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的视角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直接投资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资本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是否可持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与对外开放同步进行的,引进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钱纳里就提出了著名的“双缺口模型”。他认为东道国经济发展会受国内资源不足的制约,因此,引进和利用外资有助于弥补储蓄和外汇缺口,进而推动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此后,赫尔希曼、维农、小岛清等人分别从技术缺口、产品生命周期、边际产业扩张等角度讨论了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还分别从外国直接投资通过资本供给、技术溢出、对外贸易等渠道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Markusen和Venables(1999)指出,跨国公司通过关联效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从长期来看,FDI的流入对于行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Caves(1974)通过研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这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这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Camilla(2000)选用1989-1996年波兰的出口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波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效应不明显。Grima(2001)运用英国制造业1991-1996年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没有证据表明FDI有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但在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Hunya(2002)在对罗马尼亚制造业吸引FDI进行研究后发现,外资公司频繁投资的行业与出口行业相一致,外资的进入并未改变该国的传统优势产业;Akbar和Bride(2004)以匈牙利银行业为例研究了外资公司的投资意图、FDI和经济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后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FDI有利于经济转轨国家的长期发展,而以资源为导向的FDI不利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国民福利的增长。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学者对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分析大多处于定性描述的状态。如郭克莎(2000)采用结构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他提出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拉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差距;卢荻(2003)将我国FDI模式分别归纳为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即广东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上海模式以进口替代和资本深化为特征。研究指出,从产业发展的层面看,广东模式优于上海模式,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上海模式优于广东模式;宋京(2005)从对外贸易的视角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近年来,一部分国内学者就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江锦凡(2004)用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关于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因果关系模型,利用我国1978-199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参数估计,检验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是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产业结构效应;傅强、周克红(2005)对我国利用外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引进外资有很强的相关性,外资引进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产业技术有机构成的同时,也提高了各个产业的素质;赵果庆(2006)通过建立FDI产业对先导工业、主导工业、支柱工业和劣势工业部门的贡献指标体系,分析了FDI企业对我国近期工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FDI企业主要是通过进入我国主导工业群以提升工业结构的竞争力;但也应看到,跨国公司控制了我国高技术型主导工业,从而导致我国工业结构竞争力存在空心化的潜在危险;刘宇(2007)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84-2003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额和三次产业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提高具有正效应。

从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分析主要是从传统的“双缺口模型”出发,讨论了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弥补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资本供给不足,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产生影响。而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其他影响因素,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新增长理论影响的日益加深,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资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对于FDI带来的国际知识溢出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缺乏相关研究。笔者拟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84-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外国直接投资通过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两种渠道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

1.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笔者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作为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即把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提高看成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或逐渐优化。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从产值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及人均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并成为最大的产业;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第三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本文用ISit表示第t期第i个产业(i=1,2,3)的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笔者认为,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能从以下两种途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FDI通过资本供给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进步和资本增加,同样,产业结构的升级也需要资金的有效供给。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积累能力不足,即资本供给不足,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开放环境下,外国资本的流入能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从而可以提高国内投资水平,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本文用下式来衡量FDI的资本供给效应:

FDIct=FDIt/Kt

其中,FDIct代表t期FDI带来的资本供给效应,FDIt、Kt分别是第t期我国的实际利用外资额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FDI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引起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直接导致边界技术外移,并导致产业技术结构的改变。

早期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忽视了FDI的技术外溢效应。随着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新增长理论的影响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当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其先进技术、经营哲学、管理经验等能够通过一定途径渗透到东道国的其他企业,进而影响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

笔者借鉴Coe和Helpman(1995,简称C-H)、Lichtenberg和Pottelsberghe(1998,简称L-P)等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知识溢出的方法来衡量FDI带来的技术进步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其中,FDIrdt代表第t期FDI的知识溢出效应。假定考虑n个国家,Sjtd是t期j国的R&D投入;FDIjt是t期j国对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Kjt是t期j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增量),两式权重之和均不等于1。

3.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设定模型时,不能忽略出口的作用,笔者用以下的控制变量来衡量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EXPTt=Et/GDPt

其中,Et、GDPt分别表示第t期的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1.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的讨论,笔者采用如下实证模型来考察各变量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2.数据来源

考虑到模型中涉及各项数据的可获性,选取1984-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1984-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t)、三次产业比例(ISit)、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t)、固定资产投资(Kt)、出口总额(Et)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以及OECD、NSF等机构的统计数据,OECD国家占有全球R&D支出的大部分份额,而OECD国家的R&D活动又相对集中在G-7(西方七国)国家。而且G-7国家也是中国内地主要的FDI来源国家,同时考虑到对中国内地FDI影响比较大的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3个国家(地区),因此,笔者在测度FDI的国际知识溢出时主要选取G-7以及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10个国家(地区)为样本,即n=10。

G-7国家以及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1984-2007年的R&D投入(Sjtd)数据来源于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1984-2007年的每年固定资本形成(Kjt)数据来源于《EIU各国宏观经济指标宝典》;G-7国家以及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1984-2007年对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FDIjt)数据来源于历年的《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笔者采用常用的ADF检验法分别对模型中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C,T,L)分别代表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项,如(C,0,0)表示有常数项,无时间趋势和无滞后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变量LnIS1、LnIS2、LnIS3、LnFDIc、LnFDIrd、LnEXPT均满足I(1)过程。

(二)协整检验

笔者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考察3个回归方程中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1.使用Johansen-Juselius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根据AIC、SC信息准则可确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2。

2.协整向量个数r的检验。使用Johansen的特征根协整检验,检验时假设含截距项,不含时间趋势项。三个回归方程的检验结果见表2。

从3个方程的整体回归结果来看,引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FDI的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对于三个产业的作用机制基本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分别比较FDI资本供给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可以看出,FDI提供的资本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与我国目前的引资结构即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工业、对第一产业投资规模很小、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的现状是相对应的。FDI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与FDI有明显的相关性,而FDI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有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FDI加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2000年至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45.9%上升为48.6%,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从39%变动到40.1%②。

FDI引致的国际知识溢出对于第一、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有正面效应,而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为负。FDI带来的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目前的引资类型和质量有关。在第二产业中,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妨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需要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一、第三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能更快地提高生产率和产业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三)误差修正模型

在得到协整的长期均衡关系后,通过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EC)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特征。通过估计,得到相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见表5)。

三组实证方程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均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而且调整速度较快。不同产业短期变化的决定因素不同。从短期来看,FDI资本供给效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与长期的结论基本一致,但FDI知识溢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制。笔者认为这与短期的吸收能力有关,因为知识外溢要求接受国具备一定的模仿、消化和吸收能力,我国企业的规模、技术基础、管理水平等都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制约了对FDI溢出技术的吸收。同时,比较三个修正模型中FDIrd项的系数可以看出,正因为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三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装备和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FDI知识溢出对其产业发展在短期内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引进FDI所带来的资本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对于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高效化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2)由于我国外国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不均,即FDI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部门,导致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3)当前FDI引致的国际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整体效果不明显,因此,要继续提高引资质量并积极改善自身条件,充分利用FDI带来的国际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更高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在不断完善、力度在不断加强。因此,我国应结合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和本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制订具体措施,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大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优化引资结构,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相匹配

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重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多数。因此,应当引导外商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促进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

同时,引导外资更多地流向现代服务业,逐步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当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而在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等产业,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仍很低。因此,应当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3.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积极改善自身条件,更加有效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技术要求,大力引进深加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其次,要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业务重组之际,促进跨国公司对华核心技术及产品的转移。要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提高FDI知识溢出的效率。通过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合作,全面提升国内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竞争力;最后,要积极改善自身条件,增强对FDI知识溢出的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的能力,努力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持久性优化升级。

注释:

①这里关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没有选取分三次产业的三组数据,是因为现有的统计资料只有1997年以后的数据,做时间序列分析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我国引进FDI总量的关系,可以避免考虑产业间溢出效应带来的研究误差。

②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标签:;  ;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的视角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