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创新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体系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面积和人口分别约占全国1.1%、6.3%,2005年旅游总收入达4270亿元,占全国55.6%、67.1%和19.3%,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区。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开始进入一体化的创新发展阶段,认真分析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基础与现状,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的创新体系,促进长三角旅游业向高层次、全方位、紧密型合作方向发展,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必然战略选择。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同中有异,便于发挥整体优势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见表1)。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地区高质量旅游资源较多,分布相对密集。吴必虎、唐子颖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对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1],根据公式,计算出国家4A级旅游区(点)理想随机分布的最近距离为113千米,全国平均距离为74.29千米,卞显红据此计算出长三角地区4A级旅游区(点)的平均距离为22.203千米[2],可见,长三角地区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高度密集,加强了集聚效应的形成。
表1 长三角重要旅游资源结构及其比较
地区 中国优秀
4A旅游区
世界遗产
国家重点
中国历史国家级全国重点国家级
旅游城市 (点)风景名胜区 文化名城
森林公园 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保护区
长三角总计 30 1052 1010 23212 5
苏浙沪总计 43 1262 2113 39279 14
全国246 67131 187
101565
2351265
长三角占苏浙沪比
重(%)
69.883.3
10047.6 76.9
59 76 35.7
长三角占全国比
重(%)
12.215.6
6.55.3
10 4.1 9 1.9
长三角各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互为补充(见表2),上海的都市时尚旅游资源、江苏的园林文化与历史人文、浙江山水景观和宗教文化,适应了旅游类型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开展旅游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表2 长三角15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特色
城市 旅游资源特色 城市 旅游资源特色城市 旅游资源特色
上海 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化大都市 镇江自然风光 宁波港口文化、佛教文化
南京 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林交融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园林绍兴越文化、水文化、名士文化
苏州 古典园林、水文化、主题公园 南通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嘉兴水乡古镇、名人文化
无锡 太湖风光、主题公园、佛文化 泰州名人文化、革命文化湖州太湖、竹乡、古镇、名山
常州 主题公园、度假、道教文化
杭州湖光山色、历史古都、主题公园 舟山海洋旅游、佛教文化
(二)区位优越、经济发达,建立了旅游合作的有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05年GDP总值32720万元,占全国的17.9%,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发达的经济为旅游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与物力的支撑,到2004年该地区共有星级饭店近1443家,各类旅行社近2000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该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以京沪、沪杭、杭甬、浙赣、宁启等为骨架的铁路运输网,连接了各主要旅游城市;沪宁、沪杭甬、宁杭等高速公路及其它高等级公路已构建了该地区快速交通网;海洋运输、长江、钱塘江、京航运河等内陆水运形成了发达的水路交通运输网;大中小机场的相互配合促进了航空运输体系的形成。发达的立体交通系统为长三角,为开展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政府搭台,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设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长三角地区开始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积极探索,1992年,苏、浙、沪两省一市的旅游部门共同举办了“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开始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性运作。2000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进行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探讨与研究,2003年长三角15个旅游城市及黄山市的旅游部门在杭州市共同发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2005年加快了旅游专题重点合作项目——规范设置长三角地区主要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工作的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四)互为客源市场,有利于区域协调和联合发展
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历史文化相通,区域认同感推进并巩固了区内强大的旅游互动。据抽样调查资料,上海国内客源中56.5%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旅游城市,江苏省有66.6%来自长三角,浙江为79.8%。各旅游城市的国内客源市场分布也是如此(见表3)。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中,苏浙沪每年要接待国际旅游者1千多万人次,贯穿苏浙沪的华东旅游线路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国际旅游线路。
表3 长三角部分城市国内旅游客源状况(%)
城市 南京 苏州 镇江 杭州 湖州 舟山
上海 7.521. 8.2 1418.8 15.3
江苏 22.3
749.9 69
1217.6
8.5
浙江 7.416.9 6.5 40.2 38.5
65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深层次的旅游合作尚未形成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还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如环太湖旅游圈、南京旅游经济圈、杭州湾旅游圈等,停留在联合促销和一些黄金旅游线路开发的层次上,有些旅游合作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链接,协作程度不深,没有形成优质产品组合和高效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中,对区域旅游形象的整体定位、区域旅游统一规划、区域旅游经济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深层次的工作还未真正开展。
(二)合作开发的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长三角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华东观光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占该地区旅游市场的主要份额[3]。尽管其它类型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如江苏省开辟了“水乡古镇农家乐”、“采茶专项之旅”、“陶都陶艺之旅”、“海上迪斯科”、“健康保健之旅”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服务对象多为本地游客。如南京市农业旅游中,85%以上的游客为南京市民。各类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大的发展。
(三)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4]
相邻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如果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部门一味地借鉴和模仿他人的做法,过多地开发类似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必将产生相互之间争客源、争市场的不利局面。如水乡古镇这一旅游项目,江苏和浙江已有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等十几个古镇,互相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二三十公里左右。古镇游项目密度过大和内容雷同,出现了周庄等镇发展较好,西塘等镇发展缓慢而资源却破坏严重的局面[5]。
同时,相邻地区在共享型旅游资源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又构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如共享千岛湖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浙江建德和淳安在实行一票制以前,尽管建德只辖有千岛湖水面的5%,但凭借辖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大坝之利,却获得了70%的客源。而实行了一票制以后,淳安获得了千岛湖的统一管理权,游客凭着一张门票即可游览所有景点,大部分游客即放弃了建德游,这直接导致了两地旅游在旅游整合中发生了分化。
三、构建创新体系,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
(一)建立全新的旅游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和全方位的合作体系,应在以下二个层面开展合作:一是政府层面。在已形成的定期召开城市经济论坛的基础上,政府要从推进市场一体化着手,联手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竞争秩序、治理生态环境等,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行和认同市民待遇和省民待遇,如取消区域内国内旅游地陪制、取消外地旅游车入城、入景区的限制措施,成立有各省市领导参加的高层次区域旅游联合发展委员会,并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常设机构,打造一个为旅游经济服务的高效管理机构。
二是企业层面。企业是旅游区域合作的第二主体。要积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地区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将现有旅游开发实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吸引本地和外地的资本包括民间资本流向旅游开发领域;整合旅行社,按照股份制和连锁经营的方式组建大型旅游服务公司。加快实现地区间的旅游业融会与共同发展。
(二)创新理念、联合规划,共同培育长三角旅游整体形象
在长三角区内各城市编制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需要区域整体旅游规划的出台,以此作出总体、系统的布局设计。要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区域旅游规划,建立区域旅游联合规划机制和协调机制,利用现代企业价值链和产品供应链将各地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提出各地旅游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开发出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实现产品互补。
长三角旅游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阶梯为上海;二级阶梯为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三级阶梯为绍兴、嘉兴、常州等其它九个城市[6]。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空间上可整合为以下五圈和七带,“五圈”为:上海核心旅游圈;南京旅游圈;杭州旅游圈;环太湖旅游圈;宁波旅游圈(表4);“七带”为沿长江旅游带、沿海特色旅游带、沿运河旅游带、环太湖旅游带、沪宁旅游带、沪杭旅游带、杭宁旅游带与杭甬旅游带,共同构建“绚丽多彩的旅游金三角形象”[7]。
表4 长三角城市旅游圈及其品牌产品①
城市旅游圈上海核心旅游圈 南京旅游圈杭州旅游圈 环太湖旅游圈 宁波旅游圈
中心城市上海、苏州、嘉兴、 南京、扬州、镇江、 杭州、嘉兴、湖州 苏州、无锡、常州 宁波、舟山
南通泰州绍兴湖州
都市文化、园林、水 古(都)城、六朝文 西湖、千岛湖、水太湖观光、度假、休滨海观光与度假、
品牌产品乡古镇、太湖风光、 化、山水文化、淮扬 乡、古镇、越文化、 疗、康健、主题公园宗教文化
吴文化 文化名士文化
①南京旅游圈中安徽部分和宁波旅游圈中台州部分未加以分析
(三)创新营销战略,共打“长三角旅游品牌”
长三角各地、各旅游企业每年都举行各式旅游促销活动,但多局限在各自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各打各的牌。如环太湖的苏州、无锡、湖州三市曾出现了“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无锡)、“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苏州)、“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的各自宣传,造成了相互争夺客源的局面,降低了旅游促销的边际效应,影响了旅游圈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在长三角旅游开发中,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树立区域经营和经营区域的理念,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区位联动优势,形成旅游合力。目前,无锡与绍兴联手推出“新吴越情”线路、苏州与杭州共同打造“天堂之旅”、南京与扬州、共同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均标志着长三角旅游城市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在携手合作、创新载体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今后的市场促销要统一打“长三角旅游”品牌,制定联合促销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向海外统一促销,在促销过程中要注意借助上海、杭州、苏州在海外知名度高的优势,带动并培育新的旅游热点和增长点,促进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四)创新旅游线路的设计和经营
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与爱好组织开发、规划旅游线路。在线路开发中,从市场需要出发,分批分线路组织游览,加强与区外的合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与线路。周少雄等利用该区道家文化发达、古迹众多而设计的杭州葛岭—余杭洞宵宫—临安天目山—浦江仙华山—金华山—衢州烂柯山—江西玉山三清山—贵溪龙虎山的道教文化特色旅游线路[8],很有借鉴意义。
(五)搭建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信息一体化是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区域共同市场的重要基础。长三角各旅游城市应紧紧依托区域内高技术的优势,构建一个内部通畅的统一旅游信息网络平台,既促进了区内互动,又能通过现代传媒“捆绑式”向外发布区内旅游信息,有效地推动区内各方面旅游事业的发展,使长三角旅游业融入世界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