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造乡镇企业发展新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
2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从江苏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抓住江苏经济发展的三次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南及沿江地区现代化建设和苏北地区的小康建设;坚持实施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这两个大战略,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超额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198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20亿元,1986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92年提前8年实现了翻两番,1993年提前7年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1994年全省基本实现小康。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680.34亿元,是1978年的26.8倍,年均递增12.7%。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经过20年来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全省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至1997年,全省乡村两级共有工业企业51.5万个,职工729万人,总资产4292.5亿元,销售收入6398.8亿元,利税总额411.6亿元,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五分天下有其四”,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邓小平同志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称为是“异军突起”,是“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江苏的实践证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致富农民的新的渠道,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的崭新道路,加快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农民小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态势;开创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性实践,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作了成功的探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江苏的乡镇企业之所以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从根本上来说,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企业这一新生事物认识比较早,始终把它放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和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落实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在改革和调整中不断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优势。总结江苏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最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时代背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当时,我省苏南地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增加收入,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利用紧靠大中城市的便利条件和集体农业的积累,以城市下放、退休回乡的技术人员和供销人员为骨干,办起了为农服务的社队工业。苏南农民这一创造性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强烈愿望,也使我们看到了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的新的途径。因此,对于乡镇企业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我们一开始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省、市、县各级干部中形成了“壮大集体经济没有错,发展乡镇企业没有错、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没有错”的共识,明确地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方针,总结和宣传创办乡镇企业的典型经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比较好的舆论环境,鼓励各级干部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大胆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省里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乡镇企业增加积累,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创造条件。这样,在全国还没有形成发展乡镇企业大气候的情况下,在江苏创造了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小气候”。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乡镇企业之所以能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使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广大农民追求富裕生活的强烈愿望,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要求。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尊重和支持广大群众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引导其走上正确的轨道,提到高级的程度,使之转化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和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是我省推进乡镇企业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我省乡镇企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乡镇企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生长起来的,比较早地走上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生产经营之路,依靠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加快了自身的发展。但是,乡镇企业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迫形成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生产经营机制,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内部各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原来的机制活力逐步减弱。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的精神,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稳步推进,不搞一阵风;因厂制宜,不搞一刀切;规范运作,综合配套,保证了乡镇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实行多种形式改制的企业已占乡村集体企业总数的85%。在改制企业中,公司制企业占8.9%,股份合作制企业占28.3%,拍卖、出让、出售等占37.3%。同时,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践证明,乡镇企业虽然较早地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性实践,但是要使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真正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还必须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产权制度、探索公有制多样化实现形式上下功夫。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使乡镇企业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三、坚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努力实现乡镇企业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在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省地处沿海沿江、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在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把乡镇企业放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力位置上,“三外”联动“三外”齐上,使之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从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些战略措施的实施,使乡镇企业迅速成为我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生力军。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外贸出口交货值达1385亿元,约占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四分之一,自营出口近4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24.73%,累计兴办“三资”企业8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近80亿美元,占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9.5%,乡镇企业在境外投资兴办的企业有230多家。
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积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们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80年代后期就在全国比较早地提出“科技兴省”战略,90年代中期又把“科技兴省”调整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并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乡镇企业作为落实“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力量,着力解决乡镇企业技术低下,装备落后、管理粗放、人才短缺等“先天不足”的问题,大力推进乡镇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乡镇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一是不断更新改造物质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在80年代,我省乡镇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普遍进行了一到二次的设备更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入90年代后,我们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实施了新一轮更新改造,使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普遍得到了升级换代。二是不断增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我们引导乡镇企业积极寻找“科技靠山”,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加强技术合作,大力兴办厂办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仅、苏、锡、常三市的厂办科研所就有700多家。他们围绕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做到生产一批,研制一批、储备一批,取得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竞争优势。每年,省级以上认定的新产品达到2000多个,其中有100多个成为部、省名牌产品。三是加大智力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派送一大批青年职工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另一方面对广大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每年有10万名左右职工参加专业和学历教育,50万名左右职工参加专业岗位培训,提高了技术操作和技术攻关能力。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五、坚持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经济结构,努力发展规模经济。
我省乡镇企业尽管起步比较早,但是企业规模小,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种结构特点,在短缺经济的时期曾经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和活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的负面效应逐渐显露出来,“船小容易翻”、“船大抗风浪”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培育骨干企业,推动经济联合,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高规模效益成为乡镇企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战略。我们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就开始注意调整乡镇企业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我们重点围绕经济规模化的目标,冲破块块分割、条条分割、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四大体制上的束缚,把乡镇工业和城市工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同步调整,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促进优势企业和产品向优秀企业家集中,促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为支撑,名牌产品为标志,资产为纽带,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城乡、跨所有制的乡镇企业集团,努力形成规模优势,获得规模效益。同时,针对我省中小型乡镇企业多的特点,多层次改组企业组织结构,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依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联合和带动一大批中小乡镇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路子,使它们迅速成为行业“小巨人”。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乡镇企业的组织程度不断提高,规模效益日益明显,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全省乡镇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六、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重点,努力实现工农、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多年来,我们从总揽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方针政策,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坚持乡镇企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依靠乡镇企业的积累,投入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仅“八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用于农业的资金就超过50亿元,成为农业现代化投资的主体。在江苏,实现工业化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相反由于乡镇企业的支撑作用,以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同时,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乡镇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我们坚持以发展乡镇企业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镇企业的迅速壮大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了“工业产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传统格局,出现了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双向交流、优化组合的新局面,而且使一批现代化农村小城镇发展起来,成为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繁荣,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到1997年底,全省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12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4.3%。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逐年增加,从1994年以来,乡镇企业每年向职工支付的工资总额已超过200亿元,1997年达到353亿元。
今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了我省乡镇企业,并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强调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的方针,各级领导同志对此一定要有战略眼光。”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今后一个时期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鼓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对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有这些,都为乡镇企业的跨世纪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的征途上,进一步深刻认识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围绕“两加快”(加快发展和加快提高乡镇企业),立足“两转变”(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扬长补短,再造优势,力争全省乡镇企业在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再上一个大台阶,使江苏的乡镇企业在跨世纪发展中再展雄风,再创辉煌!
标签:江苏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时政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