得道真。吾过去后,运度当促,兵灾交行,天人涂炭,……今故说是经,令此土男女,知不死之年,所从缘来,为来生人,开度之根。……是时碧落空歌大浮黎国,国土成就。道行南极,南极禅黎世界赤明国土南圃丹霍之阿三元洞室。……元始天尊告曰,……故此国土无有哭尸之声,生值斯世,真为乐哉。吾过去后,真经隐藏,天运促急,五浊争竞,……今故为来生,说是妙经,授尔真文,令此国土识有神仙,长生不死,……是时禅黎世界赤明玉国,国土成就。道行西极,西极卫罗大福堂世界西那玉国……人名此国土为极乐国。……天尊曰,我昔龙汉之年,与元始天正高上玉帝,同于此土,遇灵宝真文,出于浮罗空山之上。……名曰极乐国,生值斯世,无量之福。吾过去后,真经隐藏,天运转促,国当破坏,……故说是经,令此土人知有宿世因缘之根,为诸来生,开度之津。……是时卫罗大福堂世界西那玉国,国土成就。道行北极,北极元福弃贤世界郁单之国。元始天尊于元福弃贤世界郁单国土北垄玄丘,坐五色玄云之上。……名此国为无患之国。……天尊曰,灵宝真文,往于此土,出法度人。我对天文于此观中。故名之为洞灵之观。……我过去后,此观经文当还郁单无量天中。天气当促,万灾夭命,残伤天人,来生涂炭,不及经教,流曳五苦,非可忍见。今故说是经,令此土人知其因缘所从而来。……天尊成就五方国土,度一切人。(《度命妙经》1)
“元始天尊”在中央的“大福堂国长乐舍”里陈述“灵宝真文”,首先“成就”这“大福堂国”,然后要依次救济东、南、西、北的各方国土。
在这些国土之中,关于北方以外的国土,例如东方国土,虽然“龙汉”劫时“天尊”在东方“东极碧落空歌大浮黎国土”陈述“真文”而得度众生,但是“天尊”离开其国土之后,“真文”就隐藏了下来,国土再次陷入混乱。所以现在“天尊”还要再得度一次。与此相反,只有位于北方的“北极元福弃贤世界郁单国”现在仍然维持着理想状态,故被称为“无患之国”。与其他四方国土相比,北方国土有所不同。而且,其他国土只提到“真经隐藏”,但“弃贤国土”的“真文”却将要回归于“郁单无量天”。在“北极元福弃贤世界郁单国”及“郁单无量天”之中,我们均可以见到“郁单国”的名称。因此我们可以说,天界的“郁单无量天”和地上世界的“北极元福弃贤世界郁单国”之间有着对应关系。
我们在这里重新看一下《度命妙经》对“弃贤世界”的描写。
国土皆凝水精瑠璃,灌地而行。国有寒池,纵广五百里。池有流精玉芝,中有自然洞灵之观。……一国男女,饮食池水,面如玉脂,初无疾病,无有忧愁,寿三万岁,无有中夭。命终之后,骸骨不灰万年,亦无臭烂之日。国无礼乐,唯知直心。名此国土,为无患之国。(《度命妙经》8)(注:《无上秘要》(6·9)引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文章而叫做《洞玄灵书经》。)
除了中央以外的四方国土之中,只有“弃贤世界”的描写如此详细。“水精瑠璃”浇灌着整个国土,有叫做“寒池”的五百里见方的池溏,国人由于喝了其水,脸如“玉脂”般有光泽,没有疾病,没有烦恼,寿命长达三万年,没有一个人未尽天年而夭死,而且死后尸体不会腐败。这个国土没有人为制作的“礼教”,人们依其本性,自然而然地过日子。
这种对作为某种思想国土的“弃贤世界”的描写,可以说是对佛典有关“郁单越国”的描写的模仿,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一段加以分析。
这种“弃贤世界”的描写,如在唐代的《太上妙法本相经》中能看到那样,它作为理想国土的描写在后代的道教经典中扎下了根(注:《太上妙法本相经》:“此土人无辜,寿命长远,以饮玉池故耳。所以者何。吾昔龙汉之时,于此土中,造此玉池,洗拂天景大混文字,莹拭字形,出法度人。自我去后,有诸人民,不问男女,有入此池,吸饮此水,即能面如玉脂,无有衰老,即无欲想。国人遂相效之,举国来入,一切男女,悉无淫欲,皆面如玉脂,命得长寿,而无衰老。以饮玉池,真炁在脂,是故不衰。……自今以去,天运渐促,真文收还大罗之外,玉京玄都,紫微上宫。永无真炁,人虽饮食,不能面如玉脂,命得长远。当今以去,人命短促,转转不同,五浊躁竞,魔或妄生,众耶蛊道,流满天下,夺算夭年,自共伤害。……吾故为一切苦恼众生,开紫微上宫太上妙法本相自然尊经,度诸众生苦恼之中。是以吾历诸四方,说太上妙法本相无上尊经,度脱一切苦恼众生,拔诸长苦魂之难。”(卷二一,S二一二二)关于《本相经》的思想及其与《古灵宝经》的关系,参照注②拙著“第三编补论第一章《太上妙法本相经》之研究”。)。
我们还要看看六朝时代道典的例子,《洞玄本行经》说: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生于善忍世界青天中,流生之上,……西方七宝金门皓灵黄老君,……生于卫罗大堂世界。卫罗国王,取而畜之。……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者,……生于元福弃贤世界始青天中。……南极尊神者,……乃阎浮黎国宛王之女也。生于禅黎世界赤明天中。(《无上秘要》、HY1130。15·7所引)
因为《云笈七签》卷112引用了几乎同样的文章而把它称为《洞玄本行经》,所以我们知道《无上秘要》所引的也是《洞玄本行经》。《云笈七签》所引的文章里也提到了东方国土。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者,……暂生郁悦金映云台那林之天,西娄无量玉国。(《云笈七签》101·9)
在这些记载中,五方真君的名字以及中央国土即是“善忍世界”,“弃贤世界”冠以“青始天”一词,这些情况虽然和《度命妙经》不一样,但是其他四方国土的名称则和《度命妙经》完全一致。“弃贤世界”还是属于北方类型的。再者,关于南方,其中提到“阎浮黎国宛王”一词,这个问题也将在后面加以分析。
2、南方类型
上面所分析的“五方国土”都把“弃贤世界”置于北方。特别是《度命妙经》把“弃贤世界”理解为理想国土,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把“弃贤世界”置于北方的例子仅限于六朝时代的文献,唐代以后极为罕见。唐代之后我们所能见到的,只不过是引用六朝时代文献的时候。
另外还存在与这些不同的类型,即把“弃贤世界”置于南方的类型,这就是南方类型。
首先我们看看《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HY1106。以上简称为《本行宿缘经》)的例子,它还是刘宋时代“古灵宝经”之一。
是时太上玉京玄都八方诸天三千大千世界众圣真人亦来到。玉京山东方无极诸天安大堂乡大千纳善之世界众圣,玉京山东南无极诸天元福田大千用贤之世界众圣,玉京山南方无极诸天宛黎城境大乘弃贤之世界众圣,玉京山西南无极诸天延福乡大千仁静之世界众圣,玉京山西方无极诸天福堂州大千静行之世界众圣,玉京山西北无极诸天福德之野大千延贤之世界众圣,玉京山北方无极诸天郁单之野大千清静之世界众圣,玉京山东北无极诸天福集都大千长安之世界众圣。盖太上玉京山虚无玄都,无极八方诸天诸地世界大圣真人位号,亦悉在其中矣。(《本行宿缘经》11)
首先,和上面的诸例不同,《本行宿缘经》列举了包括中央在内的“九方国土”。而且,中央国土不是“大福堂国”,而是“玉京玄都”。还有“东方无极诸天安大堂乡大千纳善之世界、南方无极诸天宛黎城境大乘弃贤之世界、西方无极诸天福堂州大千静行之世界、北方无极诸天郁单之野大千清净之世界”等四方国土的名称,也跟“五方国土”的名称完全不同,特别是“弃贤世界”被配置于南方。还有,北方类型的“弃贤世界”叫做“元福弃贤世界郁单国”,而南方类型的却叫做“宛黎城境大乘弃贤之世界”,重新冠以“宛黎城境”之词。这个“宛黎”之词似乎是作为南方国土的名称创造出来的,但是它跟上述《洞玄本行经》中所提到的和“南极尊神”相关的“阎浮黎国宛王之女”很相似。虽说“阎浮黎国”依据的是佛典所说南方国土“阎浮提”,但可以说,在北方类型中“宛”字也和南方有些关系”(注:作为实际存在的国家名称,我们能联想到“大宛国”。但是,把位于西方的“大宛国”看成南方的国家,太不合理。但是,“大宛国”一词很具有异国情调,人们从中产生联想而使用“宛”这个字来表达异国情调,这种可能性也很难否定。)。此外,“弃贤世界”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之后,北方重新配置了“郁单之野大千清静之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类型“弃贤世界”中所并用的“郁单”一词,它在南方类型中也被用于北方国土的名称里。换句话说,“郁单”一词被留在了北方,只有“弃贤世界”一词转移到了南方。在《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HY1115)所引用的刘宋“古灵宝经”《仙公请问经》中,我们能看到完全一样的例子。
这种南方类型,晚一点的资料之中也能看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HY87)所引南齐严东注说:
东曰,太上说玄都玉京山八方诸天,有三千大千世界。东方无极诸天安太堂乡大千纳善之世界也[东方无极飞天神王长生大圣无量度人]。东曰:南方无极诸天宛梨城境大千弃贤世界也[南方无极飞天神王长生大圣无量度人]。东曰,西方无极诸天福堂洲大千咸行世界也[西方无极飞天神王长生大圣无量度人]。东曰,北方无极诸天郁亶野大千清净世界也[北方无极飞天神王长生大圣无量度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严东注2·20)
虽有若干不同字句,但基本上和《本行宿缘经》的内容相一致。这估计相当于九方国土中的四方国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断定,在刘宋“古灵宝经”中均有北方和南方这两种“弃贤世界”。
二、唐代以后的道典
上面我们以六朝时代的道典为材料,对“五方国土”及“九方国土”作了一番分析。本节将要对唐代之后的道典加以分析。如上所述,唐代之后的道典中很少见到北方类型的“弃贤世界”。下面的例子都属于南方类型。
首先看看《道门经法相承次序》(HY1120)的例子。
玄都八方。东,大堂乡纳善世。南,宛利城弃贤世。西,福堂州□□。北,郁单野清静世。东南,无福田用贤世。西南,延福乡仁静世。西北,福德乡延贤世。东北,福集乡长安世。(《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下·16)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的这一段记载依据的是什么材料,我们无法确认。不过这些国土与《本行宿缘经》的“九方国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所依据的可能是《本行宿缘经》。“弃贤世界”属于南方类型。
下一个例子是唐代的《太上灵宝元阳妙经》(HY334。以下简称《元阳妙经》)。
尔时庄严,人天圣帝告诸大臣,卿相当知。此阎浮世界,安稳福乐。我今已有珍宝具足,更无所之。诸臣答曰,东方大福堂世界,犹未归德。大王亲往,教化彼国。……诸臣答曰,西方盛行世界,犹未宾伏。……诸臣答曰,北方清静世界,犹未归化。……诸臣答曰,南方弃贤世界,犹未归化。(《元阳妙经》1·26)
《元阳妙经》将“大福堂世界”作为东方国土,然而在北方类型里它却是北方的国土。而且《元阳妙经》不把“阎浮世界”配置于中央。可知《元阳妙经》依据佛教经典的南方“阎浮提”而创造出了“阎浮世界”,并把它配置于中央。这个问题将在后面加以考察。至于其他国土的名称,和“九方国土”一样,所以可以说《元阳妙经》的“五方国土”是从“九方国土”中抽出五个国土而构成的。北方国土是“清静国土”,“弃贤世界”位于南方。
据镰田茂雄先生的考察,《元阳妙经》这一段记载是改编《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而成的(注:镰田茂雄《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春秋社,昭和四十三年,附录20页)。)。下面以镰田先生的考察为依据,将两种经典中的国土名称对照一下。
《元阳妙经》《大般涅槃经》》
阎浮世界
阎浮世
东方大福堂世东弗婆提
西方盛行世 西瞿陀尼
北方清静世 北郁单越
南方弃贤世界没有
在《涅槃经》里,因为“顶生”处于南方“阎浮世”,所以当然没提另一个的南方国土。与此相反,在《元阳妙经》里,虽然“庄严”所处的是“阎浮世界”,但它明确地配置于中央。因此,“阎浮世界”以外还须设定一个位于南方的国土,于是《元阳妙经》就有了《涅槃经》原来没有的“弃贤世界”。
上面已将“弃贤世界”为主,对各个时代的“五方国土”以及“九方国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六朝时代形成了北方类型和南方类型的两种“弃贤世界”,它们之中存在名称的不一致之处。但是后来它们慢慢地归结于南方类型一种。依我所见,唐代之后的道典中已经看不到北方类型的“弃贤世界”了。
这南方类型的九方国土的名称之中,存在相似和重复之处。比方说,“用贤”(东南)和“延贤”(东北)两个国土的名称是依据“弃贤”(南)而构造出来的,“元福田”(东南)、“延福乡”(西南)及“福集都”(西北)之中频繁出现“福”字,也象是从“福堂州”(西)那里构思出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推测,“五方国土”首先得到了整理,然后扩大成了“九方国土”。被推测为道教国土之刍形的佛教国土也以五方为主,这种情况也证实我们的这个推测是有根据的。这个问题将在后面重新进行探讨。
三、个别实例
上面依据有关“五方国土”及“九方国土”的资料来对各种国土的情况及名称,特别是对“弃贤世界”进行了分析。这一节将对“弃贤世界”的个别实例加以探讨。
以上所见《度命明经》的记述,《无上秘要》在“劫运品”(6·1)、“洲国品”(6·9)中也作为“五方国土”的实例加以引用,另外在“神水品”中也作为“右出洞玄灵宝经”而单独引用了“弃贤世界”的部分(4·15)。关于“弃贤世界”,《无上秘要》所引用的都是《度命明经》。我们由此可知《度命明经》是当时涉及“五方国土”的代表性经典。因此,《无上秘要》所提到的“弃贤世界”都属于北方类型。
下面我们要分析一下南方类型的“弃贤世界”。首先我们看看梁代的道典《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HY336。以下简称《业报因缘经》)。
吾念,汝辈,愚愚相习来,不自觉故,示罪福宿命因缘,令出离苦恼爱欲河中。而众生流浪,沉沦苦海。此世界者,名曰弃贤宛离天境,亦曰杂报世界。染欲爱天,生堕其中,暂生即灭,暂聚即散。如彼电光,须臾顷耳。(《业报因缘经》7·13)
这里有“弃贤宛离天境”,由此可知这个“弃贤世界”是南方类型的。另外,这里的“弃贤世界”正是作为众生各自的所作所为的业报而存在的“苦恼爱欲河”和“苦海”。因为它是作为业报而产生的国土,所以也叫“杂报世界”,犹如电光一般的无常。这种业报的“弃贤世界”是和《度命明经》的理想国土“弃贤世界”完全两样的。《业报因缘经》的“弃贤世界”倒具有现实众生日日苦恼的现实世界的性格。
“弃贤世界”具有业报土的性格,所以《业报因缘经》里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道君曰,昔黄曾天帝,本是弃贤世界凡人,贫穷衣食不足,常为货役,备经辛苦,常发善心,归依大道。……香积国王,亦是弃贤世界贫家女也。常货为役,尊心于道。(《业报因缘经》5·6)
今天的“黄曾天帝”在前世是作为“弃贤世界”的“凡人”过日子的,“香积国王”也是“弃贤世界”的“贫家女”。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弃贤世界”是在业报的框架中反复轮回的众生所生存的国土。
其次,我们看一下《本际经》的例子。在《本际经》卷四,居住在“真多治”的众生如此描述自己所居住的国土:
功慧未圆,所修未满,致此世界,秽恶土沙,众生罪恼,五浊躁竞。(《本际经》卷四)
由于“功慧”不够,众生所生国土成了“秽恶”“五浊”之国土,这就是“弃贤世界”。“太上道君”为他们放了光之后,“十方界诸太上道君”这么说:
时十方界诸太上道君,心心相照,各自念言,弃贤世界太上道君,放心光明,如前圣法,必欲开演真一本际。示生死源,说究竟果。开真道性,显太玄宗。(《本际经》卷四)
从这里可以了解“放光”的“太上道君”是居住在“弃贤世界”的“太上道君”,而且这个“太上道君”为居住在“弃贤世界”的众生“开演”过“真一本际”法门,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弃贤世界”是“五浊”的世界。同卷还说:
弃贤世界太上道君,能以方便,隐其神智,劳谦忍苦。于此浊世,为罪众生,邪见小乘,阐扬妙法,渐化三乘,令入一道,说此真一本际法门,使一切人平等解脱。(《本际经》卷四)
“弃贤世界”是浊世”,是“罪众生”及“邪见小乘”所居住的地方。另外卷六说:
于是太上,即以神力,令此大地,皆悉振动。应时弃贤世界,山林丘木,皆成七宝妙丽庄严,又放光明,普照十方无量国土。一时皆见超逾难胜净妙之境。(《本际经》卷六)
卷六就六种净土作了论述。由于承蒙了“太上”的“神力”,从前的“弃贤世界”转瞬间变成了比“难胜净妙之境”还要庄严的世界。这记载说明“弃贤世界”本来并不是恒常而绝对的国土。依据《本际经》卷六的分类,这种“弃贤世界”属于“业报差别净土”,就是作为所作所为的业报而在那里出生的净土(注:关于《本际经》的净土思想,参看注②拙著。)。
《本际经》的这些实例没有明确记述到属于南方还是属于北方,但是,从它们和《业报因缘经》的“弃贤世界”之间有共通之处来判断,可以说是南方“弃贤世界”。
我们最后还要看一个例子。南方类型“弃贤世界”是业报的世界,因此,它有可能成为众生所居住的现实世界,这一点上面早已提到了。推测为梁代所编纂的《道德经序诀》把众生所居住的现实世界视为“弃贤世界”。
老子,以上皇元年正月十二日,丙午太岁,丁卯,下为周师。到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老子度关也。喜见老子,迎设礼,称弟子。老子曰,汝应为此宛利天下弃贤世,传弘大道,子神仙者矣。(《道德经序诀》)
《道德经序诀》把尹喜所居住的实际存在的周代中国称为“宛利天下弃贤世界”。
从上面的分析出发可以判断,“弃贤世界”有北方类型及南方类型两种。虽然早就存在这两种类型,但是后来这两种“弃贤世界”逐渐归结于南方一种类型了。从而作为北方类型中的理想国土的“弃贤世界”也随之变成了众生所苦恼的业报土“弃贤世界”了。回过头来看,北方类型不存在特定的众生土。与此相反,南方类型明确地描写了作为众生土的“弃贤世界”。关于这一点,从与南方“弃贤世界”相并用的“宛利天”本身也具有同样的性质那里也可以得到确认。比如说,编纂时代不明的道典《元始天王欢乐经》(HY62)中提到“下方宛利”一词,它这么记载:
元始天尊成就十方国土,度诸众生。国土成就,将还大罗。……九炁天君……擎拳上白天尊曰,……常见下方世界宛利天中,人王国主,造恶者多,或耽著婬色,饮食猖狂,不忧百姓。(《元始天王欢乐经》1)
“郁单”“禅黎赤明”“阎浮黎”
毋庸置疑,本来这种国土观的出现,佛教早于道教。例如《长阿含经》说:
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尔,像彼地形。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长阿含经》大正 1·115b)
它以“须弥山”为中心,南方有“阎浮提”,东方有“弗于逮”,西方有“俱耶尼”,北方有“郁单越”。这种世界结构很可能立刻被道教思想所采纳。《云笈七签》卷二十二“天地部”以“总说天地五方”为题,引用了《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因为《无上秘要》引用了它,所以可以断定《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编纂于六朝之前。其中有这样的记述:
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云,……东方弗于岱。九万里之外,极豪林之墟,其国音铭呵罗提之国。国地形正员,土色如碧脂之鲜,无有山阜,广狭九十万里。其国人形长二丈,寿四百岁。……南方阎浮利。三十万里之外,极洞阳之野,其国音则铭伊沙陁之国,国地平博,无有高下,土色如丹。广狭八十一万里。其国人形长二丈四尺,寿三百六十岁。……西方俱耶尼。七十万里之外,极浩素之垄。其国音则铭尼维罗绿那之国。国地形多高垄,与天西关相接。土色白如玉。广狭六十八万里。其国人形长一丈六尺。寿六百岁。……北方郁单。五十万里之外,国极朔阴之庭。其国音则铭旬他罗之国。国地长流平演,土色黑润。广狭五十八万里。其国人形长一丈二尺。寿三百岁。(《云笈七签》22·1)
在这段记载中,东方有“弗于岱”,南方有“阎浮利”,西方有“俱耶尼”,北方有“郁单”。它与《长阿含经》的记叙相类似,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这里还没有后来成为主流的那种“五方国土”的名称,而只列举了跟它所依据的佛经几乎相同的国土的名称。下一段所要引用的道典《三界图》里,其国土名称也是完全一样。既然道教世界观的初期形态是模仿《长阿含经》等佛典的记叙而来的,那么在其初期阶段,道教“五方国土”的北方应该是“郁单”,南方应该是“阎浮利”。因此在这里试图对与“弃贤世界”相并用的几个称谓分别加以探讨。
一、“郁单”
在北方类型里,与“弃贤世界”相并用的是“郁单”一词,随着向南方类型的转移,它与“弃贤世界”相分离而被重新冠于“清静之世”之上,结果还是留在了北方。
“郁单”这个词本来是佛教的国土名称。如上述《长阿含经》那样,佛典里早已存在的。既然道典的词汇与先出的佛典完全相同,那么我们不得不说道典模仿或者采纳了佛典的词汇。关于“郁单越国”,《佛说文陀竭王经》这么描写:
王闻,北方有郁单曰,天下大乐,人民炽盛。王意欲往到其国。其国无贫穷,无豪羸强弱,无有奴婢尊卑,皆同一等。令我人众官属共食之自然粳米,自然衣被服饰诸珍宝。王适生意,便举七宝四种兵,俱飞行入郁单曰国界。遥见地正青如翠羽色。……王适前行,复见地正白如雪。……王言,是故郁单曰地自然生成捣稻米。汝曹皆当共食之。适复前行,遥见诸宝树,百种衣树。金银璧环璎珞,皆悬著树。……王言,是故百种衣树,金银璧环璎珞树也。汝曹往皆共取著之。(《佛说文陀竭王经》大正1·824b)
这是有关四方国土中的“郁单曰(越)”的部分。跟其它四国土相比,有关北方“郁单曰”的描写特别详细。这里说“天下大乐,人民炽盛”,国民之中不存在任何差异,其土地自然地生产“稻米”,衣服及宝贝结在树上。这是一种理想的国土。还有唐代的《法门名义集》说:
四天下,东名弗婆提,西名拘邪尼,南名阎浮提,北方郁单越。此四天下居须弥山四面住地。南阎浮提人寿命一百二十五岁,东弗婆提人寿命五百岁,西拘邪尼人寿命二百五十岁,北郁卓越人寿命千岁,无中夭者。圣人不生其中,名为难处。(《法门名义集》大正54·204a)
四方国土之中,“郁单越国”人民的寿命最长,高达千岁,没有一个人不能全其天寿。另外,《度命明经》说只有“郁单”不存在“礼教”制度,关于这一点,比如《大楼炭经》卷四“忉利天品”说:
阎浮利天下,有男女婚姻之事。俱耶尼,弗于逮天下人,亦有男女婚姻之事。郁单曰天下人无婚姻之事。(《大楼炭经》大正 1·297a)
四种国土之中只有“郁单曰”不存在“婚姻”制度,这个记载跟《度命明经》完全相似。
从这些情况来判断,可以说北方类型的冠以“郁单”的“弃贤世界”,它所依据的是佛典中关于“郁单越国”的描写。
这样,在佛典中,“郁单越国”本来是配置于北方的国土。如果道教模仿和采纳了它,那么在其最原始的阶段,道典中的“郁单”也一定被描写为位于北方的国土。如上面的《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还有《云笈七签》所引用的《三界图》,也将“郁单”配置在北方。
三界图云,其天中心皆有昆仑山。又名须弥山也。其山高阔,傍障四方,日月绕山,互为昼夜。日在东方于缙境界,日正中时,光及南方浮利境界,以为日出。在南方,于正中时,耶尼境以为日出。西方日正中时,光及北方郁单,以为日出。日在北方,于正中时,东方境界以为日出者。(《云笈七签》21·14)
所以可以说《度命明经》的北方类型“弃贤世界”采纳了初期道救国土观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弃贤世界”转移到南方之后,“郁单”一词依然留在北方,继而冠以“清静之世”,这些都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佛教经典中“郁单”一词本来具有的北方性质的结果。
正如《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HY318)把“郁单无量天生神章第一”配置于九天之中那样,被道典所采纳的“郁单”一词也作为道教天界之一被确立起来了。另外如《无上秘要》在引用《洞真黄气阳精经》、《洞真太霄琅书经》、《洞真外国放品经》及《洞真素灵大有妙经》等六朝道典时屡次提到“郁单天”那样,“郁单天”作为当时的重要天界之一而被采纳。
就这样,“郁单”这个词,一方面被作为地上国土的名称所使用,另一方面又被采纳为天界之一。拙文开头出现的《度命妙经》里的“郁单”既适应地上界,又适应天界,正是以这种历史经过为依据的。
二、“禅黎赤明”
在北方类型中。南方国土是禅黎世界赤明国土”。其中“禅黎赤明”一词好象是随着“弃贤世界”向南方类型的转移,而从“五方”及“九方”的国土名称里消失了的。
六朝时代道典中的“禅黎世界”的实例,例如《度人经四注》所引梁朝严东注这么说:
东曰,赤者,火也。元始九炼之炁也。开,启也。图,象也。元始在延康之中,开启赤明之远,因禅黎世界,与高上大圣玉帝,以火炼真文,莹发光芒,玉精流澳,为洞阳之宫,万物立像,号为赤明也。[赤明开图,运度自然](《度人经四注》3·6)
这里对“赤明”作了说明。之所以称之为“赤明国土”,是因为它是在“赤明”劫时被“元始”开辟的。严东所理解的劫的顺序是“尤汉—延康—赤明”,这依据的是一般所说的“尤汉—延康—赤明—开皇”的顺序(注:《云笈七签》〈灵宝经自序〉“夫灵宝之文,始于龙汉。龙汉之前,莫之追记。延康长劫,混沌无期,道之隐沦,宝经不彰。赤明革运,灵文兴焉。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周,又复改运。遂积五劫,迫于开皇已后,上皇元年,元始下教,大法流行,众圣演畅,修集杂要,以备十部三十六帙,引导后学,救度天人。”(《云笈七签4·4)关于道教的“开劫”思想,可参照神塚淑子《开劫度人思想之形成(上)——关于天地的循环再生思想》(《东洋学术研究》第二十七卷,昭和六十三年)。)。
除了前面所引《本行经》(《无上秘要》15·7)的实例,还有的下面《本行经》所说:
道言,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者,本姓郑,字仁安,大炎之胤,生于禅黎世界赤明天中。……(《无上秘要》15·3/《云笈七签》101·11)
这些资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禅黎世界赤明国天”是南方国土,但是它被看成和“南极尊神”、”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有关,所以可以说“禅黎世界赤明国天”也是和南方有关的国土。还有,下面的例子尽管没有“赤明”一词,但是其“禅黎世界”仍然和“南极”、“南”有关系。
道告阿丘曾曰,南极尊神者,昔往亦为女子。生于禅黎世界赤明天中。……汝前世与南极尊神,同在禅黎世界,于阳柏林舍下,同发道意。(《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HY353,下3b)
道言,昔禅黎世界,队王有女,字絓,生乃不言。年至十四,王怪之焉,乃弃女于南浮长桑之阿,空山之中。(《本行经》。《无上秘要》15·9/《云笈七签》102·10)
根据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推断,禅黎世界赤明国土”从出现于六朝道典的当初开始,就经被配置于南方,而且都是北方类型中的国土。
“赤明世界”也是随着“弃贤世界”转移到南方,而从“五方”、“九方”国土的名称里消失了的。关于“赤明国”一词的用例《无上秘要》所引六朝道典这么说:
大福堂国太上道君曰,此土男女自眼所照以来七百五十万劫,不觉国中之人形有衰老。大浮黎国九炁天君曰,自入此境以来,经九百九十万劫,初无学仙之人,人皆自然不死。赤明国中,三炁天君曰,自住是境已来,经三百十万劫,未闻是土有悲哀之声。但见不老之人。西那玉国白帝天君曰,自入是境以来,经七百万劫,不闻国人有悲戚之声。郁单无量五炁天君曰,自入是境以来,经五百万劫,此土男女,唯知受生,不知所从而来。(《无上秘要》5·17)
虽然这里的国土名称都是简化了的,但基本上属于北方类型的五方国土。“赤明世界”还是被配置于南方。
三、“阎浮黎”
“阎浮”一词,上面所引《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暂且不论,除了《元阳妙经)把它配置于中央之外,基本不出现于“五方”、“九方”国土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下面《度人经四注》所引唐代李少微注。
少微曰,此八字,孔升天内音也。刀利者,南方无极世界之号,禅是刀利之国,亦曰禅黎。其国有洞阳之宫,……(刀利禅猷婆泥咎通)(《度人经四注》4·16)
南方的“禅黎”是“刀利国”的别称。这里李少微以“刀利国”为媒介,把“禅黎”和“阎浮”连接了起来。“刀利国”很有可能依据的是佛典的“忉利天”,在佛典中“忉利天”被配置于“阎浮提”之上。另外《本际经》说:
尔时太上大道君,复告太微帝君曰,往昔过去,无量劫时,禅黎国土,有一婬女,名曰芙蓉,姿形端正,国中无双。(《本际经》卷七)
太上又曰,善男子善女子等,应当一心奉受信行。吾前世时,行于禅黎国。南三千里外,有一石山,险固深遂,遂路难通。(《本际经》卷七)
《本际经》卷七模仿的是佛典《法句譬喻经》。上面第一例所依据的《法句譬喻经》这么说:
昔佛在罗阅耆祇崛阇山中。时城内有婬女人,名曰莲华。姿容端正,国中无双。
(《法句譬喻经》大正4·576b)
我们可以认为《本际经》的“禅黎国土”依据的是“罗阅祇耆崛山”。关于第二例,《法句譬喻经》说:
昔罗阅祇国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诸国路由此山。(同·579b)
还是“罗阅祇国”被换成了“禅黎国”。“罗阅祇国”是“王舍城”的梵名(注:例如《妙法莲华经文句》说:“王舍城者,天竺称罗阅祇伽罗。罗阅祇此云王舍。伽罗此云城。国名摩伽陀,此云不害,无刑杀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天罗,天罗者王名也。”(《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34·5a)。),一般来说“王舍城”指“摩伽陀国”。因此,“罗阅祇国”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南方“阎浮提”(注:例如《大智度论》“有言人,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梨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大智度论》大正25·76a))。“阎浮提”就是我们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例如《十住毘婆论》说:
行最下十善道,生阎浮提人中,在贫穷下贱家。所谓栴陀罗,边地,工巧,小人等。转胜,生居士家。转胜,生婆罗门家。转胜,生刹利家。转胜,生大臣家。转胜,国王家。于十善通转复胜者,生瞿陀尼。转胜,生弗婆提。转胜,生郁单越。转胜,生四天王处。转胜,生瞩利天炎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十佳毘婆沙论》大正26·99a)
四方国土之中,“阎浮提”被配置于最低地位,那里重复着各种各样的转回转生。另外这里也可以断定“郁单越”在四方国土中位居最高位置(注:几乎完全相同的记叙《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受生品第二十一》(大正32,202a)中也有。)。
《本际经》的例子,并没有描写为“五方”或者“九方”国土之一,而是单独出现的。而且没有和“禅黎国土”及“阎浮提”一起并用。根据前面探讨的结果,这些实例很难认为是“五方国土”、“九方国土”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禅黎国土”一词从“五方国土”的名称那里被分离开来后,作为位于南方的国土而被道典单独使用,这可以说依据的是佛典的“阎浮提”的观念(注:同样的实例,例如唐代《本相经》卷八提到北方类型的东方“东浮黎国”,在唐代以后我们也能看到北方类型的每种国土,但是不存在北方类型的“弃贤世界”。另可参照拙文《再论〈太上妙法本相经〉——以〈东极真人问事品第九〉为主》(《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如果依据以上李少微注及《本际经》之例,那么可以认为,南方“弃贤世界”虽然与“禅黎赤明”相并用而不与“阎浮黎”相并用,但是其深层也汲取了佛教的“阁浮提”观念。佛教的“阎浮提”是众生所居住的地方,因此南方“弃贤世界”里也应纠缠着各种苦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下个这样的结论:随着“弃贤世界”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其性质也从理想国土变成了众生所苦恼的业报国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从以佛教“郁单越国”为基础的“弃贤世界”向以佛教“阎浮提”为基础的“弃贤世界”发生了转化。而且这个转化所派生的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异就在于是否存在业报国土。北方类型不存在众生所居住的业报国土(注:如上面探讨过的那样,北方类型之中不存在某种特定的被看成众生土的国土。但是,在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HY711)中,强思齐的题注说:“夫大道无私,……下禅黎而濡足,为岁尔浮生。居太极而凝心,复寂然归本。”(16·16)即以“禅黎国”为众生土,而且说“大道”将要降临于“禅黎国”,所以这“禅黎国”也具有报土的性质。但是,这“禅黎国”也不见于“五方”、“九方”国土之中,而属于单独出现的实例。因此我认为是在南方即众生土的观念形成之后,“禅黎国”才被放进去的。),而在南方类型里,“弃贤世界”就是业报国土。“古灵宝经”中,特别是注重因缘、宿缘等观念的《本行宿缘经》,它很早就提到了南方类型,另外象《业报因缘经》及《本际经》等在六朝末期到唐代编纂的重视因缘思想的道典,也都采纳了南方类型。这些事实和业报土存在的问题一定有密切关系。最后要提到的是,《元阳妙经》把“阎浮提”配置于中央。在佛教经典中,尽管“阎浮提”配置于南方,但是因为那里是现实众生居住地方,所以往往以他们为中心来展开对世界的描述(注:例如《中阿含经》〈王相应品四洲经〉说:“往昔有王,名曰顶生。……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便作是念,我有阎浮洲。……西方有洲,名瞿陀尼,…东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北方有洲,名郁单曰,……。”(《中阿含经》大正1·494b)因为“顶生王”居住南方“阎浮洲”,所以“阎浮洲”从四方国土中被分离了出来。)。《元阳妙经》的国土观或许就把这种“阎浮提”看成众生所居住的中央国土。
结束语—关于“弃贤”
既然道教的国土观来源于佛典,那么它肯定会遭到来自佛教的批判。属于稍后时代的资料《辩伪录》说:
第八化云,圣纪经云,太上老君,昔于龙汉之年,从元始天尊,于中央大福堂国,说灵宝十部妙经,出法度人。又于东极大浮黎国,出法度人,以紫笔书于空青之林。又于南极禅离界,以火炼真文,莹发字形。又于西极卫罗世界,北极郁单国,皆出法度人。老君以五方真气之精,结成宝字。大方一丈,八角垂芒,为云篆之形,飞鸟之状,以立文章。又云,坟典自我而出,经籍自我而生。辩曰,……听其言,则洋洋美耳。究其事,则杳杳空传。矧乎国名虚设,妄采他书。大福堂,改大堂而取名。东浮黎,彷扶桑而立号。南禅黎,革重黎而标字。西卫罗,窃于迦维罗卫。北方,全收郁单越名。十洲所不收,神异所不慑,地理无所纪,括地绝形名。空阐五车,了无一实,偷钟掩耳。斯之谓欤。(《辨伪录)大正52·P757b-c)
《辨伪录》首先引用了《圣纪经》(即现在的《混元圣纪》(〈HY769〉),然后指责它的各种国土都只不过是对其它文献加以修改而捏造出来的。具体来说就是:“大福堂”出自“大堂”,“东浮黎”出自“扶桑”,“南禅黎”出自“重黎”,“西卫罗”出自“迦维罗卫”,“北方”出自“郁单越”。
“扶桑”早见于《准南子·道应训》等,指日出之处,如“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东造扶桑游紫庭,西至昆仑戏会城”(《宋书》卷二十二〈乐〉)等,它位于中国的东方,时与西方的“昆仑”相并列的代表东方的地方。上述《云笈七签·天地部》也在对“东方罗提国”加以的说明中提到“扶桑”一词,而“浮”和“扶”音通,因此“扶桑”很有可能是“浮黎”的雏形。“重黎”应该是《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以及《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中的人物。另外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史记·历书》)等资料来判断,“重黎”与火、南方有关。因为根据五行理论,火位于南方,所以在方位上“重黎”和“禅黎”是一致的。但是“重”和“禅”不音通,“重黎”是人,从这些来考虑,“禅黎”来自“重黎”的说法是不可靠的。另外,“西卫罗”来自“迦维罗卫”的看法更没有可靠性。既然“迦维罗卫”是悉多太子的出生之处,那么它应该在“阎浮黎”,其方位是南方。因此在方位上“西卫罗”和“迦维罗卫”并不一致,而只有“罗卫”两个字是共同的。如果说道典在采纳佛教教理时,故意错开了方位,那么还存在另外的可能性。
虽然《辨伪录》是元代文献,所引《混元圣纪》是宋代文献,但是《混元圣纪》中的国土观属于六朝时代的北方类型,因此这种来自佛教的批判很可能在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但是这种佛教方面的批判文章中并没提到“弃贤世界”。
“弃贤世界”这个奇妙的词汇,并不存在于道教之外的传统文献中,而且佛教文献中也不存在。道教的“九方国土”中有“用贤世界”、“延贤世界”等词汇,可是如上面提到的那样,这两个词好象是从“弃贤世界”那里派生而来的。
但是“弃贤”这个词本身并非完全没有前例。例如《笔诗·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华〉序说:
裳裳者华,刺幽王也。古之仕者禄,小人在位则谗谄并进。弃贤者之类,绝功臣之世焉。
“弃贤者之类”似乎象征应该加以批判的幽王政治。另外在《晏子春秋》里,晏子对将要被“楚巫”的甜言蜜语所欺骗的“景公”说:
今政乱而行僻,而求五帝之明德也。弃贤而用巫,而求帝王之在身也。(《晏子春秋》卷一〈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这表明当时政治混乱的原因就在于“弃贤而用巫”。还有《晋书》说:
臣闻,黎庶之性,人众而贤寡。设官分职,则官寡而贤众。为贤众而多官,则妨化。以无官而弃贤,则废道。(《晋书》卷五十〈庾峻传〉)
如果否定“官”而废弃“贤”,那么“道”就会衰落下去。这些例子用“弃贤”一词来表明这样的道理:在现实世界上真正的“贤者”很少被任用,而正因为他们被政治所作废弃,所以这个世界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如果这些早出文献的“弃贤”一词被道教作为“弃贤世界”一词所采纳的话,那么众生所苦恼的南方“弃贤世界”和由于贤者不被任用而发生混乱的“弃贤”之世这二者之间很可能有些关联。但是这样的话,“弃贤”的含义就不适合于早已路南方类型并存的北方“弃贤世界”理想国土。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弃贤世界”这四个字的来源还是不清楚的。
*《道藏》号码依据的是翁独健编《道藏子目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35年),略记为"(HY336)"。《道藏》文献的引用,“卷数、页数”略记为"(7·3)"。《大正新修大藏经》的引用,“册数、页数、段”略记为“(大正藏—·1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