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社会性与科学消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走出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进入建立在广泛社会联系基础上的现代文明社会以后,如同人们的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消费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经济行为,而开始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们的消费状况越来越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与道德水准;同时,人们的消费状况也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传统和道德风范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或者负面的)。认识和揭示个人消费同社会经济、文化、道德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对于正确处理个人消费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偏差,建立科学的消费模式,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从总体上看,人们的消费水平首先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还取决于它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人们能够消费多少,消费什么,得看社会能够提供他多少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将直接制约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便具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会不断萌生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的推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
但是,就社会成员的各个个体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同人们消费之间的这种内在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是如此简单明了的存在。在现代社会经济关系体系中,社会每一个成员并不是(因为不可能)直接的、均等的、或者按照自己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财富中,去获得满足自己消费的物品。按照现代经济运行规则,社会每一个成员首先得确定在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大“蛋糕”中,他能够享有多大一个份额,即通过分配他所能得到的个人收益。这就是说,就社会成员的每个个体来看,人们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生着直接的联系,它主要是由各个社会成员个人的收益水平决定的。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在实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均和巨大的贫富反差。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额财富被一小部分人所占有,而社会上大部分人却只占有一小部分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在人们的消费水平上明显地反映出来,并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社会中,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反映贫富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在我国已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了0.45。那么,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第一,不利于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倾向,并不同他所拥有的财富成正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拥有大量财富的少数富人,他们的消费倾向往往低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从而贫富差距越大,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就会越低。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一般能达到60%,中国早在2003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00美元,到目前居民消费率还不到50%,这就反映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远较世界许多国家为大,这也正是我国不能有效扩大内需的根源所在。
社会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低,自然不能有效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提高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第二,就掌握大量财富的少数富人来说,他们的各项消费需求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和满足,这是毫无疑义的。他们能够享受一般人难以享受到的高水准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闲暇消费,对他们来说,出现某些奢侈性甚或是浪费性的消费,也是难免的。但是,有部分人在有钱后由于缺乏自律而肆意进行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颓败的消费,这种非理性的消费不仅会伤害消费者本人的身体、精神和意志,损害家庭,而且会毒害社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无论从消费者个人、家庭或社会的角度看,都是一种应当加以摒弃的消费行为,它们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第三,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对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来说,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后果,可能是最为严重的。《21世纪经济报导》刊登的一篇关于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调查资料显示,各占被调查户10%的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942.23元和2441.12元,就是说,每天的人均消费支出只有10.8元和6.69元。如此低的消费水平就连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是很勉强的,对他们来说,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住不起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各种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这部分低收入家庭困难遭遇的真实报道。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救助,只能是有病不能看,有书不能读。
低收入者(甚至也包括一部分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不仅给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酿成许多人间悲剧,而且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疾病(主要是慢性或传染性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必然增大社会防治疾病的难度,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保健水平和国民身体素质;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匮乏,势必影响国家对建设人才的培养,降低社会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对社会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过低的消费水平势必影响社会和谐,影响社会安定。
第四,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对于中等收入以及中等偏上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似乎不会带来什么较大的影响。凭他们的收入完全可以过上典型的小康生活水平,不仅可以享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还可以享有某些闲暇(如旅游、健康、文娱)消费。但是,人的各种欲望永无止境。当社会经济发展为更高层次的消费水平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时,而且又有高收入者已实现的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往往会滋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和攀比心理。同时,现实的诱惑更激发起对高消费享受的渴望,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消费条件,开始依托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同时也运用各种能够采用的手段,去弥补高消费支出同自己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有的利用按揭消费方式进行消费,但是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条件,或者超越自己的经济偿还能力,非理性地确定按揭规模和期限,那么这种按揭消费方式显然会加重消费者在按揭期内的经济压力和负担,影响正常经济生活。而且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面临丧失偿还债务能力的风险,消费者已经实现的高水平消费可能会重新失去,社会 (银行)也会受到一定损失。
还有一种情况是,握有某种权势的人,他们抵御不了现代物质生活的各种诱惑,为了满足这种欲望,只好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势非法去聚敛钱财,诸如商业回扣、金融诈骗、贪污受贿,然后利用非法得来的钱财购置豪华别墅、高级轿车、高档手表,等等。从不断揭露出来的对重大经济案件和官员贪污腐败案例的查处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上述问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上面分析的我国各类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在消费问题上所反映出来的情况、问题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显然是和某些经济政策、体制相联系的。改善社会各类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状况,建立更健康、更理性、更科学的消费关系,以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首先改善社会的经济环境、完善某些经济政策和体制,特别是收入分配政策和体制。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以及如何缩小贫富差距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和对策建议,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
消费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人们的消费也受到社会文化和道德水准的制约。如果说,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经济政策和体制制约人们的消费,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方面,那么,社会文化及道德水准对消费的制约,则主要表现在人们消费的质量、特别是消费的安全性上。
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首先得益于工业化。正是机械、电气、化工等诸多产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社会分工,提升了产业结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而且,它还大大地拓展了生产领域,多种潜在、隐含的资源开始得到发掘和有效利用,各类新型产品大量涌现,因而也大幅度拓宽了人们消费的空间。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兴起,经济网络化、产品智能化,更是将人们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现今人们消费的各种产品,从吃穿用住行到通信联络和各类服务,都紧密地与上述现代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使传统农业所生产的各类必需消费品也是如此。
但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带给人类巨大的进步和财富,以及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磨难和安全隐患。我们知道,化工产品是离不开各类化学元素的,而很多化学元素都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成分,有些物质更是导致人们患病的罪魁祸首。人们消费的各类消费品,尤其是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家禽、鱼肉制品、饮用水、调味品等,也都离不开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其它如日用化工品、化纤服装、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的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和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严重污染了土质、河水和空气,进而也对人体造成伤害。
除了这些有害物质会给人们的消费带来危害以外,某些质量严重低下的假冒伪劣产品也会给消费者造成意外伤害以致生命危险。
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人们享受工业化、信息化所带来的高水平消费的同时,如何消除工业化、信息化给人们消费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保证人们消费的安全性,是衡量消费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随着时代的推移,工业化和信息化所带给人类的某些负面影响 (主要是它们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所带来的危害)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预防和治理这些危害提供了物质的和技术的保证。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相应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制度,研制成套处理有害排放物的专用设备,开发一些可用来替代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新产品,并为此提供了必要的财政资金的支持,甚至通过专门的立法来确保计划的实施。按照常理,通过这些防范措施,应当可以较好地消除工业化和信息化对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安全所带来的弊害,使人们能够放心、安全地享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真正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消费。
然而,现实并不总是按照人们的美好期望去实现的。从我国近些年揭露出来的大量案例看,情况的确让人忧虑。
第一,一些生产企业仍在大量使用或超标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作为原料或辅助材料,用作添加剂、催化剂、防腐剂、防霉剂、染色剂、漂白剂等等,生产和加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食品、日用工业品和建筑装饰用品等。
第二,部分生产企业不去购置废水或废物排放处理装置和设备,或即使购买了也闲置不用,致使大量有毒有害废水或废物排放在湖泊江湖和土壤之中,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并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第三,部分不良商家,大量制假售假,利用劣质的甚至变质的原料生产各种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食品、保健品、医药制品以及日用品。利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导致消费者饮用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利用假原料制造假药致使病人死亡的事件,在我国的大型制药厂也发生了。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量有毒有害物品充斥于市,的确让消费者视消费为畏途。有的消费者高价购买所谓的无污染食品、绿色食品,实际上却是假货甚至是有毒食品。有些消费者即使买到了真货,却花费了高价。想消费却不敢消费,即使不得已要消费也是耗费大量的消费成本或时间去了解所要消费的商品的质量,如此种种,可以说是目前一些消费者的普遍心态。追求消费质量,首先要求消费的安全性,没有消费安全,如何谈消费质量呢?现在人们讲科学消费,应当不只是消费的理性(合理消费)、消费的健康性(摒弃腐朽消费与违法消费),而且应当是消费的安全性,并且这是科学消费的前提和核心。
消费的安全性问题之所以会发生,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的文化与道德水准相联系的。社会上有部分生产经营者,由于他们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导致对自身所生产的商品中可能存在包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认识不足或者根本没有认识,他们只看外表的效果(包装是否好看、是否好吃等等),这是文化素质低造成的悲剧。
但是,对社会大多数企业来说,特别是现代大型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和管理者,他们不是缺少文化和科学知识,而是缺少起码的社会公德。对于那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社会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生命和健康等有可能造成的伤害,他们一清二楚,但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满足对私利的无止境的追求,他们置社会公德于不顾,视消费者为弱势群体,随意践踏消费者的消费权利与生命,这是建立成熟消费环境和消费文化所需要尽力避免和严厉打击的。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社会消费环境,让人们能够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丰硕物质成果,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科学消费,必须从经济上和法律上,对那些漠视社会公德,严重污染和破坏社会生态环境和消费环境,肆意伤害消费者权益的生产经营者,给予严厉的经济惩罚和法律制裁,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有效的相关知识和法律的教育和宣传。
标签:消费水平论文; 贫富差距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