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的焦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_科技论文

国际竞争的焦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国际竞争论文,焦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不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而且也被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人类对科学的发现和对技术的创新,使人类可以享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邓小平根据这一变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素中,已以起到了第一位的作用。由此,对一个企业来说,谁掌握了丰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转为现实生产力,直接用于商品生产,谁就可以开辟广阔的市场并占领这个市场;对一个国家来说,谁掌握了丰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当今的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的竞争又集中反映在科学技术的竞争,这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

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在科技发展史上,如果说蒸汽机技术体系的形成,使人类叩开了进入工业社会的大门,结束了人类农业社会的漫长历程,那么,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则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和生产面貌。以蒸汽机技术体系和以电机的发明及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两次技术革命,曾经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的新科技革命,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说,发展的速度都十分惊人。

严格说来,新科技革命是从1936年发现了重原子核的裂变现象以及“链式反应”开始的,根据质量能量联系公式,重裂变所释放的能量比普通化学过程大一百万倍,这种新能源便称之为原子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倡导,美国建成了全世界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接着又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其后,原子能被利用于发电以及其他领域,这就开始了人类进入原子能的时代。

但是,新科技革命的标志并不仅仅表现在人类对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还涉及到对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发现和突破。1945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虽然这台计算机每秒钟的计算只有五千次,而且笨重,但却标志着在人工智能上迈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已经达到了每秒钟计算几亿次的水平,体积则小到个人可以随身携带,因此,又可以说新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

从八十年代兴起的生物技术和激光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已经开始向产业渗透,并且形成了一大批新的产业群体。例如,生物技术采用提取遗传基因的方法,无需种子就可以培育出我们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和大批的农作物,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向农业的渗透,已经导致蔬菜工厂的出现,这意味着传统的农业技术将被新的农业技术所取代。

激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很迅速,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作为激光唱盘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它以高分辨率图像和高保真音质的随机存取功能而备受用户的青睐,一旦它取代了录音录像磁带,摄像机和录像机可能会变得更小巧轻薄,而且,激光贮存取代现在广泛使用的磁盘已经获得成功,其贮存量更大又更容易保存。

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则更令人眼花缭乱,超耐高温、高压的陶瓷材料以及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塑料,将取代金属而进入机械产品,甚至动力系统。这一切都表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非常迅速,而新科技革命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革命,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群体,将取代传统的产业群体。

世界各国认识到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应该说是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以后开始的,或者说是从长期的日美贸易摩擦中使美国最先感受到了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满目疮夷,一片废墟,瓦砾成山,许多美国人认为日本将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一些美国人根据二战前日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对比,认为日本在战前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就远远不如美国,战后将更难恢复元气。这种观点,美国著名的日本问题专家罗伯特·库里斯特发在他所著的《日本精神与风习》一书里就有所描述①。

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以后,日美贸易摩擦开始加剧,尽管美国采取过许多限制日本向美国倾销产品的措施,收效还是不大,美国人还是要买日本的汽车、照像机、家电以及半导体电子产品。

首先道出日本经济增长奥秘并向美国人敲起警钟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兹拉·沃格尔,他写了两本书:《日本名列第一》和《再论日本名列第一》,埃兹拉·沃格尔教授全面分析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和条件,但重点却放在对日本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政策的宏观引导分析方面,明确指出日本的经济腾飞,有赖于大量的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这是比较有见地的客观分析。《日本名列第一》在1979年出版以后,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们的注意,并且从美国的经济衰退和日本的经济崛起中,看到了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日本静悄悄地大量引进技术和从事研究开发,并且把着眼点放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方面。有许多却是首先由日本实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日本与美国的差距愈来愈小,大有咄咄逼人之势。于是,美国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应采取的对策,美国尚有一种危机感,更何况其他国家②。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学者的一些看法和议论并非危言耸听,他们应邀到各国讲学,鼓吹世界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凡是想振兴本国经济的政府,都不能无视这场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的存在,也不能无视它的挑战而无动于衷。

二、世界主要国家在新科技革命中的对策

八十年初期以来,率先制定和公布了本国科技发展计划和政策的是印度、美国和中国。

印度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便一直雄心勃勃地筹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国防,现在,它已经是世界上掌握了核技术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1984年,日本公布了自己的科技发展计划和政策;1985年,韩国、欧共体(西欧)、经互会(前苏联和东欧)、南斯拉夫联邦也相继公布了本国或国家集团组织发展科技的计划和政策。由此,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的格局已在全球形成,与此同时,各国间的科技竞争也开始加剧,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谈判,就充分反映了科技的竞争。

从目前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所形成的格局来看,显示出如下几个点:

第一,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有了雄心勃勃的科技发展计划和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本国科技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却为数不多,有些发展中国家长期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些发展中国家不仅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甚至还经济发生动乱。如果若干年后各国都能使自己的科技发展计划得以实现,世界上的南、北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穷的则更穷,富的则更富。现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把“夕阳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表面看发展中国家可以得益,实则发展中国家隐藏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这些“夕阳工业”不仅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往往比较严重。所以,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更为严峻。

第二,从各国所公布的对策来看,工业发达国家计划发展的科技领域要宽得多,尤以美国和日本的科技发展计划引人注目。美国的计划在里根和布什任总统时期名为“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为了军事目的,美国和日本的科技研究向来都是“军、民一体”,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以后,宣布放弃“战略防御计划”,其表面上的理由是冷战结束和苏联已经解体,而实际上是要把重点转移到加快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方面来,以增强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特别是提高美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日本的经济在“平成景气”之后,开始出现了战后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日本向来善于不动声色地调整自己的对策,其科技发展计划丝毫没有放松,反而到美国去办起了研究室,并且采取了招聘世界各国科技人才到日本工作的措施。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曾有不少科技人才流向国外,但这种势头已有所遏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俄罗斯并没有放松科技攻关计划,在高科技方面,俄罗斯仍然是颇有实力的大国。这些都表明,在工业发达国有之间,科技竞争也显得十分激烈。

第三,面对以日美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欧共体也在修订和充实“尤里卡计划”,欧共体从1984年制定了第一个“研究技术开发计划”以来,1987年又制定了第二个“研究技术开发计划”;随着对欧洲统一市场的筹划,以及面对日美的科技优势,欧共体在1991年又制定了第三个“研究技术开发计划”,而第三个“研究技术开发计划”则由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东欧解体以后,经互会已不复存在,其科技发展计划可能也成为一纸空文,但欧共体正在欢迎东欧国家加入到“尤里卡计划”中来。因此,欧共体的科技实力也不容轻视,从目前的情况看,科技竞争似乎是美、日、欧的“三足鼎立”。

第四,在这场新科技革命中,中国也较早制定了自己的发展对策。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科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与经济建设更紧密相关的学科和前沿技术领域作为主攻方向,概括来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对策有如下四个特点:

①考虑了科技的不同层次,包括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科技成果的重点推广和全面普及。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六大科技发展计划,这六大科技发展计划构成了一个全面的科技发展体系,可以达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②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从1983年起,中国一直在抓紧提高全民科技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十年来,中国不仅翻择了大量国外有关论述新科技革命的著述,还组织国内的学者撰写了大量介绍新科技革命进展的读物,创办了一大批以进行科技知识宣传教育,开展科技政策研究和探讨企业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杂志。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初就强调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几年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反复告诫全党全民,要从新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紧迫性并非凭空捏造,并制定了改善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待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党全民的科技意识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程度,社会对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也开始好转。

③中国开始增加和改善对科技的投入,并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制度,采取招标的方式确定课题和经费调拨,做到资金的有效利用。

④发展科技的重点和目的还在于实现产业化。为了落实“火炬计划”,中国陆续建立了由国家批准的属于国家级的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颁布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标准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际上带有经济特区的性质。这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应当承认,尽管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振兴科技的措施和政策,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仍然是严峻的,这主要是在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还很缺乏经验。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科技成果能转化为商品生产力的只有20%,还有80%的科技成果被闲置,而闲置得越久,损失就越大。所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

各国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和政策

中国科技发展的六大计划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各国竞相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达国家有可能较快地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并使之成为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举步维艰,如前所述,竞争的结果可能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日本在战后曾经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由于战后不久,日本有着众多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给日本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传统产业也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现在,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其国民收入已跃居世界前列,劳动力已不再廉价,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部分,日本正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不仅日本如此,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毫不例外地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以中国改革开放十五年来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情况为例,工业发达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诸如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制鞋、普通家电、房地产、娱乐、旅游饭店等等,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屈指可数。当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满足人民更多物质需求。但十五年来经验也告诉我们,工业发达国家不可能把高新技术产业投向海外,中国乃至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来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发达国家在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也遇到了本国失业人口增加的问题。如果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产业在本国则获利甚微,甚至无利可图;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尚未能容纳更多的就业者,这就是工业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竞争中所遇到的两难境地。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抵制一些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传统产业。

战后四十五年来,能源(以石油为主)和原材料一直是左右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中东作为世界的主要产油区,一直是超级大国竞相控制和争夺的对象,石油的产量和价格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森林资源,被工业发达国家砍伐殆尽,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曾以廉价的初级产品换取了本国人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现在,发展中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还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失去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优势。

新能源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导致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采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氢能,以及陶瓷材料、稀土材料、化学合成塑料等等,都可能使各国最终实现“就地取材”,并且大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原材料成本。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是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都比较少的产业,而且有新能源和新材料替代。如传统的家电,其金属的消耗很大,而现在高档的家电,几乎以塑料替代了金属。

1993年,日本的五大钢铁企业第一次出现亏损,中国的首都钢铁公司到美国去收购破产的钢铁企业,这可能是一种信号,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兴起,会导致传统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失去往日的风采。日本通产省已批准了一个名为“栽培型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的开发计划。以前,制定一部太阳能电池所需电力比一部太阳能电池释放的全部电力还多,所以用太阳能电池等于损失能源;现在,太阳能电池能够贮存两年来发出的电力,用一部太阳能电池两年的发电量又能制造出一部新的太阳能电池,以此类推,若干年后太阳能电池即可成为重要的取之不尽的能源。这种大型的太阳能电池,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还可以应用于生产领域。

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能源和原材料总有枯竭的一天,寻找新能源和新材料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课题,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这两个领域里都已有了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都把新能源和新材料作为科技攻关和实现产业化的重点。这将促使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导致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又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日本的工业发展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日本从六十年代起,便广泛地发展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这种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生产线,毫无疑问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日本汽车工业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即得力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据说,日本汽车每台的实际盈利只在五万日元左右,由于产量高,所以整个汽车工业的盈利仍然十分可观。日本的电子产品,如家电、照相机等,莫不是以高新技术来改善了工艺装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才得以占领市场的。这就是说,尽管现晨的国际贸易有不平衡的情况,某些有着传统出口产品的国家可能是以低廉的工资成本取胜,但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果,会使这种墨守传统产品优势的格局遭到挑战,而在发展高新技术取得优势的国家,其产品的出口也会取得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拼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其根本目的是要扩大产品的出口,通过高新技术产品来赚取更多的高技术附加值。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区域化、国际化更为明显,完全封闭本国市场的国家已经寥寥无几。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实际上都是冷战结束后以经济竞争为中心的产物,各自又正在努力扩大范围。国际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在其所著的《敢说‘不’的日本》一书中,就明白地指责美国既不重视提高产品质量,也不重视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说,石原慎太郎指出了美国的技术已经落后了,这可能是一针见血、一矢中的的批评。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后,以经济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将取代过去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军备竞争,而经济竞争的关键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竞争将打破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墨守传统技术者将遭到淘汰。如果说在相持几十年的冷战格局中,许多国家曾以“中立外交”、“弯弯绕外交”获得了发展机遇的话,那么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国际竞争中,任何国家都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取胜。

四、中国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

“机遇”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谈得最多的词语之一,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是一种良好的机遇。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中国在发展经济方面要“抓住机遇”,如何认识这场全球性的新科技革命给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所带来的机遇,并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是一个必须深刻认识的课题。那么,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究竟有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呢?

第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已促使中国制定了一个体系比较完整的科技发展计划和政策。特别是“高技术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的实施已初见成效,这给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高新技术产业群体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新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很大。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了核技术和火箭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的火箭已由为科研和军工服务转入商业领域。,在发射人造卫星方面,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信誉,航天工业已开始成为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产业。航天工业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高技术产业,它将带动其他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电子计算机产业方面,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银河”巨型计算机已经问世,这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高水平的标志,令美国和日本刮目相看。中国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方案成果层出不穷,汉字的输入速度已超过西文,打破了西方学者认为汉字不适宜于计算机输入的断言。中国的计算机研制和生产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微电脑市场是中国最有潜力的巨大市场之一。近几年来,中国的生物工程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产业也已经出现。各国竞相攻克的超导研究,中国也取得了领先的成果,并将进入产业化的应用阶段。中国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见雏形,特别是实施“火炬计划”,加快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中国已经建立起五十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有国家给予扶持的多项优惠政策,实际上比经济特区享有更多的政策优惠。“星火计划”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换,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农业技术的现代化,“科技致富”已成为中国农村的时尚。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发展科技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扎实的精神。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已显而易见。中国现有的传统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是设备落后和产品落后,机械工业的情况尤为明显,中国实施了“机电一体化”的方针,使机械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传统的机械产品成为高新技术产品。例如,数控机床的开发发展很快,许多数控机床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由于中国的工业企业面临的设备更新的任务很重,数控机床在国内的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产品档次,是传统产业面临的迫切任务,这不仅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机遇。

第三,中国自从实施科技发展计划的十年来,有了大量的技术发明,并且取得了专利,这是中国潜在的巨大的科技生产力。实行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对科技人员智力劳动的尊重,而且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法律保证。现在,中国对科技与科技相关的立法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并且尽可能采用国际惯例和通用的方法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叫做智力产业,或者叫做智力经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将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将以智力型经济为主。中国现在重视科技人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各项政策和法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四,中国正在全力以赴地抓经济建设,邓小平反复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把经济建设坚定不移抓好的决心。邓小平还多次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邓小平经济思想中,邓小平重视科技,发展科技,靠科技兴国的思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这是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大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理论基础。中国的经济建设有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发展的速度就会快而扎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整个改革开放正朝着更具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方向发展。由于确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高新技术产业按股份制的要求来构建,可以使高新技术企业一开始就以市场为导向,使高新技术企业一成立就成为市场的主体,并且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第五,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对抗走向对话,由军备竞赛走向经济竞赛,和平将是世界的主旋律。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使中国得以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而且,世界经济秩序也正在改变,市场国际化,经营集团化兴起,并成为九十年代以后的主流,这种情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迫使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在一开始就要沿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企业不实现规模经营,不能成为大型的企业集团,就不可能有较强的竞争力,当今国际上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高新技术方面都有着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甚至已经成为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将近十年的经验,中国有着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良好机遇。

第六,世界商业的中心正从欧美向亚太转移,亚洲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增长率最高的地区。由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人口多,地域广,因而市场非常广阔和富有潜力。尽管日本祈望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牵头作用,以符合日本的利益,但从日本现行的对外经济政策来看,日本很难赢得亚太地区国家的信任,而且,美日两国的经济摩擦还会持续。在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亚太地区的“雁行结构”时,美国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扇形结构”。所谓“雁行结构”,是指日本作为领头雁,亚太其他国家或地区作为尾随其后的两列雁行;“扇形结构”是指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好比一把扇子,美国是扇子上的轴心,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则是扇骨。无论“雁行结构”或“扇形结构”的设想都是一厢情愿,只不过反映了美日两国对亚太地区市场的垂涎而已。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亚太地区的商业中心有可能是中国的上海,上海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中国改革开放十五年来,虽然设立了四个沿海经济特区,但上海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商业传统,在九十年代伊始即后来居上,到了二十一世纪,上海在亚太地区的商业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到1997年,香港将回归中国,其后不久澳门亦将回归,港澳的繁荣和稳定,也将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作出贡献。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理环境上处于中心的位置,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条件很好,值得重视的是亚太地区旺盛的投资和巨大的市场前景,这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得天独厚的机遇。

以上六点,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分析了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机遇,机遇作为客观情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善于利用机遇发展自己才是高明之举。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是这个意思。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要“抓住机遇”,这就需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聚精会神,奋力拼搏。

尽管机遇很好,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也不是没有难题。首先,中国在科技成果向商品化生产转方面还缺乏经验,如前所述,中国的专利大约只有20%得到了应用,还有80%被长期束之高阁,这就是很大的损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课题,就是要迅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如何提高转化率,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并且总结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开发模式,是为当务之急。

此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十年来,中国的摊子铺得过大,特别是1991年以来,中国各省、市竞相设立各种开发区,使本来有限的资金更为分散,项目重复的不少,这就导致资金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如果资金过于分散而得不到集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是很不利的,如果再加上没有胆略来承担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就会碰到艰难。如何做到资金的有效利用,使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规模经营的效益,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中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该书有几种译本,此处所引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译本,这个中译本又是根据德山二郎的日译本翻译的。

②这方面的著作有中译本的如:《全球竞争及对策──美国高技术的未来》,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适应变革的企业》,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影响未来的十大趋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未来的冲击》,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四次浪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重整旗鼓》,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2000年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标签:;  ;  ;  ;  ;  ;  

国际竞争的焦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