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2002年我国工业利润周期波动特征及成因分析_利润论文

1977——2002年我国工业利润周期波动特征与成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周期论文,特征论文,利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0-8306(2003)05-0086-05

习惯上,人们在分析工业经济形势时最常用的指标是产值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等)及其增长率。然而,工业产值指标并不能准确地代表我国目前情况下工业经济的实际走势。因为在目前的工业增长方式下,困扰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速度快慢的问题,而是经济增长中泡沫太多、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问题。所以,笼统地以产值的多少和增长率的高低来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是不可取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在判断分析工业经济形势时应该考虑引入利润增长指标。因为作为社会剩余的利润是经济增长最可靠、最真实的体现,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最终效果和经济运行质量,利用利润增长率可以更有效地对工业经济增长态势进行判断,能够更客观地对国家有关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利润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利润波动情况

本文使用的“工业利润”是包括工业税收在内的广义工业利润。尽管工业利润增长率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分析工具,但我国工业利润资料搜集起来属非易事。由于在1992年以前,我国没有公布全国的工业利润资料,以前四十几年的资料则根本无法取得。为了研究的开展,1998年以前的工业利润资料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税增长率资料代表(因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在全部工业利税中最重要,能够大致反映全部工业利润的基本情况和变动趋势,从而也最具代表性,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分析的需要)。1999年以后的利润资料为全部国有工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利润增长率。尽管这样指标前后略有差异,但其历史可比性可以得到基本保证,大体可以满足我们分析的需要。1977~2002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税增长率指标见表1。需要解释的是,本文的分析是以1977年为初始年份,而不是以人们更习惯的1978年,这是因为按照我国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1977年为70年代最后一个经济循环(建国后的第六个经济循环)的起点。所以,尽管1977年尚不属经济改革时期,但为了资料的完整和分析的方便,我们的研究还是从1977年开始。

表11977~2002年中国工业利润增长资料

注:工业利润增长率均为扣除物价变动后的工业利税年环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1977~1998年的资料转引自参考文献(2);1999年以后各年资料引自同年的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表资料可以看出,若按“谷一谷法”划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利润的波动已经经过了6个完整周期,依次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5年、1996~1998年、1999~2001年,2002年开始的第7个周期尚未结束。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工业利润的周期波动态势,我们根据表1资料绘制出波动周期图(见下图)。

中国工业利润波动周期图(1977~2002年)

二、工业利利润波动的特征

根据表1的数据计算,1977~2002年我国工业利润年均增长率为10.24%,小于同期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14.11%);利润增长率的标准差为22.23%,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增长率的标准差(6.14%);变异系数为217.08%,也远远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增长率的变异系数(43.54%)。可见,工业利润“低水平,大波动”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从下图也可以观察到,利润波动的幅度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而且不同周期的波动特征差异也很大,各周期的具体波动参数见表2。

综合以下计算结果,我国工业利润波动的周期特征分析如下:

1.周期长度。指从这一次波谷到下一次波谷经历的年数。6轮波动中,有3轮波动的周期长度为5年,1轮波动的周期长度为4年,2轮波动的周期长度为3年,平均为4.2年。比工业产值波动的周期长度略短(同期工业产值波动经过了5个半周期,周期长度平均5.8年)。

2.峰位。指每轮波动内波峰年份的增长率,即每轮中的利润增长率的最大值。它表明每轮波动的高度,即每轮波动中利润增长率扩张的强度。峰位过低,扩张力过弱,表明利润增长乏力;反之,若峰位过高,扩张过强,往往会导致其后的波谷过深,造成大起大落。所以,每轮波动的峰位数值应以适度为好。6轮波动中,利润增长率平均峰位达29.2%,尤其最后一个周期,峰位竟高达86.2%(2000年)。这一现象说明,就总体而言,利润扩张的强度是相当大的。

表2利润增长率波动周期参数

3.谷位。指每轮波动内波谷年份的增长率,即每轮中利润增长率的最小值。它表明该轮波动中经济收缩的力度。6轮波动中,有5轮利润增长率的谷位为负值,平均谷位为-4.8%。说明收缩力度相当大。利润增长率在前五轮波动中均出现负值谷位,表明利润增长率在不同年份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每轮波动中都至少有一年利润绝对量是下降的(扣除物价因素后)。在改革开放后,这样的年份共有7年,几占总年数的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前五轮利润的波动属于典型的古典型波动,此间我国工业经济的每一轮调整都是以利润的绝对下降作为代价的。至于最后一轮,尽管谷位为正值,但由于该轮周期很短(只有3年),也不好据此就断言我国利润波动已经完成了由古典型波动向增长型波动的转变(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产值的波动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古典型波动转变为增长型波动)。

4.波幅。指每轮波动中增长率上下波动的幅度,即增长率年际变化的剧烈程度。波幅可以分为上升波幅(本轮峰位与上轮谷位之差)和下降波幅(本轮峰位与本轮谷位之差)。从表3可以发现,工业利润增长率不管是上升波幅还是下降波幅都相当高,平均波幅分别为19.4%和33.6%。其中第6轮波动(1999~2001年)的上升波幅高达36.6%,下降波幅高达78.5%。说明利润增长稳定性不高,变异性很大。

5.平均位势。指每轮内利润增长率的平均数,即利润波动的中心线。6轮波动的平均位势10.24%,其中第3轮(1987~1990年)和第5轮(1997~1990年)的平均位势均为负值。利润在低水平上的大幅波动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中的痼疾,起码截止到第6轮,尚看不出有改观的迹象。

四、我国工业利润周期波动的成因分析

工业利润的周期性波动是诸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为了深化对工业利润波动的认识,有必要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力进行定量分析。

(一)影响工业利润波动的因素

我们将影响工业利润波动的因素划分为4个大类,即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工业内部因素、对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因素、工业原材料供应因素。为了方便分析,每一类因素中只选择其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指标作为代表因子,用这些因子对工业利润波动的影响来代表相应大类因素的影响。代表因子的选择情况见表3。

表3影响工业利润的因素及代表因子的选择

说明:尽管工业原材料包括工矿产品,但由于工矿产品价格变化不影响工业整体的利润水平,所以工矿产品的价格变化未列入原材料供给因素中去。宏观经济环境中应包括货币供应量方面的内容,限于资料的支持程度,这方面的指标也未被选入。

各代表因子的数值见表4。

表4工业利润及其影响因子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分析方法与分析结果

为了分析各因素对工业利润增长的影响大小,本文采用了灰色动态关联分析法。灰色动态关联分析法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以分析灰色系统中系统主行为因子序列曲线和诸相关因子序列曲线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诸相关因子对主行为因子的影响力大小,从而判断引起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这种方法无须知道各变量的统计分布,也不要求各因子之间彼此独立,所以比较适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中系统主行为因子序列就是工业利润增长率序列,相关因子序列就是8个代表因子序列。最后计算出的指标称为关联度(也称为关联系数),它是一个介于[0,1]之间的抽象系数,其数值的大小描述了各因素影响力的大小:关联度大的因子对工业利润的影响大,反之则小。因此,关联度可以作为各因素影响力大小排序的依据。限于篇幅,将计算过程略去,仅把最后的计算结果(包括分6个周期计算的关联度和1977-2001年整个序列的关联度)列入表5。

表5分周期的各影响因子对工业利润的关联度

根据表5的计算结果,将归属于同一因素的代表因子的关联系数进行平均,即得到各因素的关联系数(即宏观经济由经济增长率、价格总水平合成而得;工业内部因素由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率合成而得;市场需求因素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合成而得;原材料供给因素用农产品价格涨幅代表)。各周期不同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的大小就反映了该周期中各因素对工业利润波动影响力的大小。具体排序详见表6。

表6各周期影响因素按影响力大小的排序

(三)简要分析

1.从总体来看,宏观经济环境状况是影响工业利润波动的最大的两个因素。在六个周期中宏观经济环境列第一位的就有四个。这一方面说明,工业不能游离于国民经济整体之外孤立地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国家的宏观政策对工业利润的波动有着重大的影响。这里面只有第三个周期(1987~1990年)和第六个周期(1999~2001)有所不同,这两个周期中市场需求成为首要因素。1987~1988年的需求过热(抢购风),造成工业品的超常旺销,从而导致工业利润的大幅上升,但随之而来的1989~1990年全面需求不足(市场疲软)又造成工业企业严重的开工不足,导致利润的大幅度下滑,使市场需求因素成为第三周期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第六个周期(1999~2001年)时间很短。连续几年市场需求的低靡限制了工业利润的增长,在强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1999年和2000年工业利润曾有恢复性的增长,但政策的作用毕竟不能持久,所以,经过短暂的反弹后,利润增长率迅速回落,形成了一个很短的小周期。

2.工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力从总体上看处在第三位,其中,有四个周期排在第二位,有两个周期排在第三位,说明工业内部因素对工业利润波动的影响力比较大,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工业发展中的许多因素并不是由工业的内生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的体制因素决定的,所以,从总体上看,工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力要弱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力。

3.市场需求的影响则比较特殊。20多年来,我国的市场需求状况处在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尽管从总体上看,市场需求的影响力仅排在第三位,但具体到五个周期中,除了有三个周期位于第三位外,还分别有两个周期排在第一位,一个周期排在第二位。这说明我国市场需求对工业利润水平的影响比较复杂,这是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不健全、消费和投资理念不成熟联系在一起的。市场需求的易变性,使得它对经济的影响也变得不易把握。但可以肯定,在市场需求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之前,我国工业利润低水平、大波动的状况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4.在所有四个因素中,原材料供应因素对工业利润波动的影响力最小。因为20余年来我国农业产量的增长比较平稳,价格波动也不甚大,基本上没有对工业形成冲击。而来自工业内部的原材料供应状况的波动只会影响工业内部不同行业间利润水平的此消彼长,不会影响工业利润的整体水平。所以,工业原材料供应状况成了工业利润波动的稳定器。如果没有原材料供应(尤其是农产品原材料供应)的稳定,工业利润波动的幅度将会更大。

四、小 结

1.作为社会剩余的利润是工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利润支持的工业经济增长是虚幻的泡沫增长。所以,工业利润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利润波动经过了6个周期。工业利润周期波动属于典型的古典型波动,并且存在着平均位势低,波动幅度大的特点。

3.1977年到2000年的24年间,影响工业利润波动的因素由小到大排列,依次是:宏观经济波动;工业内部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原材料供应状况。

4.长期以来,总产值是工业经济分析中最主要的工具。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许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相对工业总产值波动而言,工业利润的波动可能反映了更多的经济信息,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标签:;  ;  

1977-2002年我国工业利润周期波动特征及成因分析_利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