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竞争力的排序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市竞争力的排序_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竞争力排位辩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排位论文,竞争力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城市科学、城市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每个城市都在为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不懈努力,各种各样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也纷纷涌现,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此,谈几点由城市竞争力排位引起的思考。

1 城市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甚至个人都迎来了竞争的新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融入全球化,国内城市之间,国内与国际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致力于分析、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有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竞争以及国内地区之间竞争的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竞争能力,与国外城市相比,中国城市面临的分析、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的问题更为迫切。因此,根据各个城市的不同情况,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发挥优势,正视劣势,提升城市竞争实力是很有必要的。

围绕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出现了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乃至引伸到城市排行榜。我们并不反对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然而需要探讨的是,通过一个指标体系,将规模、位置、类型等方面都不相同的城市统一进行分析、评估,最终排出名次,是否有利于每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否对于提高其竞争力真的有所帮助。

2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有失偏颇

目前公布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大都有一套自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倪鹏飞所著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为例,它确定了2套指标体系:显示性指标体系,包括市场占有率、GDP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收入4个指标;解释性指标体系,包括硬力指标体系、软力指标体系2大类,共83个指标。但仔细分析每一个指标体系,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一方面体现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城市竞争力的量化是通过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设定计算出来的。指标的选择是否科学、恰当,权重系数的设定是否公平、合理,是反映城市竞争力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关键。由于每个城市的情况不同,性质各异,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也许有的指标对于指标体系的设计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确定了很高的权重,但是对于有些城市来讲,这个指标可能就是无足轻重的,而真正决定它发展的因素却被忽略了,这样就不能较好地体现这个城市的价值与优势,无法找准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采集上。仍以《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为例,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有很多指标数据的确定具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城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度指数、城市经济腹地内自然资源丰富度指数、社会稳定性及预期指数、体制创新综合指数、经济市场化指数、企业整体管理形象、城市开放和一体化程度综合指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指数等数据的采集都是通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的,而如经济违规发生率指数、个人权益保护制度综合指数、管理水平指数等是通过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即使是一些可以统计出来的数字,在现实情况下,也存在着人为因素造成的数字偏差等问题。因此,无论是获得数据的方式,还是通过专家评估和对居民进行调查来获取的数据,人为因素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其科学性以及对问题反映的真实性都缺乏过硬的可信度,因此也影响到得出结论的可靠度与正确度。

当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避免的,但是,城市不同于企业,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种类繁多,而且不可能完全通过客观的数据反映每一项指标。例如,在分析市场占有率指标时,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其生产的产品在同类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客观体现出真实的情况;城市则不同,其产品涉及多个行业,市场占有率状况往往不能准确反映问题。事实上,现在各种城市竞争力排位都不相同,有的差异还很大,如天津,有的把它排在第7位,也有的排在第8位,更有甚者把它排在第17位,这就可以说明在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隐含了过多的人的主观意识,所得的结论难免出现偏颇。

城市竞争力并不是可以简单测算出来的,它囊括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果为了迎合某些城市急需排位靠前的要求,制定出有倾向性的,以偏概全的指标体系,即使搞出来也无任何意义,甚至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充分理解研究人员由于对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中许多问题了解不多,研究不透,以及对指标的内涵理解不同所造成的排位差异,但也必须提醒的是,当前研究领域中还存在着利益驱动的现象。

2.2 样本城市不具有可比性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它们既表现在科技水平、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上,还表现在政治、人文、环境、气候、交通等方面。截至2002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共660个,而每一个城市的情况都不相同,影响它们发展的因素也各异,有些城市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从行政级别上看,排位中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有大连、青岛、深圳等计划单列市,有石家庄、哈尔滨、杭州等省会城市,有地级市,还有县级城市。这些城市由于在行政级别上的差异,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力必然有所区别。例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各种国家机关和国外大使馆、大机构总部的所在地,并且往往享有超国民待遇。这种行政上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它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而这种优势是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同样,省会城市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获得了额外的资源,一般都是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省内其它城市也不可能与其相比。由于政治地位的作用,中国的中心大城市享有掌握和使用更多资源的权利,也必然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因此,将所有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排位,是不合理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既有上海、深圳这些东部沿海城市,又包括了西安、成都等西部城市。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国家对沿海开放城市,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明显快于内地城市。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深圳等特区城市的发展。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使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企业及内资企业。这种城市的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来自中央政策上的支持,是靠外部力量产生的竞争力。

反观中西部城市,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在城市建设、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城市。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未能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加之地理位置带来的不便,制约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应该认识到,这种城市竞争力的差异,不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的,只能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将它们纳入同一个评价体系去比较,也是不公平、不准确的。

从产业结构上看,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不相同。有的以钢铁业为主,如攀枝花、鞍山,有的以旅游业为主,如桂林、杭州,有的以汽车业为主,如长春。不同的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竞争力,有些城市第二产业发达,有些城市第三产业发达,情况都是不同的,有相当一部分工业城市,第二产业还必须占有主导地位,没有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就缺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目前产业之间的产值、价格的确定并不科学合理,因此,以不同产业结构所占的比重,作为确定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不准确的。如果单纯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而发展城市不适合的产业,必然会适得其反,产生严重后果。

2.3 没有考虑到多个城市的特殊性

中国城市众多,情况各异,许多城市都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在考虑城市竞争力时不可忽视。

例如深圳毗邻香港,是开放性的新城市,城市建设时不仅中央给了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且由于原先并没有老的国有企业,因此也就没有大量的下岗职工,城市的包袱就小于一大批老的工业城市,它的多项经济指标肯定优于其它城市,与其它城市不具可比性。

又如天津,历史上是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工商业城市,但建国以来,各方面的发展受制于北京,尽管有优势,但无法发挥,甚至被削弱,它的发展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不是主观上能够左右的。

再如广州是省会城市,中央及省的很多投入都在广州市,但是这些指标往往不计入广州市内。即投入在广州,但是计算GDP时只能计算本市投入的部分,造成广州市在很多方面投入比例较低,在城市竞争力的排位中也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因此,表面上的指标并不能反映出广州市的实际情况,纵观其它省会城市也必然存在同样的问题。

3 城市竞争力排位否定了城市的个性

一座城市作为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体,其魅力在于城市个性和城市特色,城市特色是城市的品牌,是城市的标志。城市个性和城市特色是城市经济发育、文化积淀等的外在体现,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不可能有品牌效应和城市竞争力。而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形成是由历史文化、建筑技术、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正是由于每个城市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区别,经过长期洗练,才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个性与特色,这种个性和特色是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排位,忽略了城市个性,模糊了城市特色,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城市政府为了迅速提升城市竞争力,置城市个性于不顾,急功近利,互相攀比,不顾自身实力如何,超越实际,制定过高的城市发展目标,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大城市纷纷争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小城市纷纷建设“大城市”。在高目标的指导下,上大项目,追求产业结构的大而全,不论城市规模、性质如何,都要规划建设CBD,盲目辟建开发区,走入了贪大求洋的误区,违背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但造成城市政府财政上的压力,而且导致资源的浪费,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制约和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在城市建设上只注重表面文章,过分追求竞争力的提高,城市不考虑自身的功能定位,不考虑财力、物力等条件,不考虑市民的实际需要,盲目建设,大搞形象工程、城市标志性工程,追求建筑物的高、大、新,甚至有的小城市也提出要搞不切实际、不考虑尺度的标志性建筑,要建大广场、宽马路等,结果是所有城市缺乏个性、缺乏特色,表面上竞争力上去了,实际上城市价值并没有提升,城市发展走入了歧途。

4 城市竞争力排位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看,没有哪个城市是可以独自发展成功的,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过程。一方面,区域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空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广阔的腹地;另一方面,城市作为区域增长的核心,通过吸纳区域要素的流入,不但能够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而且又可以通过不断向区域扩散和输出技术、资本、产业和服务,直接带动和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对区域发展起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促进商品、技术、劳务、资本及信息流动,推动对外开放和推动区域农村发展的作用。因此,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加强与周围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城市竞争力的排位,很可能导致城市之间,特别是同一区域之间城市的恶性竞争。由于同一区域内的城市地理相连、习俗相近,城市差异较小,往往会为了追求自身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产生各自为政,互相戒备的情况。以发展较好的长江三角洲为例,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各自为政,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15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的长三角经济区和上海经济区多年以来虽然活动频繁,但协作的效果甚微。

由于条块分割,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区域性基础设施因各地政府之间缺乏协调而进展缓慢,甚至造成恶性竞争。如环渤海地区,各城市都争相发展建设港口,除了原有的大连港、天津港、秦皇岛港等港口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新辟了唐山港、黄骅港,这种港口密集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罕见。又如珠江三角洲机场建设过密的现象受到了多方批评以后,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最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再一次掀起了机场建设的热潮。

此外,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同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比较相似,为了追求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例如有资料表明,在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选择石油化工业,有12个城市选择通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绝大部分城市之间的差别只是规模上的,在产业结构上极其相似。2000年南京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46,与无锡的相似系数为0.989,与苏州的相似系数为0.971,与杭州的相似系数为0.991,与宁波的相似系数为0.967。又如,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和天津都是发展石油、化工、冶金、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2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不仅制约了各个城市自身优势的发挥,而且造成区域内城市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互相制约,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世界发达地区遵循的是互惠互利的原则,例如欧盟,德国是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荷兰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二者优势互补,各自主攻自己的特色产业,当相互之间产生矛盾时,也是以各自的优势产业为重点,形成协调的发展态势,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更大发展。

5 城市竞争力排位影响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排位,会使排位靠前的城市居民产生骄傲心理,往往会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从心理上看不起其它城市的人,甚至有些人飘飘然起来,以此作为自身夸耀的资本,自我感觉良好。对排位靠后城市居民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城市缺乏信心,容易忽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认为不如其它城市,没有发展前途,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城市发展;也有些人会产生不服气的心理,造成城市之间的矛盾。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将某城市排到了相对靠后的位置,该城市的一位领导就曾说过:“我们城市的竞争力如何,不一定要看这样一个排名,而且排位没有考虑到我们城市的特殊性,是不公正的。”一些排位靠后的大城市,看到自己的竞争力还不如某些小城市,难免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排位,不利于城市的团结与发展。

综上所述,建议从事城市科学、城市经济研究的学者,如果要研究城市竞争力,一定要从挖掘城市特色,发挥城市优势,提升城市价值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增强城市的竞争实力,切不可再将城市竞争力指标化,也不要对城市竞争力以及城市进行排位了。

标签:;  ;  ;  ;  

论城市竞争力的排序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