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生活,是中职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与中职教育的契合点,进而提升中职生知礼、懂礼、习礼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 传统文化 学子心灵
一、与本土民俗相融合
鸡西是东北的边陲城市,6000年前,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全市已发现各类文物遗址407处,刀背山墓地遗址是黑龙江省仅见的大积石冢群。此外,鸡西还是“二战”的终结地、中国人民空军的摇篮、北大荒精神发源地、珍宝岛事件发生地、煤炭百年历史集结地、北大荒书法艺术汇聚地等等,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二、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制造强国的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的根本就是文化底蕴和精神。文化自信就是要有文化自觉,有责任和担当,文化的传承复兴关键在于实干。创新应该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工匠精神。新时代需要精益求精、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需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讲究合作、重视团结的合作精神。我们作为职业学校,更应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职业学校就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职业学校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刻入学生心中,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感受时代、认识世界、把握传统的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传授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可尝试尽可能多地挖掘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文学作品的风格之美,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
1.利用文化课润物无声。古代诗歌、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等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凝聚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中职教材中有很多的古代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要利用文化课深入理解、拓展、挖掘其思想内涵,让这些美德起到育人功能,实现润物无声的作用。
2.社团选修课提升内涵。学校开设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组建社团和开发选修拓展课,适时对中职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给学生以精神支撑,可以达到心灵慰藉的目的。学校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除了正常的文化课、专业课外,还大力推行剪纸、武术、中国舞、古筝、书法、音乐欣赏等校本课程,让文化浸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校本选修、主题班会等各个环节,达到学者乐学、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让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渗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与校园文化融合
学校在校园设施规划建设、办学理念、办学风格、专业设置上,充分与校园雕塑、楼体、走廊、草坪等的审美、教育、教化功能相结合,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校园中修建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建筑物或者名人墙,书写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展示剪贴画、卡通版文字等知识;摆放历史人物塑像,重要建筑以历史名人命名,图文并茂,美化绿化;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棵草木都含情,陶冶师生情操,提升人文情怀。要使传统文化教育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产生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与经典诵读相融合
1.经典诵读常态化。中职学校可利用文化课、国学课、社团课、自习课等,从“早读、午朗、夜诵、课前三分钟”逐级开展“读品汇”师生同台诵读经典主题竞赛和展示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常态化、班班受益日常化。要落实师生读书工程,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伴经典共同成长,让经典文化弥漫校园。学校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图书馆优势,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研读国学名著,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师中开展教育专著与新课标理论学习,号召教师博览群书,采用自主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业务学习与撰写心得、论文、笔记有机结合,丰富头脑,提升自身素质。学校每年都开展集中展演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竞赛活动。
2.诵读形式多样化。结合“校园读书节、艺术节、技能节”等活动,围绕“励志、和谐、民生、为政、修养、勤学、艺术、智慧”的主题,以爱党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重点,立足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等资料,广泛开展演、唱、诵、写等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师生崇尚经典、诵读经典、品悟经典的学习氛围,树立了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学习精神。
3.宣传引导经常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校园电视台、专业简报、手抄报,进行专家讲座,举办国学演讲、国学知识竞赛,开展“品经识字”、中华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开拓师生视野,丰富师生知识。用古人的智慧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经典、升华思想、启迪人生,全方位、多角度、常态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师生获得展示风采的机会,不断扩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六、与传统节日相融合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历史文化,每一位华夏子孙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因此,我们要在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挖掘内涵,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延续,在古今交汇中增强自信,在快乐感受中激发热情。我国传统节日延续千年,已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时代印记。春节的欢乐祥和,元宵节的憧憬希望,清明节的慎终追远,中秋节的浓郁亲情……针对每一个传统节日,我们都要把握住节日活动的教育机会,让学生饮水思源,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说,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博大的智慧和内涵底蕴,这些爱国情怀、民本思想、和谐理念等为学生的处事、为学、立业、做人等方面指明了方向。
中职学校可利用学生实训课和社会实践课等,在社会实践中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切实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个人身心的修养和完善,促进就业后人际关系的和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它可以接近古人的“本心”,聆听先人的教诲。只有感悟文化哲理、凝练时代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论文作者:刘春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工匠论文; 经典论文; 师生论文; 精神论文; 中职论文; 《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