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中医医院 湖南 永州 425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黄证)的效果,分析该病的主要治疗理论。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100例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毒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难治性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与PTA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黄证)效果明确,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多途径给药;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疗效;理论;分析体会
肝功能衰竭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则肝病症候群,此类患者的病情多数呈进行性恶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在我国,该病的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临床常见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对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多采取综合方法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以针对该病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的疗效展开分析并探讨该病的主要治疗理论。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100例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黄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纳入男性3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27~62岁,平均(38.3±7.2)岁,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病情分期早期患者22例、中期患者28例。观察组纳入男性3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25~62岁,平均(38.9±7.6)岁,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病情分期早期患者20例、中期患者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有显著差异。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依据《肝衰竭诊疗指南》诊断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且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对于湿热瘀黄证型的诊断,且患者均于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研究排除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晚期以及肝癌患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禁忌症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1)营养支持。予以静脉输注同型冰冻血浆200ml,50ml 浓度20%人血白蛋白,以2次/w;(2)护肝治疗。予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0ml:50mg)150mg;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复方制剂:每1ml中含门冬氨酸应为79~91mg、镁3.9~4.5mg、钾10.6~12.2mg。)20ml;均加入5%浓度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静脉滴注,以1次/d。经检测患者HBV-DNA>1000IU/ml,需加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口服,以1次/d。
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1)凉血解毒化瘀方加减。方组:赤芍60g、丹参30g、虎杖20g、茵陈30g、石菖蒲20g、大黄15g、栀子12g、茯苓30g、车前子30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2)赤丹退黄方水煎行高位保留灌肠。方组:赤芍60g、丹参30g、虎杖20g、茵陈30g大黄15g、乌梅30g,水煎成150ml,临睡前高位保留灌肠,每日1次,12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4天,连续使用2个疗程。(3)穴位注射。予丹参注射液1ml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注射,左右交替,每日一次。(4)中药贴敷。取赤丹退黄方打粉备用,方组:赤芍60g、丹参30g、虎杖20g、茵陈30g大黄15g。用时以生姜汁调制成药饼,选用肝俞、胆俞、期门、神阙等穴,外敷固定,每日1次,疗程一月。(5)应用肝病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进行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病床,暴露肝区,以两个电极并置期门及肝俞,根据患者耐受调整频率及幅度,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CHE、ALB)及PTA等进行测定。肝功能通过酶化学法测定, PTA应用比浊法测定。对比两组难治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治疗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百分率资料对比x2检验;P<0.05表示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难治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26例、治疗有效18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88.0%,本组发生出血、感染以及肝性脑病各2例,难治性并发症发生率12.0%;对照组治疗显效18例、治疗有效18例、治疗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72.0%,本组发生出血6例、感染4例以及肝性脑病4例,难治性并发症发生率28.0%。观察组的疗效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难治性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与PTA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与PTA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
3讨论
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是一组病情危险的症候群,此类症状可归属中医上的“急黄、肝瘟、臌胀”等范畴。中医认为,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病机为湿浊内闭、毒热炽盛、脉络瘀阻。湿热瘀黄证是中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证型,可确定以凉血解毒、清热化湿法为主进行治疗[1]。在临床上可起到解毒化瘀、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对重型肝炎治疗上具较为显著的效果。研究通过口服凉血解毒化瘀方、赤丹退黄方水煎高位保留灌肠、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以及赤丹退黄方打粉穴位贴敷、联合肝病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进行治疗的中医多途径给药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在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黄证)治疗上能起到顿挫病势的作用,可有效阻止患者机体内肝细胞进一步坏死,并加速肝脏功能的恢复能力,消退黄疸、有效改善机体凝血功能;该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减少治疗后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肝瘟湿热瘀黄证)的效果明确,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析[J]. 陕西中医, 2012, 33(4):463-464.
论文作者:李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乙型肝炎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湿热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