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张泓金利,贾 竑
(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摘 要] 在日常词汇学习中,人们往往重视词汇的量,而忽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本文以中西方动物词汇为例,从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思维习惯角度揭示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对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深层内涵进行比较分析,以求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文化冲突,避免沟通障碍。
[关键词] 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著名语言学家Ellis曾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1]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也必然承载着本国的文化信息。由于中西方国家受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差异的影响,人们在词汇的选择方面就产生了同一性和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意蕴,增强异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二、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产生差异的原因
词汇是人类的语言和生活经验最紧密的衔接点[2],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中西方在表达客观事物时,对词汇的选择方面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而动物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对动物词汇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动物词汇是指“称动物名称的词以及以之为基础衍生出的复合词和固定结构”[3]。动物词汇除了具有字面意义代表动物本身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4]。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宗教信仰因素
对于宗教,中西方有着极大的信仰差异。西方人大多数信仰的是基督教,而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有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有本土的儒家思想等,崇尚天人合一。动物词汇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独特的象征意义都源于所推崇的宗教神话,例如:西方的动物文化内涵与《圣经》中的典故密切相关,《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5],是邪恶战争的象征。而在我国,龙作为神灵动物,是一种吉祥的标志,代表着福瑞祥和,同样也认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由此可见由于宗教的差异,对于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动物文化内涵需通过其具体的生存环境进行了解。中国以大陆为主,人们的生产生活几乎离不开土地;而西方则以岛国居多,因此在词汇的使用方面,多与水生动物有关。例如,我国有许多关于“牛”的习语,“牛角尖”、“牛脾气”、“牛气冲天”等等。而西方习语中许多与“鱼”有着紧密联系,“cold fish”指“冷漠的人”,“big fish”译为“大亨”等。不了解词汇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将很难理解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三) 思维习惯因素
中国人注重表象,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常打比方;而西方人则较重视抽象与逻辑思维。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例如:在我国,人们看待“熊”经常从其外表、体积出发,联想为笨拙、窝囊等贬义。因此口语中就出现了“熊样”、“笨熊”等词语。与之相反,在西方,人们提到bear(熊)考虑的是其内在的体力充沛、勇猛等特点,在口语中,bear (熊)指的是“坏脾气但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s”。译为“他是个数学天才”。
三、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在不同语境中,有些完全不同的中西方动物词汇却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此类对比为词汇的部分对应性,即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例如:在中国,我们普遍认为老虎(tiger)是万兽之王,而在西方则认为狮子(lion)是万兽之王,老虎和狮子为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却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拦路虎”应翻译为“a lion in the way”,“虎口拔牙”则译为“beard the lion in his hide”。我国常用老鼠比喻“胆小”,常用“胆小如鼠”来形容一个人性格上的软弱怯懦,而西方人却常用“rabbit,chicken,pigeon”来做此类比,如“pigeon-hearted,as timid as a rabbit or chicken-hearted”。在我国经常用“热锅上的蚂蚁”形容某人很着急,而翻译过来的同等含义的句子却是“like a cat hot bricks”,而没有使用ant(蚂蚁)。同样,牛(ox)和马(horse)本为两种不同动物,指称意义完全不同,但是象征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却有着部分对应性,例如:汉语中“吹牛”(说大话)翻译应为“talk horse”。汉语中一般用牛(ox)来形容力气大,反之西方国家用马(horse)表示。“他像牛一样强壮”翻译为“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通过词汇内涵的对比,展示了中西方动物词汇中,指称意义完全不同的词汇却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即体现了动物词汇间的部分对应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重点注意此类词汇的内涵比较。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好奇心越重,生命力也就越强。年轻人精力充沛,所以对各种事情才格外好奇,对外部世界有极大的新奇感,这都是自然的。还有许多人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在后面,没法与大家对话,总想知道更多的事情。不要封闭自己,这是我们被一再告诫的。
(一) 完全对应性
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可能在英语中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并无文化内涵,反之亦然。这体现了中西方动物词汇间文化内涵的零对应性。例如:在中国,蚕(silkworm)代表着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形象,古语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在西方,silkworm仅是一种昆虫,无相关文化内涵。在我国,鹤(crane)因其外观美丽,性情悠闲,风姿秀逸一向被视为仙风道骨的神鸟,被称为仙鹤,是长寿的象征,也经常被比喻为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但对于西方人来说鹤(crane)却没有这样的文化蕴意。再如,猫头鹰(owl)在汉文化中,因其长相古怪,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使人感到惊恐,被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猫头鹰在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恐怖,被视为一种不祥的动物,民间有称“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而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owl是一种十分聪明和敏捷的动物,其中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是一只小鸮(猫头鹰的一种,被认为可预示事件),因而古希腊人把猫头鹰尊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是一只幸运鸟,能给人们带来好运。由此可见,只有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具体的掌握对应文化的翻译和有效沟通的技巧。
(二) 部分对应性
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故而动物词汇也离不开人类生活。本文从中西方动物词汇对应性的角度出发,比较研究中西方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为此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词汇文化内涵差异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或翻译句子时过于牵强生硬。
(2) 取白色的黏土搓出长约10cm左右、直径0.5cm左右的长条,在每一端插入一10cm的细铁丝,插入深度约5cm左右,共制作十几根。各选取几根将露出的铁丝部分按一定距离插在泡沫板上,分别作为匍枝根霉、青霉的直立菌丝。
(三) 零对应性
中西方许多动物词汇都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即词汇的完全对应性。例如:狐狸(fox)、猪(pig)、驴(donkey)、狼(wolf)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是基本一致的。如:狐狸(fox),在中西方文化中,因其脸型窄小、眼睛细长给人以阴险狡诈、处处算计他人的感觉,皆表达“诡诈、狡猾”的含义。在汉语中经常用“狐狸精”来形容妖艳的女人。其中成语“狐假虎威”指的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他人。在英语中,“A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译为“狐狸会变,但本性难移”。“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take care of your geese”翻译为“每当狐狸说教,当心鹅群被盗”。“Don’t trust him, he is a sly old fox”译为“别相信他,它是一只老狐狸”。由此看出,狐狸的象征内涵在中西方表示的均为贬义。中西方文化中,猪(pig)因其长相圆润,吃了睡,饿了吃,运动少的形象,成为了“蠢笨、贪婪、脏、懒惰”等词汇的代名词。诸如我国用“死猪不怕开水烫”来形容脸皮厚,无赖作风,横行霸道,无所顾忌的人。“as greedy as a pig”译为“和猪一样贪婪”。“He has been a pig about money”[6]意思是“他对钱贪得无厌”。狼(wolf)在中西方文化中皆象征的是生性残忍,凶险无情的人,中国人常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许多成语,足以体现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西方,“The big bad wolf”形容令人恐怕的人或物。“Don’t trust a goat with the kitchen-garden, or a wolf with sheepfold”翻译为“不能请羊管菜园,不能请狼管羊圈”。从此类词汇中可以看出,部分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意义完全相同。完全对应性词汇在中西方交际中不会导致交际失误,也比较容易理解。
3.2 人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病的途径主要有2种,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方式可归纳为3种,其中局部敷贴生蛙肉、蛙皮为主要感染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其次为生食或半生食蛙、鱼、虾、蛇、鸡、猪肉等和误食感染的剑水蚤[5]。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中西方两种语言间词汇文化内涵的区别和联系,对词汇的理解也不能只停留在表层指称意义上,应清晰地辨别中西方词汇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作为英语学习者,应多培养自身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重视词汇的表层含义同时关注文化内涵,从而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中,能够有效的减少文化冲突,避免交际障碍,达成有效的交际活动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江瑞.从词汇层面透析英汉文化差异[J].华南大学学报, 2001,2(2).
[2]蔡立颖.跨文化视角英汉词汇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0,12(1).
[3]周晓燕.动物词语的词汇研究价值[J].长春大学学报, 2012(5):561-563.
[4]卫孝芬.英汉动物词汇的跨文化对比及翻译[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5,9(2):101-103.
[5]陈珩.中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23(3).
[6]查长艳.中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5).
*[收稿日期] 2019-05-13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接受美学视角下中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WY2017061-C)
[作者简介]
张泓金利(1991-),女,黑龙江伊春人,硕士,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首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市和乡村发展水平不平衡。一直以来,国家重视城市发展,政策向城市倾斜,经济投入多,造成城市、县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市最高,县城次之,农村最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学前教师倾向于选择城市幼儿园,从而使城市幼儿园拥有比县城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数量多、质量好的教师资源。
贾竑(197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882( 2019) 04-0118-02
[责任编辑:黄儒敏]
标签:中西方动物词汇论文; 文化内涵论文; 比较论文;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