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情报学研究范式的转向_情报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与情报学研究范式的转向_情报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与情报学研究范式的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后现代主义论文,范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5年7月,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布什(Vannerar Bush)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诚若所思》(As We May Think)一文,首次提出机械化检索的设想,这一颇具影响力的文献被视为情报学诞生的标志。此后,研究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情报学的探讨,情报学理论不断地丰富,也在不断地解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即托夫勒(Toffler)和奈斯比特(Naisbitt)所称的“信息社会”,产生了一种与现代文化思潮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即后现代主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种新的情报学思想,即后现代情报学思想应运而生,并引发了情报学研究范式转向。

1 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它的含义是指那种以背离、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现代”意味着“现代”之后,后现代主义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解释世界的特点的泛文化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国的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美国的奎因、罗蒂、杰姆逊等。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已经衍生出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也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派别。虽然这些思想派别有很大的思想差别,但总体上来说,他们拥有自己的共同立场,追求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主要观点是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差异性,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机械主义、中心化、整体性等,注重解释学、解构主义及系谱学等研究范式,倡导开放性的、非线性的多元思维模式,注重反思和批判,强调不确定的内在性,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理性进行质疑。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最重大的学术理论之一,它的影响波及了文学、艺术、美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社会学、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当然也包括情报学,并引发了一场学术范式和思维理论范式上的革命。

2 情报学“后现代主义”的体现

将情报学的发展置于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就会发现,当前情报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报学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趋势的体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报概念不断更新和多元并存,研究内容呈现出多变性,实际上是对情报学的解构和重构过程;而摆脱技术至上的传统也体现了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中科技信仰的一种背离和反思;在情报服务中,从文献服务一信息服务一知识服务的层次演进,反映情报学由语法到语用,再到语义层次的发展途径,这与后现代主义“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的语义学相对应;情报学研究从强调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重视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信息系统和情报检索开始,逐步引入阐释学、认知观、人文等因素,情报学不断对传统观念提出质疑,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情报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情报学现在所具有的跨学科的多元基础、人文和经济色彩的逐渐浓重、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领域无一不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色。

3 后现代主义情报学范式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是其整个科学观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思想。库恩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范式即科学共同体。情报学范式是某一情报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共同开展情报学理论演进的基础,后现代方法正在对情报学研究范式转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情报学研究范式也应积极回应这种变化与转型的需要,这种转向意味着情报学范式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取向上的转向,即必须适应后现代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挑战进行必要的价值取向上的修正和完善,它们应当互相参照、融合,共同走向后现代,这样才能保持情报学的繁荣。情报学范式转向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走出技术维度,建构认知观范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者不断对著名的英国克兰菲尔德理工学院的系列信息检索实验进行反思,并从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语言等来观察信息和情报现象,提出情报学要面向用户主体的知识结构,强调用户和情报系统都需要与知识结构发生作用,要研究用户的信息处理原理,关注情报的利用和吸收,目的是支持和改善情报系统的设计和情报服务。主要代表及观点有B.C.布鲁克斯基本知识方程式、N.贝津知识非常态理论、P.英格沃森关于情报检索过程知识结构的交互作用说等。认知观的变迁意味着情报学研究主体从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扩大到强调情报用户的知识结构、认知过程、情报行为和人机交互等认知范围。情报学不是一门以物为对象的学科,情报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离不开主客体之间,即人与情报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情报观产生于对传统情报学研究的反思与批判,它尝试以认知科学,主要是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情报现象,解决情报学尤其是情报检索领域存在的问题。

3.2 探究用户复杂信息行为,建立意义建构范式

意义建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信息不连续性、人的主体性以及情境对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选择的影响。1972年,B.德尔文提出以使用者为中心之意义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由个人建构而成,而信息寻求是主观建构的活动,在线检索的过程是一连串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互动的本质、检索问题而产生多样的情境,形成不同的意义建构过程。意义建构强调以历时性过程为导向,提供倾听用户的方法,了解用户、解读用户目前所处情境、过去的经验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以及用户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及制造意义。

意义建构理论是情报学研究范式的转移——由系统为中心转移到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典范——的核心,也是一种较有影响的认知观范式。在20世纪末,意义建构连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技术,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方法论。近来加强了信息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信息需求、寻求与使用的脉络与程序,涵盖在信息寻求与使用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多种变项(时间、空间、关联、相似)。意义建构成为情报学研究范式转移的研究焦点,由归类转向程序,反映复杂的信息行为。而信息行为也由信息需求、寻求与使用,转向研究人类信息程序统一性。

3.3 走出学科思维,建构语义学范式

后现代主义倡导“语言学转向”的分析方法,语言本身开始成为理论考察的对象,并被视为是所有理论的出发点,这样的认知范式和方法论渗透到整个学科领域便形成了具有整体效应的语言学转向。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直将语言视作人类表达意志思想的工具,强调语言的语用学意义,语言只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工具箱中的一员,后现代主义却对此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从而导致了声势浩大的“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的语义学分析及意义,这样转向对情报学研究范式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考察语言,从而为情报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有些研究者热衷于进行话语、观点的平移,习惯性地移植、套用具体的命题、论点和概念,而不太注意语脉、语境的差异分析,有意无意地进行认同性的解读或搬用,其结果是导致术语理论观点的误用,引起一系列的思想上的争论。情报学研究必须在范式上进行语义分析的语言学转向,一方面,考察语言的语脉、语境及所负载的意义和包含的信息;另一方面,进行跨学科的多个语言论域的讨论,必须借鉴多个学科领域的见解,横跨多个互不通约的论域和语言空间进行分析,它需要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哲学、艺术等众多学科进行沟通、对话和合作。

语义网研究的兴起是这种范式的体现。语义网是要把网络信息表示为计算机可识别处理的形式,使其具有语义特征,应用XML语言和RDF框架在语义描述支持下定义数据的含义。语义网可以表述语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对知识单元的复杂特征和语义进行分析和识别,并能推理表示出其间的逻辑关系。语义网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也将是情报学大有作为的领域。

3.4 深化研究知识内容世界,构建知识主导范式

后现代知识观主张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情境性、个体性、建构性和价值性,知识是为了解决和处理问题。有专家指出情报学被视为新型的后现代科学,应解决信息和知识问题,适应知识社会。从学科发展来看,情报学研究对象从文献转向信息,而后又转向知识内容,“知识基因”、“知识地图”、“情报学细胞”、“知识组织”等概念反映了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在数字化环境下,通过数据库技术、知识挖掘、知识库等新型网络组织工具,揭示知识单元、挖掘知识关联、整合重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增值;同时信息服务也转向知识服务,出现学科门户导航、专业主题信息网关、智能代理、个性化定制等等新型服务模式。这些方面无不显示着情报学知识化研究的广阔发展空间与良好发展势头。目前知识化研究趋势已经成为情报学研究热点和学科体系成长的标志,并必将使情报学成为研究知识与知识活动,包括知识的激活、扩散、转移、组织、增值、吸收、利用等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3.5 关注情报的经济行为,构建信息经济学范式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概念。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肯尼斯·阿罗出版《信息经济性》,认为信息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加以分析,人们可以花费人力和财力来改变经济领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情报的效用角度来看,情报学引入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等方法,借用政治经济学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模式来评价情报服务的成本与效率。情报商品、情报的价值、情报市场、情报传递的成本与效益、情报经济效益、情报经济管理、情报产业等也成为情报经济学的主要议题。新世纪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网络革命掀起的全球信息化正在推动情报经济学开拓新的领域。例如,情报经纪业、竞争情报、博弈论等成为情报经济学研究热点。

3.6 突出人文关怀,构建人文范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高举人文主义“范式”的大旗,提出科学研究应建立起关心人的生活、尊重人的人格、实现人的价值的“人文关怀”研究。情报学离不开主客体之间,即人与情报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报学是一门以人为主体,带有人文性质的学科,人文范式有利于研究以人为主体的信息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包括信息自由与信息保护、信息平等与信息歧视、信息生态、信息贫富、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以及信息污染、信息灾害、信息伦理、信息法律、信息政策、信息文化、信息构建等,突出人文因素的研究,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将使情报学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和情报学自身的发展要求。

3.7 关注用户、文本和社会,建构阐释学范式

阐释,是解释、说明的意思,阐释学是指注释的理论、一般文献学的方法、一切语言理解的科学、人文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存在和存在理解的学科。阐释学不仅是一种学科、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方法。传播、语言、知识、理解以及解释都是阐释学讨论的焦点,也是情报学关注的对象。现代阐释学推动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重大变革,也引起情报学家的注意,1991年8月芬兰Tampere大学信息研究学系与芬兰图书情报学学会联合举办“图书情报学的思考”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阐释学的观点;1996年,丹麦哥本哈根举行CoLIS2会议,情报学家提出将阐释学用于情报分析、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研究之中。

情报学认知观范式在许多方面仍带着浓重的用户导向色彩,并没有很好实现倡导者原先的初衷。现代情报学强调情报传递利用中“人”的层面和因素,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取向在情报检索和情报系统设计方面都有明显表现,阐释学研究一个词、文本的真正意义,揭示其普遍规律,除了关心情报的使用者,更关注社会互动与文本的社会行为,关注知识的传播,并通过主题分析、系统分析和信息管理,探讨文本和用户的互动。阐释学力求在系统和用户的互补整合上寻求突破,以解决认知范式情报学所未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情报学研究范式,阐释学表现出对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共同关注的倾向,可以实现情报学从物理空间到认知空间的映射以及二者之间的整合,这与情报学所强调的技术与人文统一是互相对应的,因此,阐释学被寄予了厚望。

4 对情报学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评价

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情报学的影响需要辨证地看待,充分认识其正负面效应,这是一个研究者的正确立场。

从正面效应上看,第一,可以开拓情报学学科研究的新领域,促进学科研究领域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如重视对用户心里和行为的研究、关注用户在信息获取中的地位与权利、注重情报学技术与人本等等。第二,构建情报学多元、开放的知识体系,促进学派的繁荣发展,避免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僵化与停滞。第三,促进情报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多元化。范式的多样性反应了情报学研究的多重导向,这种范式的转移不是简单的线性更替,而是一个整合进程,它们同时并存、互为解释,实现学科发展的不断突破。

在负面影响上,后现代主义否认客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片面强调相对性、差异性,过分夸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情报学的概念泛化,情报学学科边界表现出不确定性,研究对象与领域不断变化体现出中心化的趋势,任意移植嫁接出新学科,表面上带来了学科的繁荣,也隐藏了不少问题,造成情报学研究的混乱。

收稿日期:2008-07-02

标签:;  ;  ;  

后现代主义与情报学研究范式的转向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