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相关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性质论文,方法论文,中国收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收藏理论现状和中国收藏学的意义及研究范围》(刊载于《荣宝斋》当代艺术版二○一○年第四期)和本文中,对中国收藏学的一些方面进行了认真而力所能及的探讨,敬祈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收藏学本身应当是遵循学理学规的理论体系,它的建构决非易事,乃是一项密切联系收藏实践的复杂的学术工程。中国收藏学研究要将收藏和收藏文化的基本特征,普遍规律的探究、把握、阐释,与收藏实践,即现实的变化万千的收藏行为、活动和现象结合起来。中国收藏学不是一门纯理论的思辨学科,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同修兼顾,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的学科。它并不与人们极为丰富并且继续在积淀的收藏实践经验相互排斥。创建中国收藏学需要努力的方向包括: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并且国际对话的背景下,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秩序中确立收藏和收藏文化的地位;中国收藏相关主题的不同学术文本逐渐构筑起一个知识体系;建立起中国收藏学本身相对稳定而统一、可以借以对话交流的术语系统及其表述方式;形成自身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以学术建制的方式沟通中国收藏认识与收藏行为等等。
犀角雕螭龙纹杯 宽18cm 18世纪
中国收藏学是一门“通学”,它需要打通不少相关学科。收藏学关涉到的学科知识较广,它跟诸如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材料学、文化学、经济学、市场学、保险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都有交叉,当然还有艺术学和美学,同时又有区别。碳-14年代测定法、热释光测试法、色彩光谱分析法、裂变轨迹分析法、显微技术、纳米技术、X光摄影技术、X光衍射技术、自动射线摄影技术、计算机统计分析法、数据库等现代科技方法也可以,并且开始应用于藏品鉴定和数据分析研究。种种知识方法都需要有机地综合起来,围绕着中国收藏行为和收藏文化进行研究,盖因对中国收藏现象和藏品的深入探究,需要综合分析其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审美的、心理的、道德的等诸多层面上的因素。
清道光 曼生铭彭年款紫砂壶 14.3cm×9.3cm
中国收藏学突显出现代学术科学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趋向,此乃现代学术科学具有普世意义的主要趋向之一。在中国原来的学科体系之内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从整体上综合性地研究中国收藏和收藏文化。其实在国际上情况也类似,传统学科体系中并不包括整体系统地研究收藏的学科,更不用说整体上研究中国收藏的学科了,同时不同国家的学科分类标准和体系也并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
中国收藏学首先是作为一门新兴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独立的交叉学科而存在的。它是前沿学科,属于现代交叉学科。
中国收藏学围绕中国收藏文化,探究中国收藏,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态中的中国收藏的基本规律,倡导中国收藏研究的学科建设。它遇到以下难点:(一)研究对象极其复杂。中国收藏历史已有几千年,现代中国收藏门类很广而又层出不穷,地域跨越海内外。(二)相应的参考资料缺乏。(三)涉及相关学科众多,而目前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都无法承担中国收藏学的研究任务,问题繁多而答案远不是已有的某一门学科可以提供的。
清 丁健、阙岚等合作 会稽太守续兰亭修禊图 绢本设色手卷 369cm×69cm
因此,作为一个本质上宏观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中国收藏学的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综合性的,并且处于探讨状态。中国收藏学可以在结合文献学、类型学(形态学、标型学)、图像造型研究和技术科学等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一般说来,中国收藏学采用将历史梳理、经验分析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在具体做法上,采用古今收藏文献搜寻整理,收藏家、收藏机构采访调查,收藏实践案例考察分析和藏品分析(分类、排比、年代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其学科发展中,它将吸收文化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学、美学、艺术市场学、文物学、考古学、管理科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的适当方法,以对中国收藏文化进行综合研究。
某一门具体学科自身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体系,也被称为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原则就是研究方式、方法的哲学指导和理论基础。中国收藏学研究所应当强调的方法论原则,一般说来也是中国收藏学研究者需要共同遵守的。
(一)系统性原则。中国收藏文化本身和它所隶属的中国文化,都是有机的动态的系统。中国收藏的历史和现状,无一不是互相有着关联的。英国艺术史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曾经这样谈到艺术史与其他社会成分的系统关系:“艺术史是生活这件无缝之衣的一根丝线,不可能在把它与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体制史这些丝线离析之后而不留下若干松散的线头。”①说的也是认识的系统性。关注、探究中国收藏,不可没有系统认识的自觉性。
(二)实践性原则。中国收藏学研究切不可脱离中国收藏实践,而应当密切联系收藏实践的诸方面,力求与之同步而争取合理超前,随时关注收藏实践当中所出现的新动态、所提出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结合社会状况来分析收藏现象和收藏行为。中国收藏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回到收藏实践当中去检验、修正,从而真正把握中国收藏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进而指导收藏实践。中国收藏学研究既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观念出发,局限于纯理论的思辨,也不能满足于收藏经验体会的记录或收藏技术技巧知识的介绍。
清 嘉庆 白玉雕海棠形盏托 宽15.4cm
(三)逻辑性原则。在运用任何方法来研究中国收藏时,研究者都有必要注意提炼对象的本质特征、概括对象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研究者自己思维的合理性。研究者要避免为收藏历史或收藏现实中的种种局部细节、个别现象甚至假象所迷惑而忘记了逻辑概括、抓住本真的任务。恩格斯说过:“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逻辑的研究方式是惟一适用的方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我们看到,采用这个方法时,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领域。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②所以,逻辑性原则其实也就是逻辑与历史(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四)多样性原则。中国收藏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对象十分复杂多样而又富有变化。研究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或方法组合。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方法的借取,都会经常发生,而且是必要的。在中国收藏学的分支学科中,研究者面对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课题,譬如说藏品鉴定或藏品分类,也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而非单一的方法来逐步解决。对这些知识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都并非易事。对于其合理的、有益的部分,我们都可以而且应当认真努力有选择、有评判地吸取,加上自己的领会体悟,创造性地适当地加以应用。适当指的是知识方法用于该研究课题是合宜的,同时其程度相当。因而,对于中国收藏学的研究者来说,理论视野要宽,阅读面和关注范围要广,知识修养力求较高,因为许多知识方法在收藏研究中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参照苏轼之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③博观的同时要努力学会对博观所得的知识方法进行分析、取舍乃至修正,并且学会在一定时间里主攻既定目标,集中精力于某一具体课题的研究。
第一版大龙薄纸3分银邮票全张 1878
(五)特定性原则。这是说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或方法组合来攻研中国收藏和收藏文化的具体课题,均应当突出其针对性,抓住对象的特殊性进行切实深入的探寻。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所说的“情境逻辑”(Logic of Situation)研究方法其实就强调了研究避免普泛性的特定性,他也称它为“客观理解的方法”,亦即“详尽地分析行动的人们的情境,以便从情境中解释行动”④。在研究中,联系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且将怀有某种收藏愿望、持有某种收藏观念和标准的收藏行为主体,视为处于追求一定目标的情境之中的人,视为处于受某种理论、思潮影响下的情境之中的人,从而对之进行具体分析。任何收藏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情境中,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忽略或轻视这一点,都难以真正认识收藏现象内在的特殊规律。
犀角雕螭龙纹杯 直径18cm
18世纪
中国收藏学实际上与不少已有的或新兴的学科有关,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乃至研究方法上与中国收藏学有着程度不等的交叉甚至某种重合,然而在学术指向、研究目标和方法论体系上又有相当多的不同,都不能代替中国收藏学。这样的相关学科的数目会随着中国收藏学的成长、发展而有所增加。目前来看,中国收藏学与以下一些学科的关系值得我们优先思考。
(一)文物学。中国古代藏品被称为古玩,文物学家擅长文物鉴定,中国收藏研究与文物学联系密切。从历史渊源上说,中国文物学涉及到金石学、古钱学、印章学、甲骨学、古器物学、敦煌学等等。从现代学科意义上说,它从西方引进,又很年轻,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创建。文物学研究传世和被发掘文物,西方关于文物的一个一般性定义是“具有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财务金融价值的古代遗物。”⑤显而易见,无论文物的外延如何扩大,中国收藏品都不可能全部属于文物,例如被收藏的一些有意义的当代物品。同时,中国收藏学所要研究的中国收藏文化,其许多内容也并非文物学所能包含。
(二)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实物遗存(遗迹、遗物)的科学,考古学重视田野实地考古发掘,而一般说来这是收藏学家,乃至文物学家并不从事的。考古学家对出土器物(一般不存在真伪鉴定问题)进行状写、描摹、归类、分析,侧重于描述。作为中国收藏学研究重点之一的书画,还有晚期瓷器之类,通常都不在考古学研究范围之内。
清康熙 松花石龙马太极研 9.9cm×5.9cm×1cm
(三)博物馆学。数量庞大的中国收藏品被保藏、陈列在各种各样的博物馆里,研究中国收藏不可不知晓博物馆学的相关知识。博物馆学将博物馆的本质特征、科学规律和工作机制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它也包括博物馆展品的征集、鉴定、陈列、维护、管理等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出现的所谓“新博物馆学运动”,强调博物馆不应局限于典藏和固定的建筑空间,而应当重视社会上的人,充分关注社区社群的文化需求,为他们服务,这才是博物馆运作的最高原则和真正目的。它提倡博物馆传达一种整体、开放式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给中国收藏学研究以启示。然而,数量同样庞大的中国收藏品并不在博物馆里,中国收藏学许多研究内容不属于博物馆学,反之也一样。
(四)图书馆学。图书典籍收藏,特别是古籍善本收藏,与图书馆学相关。图书馆学的学科面貌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明晰起来。它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工作的各个方面,探寻其原理和规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业务辅导工作等,通常并非中国收藏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而书籍图册只是中国收藏藏品的种类之一,中国收藏文化的许多方面也并不为图书馆学所关注。
(五)艺术市场学。人们常常将艺术市场叫做收藏品市场,尽管艺术市场中的许多交易品并不作为藏品,例如室内装饰品。在中国,艺术市场学非常年轻,乃是一门刚刚起步、很不成熟的学科。“艺术市场学是对艺术市场全面科学的研究”,它“集中分析和研究艺术品交易”,“从学科意义上说,艺术市场学应当成为艺术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⑥众所周知,藏品之来源并不只限于市场交易;购买藏品也只是藏品存在、流传、运行过程的一个方面。与艺术品交易相关的还有收藏(品)投资学。它侧重于藏品的财务金融价值,对收藏的经济投资功能进行分析探究,并非立足于对中国收藏进行整体性研究。
(六)文化学。中国收藏学整体研究中国收藏文化,自然需要文化学的相关知识及修养。将各种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具有多样性、传统性、时代性、本土性、世界性、实用性等等。中国收藏文化研究首先应当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或者说民族性。不过文化学的涵盖面太广,它更多地作为知识背景与中国收藏学相关。
刘小东 赌博 布面油画 160cm×200cm 1997
(七)历史学,也称史学。其目标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之具体时代进程及其规律性。对任何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都离不开科学的历史研究。正确的历史观、必要的历史知识和自觉的历史意识,是中国收藏研究不可或缺的;包括史料的搜集、检验、分析和解释诸步骤之内的史学研究方法,被中国收藏史学所采用,而中国收藏史学本身无疑是中国历史科学的分支之一。同时,中国藏品的“图像(器物)证史”作用也使得中国收藏学与中国史学关系密切,并可能因此在某些方面改写中国历史。历史学既成为中国收藏学重要的知识准备和研究的前提条件,也在研究范围方面与后者有着有限的交集。
(八)美学。正像英国美学史家伯纳德·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所说的那样“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⑦,而后来它又从哲学体系当中独立出来。尽管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界并无完全一致的看法,关于美(审美)和艺术被列入其中大家却分歧不大。中国收藏活动和藏品,往往都涉及美或者说审美。藏家的审美观和美学修养也会直接作用于其收藏行为和收藏质量。用理性的逻辑方法来探究中国收藏家的审美趣味和判断力、藏品的美学价值等等,自然是有意义的,而中国收藏美学可能会成为中国收藏学的一个分支。
(九)艺术学。艺术品和非艺术品,艺术品收藏与普通意义上的收藏,往往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些研究者将所有的收藏都视为艺术品收藏,从而将它归于艺术学名下,其实并不妥当。艺术的研究起源很早,而一八七六年德国艺术史论家康拉德·菲德勒(Konrad Fiedler)在其论文《论造型艺术作品的评价》(über die Beurteilung von Werken der Bildenden Kunst)中,最先提出艺术学或者说艺术科学(Kunstwissenschaft)应当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当然,艺术科学有别于以往与艺术相对的那种追求精确的科学。不过,德文中艺术学或者说艺术科学一词的后半部分wissenschaft(科学)的含义比英文中的science(科学)更加广泛,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那种科学的含义,它其实强调了艺术研究的理性化、哲学化,代表一种严谨的学术理想。狭义的艺术学就是美术学,而广义的艺术学研究各种各样的艺术。艺术学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成果,其中不少可以成为中国收藏学研究者的借鉴或参考。然而,收藏品与所谓艺术品并非同一性概念,收藏学一般也不涉及藏品制作实践(例如艺术作品创作)。
注释:
①[英]E.H.贡布里希《艺术史与社会科学》,转引自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二○○一年,第二十三页。
②[德]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评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第一二二、一二四页。
③《苏东坡全集·第二十三卷·杂说一首·送张琥》,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第二九八页。
④[英]卡尔·波普尔《社会科学的逻辑》,王容芬译,载《哲学译丛》,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第二六六页。
⑥章利国《艺术市场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二○○三年,第十二、十四页。
⑦[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五年,第一页。
(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文中藏品为中国嘉德二○一○春季拍卖会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