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跨世纪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整经济结构是始终贯串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根主线,及时、成功的结构调整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面向新世纪,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就把我国目前已经启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上升到一个战略性的地位,给跨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赋予了新的特点。
一、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课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应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当前,跨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启动。这次结构调整的内涵深广,它不仅包括了经济运行层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负债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等方面的调整,而且拓展到了经济制度层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
1.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新突破
经济结构中最基本的是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最根本的调整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必然影响和带动各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在我国以往的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几乎覆盖了工业生产的各个行业,形成了“大一统”的所有制结构,“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从调整所有制结构入手。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突破,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提到重要位置。首先,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框框,明确了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使改革的步伐加快。其次,给国有经济进行了准确定位。1979年以前,由于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比重过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有企业规模小而散、企业负债过重、冗员过多等等,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给国有经济以准确定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控制力上,因此,要着眼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适当缩小国有经济的覆盖范围、适当减少国有经济的量的比重。但这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缩短战线是为了加强重点,把资金、技术、人才等集中到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让一批优秀的国有大企业在国有经济中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真正能够代表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水平。最后,确定了非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是非国有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因此,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就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2.分配结构调整的新内涵
所有制结构制约着分配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必然带动分配结构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一次突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结构。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分配理论的又一次突破。在现阶段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它特殊的意义,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目前分配结构调整的新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与按劳分配相结合,不能把二者分开,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二,建立健全各类要素市场,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三,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与控制,在初次分配逐步市场化、货币化的基础上,增加再次分配的功能,通过税收调节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等手段,逐步理顺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通过建章立制,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分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从根本上激活经济细胞。
二、更加注重市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分配、经济增长率、产品结构等起主要作用。价格、竞争、供求等各种市场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又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依据这一原则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宏观上将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微观上将使企业投资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具体讲就是在调整过程中,行政手段的支配作用将逐渐弱化,而市场竞争机制的导向作用将逐步增强。
1.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来看,市场的作用将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开始步入以优化结构和升级、提高整体素质为特征的新阶段。在市场推动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为了更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明确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即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相适应正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支柱产业的快速扩张受到了市场的约束;传统产业不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难以得到发展。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调节机制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压缩和淘汰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的生产,培育和发展具有良好市场潜力和前景的新兴产业和产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最佳的企业中去。哪些企业拥有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在竞争中具有优势地位,资源的配置就应当向哪些企业倾斜,而不应计较它们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另外,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要大力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许多发达地区正在步入小康,人们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开始转向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开始升级。这一需求趋势将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因此,当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是:(1)进行市场需求分析, 选择新的消费品做为发展方向,并把它发展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市场热点,从而带动为这些新产品配套的材料工业及设备工业的发展。(2 )对家电产品及轻纺产品要适当压缩规模并根据市场需要,在开发新品种、进行深加工、创名牌上下功夫。(3 )发展适应当前生产需要及居民消费需求的第三产业,不断开发第三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总之,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将促使企业由被动地适应市场向主动引导市场转变。
2.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来看,市场导向是基本的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大、中、小并举的企业组织结构,结果造成了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严重,并带来优势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规模效益差等严重弊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所有企业都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谁的实力强,谁才能生存并发展下去。为了实现强大的竞争能力,企业就需要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使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目前社会资金紧张、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投入来扩大规模经济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有通过市场机制,实行资产重组,使企业的资产流动和活跃起来,让劣势企业的资产流入优势企业,小企业的资产流入大企业,从而实现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中心的企业组织结构。因此,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行资产重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迎接国内外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把以市场为导向作为结构调整的总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是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依据和方向。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政府的扶持、引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能搞行政命令,搞拉郎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主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企业重组,推动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成长。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构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新格局。
三、以存量调整为主
以往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增量上做文章,即尽可能把每年新增的投资投向优先发展的产业及支柱产业。这种主要靠新增投资的增量调整,难以较快做到各种经济比例关系的平衡。另外,由于增量非常有限,且新上项目从立项到投产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因而增量调整一般来说周期长、见效慢,很容易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脱节,其结果是增量调整对完善经济结构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目前,我国资本存量已达7万多亿元, 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只有把有限的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存量调整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当前就要通过产权改革,实现产权重组,从而促使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调整资产结构,使国有资产“活化”。通过资产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其效果是单纯依靠增量调整所无法比拟的。在进行经济结构存量调整时应把握好以下两方面:
1.资产重组应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5 月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中谈到:“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一般国有小企业。”“抓大放小”是对存量资产进行重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一项原则,是国有企业产权重组的突破口。“抓大”的实质和基本走向就是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时,要坚持国有存量资产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以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及规模效益。“抓大”要围绕产业升级,要振兴支柱产业,要避免出现或尽早纠正已经出现的各地各部门层层都抓大的现象。“抓大”的对象要少而精,不仅要看企业的现有基础,还要看其发展潜力;不仅要看资源条件,还要看市场和技术条件;不仅要看其规模还要看其产业性质,真正做到国有存量资产通过产权重组而流向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发展前景良好、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放小”要以放开所有权为主,使国有资产逐步从一些竞争性、加工性、服务性的小企业中转移出来,即通过采取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企业直接推向市场,用出售企业的收入再投到急需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等领域,促进国有资产优化配置,从而保证了现存资产的高效利用。“抓大放小”是产权重组和结构调整的两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重点,二者应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协调共进的局面。
2.大企业集团是资产重组的主体
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是经济结构存量调整的重要形式。资产重组必须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单个企业是难以进行资产重组的;其次资产重组必须有一个运行主体。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国家,竞争的主体不再是单个企业,而是集团公司。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面宽、量大且较为集中的存量资源调整期,存量资产将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破产等方式进行重组。大企业集团经济实力雄厚,可以自身强有力的优势地位在较大范围内对现存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因而,大企业集团是资产重组的主体,政府部门则要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当前进行跨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以资本的纽带,通过资产重组,加快我国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建造“航空母舰”式的企业,联合起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真正做到联合出生产力,联合出竞争力,联合出效益,促使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从总体上尽快走出困境。
标签: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