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疑难的戈尔迪之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疑难论文,戈尔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 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08-0010-07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究竟是何以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在何方?历史唯物主义究竟如何创立?在全球化语境中,它似乎成为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不可解决的难题。按照前苏联的教科书,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生活,就创立了历史 唯物主义。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之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决非“推广”一下就可以被创立。本文试从马克思早期的利益概念开始 ,探索马克思另一类的出场路径,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许可以裨益于新世 纪解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疑难的戈尔迪之结(戈尔迪,希腊文为Gordios,古希腊传说, 喻不可解决的疑难问题)。
一、利益与马克思的出场路径
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利益无疑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概念。人们大多认为,那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东西,不能看作马克思主义。其实,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并非如此,对利益的正确理解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出场路径。
马克思最初由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过程,有两条重要的线索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一,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1859年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还特别提到:“1842年到1843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不得不就所谓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而这曾使我陷入困境。……第一次推动我去研究经济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7—718页、第721—722页、第674页、第661—662页、第663页。)马克思文本中的利益,通常 是指物质利益。第二,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69)一文中说:“马克思从黑格尔 的法哲学出发,结果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 到被黑格尔描绘成‘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 民社会’中去寻找。”(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 717—718页、第721—722页、第674页、第661—662页、第663页。)
对于第一条线索,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其经济学转向;对于第二条线索,一般认为,马克思是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中建立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1)物质利益是经济学转向的前提,而经济学转向只是其过程和中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经济学转向的结果。那么,利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被忽视了,人们大都只追问过程、结果,而对它的前提却一直置之不理。“前提”是出发点,是任何一门科学建构的基础,忽视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出发点,它本身就不符合逻辑。(2)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把利益“悬搁”,其难言之隐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概念的内涵缺乏研究,把利益误读为功利主义的功利,以为把利益与马克思联系可能会有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者的形象。(3)忽视了两条线索的内在联系。两条线索都是我们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缘起的主要根据,但两条线索决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那么,二者的联系是什么呢?第一条线索对第二条线索产生了什么影响?第二条线索又是如何影响了第一条线索?如果物质利益是经济学转向最后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根据,那么物质利益对市民社会和国家观念的研究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再次,两条线索既然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点?如果认为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出发,那就等于说,这种关系是一种基础性关系,而其他关系都是由它派生的。显然,此说难以成立。恩格斯说得十分清楚,“理 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是市民社会,而不是它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那么,如何理解市民社会?恩格斯说:“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而当时要切实 地研究这门科学,在德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英国或法国才有可能。”(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9页。)
市民社会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它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不得不追问的论题。18世纪,欧洲由旧的市民社会大踏步地迈进到成熟的市民社会。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具有典型性。恩格斯说:它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利益被提升为人的统治者。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服务;由于私有制作祟,这些本应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所独占,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商业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个人的或国家的),都被归结为商业关系,或者换句话说,财产、物成了世界的统治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7—718页、第 721—722页、第674页、第661—662页、第663页。)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勾划出一幅市 民社会的利益关系图。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知识的不足,恩格斯还不能对各种利益关系 的实质作进一步剖析,但他提出了如何理解市民社会史的基本思想。
究竟什么是历史?这是18、19世纪人们的热门话题,如意大利的维科的《新科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法国人那里,只有政治革命,他们把国家当作人类普遍利益的永久形式。黑格尔把普遍利益上升为普遍理性,历史是普遍理性的观念发展史。费尔巴哈则把历史说成是一部宗教的变迁史。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历史是社会史,而不是政治史、哲学史和宗教史。英国的工业革命才叫社会革命,而不是德国的哲学革命。他说:“只有英国才有社会的历史。只有在英国,纯粹作为个人、有意识地不代表普遍原则的人们才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并且使之接近完成。只有在这里,群众才是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进行活动的群众;只有在这里,原则要对历史有所影响必须先转化为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7—718页、第721—722页 、第674页、第661—662页、第663页。)
所谓历史,应是“民族的发展”史,应是群众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进行活动”的历史。利益不仅是恩格斯理解市民社会史的出发点,而且是把握未来社会的基础。他认为,市民社会消灭了封建制度,实行了政治改革。“政治改革首先宣布,人类的联合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来实现。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7—718页、第721—722页、第674页、第661—662页、第663页。 )
显然,这里的“人类的联合”,即包括市民社会,也包括了比市民社会更为高级的未来社会。在这里,恩格斯重点阐释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人类联合的一种形式。它的联合不再是“政治的手段”,它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来实现。利益成为社会的手段,利益被成为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因而它“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可见,在第一条线索,利益之谜是推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 思破解了利益之谜,从而发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出场路径;第二条线索,市民社会是解开 历史之谜的钥匙,市民社会的真正奥秘不是别的,就是利益成为了社会的基础。从利益 出发,才能建构真正的社会史。这里对社会史的描绘虽然还不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 但是,黑格尔“普遍理性”已不再是社会史的出发点。这里的利益概念仍然具有抽象的 意义,它还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的理解,已说明进入 历史唯物史观的入口在那里了。
二、物质利益之谜与“历史之谜”
为了揭开物质利益之谜,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转入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没有取得什么把辩证唯物主义简单地“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而且又面临被称为“历史之谜”的“六大矛盾”,即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矛盾。(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第252页、第261页。)
如何破解“历史之谜”的“六大矛盾”?这些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出场的难题。这些难题,经过1844年、1845年经济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逐渐破解了“历史之谜”:(1)自由意志与现实的物质利益的关系;(2)人的天性与外部环境的关系;(3)个别人的私人利益和普遍的全人类的公共利益的关系。
首先、自由意志与现实的物质利益的关系。“康德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费希特的“自由意志”和斯宾诺莎的“实体”成为了黑格 尔哲学的前提。鲍威尔的哲学坚持从黑格尔的“自由意志”出发。在《神圣家族》,针 对鲍威尔把思想、激情、批判,变成超验存在物,而把“群众”、“物质”、“利益” 当作“纯粹的无”的唯心主义错误,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 会使自己出丑。”(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第165页、第167页。)这里决定思想的“利益”,显然已经不是一般的抽象物质,而 是与思想、观念、精神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人类的社会生活条件。普列汉诺夫说:“ 只有理解这些利益才能给予理解历史发展的现实进程以钥匙”。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虽 然“常常借助于利益解释特定社会的特定状态,但是在他们那里,这个利益具有决定意 义的观点,只是——意见支配世界这个公式的变形”。(注: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 历史观之发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06页、第106页。)这样一来,不是利益决 定意见,利益反而成了随着意见的变化而变化的心理现象。利益不是黑格尔理性有限性 的表现,利益不是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大卫·哈特莱所说的那样一种心理现象。马克 思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原则,强调感觉、欲望和利益的重要性。在马克 思看来,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与“批判的批判”不同,他们的利益虽然从属于意见,但 是他们“借助于利益解释特定社会”的路径有一定的合理性。洛克首先把唯物主义运用 到社会生活方面,起源于洛克一派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 这就是说,当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借助于利益解释特定社会时,唯物主义就成为了社会 主义的哲学基础。这种新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马克思说:“哲学要是不同于健 全人的感觉和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的理智,是不可能存在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第165页、第167页。)所以,作为社会主 义的哲学基础的新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的歧异,就在于新唯物主义不再敌视人了, 就在于它把健全人的感觉和由感觉引起的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欲望需求和利益作为 自己的哲学基础和依据,而不是一般的物质、实体和存在。但是,利益是什么?利益只 有与政治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才可以真正揭示其内涵,才可以逐渐揭示思想观念、政治 法律关系与现实物质利益之间的联系。在后边,我们会看到,边沁在这里向前迈进了一 步。
其次,“人性本善”同物质利益的联系。既然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人的理智必须以感觉为依据,那么,人们就应该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通过周围的环境来认识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即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作为现实的人同他周围的世界的关系如何?一直不为人们重视的大约写于1845年3月的马克思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成为了马克思正确理解利益的体系,解答人的天性与物质利益关系的关键。在那里,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特有的交往关系里,财富就是交换价值。李斯特的观点的重要启发是,利益的奥秘不在交换价值,而应在“劳动”或“生产力”之中,只有“生产力”,“劳动”,才是创造利益的根源。但在李斯特那里,生产力成为了一个从基督教、报纸到历法和钟表等等无所不包的东西。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把生产力看作人的本性等错误的提法,破除了李斯特美化生产力而罩在生产力概念之上的神秘灵光,认为,只要指出人力、水力、蒸汽力、马力都是生产力就够了,生产力就是一种获得利益的客观的物质力量。因而,在马克思看来,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的合理性也仅限于此。“财富的原因同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同财富本身比,创造财富的力量是无比重要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第252页、第261页。)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财富并不是真正的合乎人类利益需要本来意义上的财富。他们谈的财富是“交换价值”,也即经过物化的超感觉世界的财富。因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这种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交换价值要求具有暂时现象的地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第252页、第261页。)
因此,交换价值作为生产的目的与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本质是不同的。交换价值作为财富,只是生产的外在目的,在那里“力量的超感觉世界便代替了交换价值的物质世界”。而生产力则是一种由自身活动引起的,创造他们自己本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财富的力量,即“目的本身”。换言之,生产力作为目的不是外在的,不是那种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物质财富的特定形式——交换价值、货币等。生产力作为目的是内在的,这种目的就是保证和增加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或物质财富的活动。洪远朋认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是把利益与生产力联系起来的第一人。他说:“他提出交换价值和生产力都是经济利益,而且生产力是更重要的经济利益。”(注:转引自洪远朋:《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为了解开物质利益之谜,就要解剖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科学是政治经济学,那么 ,特定社会经济是什么决定的呢?无论是18世纪以来的唯物主义,还是空想社会主义, 甚至亚当·斯密、李斯特等经济学家都不能满意地回答这一问题,他们都只有借助于“ 人的天性”。马克思则不同,他不是把“人的天性”看作是物质利益的决定性原因,而 是认为“人的天性”是物质利益引起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为了生存,人应该 维持自己的机体,从他的周围的外间自然中摄取他所必需的物质。这种摄取需要人对这 个外间自然的一定的作用。可是,‘在作用于外间自然时,人改变了自己的天性’。在 这几句话中包括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全部本质”。(注: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 史观之发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06页、第106页。)
三、正确理解利益的体系
马克思认为,成熟的共产主义直接源于法国唯物主义。这里的“共产主义”还是指共产主义的理论形式。所谓法国唯物主义,主要是指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正确理解利益体系的那一派唯物主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出场路径。马克思说:“这种唯物主义正是以爱尔维修所赋予的形式回到了它的祖国英国。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建立了他那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而欧文则从边沁的体系出发去论证英国的共产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第165页、第167页 。)如何才能建立不是边沁的,而是新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呢?这就是 作为共产主义哲学基础或理论形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
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建立了什么样的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所谓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首先是指边沁的功利主义与法国的不同,在英国,“功利论和政治经济学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页、第483页、第483页、第314页、第37页、第38页。)胡克说:“虽然在法国,功利主义采取‘一种道德的形式’,但是在英国,它的内容却迅速地变成越来越是经济的,劳动分工的特殊形式,被正当地看作是有助于社会功效的,是社会功效的表现。”(注:[美]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胡克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政治经济学里,利益不再是一种道德的形式,是经济的利益,而且是“劳动分工的特殊形式”。其次,政治经济学经过霍布斯、洛克、休谟的研究,只有在重农学派那里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重农学派看来,政治经济学“它还得包括其他一些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等,因为它常把这些关系归结于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事实上已经证明,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而不是相反。但是,“我们第一次在边沁的学说里看到:一切现存的关系都完全从属于功利关系,而这种功利关系被无条件地推崇为其他一切关系的唯一内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页、第483页、第483页、第314页、第37页、第38页。)再次,功利论有限地在政治经济学里发现了现存关系和经济关系(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学里已经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主要的剥削关系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由整个生产决定的,单独的个人都面临着这些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页、第483页、第483页、第314页、第37页、第38页。)欧文虽然从边沁的体系出发去论证共产主义,但是,欧文持有人的天性的观点,所以他的空想社会主义仍然重复了18世纪思想家的错误。
由于资产阶级条件的局限,经济学的内容逐渐使功利论变成了对现存事物的辩护,仅此而已。马克思把利益与政治经济学辩证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利益的科学内涵,揭示利益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从而破解了利益之谜与历史之谜。旧唯物主义“直观地”理解利益,利益仅仅是一种自然需要。马克思不同,他是从主体方面,从实践去理解利益,从劳动分工来理解利益,利益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出场路径。利益是什么?有人把利益规定为“需要”,这不符合马克思的本真含义。
因为从需要出发,可以走向两个方面。如果把需要仅仅看作是主观的心理需要,那么,这就走向了唯心主义(马斯洛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中,甚至把需要看作是人性固有的本能,他从心理学出发,把人的心理需要界定为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种需要);如果需要是来自客观对象的要求和以客观对象为基本条件的需要,这就是唯物主义。奥塔·锡克说:“利益是人们满足一定的客观产生的需要的集中的持续较长的目的;或者这种满足具有不充分的,以致对其满足的要求不断使人谋虑;或者这种满足(由于所引起的情绪和感情)引起人的特别注意和不断重复的、有时是更加增强的要求。”(注:[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王福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锡克注意到了需要的主观有限性,因而他把需要界定为客观的需要。利益内涵由主观走向客观,这是正确的。但是,需要什么?需要的客观内容仍然未触及。对于这一点,霍尔巴赫的利益概念有其合理性。他说:“人们所谓的利益,就是每个人按照他的气质和特有的观念把自己的安乐寄托在那上面的那个对象;由此可见,利益就只是我们每个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幸福所不可少的东西。”(注: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3页。)马克思的“需要”,是指后者,需要不是主观自生的,需要是来自客观条件的那种要求和实现这种需要的“基本条件”。宋林飞认为,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范畴,这是对的。他说,利益是指“处在生产力和需要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人们个体生存与社会活动的客观条件。换言之,利益是满足人们生物性与社会性需要的客观条件”。(注:宋林飞:《论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范畴》,《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利益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利益,首先是指人的生活,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但人的生活不是费尔巴哈式的自然享受。人的生活,即“地质学、水文学等等的条件。人体。需要,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页、第483页、第483页、第314页、第37页、第38页。)这些因素的综合,就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基本条件,即人口(人体、需要)、地理环境(地质学、天文学等等的条件)和生产方式(劳动)的 统一。利益是人(主体)的利益,人口是社会生活的首要前提。地理环境按其本来意义, 是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利益离不开自然,利益最 直接的最后的根据就是自然。自然环境是利益永恒的物质前提。从“感性活动”去理解 利益,利益还有第三个因素,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劳动)。生产方式是利益 的三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因素,利益就是由生产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创造的, 生产方式使人同自然对立出来,人又通过自己的活动,和自然进行生物、信息和能量的 交换。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对立的前提、中介,又是实现二者统一的基础。人的利益需 要与生产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生、发展和建构。利益是 与思想相对立的概念,利益是社会物质系统,而意识则属于思想方面。
利益的需要,需要客观的利益来满足,利益的这种内部矛盾运动,其实也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的相互作用过程。利益的这种矛盾说明,一方面,利益与政治经济学结合,利益是人们为了满足客观需要的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物质生活基本条件,它为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利益是分工的特殊形式。随着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个人利益和与相互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页、第483页、第483页、第314页、第37页、第38页。)因为,只要分工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相对立的力量。由于这种变化,利益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利益是随着人类的感性活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活动分工的发展,利益最早分裂为“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由于这种矛盾和对立,国家以普遍共同利益的姿态出现。国家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因为,各个个人追求的仅仅是特殊的、对他们来说是同他们的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是‘不依赖’于他们的,也就是说,这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或者是他们本身应该在这种分离的界限里活动的,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民主制中。”由于特殊利益总是反对共同利益,“这些特殊利益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以国家姿态出现的虚幻的‘普遍’利益来对待特殊利益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页、第483页、第483页、第314页、第37页、第38页。)利益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矛盾是国家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直接根据。而且只要分工还存在,利益总是以这种异化的形式而出现。消除这种异化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否则,任何把特殊利益上升为普遍利益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就把特殊利益上升为普遍利益,那就必然是贫穷的普遍化,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粗鄙的共产主义,平均化的共产主义,仅仅只了解利益的一般,认为只要把私有财产普遍化,共产主义就可以实现。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超过私有财产水平,而且还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功利主义仅仅只从个别特殊来理解利益,认为只要满足了个人的利益,普遍的社会利益就可以实现。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
四、从利益出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
利益是解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疑难的戈尔迪之结。利益之谜是推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破解了利益之谜,从而以利益为入口,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出场路径。其次,市民社会是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市民社会的真正奥秘不是别的,就是利益成为了社会的基础。最后,利益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是国家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直接根据。
以利益作为出场路径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当代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现时代最根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利益出发,才能回应全球化文明冲突和我国市场经济中提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建设、道德、理想和信仰的一系列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从利益出发,才能对全球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科学解答。全球化文明冲突中的全球性和民族性、地方性,全球性和主权国家所引起的普遍和特殊的紧张 关系,无非是人类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当代全球化中不同文明冲突的原 因既不是文化、宗教、信仰和思想的产物(如柯林武德的“剪刀加浆糊”),也不是少数 人对于特殊环境的“挑战”和“应战”(汤因比),利益是不同文明冲突的基础、源泉和 内驱力。20世纪全球发生的国际冲突就证明了这一点。事实证明,同一文化国家为了自 己利益,今天可能聚在一起,明天就可能发动一场大战,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文化 国家为了共同利益,今天可能冲突,明天又可能是同盟者,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同一文 明内部也因不同的国家利益而有时冲突,有时联合,如海湾战争,实际是一场争夺中东 石油资源的斗争。语言可以有不同,但只要国家利益一致,就可以相互拉起手来。风俗 习惯、宗教信仰尽管有异,但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相互融通。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市 场的形成,无疑会冲击地区的文化和文明。但是,为了本国发展的利益,人们就不再顾 忌什么文化和文明冲突了,国际贸易和交往把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连在一起。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利益概念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构成性概念,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观念,利益矛盾成为我国人民内部的主导性矛盾。利益是劳动分工的特殊形式,利益是以生产力(劳动)为基础而创造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实践方面来理解利益,生产这种物质生活利益的活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利益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基本条件和系统,即人口、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劳动)的统一。利益是人(主体)的利益,人口是社会生活的首要前提。自然地理环境是利益永恒的物质前提。从利益出发,就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民族国家利益和全球性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未来全人类社会的利益、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当代人与环境(自然和社会)、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人的本质与自我异化、社会意识与社会生活、市民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的紧张关系和矛盾。由于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 盾,一定条件的市场经济商品交换中人与人的关系可能自我异化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 商品拜物教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关系物化的典型形式。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 认清利益的这种特殊表现,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商品拜物教蔓延,防止国家和政府成为 虚幻的共同体,防止国家干部利用职权“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一般和特殊是相互 统一的,特殊利益或个人利益高于普遍的社会利益,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之不同在于,它始终要把发展生产力,以优化物质生活条件为目的,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
总之,“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是作为共产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个正确理解和实现人类利益的科学体系。在全球化文明冲突中,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场路径就是要正确理解世界和我国现时代各种利益和利益关系。列宁说,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注:参见《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物质利益问题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市民社会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基督教共产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普遍联系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法国历史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