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4
摘要:电力变压器10kV 侧套管与10kV母线受电开关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矩形母线、管形母线、封闭母线、气体绝缘母线、电缆等几种方式。运行经验证明,采用电缆特别是单芯电缆连接的方式存在较大隐患。因为单芯电缆的感应磁场问题,轻则使供电负荷受到限制,影响生产效益;重则会导致严重发热甚至着火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单芯电缆;管形母线;技术改造
1 概述
单芯电缆特别是大截面单芯电缆的缺点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电缆外护套一旦受损或金属毛刺插入外护套内,极易造成屏蔽层两点或多点接地,在屏蔽层中产生较大的感应电流,引起电缆故障。二是对电缆附近的铁支架、纯度不高的非磁性材料如抱箍等附件磁化,产生涡流而发热。三是同相多根并联时易形成偏流,各电缆的负载电流不均匀,导致个别电缆过载运行而引起故障。四是长线路电缆的屏蔽层感应电压高,有伤人危害。而源于德国的管形母线,在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亦已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导体表面电流密度分布均匀,集肤效应低,单位截面载流量大。二是交流电阻小,功率损耗低。三是绝缘性能强,绝缘材料耐热系数高,稳定性好。四是散热条件好,温升低。五是抗电器震动力强,不受环境干扰,可靠性高。六是敷设方式灵活,可电缆沟或架空敷设。在一定的场合用其替代电缆是很好的选择。
2 110kV变电站概况
2008年开工建设的一座110kV变电站,安装了3台115/10.5-63MVA电力变压器,额定电流为316.3/3464.1A。110kV系统采用扩大内桥的接线方式,10kV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其中3号主变10kV侧为双分支,分为两段母线,四段10kV母线设有三个分段开关,中性点为不接地加消弧柜。110kV采用GIS开关,10kV采用真空断路器的KYN-28开关柜,电缆为下进线。主变10kV侧套管到开关室母线之间的联接,采用YJV-8.7/15- 1×630mm2单芯电缆,每相六根。总共54根电缆敷设在同一电缆沟内,同相的六根电缆并排敷设于F型支架的同一层上。三台主变并排安装,10kV开关室在其侧面。
图1 110kV变电站布置图
3 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电缆抱箍发热
变电站刚投入运行时负荷较轻,所有电缆运行都比较正常。随着负荷的增加,单芯电缆的问题逐步显现。用于固定单芯电缆的铝质抱箍发热,由于铝质抱箍杂质含量高,后来换为纯度高的铜抱箍。
3.2 铁质 F型电缆支架发热
随着负荷不断提高,发现F型电缆支架发热,负荷达45MVA以上时发热严重,最高达到110多度,严重之处已烫伤电缆外护套,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了降低支架温度,在电缆沟外增加风机散热,夏季高温期间甚至加冰块降温。在支架与电缆之间垫隔热材料,但由于电缆沉重且沟内拥挤,很多支架与电缆无法垫隔热材料,实在没有办法时只能限制负荷运行。
3.3支架发热的原因分析
由于每相六根单芯电缆敷设在铁支架的同一层面上,其感应磁场将支架磁化(吸住铁钳不脱落)。F型铁支架虽然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但支架的金属面自身形成无数个闭合回路,因而产生涡流发热,负载电流越大,发热越严重。
4改造方案的确定
终合考虑并借鉴后期建设的其它变电站的配置,提出了采用管形铜母线替代单芯电缆的设想。随后联系了管母厂家到现场堪察,请设计院以及有关专家现场论证。一致认为可以采用架空敷设管形铜母线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确保安全运行。管形铜母线的敷设有两个方案,一是三台主变的管母全部从变压器室架空到10kV开关室,这个方案在#2变压器室的管母较为密集,风险集中。二是#2主变的管母从变压器室架空到10kV开关室,#1和#3主变的管母经GIS开关室沿墙架空到10kV开关室。当然,这两个方案都要将三台10kV开关柜的铜母排由下进线改造为上进线。经讨论认证,最后采用了方案二。
图2 110kV变电站管形母线改造方案
5 管形母线主要性能参数及相关要求
5.1主要性能参数
5.1.1额定电压10kV,最高运行电压12kV。
5.1.2额定电流4000A。
5.1.3电流密度 δ=IeR2-r2)=4000/3.14×(502-422)=1.731 A/mm2。
5.1.4短时耐受电流(4S)50kA,短路冲击电流(峰值)160kA。
5.1.5对地1min工频耐压50kV。
5.1.6雷电冲击耐压(峰值)95 kV。
5.1.7介质损耗因数,10-30℃和电压为1.05Ur/√3时,tanδ不大于0.007,在1.05 Ur/√3- Ur之间时,tanδ增值不大于0.001.
5.1.8局部放电水平<10pC。以上各项经确认均符合要求。
5.2 相关要求
5.2.1采用12kV复合屏蔽全绝缘铜母管线,铜管材质T2Y,纯度99.96%,规格为Φ100x8mm;绝缘屏蔽层外径117mm,绝缘绕包厚度不小于8.5mm;额定电流时温升≤45K;使用寿命大于30年。
5.2.2母线的中间接头采用专用连接器,确保连接可靠,并用等同于铜管部位的绝缘材料缠绕包扎,最后用绝缘热缩套管封闭。
5.2.3终端接头采用三条编织袋式铜软连接,规格是100x8x5000mm。
5.2.4所有托架采用铝合金轻型托架系统,其余钢件均为热浸锌。
5.2.5母线悬空跨距6m,中心距275mm。
6 改造实施及注意事项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准备工作,于2014年11月实施改造。变电站边运行边改造,3台主变轮流停电,历时18天完成改造工作。施工中除执行相关规范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6.1母线中间接头用绝缘材料包扎时,要认真仔细,严格执行工作要求,否则现场交流耐压试验不合格,在施工中个别接头反复包扎多次才试验合格。
6.2每段母线接地要良好可靠。
6.3软连接热缩时,螺栓处可考虑使用活动绝缘护罩,便于散热、测温、检修。
6.4注意保留原有附件,验收时发现原来接在变压器10kV母线出口处的避雷器没有接入,后要求重新接入。
6.5穿墙时如需用金属框架作支撑,应使框架不构成闭合回路(我司其他变电站类似的金属框架有发热现象)。
结束语
管母改造完成投入运行近两年,运行情况良好,变压器在额定容量下运行也安然无恙。管形母线与单芯电缆相比,在安全可靠方面有较大优势。实践证明,无论在任何场合,即使是供、用电线路也应尽量少使用单芯电缆。如确需要用,则应考虑采用非导磁材料作电缆支架及相关附件,敷设时要采用品字形或其他有利于减少感应电流的方式,并确保同相并联的每根电缆长度相同。
参考文献:
[1] 江苏江鹤滑线电气有限公司《12kV复合绝缘屏蔽铜管母线的特殊说明》[M] 2014
[2] GB50149-20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S]
论文作者:徐勇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母线论文; 电缆论文; 支架论文; 变电站论文; 护套论文; 电流论文; 屏蔽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