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巧娟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044000
摘 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核心是“人地关系论”,因此可持续发展和地理在理论上有一种可靠性的联系。地理教育者可以把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类发展是人地关系的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
关键词:地理 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学科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了解自然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认识不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改变,进而反思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的诸多不当行为已经造成了环境危机,并且反馈给了人类。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随意排放污染物等等问题,造成全球气候恶化、土地沙化、淡水资源紧缺、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危及子孙后代享用资源、环境的权利。这要求我国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在21世纪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培养这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学地理教育的肩上。
一、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我国在1994年3月25日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指南。“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通过重新审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而重新构架的思维模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时代的需要。
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应该结合地理事实、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能否达到和谐统一的关键依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中有精英人物,也许会有领袖人物,但更多的还是普通民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民众的意愿和力量起决定作用,而民众正确的环境观念的树立和养成,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成为地理课堂的主旋律
1.教材体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健康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民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这一观念目标在于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在发展指标上,不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等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项指标来进行综合衡量和判断。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必修一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角度分别认识地理环境,使学生认识理解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潜意识里树立人类发展要“遵地之规”,为可持续发展的进入设立基础。必修二从人类社会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识人类各种活动的开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类要发展得更好,需要更好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人与环境的一致性。必修三通过对世界和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对环境认识不够,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遵地之规”,充分认识区域环境的优势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做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而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必修一、二、三既阶梯设置,又互为联系,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思想。
2.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课堂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有意识地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必修一认识自然地理要素时,一方面要理解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地理要素的改变会带来什么影响。学习必修三时让学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某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明确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判断该区域的发展思路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课堂上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要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抽象的,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更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要让“吃、住、行”的行为具体规范成为环境教育的实际内容。
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空洞的,它来源于学生的认识体验领域,并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收获。
比如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走上社会,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近十年城区面积扩大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状况,并进行结果分析,撰写报告,根据所在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的优势、缺陷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要通过课堂教育、实践参与和日常行为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入学生的思想,体现到行动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人类活动的反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意识,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文作者:焦巧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论文; 地理论文; 人类论文; 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意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