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系视角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政治法律

政治体系视角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模式研究

赵娟娟

摘 要 全球治理是对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通过协商与合作推进的战略逻辑。面临大国的“逆全球化”和治理机制的不足,中国以一个全球治理的改革者和负责任大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不仅推动了中国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亦使中国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在全球治理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为战略目标,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理念,以自身定位和世界多方要求与支持为支撑和动力应对全球挑战。以迅速崛起的经济体地位加强大国领导力认同,以“中国创造”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以积极有所作为参与区域事务,以有效的战略路径塑造全球化治理进程,中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全球治理战略,也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当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在治理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模式的研究置于政治体系运行的模式下分析,也为中国改革治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 政治体系 全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方案

作为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已成为影响世界格局变化和参与全球治理并影响治理成效的绝对重要力量。40年的改革开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应对,使“中国模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的强国之路,使改革开放之初GDP149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3万亿元的总量,并毫无悬念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契机。面对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视中国为“敌手”的“挤兑”,中国在做好自身角色定位的同时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与义务,将本国发展与带动周边国家的进步紧密结合,成为区域发展的推动者和全球发展的支持者。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自此,使全球期待的“中国方案”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不仅积极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也大力推动了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思路。

一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自我认定和多方要求与支持

全球治理不同于国家治理,它是在没有一个共同的“最高政府”的领导下,各国之间开展一种机制性合作,通过协商、谈判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7年中国超过8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全世界GDP排名第五至第十位的总和,较2016年6.9%的经济增速,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无出其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心针。

(一)中国自我认定

2016年10月,20国集团杭州峰会的召开,“全球治理”一再被推到世界瞩目的风口浪尖。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乃是大势所趋,中国顺势而为。中国积极抓住“无政府”主导的全球治理机遇,表达出对国际格局和全球发展态势的价值判断,从战略高度出发,审时夺度,主动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全球治理的新论断新主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全球治理问题召开集中学习,以示对全球治理问题的重视。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APEC峰会、金砖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的主办以及亚投行等机制的建立,中国不仅表现了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同时也体现了作为全球治理主体提高感召力和塑造力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毕竟是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后来者,对于全球事务发展“制高点”的争夺仍处于劣势,因此将跟随西方国家发挥治理参与者的角色向贡献中国方案的建设者角色转变的任务,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建立了极大的自信。

(二)多方要求与支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2016年英国脱欧削减的欧洲力量、2017年特朗普“新官上任三把火”带来的美国不确定因素等,如特朗普推动的“修墙政策”、“禁穆令”、“退群”(退出《巴黎协定》、TT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体现出了美国对于继续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不情愿。同时,也使原本牢固的国际体系不断受到冲击,美国能够给世界带来“不限定”的公共产品承诺出现信任危机。恐怖主义、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出现,而此时,中国成功应对金融扫荡,并在多个国际组织中占据主导权,加之于迅速崛起的经济体地位和大国责任情怀成为世界多国所认定的“新宠”。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使周边国家搭乘获得公共产品的便利之车,不仅讲好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也为世界阐述了中国的“普世之道”。简而言之,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不仅是维护自身现实利益的需要,而且以此提升国际话语权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亦是良好的战略选择。

二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 “中国方案 ”

中国的优越发展给予自身的定位以及中国的能力并获得多方的支持使中国提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方案”。国内经济社会变革和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为中国奠定了全球治理能力的基础。基于特殊的“历史大国”情怀和高超的技术与资金优势,中国极力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此外,面对国际形势变化,中国适势提出了战略理念和设计方案来塑造和证实“现实大国”形象。

(一)以迅速崛起的经济体地位加强大国领导力认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因担心中国的革命胜利有可能在东南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其形成“红色威胁”,“中国威胁论”就已被炒作。“中国经济强大——政治崛起——军事扩张”成为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实行强权信条的逻辑。伴随着“中国威胁论”的出现,“中国责任论”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既然中国具有强大经济后盾,相应的就要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以突显中国大国地位。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中的配置作用。这一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体系。中国政府也在有效提升就业率的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减小财政赤字,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中国在2017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这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金融货币方面,中国人民币于2016年正式加入SDR,提高了人民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以及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高达27.79亿万人民币,同比增长14.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实用且价格相对低廉,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金、技术和设备,这使中国成为这些国家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倚重的极少数大国之一。

三是建设、实施、监理及施工等各参建单位间的沟通、协作及配合还不够密切,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如监理不到位、施工进度缓慢、质量缺陷、工程款拨付困难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以“中国创造”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因此,不管中国是身在其中还是对于全球具有影响的事务中,中国都坚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化危机使全球治理出现失衡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国“重拾古代精神”参与全球治理且极具中国特色的顶层设计。中国的积极有所作为不仅使中国的角色发展转变,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也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展现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全球气候治理逐渐从高至低的规制气候变化与风险的顶层设计模式向以“基层”事实核查向上级反映的实践模式转变,形成气候治理理论定是基于具体技术实施情况。为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借助技术研发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规律,以成功减小或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投入大量政府资金,建立低碳技术孵化器,形成技术、示范与产业化机制,以加快推动低碳技术进步。这种“中国创造”模式不仅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技术也注入了资金支持。

(三)以“积极有所作为”参与区域事务

2016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等事件使经济全球化出现曲折,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增强。对于此种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代表多是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对其他小国产生蝴蝶效应,对各国内部社会结构造成冲击。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收益失利或减少就会导致出现“反全球化”倾向,这使中国推动全球治理改革面临巨大阻力。

羊群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后症状不明显,因此,极易与其他传染病混淆,养殖户也未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母羊感染此类传染性疾病后容易出现流产现象,通常流产时间为妊娠后3个月或4个月,在流产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即使诱发病症,多数情况也是患有关节炎或者乳房炎。公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与公牛一样引发附睾炎或者睾丸炎。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结合中国国情采取一系列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向全球气候治理迈出重要的一步。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公约》的承诺,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规范了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此外,为推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政府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列入“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中,计划于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8%,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使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16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的41%,超过上海经合组织的总增量,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美国单方面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使全球对于气候治理的合作受到空前重创,迫于美国国际地位的压力,全球气候合作出现明显倒退。基于此,2017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对于以倡导民主、各尽其能的“自主贡献”方式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表达出了强烈的政治意愿,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中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气候公约的有效实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日渐凸显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以有效的战略路径塑造全球化治理进程

理念是影响国家之间能否加深合作的重要因素,即“应然”和“实然”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指导和营养精华,也是中国对于世界走大国路、负大国责任最好的诠释与交代。在中国发展实践上,主要特征离不开一个“和”字。最早《论语》提出“和为贵”,倡导人与人、民族与文化的和谐共处,后又有“和平与发展”始终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实现全球治理创新机制和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中国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一方面,“治理是以一种以创新的方式应对社会和经济挑战的积极尝试”。全球治理不同于国家治理,又“相似于”国家治理,虽然没有一个“最高政府”来领导实践,但却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治理主体会以不同的治理理念来指导安排。“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基于二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不再适用于日益变迁的国际社会和格局,不少新兴市场和具有极大发展诉求的国家对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呼声不绝于耳。面对西方国家长期主导的治理体制,中国不但以大国身份、大国责任回应了国际社会,而且也主张推动治理改革来提高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例如,中国倡导成立的丝路基金、亚投行、以及C-trade系列开创OTC市场新机制等完善传统的国际金融机制,并且中国还开发了气候治理、网络安全等新的治理领域并积极与各国接触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时,还需要在不同领域建立一种最基本的长效治理机制。中国政府推动改革原有的不合理、不公正安排开发新举措,同时也积极支持固有的精华治理体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世界梦而努力。

首先,中国在抛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民主治理话题后,以超越既有的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一些站得住脚的逻辑命题,以思想意识进行传播,使其深入世界民心;其次,通过中国实践表达中国积极贡献智慧参与治理的诚意,并提出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并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全球治理的核心与实质;再次,坚持“求同存异”,“中国方案”是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胸怀的,尽可能最大程度达成各国利益认同,又兼容各国不同的利益价值;最后,以跨国合作方式促进全球化进程,夯实全球治理的理论路径。总体而言,中国是以“国内社会互动—冲击既有的治理体系—提出全球问题—兼收多边利益共存—塑造国际影响”这一模型推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运作。

三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内在变化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既有的全球治理秩序,因此这一充满挑战的“丛林”不仅给“丛林”中的每一株“植物”带来了生存挑战,也补给了其所需要的营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主动参与,设计出以“目标—议题—路径”方向为主,辅之于理念,勾勒出“中国式”的全球治理总体布局。

他还说,未来倍丰盐湖农业科技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需求,研发针对性产品,为种植大户和农场主提供作物解决方案,令产品更加精准,能够切实解决农民为之头疼的问题,将传统农资店做成“庄稼医院”。

进入新世纪初,中国加入WTO,成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里程碑。这对于增加中国自信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表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间急剧上升,也意味着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的发展愈加紧密。总之,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高度自信,在主动承担参与治理高成本的基础上,亦积极推动中国政策国际化,坚持以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影响区域乃至全球集体行动,不断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作为全球化的坚定推动者,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安全、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试图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战略路径以塑造全球化治理进程。

全球治理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等多个领域,不同国家对于治理领域的认知有所不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优先致力于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共同发展。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率高达30%,但是从人均GDP角度来看,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只有经济发展了,只有自身富裕了,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更先进的技术,才能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真正使中国成为一个方方面面强大的“全球强国”。只有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议题,才能带动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来致力于全球治理。

易太太道:“不买还要听你这些话!”说着打出一张五筒,马太太对面的黑斗篷啪啦摊下牌来,顿时一片笑叹怨尤声,方剪断话锋。

四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

犹如生长中的大树所追求的枝叶扶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目标旨在促进民族复兴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面对日益加快的全球化,此起彼伏的地区热点,中国正处于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必须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以加强彼此交流消解彼此隔阂,以采取多国互商超越彼此冲突,以坚持融合共存超越本国利益。合作应对全球时事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型地位越来越突出,不免会出现“中国逐渐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的声音。一方面中国不否认自身的实力在壮大,且中国本身也在追求国力的增强,但需要强调一点,中国所追求的超强实力目的不在于与任何一个国家抗衡,而是希望通过发展自身来减少或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借以形成对其极其有利的国际规则继续对外部世界的财富资源的汲取,以“肆意”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干涉和影响别国发展来充实本国超优越的生活、带来的只能是不断加剧的全球不平等和对原有国际规则的破坏,而中国正是怀揣着“中国梦”来“拯救”和减少这种现象,因为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对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的震慑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更何况参与全球治理和改革对于中国利用全球化这一事实与趋势,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渠道,亦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全球治理战略的实施无论是在国内、区域还是国际层面都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担当与自身治理理论的制约

中国自古称“天朝大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可谓是“大国”,但随着外来文化对于封建制度的冲击,中国沦为两半社会。即使是在一大批革命力量的出现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依旧处于落后或不发展的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后,也是多注重自身力量的增强,后随着中国不断的强大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一直遵循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自身的国际责任,弱化国家利益。随着大国合作氛围的消退和各国普遍“自顾”,全球挑战使国际社会亟需一位勇挑“重担”且能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勇士”,推动现代国际秩序的不断演进,此时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崛起”此类话题将中国推向所谓的“责任大国”,并且中国也不再仅仅以“出资方”身份来换取“主导者”地位。所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尽管我国经济确实强大,但是毕竟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宏观运行经济状况的有效工具,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重中之重。此外,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中国不是直接的治理理论缔造者,尽管能够主导全球治理也是以“改革者”的身份,全球治理理论核心依旧是以“西方主义”为主导。随着全球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西方治理理论的滞后与缺陷,这就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成为国际社会“leader2.0”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基于前文提到的全球治理的创新机制和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国可以原有的西方国家治理基本原理为基础完善中国治理理论的创新机制。

(二)中国“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强国”的定位挑战

中国的崛起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崛起大为不同,如今被国际社会赋予“世界强国”之名的中国却依旧自封“发展中国家”,这与中国相较于世界较低的人均GDP有关。并且中国依旧面临严峻的国内问题,如: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严重分化等都不符合世界强国的标准。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和“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二难困境对中国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是多个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并就当今全球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报告认为,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未来将有更多机会与途径发展治理理念,在全球治理个层级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接受强国标签时,中国“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定位为中国主导治理过程仍是巨大挑战。

(三)全球化的曲折进程带来的冲击

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社会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亦使其成为维护区域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积极的有所作为亦使其国际地位更加稳固。一方面,在中国处于其中作为当事国的问题上,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上立场坚定不移,且不单方面采取军事行动,愿同日方一道,和平解决中日矛盾,维护中日关系发展大局,维护世界和平。在作为事务相关方的朝核问题上,中国政府也是积极斡旋保持相关方有效磋商与协调,希望维护半岛和平。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当事国问题上,如叙利亚危机,中国密切关注叙利亚局势,对其政府的武装镇压表示谴责,且对于想要介入他国内政的行为坚决反对,并且坚持叙利亚政府应该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矛盾,以恢复中东地区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全球稳定。在危及全球稳定与安全的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中,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号召,坚决打击恐怖势力,运用网络反恐的方式积极维护本国、区域乃全球的安全稳定。

一位先生在餐馆吃完饭,结账后准备起身离去。站在一旁的侍者见他无意付小费,忙说:“先生,你相信历史会重演吗?”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中共二十大召开,因此未来的五年将是中国“重要的五年”。总之,随着西方出现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化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共享发展的全球治理理念,使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不仅有效应对欧洲国家带来的“逆全球化残局”,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可以说,中国已然是当今全球化的支柱国家,也是不可替代的力量。中国必须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关系,在前所未有的领导地位中发挥正面作用,而且将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希望之弦”。不断提高的自身定位和多方支持,为中国新一轮全球治理方案的开展进行有意义的反馈。

如前文所说,全球治理虽无政府领导,但却有主导性国家的存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世界经济的“引擎”,绝对能以“改革者”身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也愿意贡献中国智慧,勇于担当,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全球发挥引领指南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将全球治理置于政治体制运行的角度分析,强调国际社会成员的协商与合作,不仅能够从国家治理中的经验中有所借鉴,同时也可打破原有的西方治理理论弥补不足,以全新的角度推动治理改革,创新中国治理模式。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流程在工程测量中主要两大部分,一是外业数据采集,二是内业数据处理。前者,包括数据扫描及控制测量工作,控制测量主要包括高程控制测量及平面控制测量,而数据扫描主要包括标靶三维坐标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后者,包括虚拟测量、扫描数据拼接以及数据抽隙等多个步骤。

注 释 :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尽量减少符号的使用,避免冗余信息对学生视觉的干扰,减少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组块数量.体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冗余原则.[16]例如在勾股定理课件制作中,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标出它的每条边分别为a、b、c.在画赵爽弦图证明方法以及毕达哥拉斯证明方法时,可以不用把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长都标示出来,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干净,整洁.避免冗余信息对学生视觉的干扰.

②《中国去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30% 获赞全球超市》,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1-25/doc-ifyqwiqk6940531.shtml.

③刘世强:《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布局与能力建设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2期,第160页。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痊愈60例、显效52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0%(142/151),B组痊愈78例、显效47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7(149/15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④Daniel w.Drezner,”The Increasingly Popular Exit Option for Global Governance”,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1,201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posteverything/wp/2017/06/21/the-increasingly-popular-exit-option-for-global-governance/utm_term=.dd1a76b485ed.

①郭璇:《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的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第121页。

⑤杜德斌:《“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地理研究》2017年第7期。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1/04/content_5128619.htm.

⑦《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贡献亮眼》,《光明日报》,http://news.gmw.cn/2017-11/19/content_26829437.htm.

莫西沙星组患者服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组患者发生恶心1例、腹泻1例、休克1例、呕吐1例,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

⑧《新知新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制改革》,《人民日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414/c1003-28274338.html.

⑨何亚非:《选择: 中国与全球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0 页。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相关资料采用Ridit检验。

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8/c1001-29613514.html.

Gerry Stoker: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0, Issue 155, March 1998, pp.17~28.

王鸿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时代的机遇与方向》[J],《外交评论》2017年第6期,第11页。

吴志成、王亚琪:《德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战略》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4期,第59页。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政府对于土地储备的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也更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仍没有完善的土地储备管理制度,土地储备管理制度仍然处于改革创新的发展阶段,还需要土地专业人士深入研究分析,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深入总结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强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规范城市建设用地的市场机制,从而可以更加高效地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国新闻网,http://money.163.com/13/0829/22/97FQSKET00254TI5.html.

中国图书分类号 F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741(2019)01-0031-06

[作者简介] 赵娟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石梦华〕

标签:;  ;  ;  ;  ;  

政治体系视角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