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差异与农产品比较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农产品论文,比较优势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将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环境, 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由于贸易环境的改善而强化出口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加入WTO后,由于进口这些农产品的压力增大,对一些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及农民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和把握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对入世后的中国农业制定政策、推进改革和进行长远规划可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一、比较优势的理论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成本的差异,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就能获得比较利益。这个理论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从而,各个国家就可根据相对优势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但是,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由劳动生产力所决定的比较成本差异造成的,并没有考虑其它生产要素的影响。
因此,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这之后又被其学生俄林接受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赫-俄理论。该理论指出,各国由于资源(要素)禀赋不同,由此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也不同,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要素的比例也就不一样,因此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即相对价格较低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一国通过自由贸易和如此安排的专业化生产,就可使该国福利水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水平。
但是,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作为资本相对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商品。作为对此的解释,出现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收入偏好相似理论等一系列新的比较优势理论。至此,比较优势理论已发展到较完备的阶段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
在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比较优势学说又有了新的内容,除了劳动、资本等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外,信息、人力资本的新因素也成为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对高新技术的占有,不仅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新能源、新型材料、航天生物、计算机软硬件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交换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
总之,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俄定理,还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比较利益新的认识,都把比较利益看成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的产物。只不过决定成本的因素有所不同而已。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在于它坚持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和在客观上反映了生产力的活动规律,所以,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活动中,只有充分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才能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获得好处。
二、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关分析
首先,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言而喻,经济增长是保障国民生活质量的前提。其次,经济增长的目标一般是指未来一定的年份中一国(或地区)所要达到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是未来年份所要达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其经济增长速度是本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量与上期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所以,本文采用下述这些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对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反映(其中,在分析中国时,用农村GDP、 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这些指标)。下面以这些指标为基础,考察我国经济增长与农产品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
1.计算农产品比较优势
首先,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计算农产品比较优势。国内资源成本法(DRC)是考察一国国内资源用于某产品生产时, 每一边际资源的投入,可以获得或节省多少单位的外汇量,以衡量本国生产该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国内资源成本法(DRC )是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衡量某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与其它分析方法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其计算公式为:
说明:DRCC表明不考虑农产品品质影响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
DRCC[,1]表明考虑农产品品质影响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
资料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7~1996
从表中的结果来看,发展中国家的RCA[,ij]比发达国家RCA[,ij]大,即表示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但就单个国家来看,美国的RCA[,ij]较大,在国际贸易中,美国的农产品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农村GDP增长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相关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我们首先计算出我国农村GDP年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根据表4所得数据, 我们再分别用水稻和油菜籽比较优势的变化数据(见表1和表2的DRCC[,1])作相关分析(因篇幅限制,具体论证从略),结果显示,水稻与油菜的比较优势变化与我国的农村GDP 增长率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相关性系数很小,表明水稻与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变化与我国农村GDP 增长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变化趋势的相关性不大。
3.中国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与农村GDP增长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4和表3所得数据计算得出相关分析数据(见表5):
说明:表中原始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年鉴》
其中,m代表中国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X[,1]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X[,2]为农村GDP增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与农村GDP 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因为双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994和0.479,这说明有很大概率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
虽然通过上述的计算和检验,比较优势与农村GDP增长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不大,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某种联动机制影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为了更好地找出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需要考察和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
三、世界各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
1.发达国家的农业现状。就发达国家而言,存在三种类型农业资源的国家:农业资源丰裕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农业资源丰裕度处于上述两类国家之间的一些国家(如欧洲)。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它的农产品约有1/5供出口。虽然其农业产值还不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但从20世纪90 年代以来,农业出口却占其总出口的9 %以上。 1995 年其农产品的出口额达到510亿美元左右。在其出口的农产品中,第一是粮食及其制品, 粮食出口的份额占到40%以上;其次是油料,通常能保持在60亿美元以上。而美国在农产品进口方面,主要是咖啡等本国不能生产的商品和蔬菜,水果类产品以及肉类。日本在种植业方面,以水稻、蔬菜和水果为主;在畜牧业方面,日本较不发达;但是在渔业方面,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渔业国,在1980年超过1100万吨以后,产量一直较平稳;在林业方面,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居世界前列。荷兰一直是以花卉生产为主,是世界最为著名的花卉出口国;法国、英国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它们是世界重要的畜牧产品出口国,总之,欧盟国家是以园艺和畜牧为主。也就是说,发达国家较之发展中国家在其农业发展全面和水平高的前提下,其侧重点是不同的。
2.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印度的农业是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其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依赖本国的自然条件,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对其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考察中,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芒果、马铃薯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梁和苹果等。此外,印度的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巴西的咖啡、甘蔗、棉花、可可是其重要的出口产品,与此同时巴西的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养牛业。泰国由于地处热带,且雨水充足,因此,它是世界最为重要的大米出口国。
3.农业发展差异原因分析。首先,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是不同的。美国是土地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其全国的农用地面积为7.1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9%,其中耕地面积为1.88亿公顷;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区和长达19924公里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多样,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是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很少,只占全国从事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的2.6%。与此同时,美国的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所以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美国在农业的资源禀赋中,土地的优势是明显的,如美国每一男性农场工人的农业土地面积是日本的97倍,可耕地是日本的47倍。所以,美国在此基础上,就会大力发展适宜代替劳力的农业技术。即美国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而言,其比较优势在于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大规模机械技术的使用。日本和欧盟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美国大。与此同时,日本又是一个山地和丘陵面积占3/4的国土面积的国家,且是一个岛国,所以,在其资源禀赋中,人口及其发展林业和渔业的自然条件具有优势,所以日本会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来提高其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欧盟国家在与日本相同的人口和土地条件下,其气候条件属于温带海洋性和地中海性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所以,欧盟国家会利用其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技术。
其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因此,它们就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它们就可以大力发展能够发挥其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条件,从而促进其农业的发展。并且,它们还可以把以前不太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具有比较优势,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色列,它充分发挥了其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不过这是在其自然条件不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之,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包括技术和资金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主要依赖其自然资源的优势。
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不同是因为其自然、社会条件的不同和其饮食等传统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市场需求的不同引起的。如巴西属于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并且其人口密度不大,市场需求类似于欧美国家,所以其咖啡等种植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对粮食性作物的需求大,且自然条件又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并且其人口也多,所以在其资源禀赋中,人口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就是其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总之,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时,其农产品比较优势不一样,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促进和影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这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水平高,其农产品比较优势较之发展中国家比较广泛和突出可以看出。
四、中国如何发展农产品比较优势和制定相关政策
尽管经济增长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确,但是经济增长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变很多经济因素,如资金的充裕度,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等,进而改变和影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由此,通过这样的联动机制就可以更大地发挥其比较优势,如自然资源的更合理的利用,改变农业的政策(如加强保护农产品,设置一些非关税壁垒等)等。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虽不能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但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增强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首先我们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 根据表3,从静态上看发展中国家的RCA[,ij]较大,在整体上有比较优势,但从动态上看,近十几年农产品贸易显示比较优势的变化态势呈现以下特征:发达国家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呈下降趋势,如1986-1991年发达国家农产品的RCA[,ij]由0.85上升到0.95,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则由1.57降为1.15。造成这种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其一,工业化程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必然要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农业份额必然下降,由此导致农产品出口额的下降;其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证,是工业无法代替或不能完全代替的。因而人类的生存法则决定农产品贸易不会完全失去优势,而且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顶峰,其贸易份额有相对增大的趋势;其三,农产品是重要的战略性物资,因此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必须考虑的,而且应该给予认真对待的国际事务。所以,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必然采取农业的保护和资助政策。
其次,我们考察我国的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变化的趋势。 根据表3,从静态上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 总体上我国农产品显示出比较优势RCA[,ij]较大,具有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则RCA[,ij]较小,比较优势较小;从动态上看,我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则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1986-1991年中国的RCA[,ij]由1.10下降为0.86,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则由1.57下降为1.15。
因此,我国需要分析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发挥:
1.加强国内农业的保护。放开国内农产品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需要有效地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放开是在保护下的放开,不是放任自流。世界上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其国内市场保护特别严密,设置了多种进入壁垒。中国对农业的保护,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要重视农产品贮运和保鲜设施建设,港口建设等。在市场准入方面,要加强非关税避垒的研究和制定,使国家对市场准入的调控能发挥主动作用。
2.优化品种结构,实施区域化和基地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良种化的步伐,扭转以往品种单一,品质低劣的局面,要发展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总之,就是实行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经营,按照农产品的品种特性和生态环境,制定包括品种在内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实施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确保农产品高产、优质和高效。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
3.农产品进出口政策要以杠杆型经济政策运用为方向和目标,按照已达成的农业协定和WTO的有关规定,在进出口方面制定政策,从而使中国的农业尽快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
4.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比较优势格局为基础,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水产品、蔬菜等;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油料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