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连锁企业进入了质量争夺战时期_生鲜食品论文

2006年,我国连锁企业进入了质量争夺战时期_生鲜食品论文

2006年中国连锁业进入质量打拼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质量论文,连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连锁业的起步和形成是从经营食品和杂货的超市开始的,规模发展是这一业态的基本模式,追求数量的增长是这种业态在中国这个广域的市场上引领了零售业10多年的发展轨迹。

由超市的这一发展轨迹扩展开去,我们看到在大卖场和家电连锁店等等的业态的发展中同样也是循着这一轨迹在发展。

当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寻求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时,连锁业者会从切身的体会中真正考虑导入科学的发展观了。

2006年连锁业的各种业态会在高度竞争中寻求差异化的个性发展,并把个性化发展作为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超前领先的战略来实施。

把差异化的个性发展作为战略预示着连锁业开始进入质量取胜的阶段。但要实施好这一战略是很痛苦的,在追求数量增长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而在质量取胜的阶段,连锁业者也应认同智者所说“企业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的调整也是硬道理。”而且调整带有自我否定的因素,因此做出调整的决策远比做出拓展的决策困难。聪明的企业家要树立“调整也是真英雄”的理念,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否定中保持企业的动力和活力。

连锁行业要把开好每一家店、集中化发展好每一个地区、体系化地以综合能力推进跨地区发展作为质量取胜的三个关键环节。每一个连锁业者必须坚定地相信,差异化、个性化发展能避免恶性竞争,在锁定的细分市场上如鱼得水。大家都以质量为企业发展取胜的基石,整个连锁业才会蒸蒸日上。

大型超市:竞争日趋恶化百货化变革趋势明显

2006年对连锁业来说仍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年代,尤其在大型超市(大卖场Hypermarket)这一业态上竞争日趋恶化。

以上海市为例,截至2005年9月30日,共开设了连锁性的大型超市114家,其中外资60家占52%,中外合资20家占18%,国内企业国外融资16家占14%,内资18家占16%。至2005年底,上海市大型超市达到130家以上。如不加规划控制,3年以后将达到近200家。

这一数据提示我们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在中国连锁业中目前最主力的发展业态大型超市上,外资已占了绝对的主力和主导地位,而且这一地位和占比将继续扩大。

第二,大型超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已经出现。在上海浦东已出现了两家国际性的连锁公司的大型超市的开设只相差700米的情况。大型超市的恶性竞争除了价格战之外,突出地表现在客源争夺战中。目前上海市的各大型超市公司共投放了700多辆免费班车,开设了715条线路,发车班次6715班,停靠站点40290个,对正常的商业竞争秩序和交通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006年在中国各大中心城市,大型超市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恶化。这种恶性竞争主要来自两个动因:一是国际性连锁公司的扩大市场份额的竞争;二是国内连锁公司之间以及国内连锁公司与外资连锁公司之间的竞争。

与我们过去的预计不同,2006年外资大型超市将迅速向中心城市周边的二三类城市发展,这就会把恶性竞争区域扩大化。

2006年在大型超市出现竞争更趋恶性化和扩大化的形势下,大型超市在高强度竞争中会出现“百货化”发展的变革。

大型超市百货化的变革除了在生鲜食品上向精品化、包装化和规格化方向发展外,主要是在卖场内引进百货类商品的品牌厅和品牌柜。

因为只有百货类商品的品牌化经营才较容易凸现企业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才能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与百货经营品牌化相适应,大型超市将大力度地改善购物环境,在装修装潢、布局陈列、设施装备、灯光色彩的等视觉形象上进行大的改变,在指示牌和POP等设计上力求更加人性化。

大型超市百货化的动因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所致,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变化。消费者追求差异化和个性化、追求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这种需求远比我们想象的来得快。

中国大型超市的百货化还有一个动因就是靠增加百货商品的品类来增加消费者选择。中国消费者对商品选择性的要求远比外国消费者要高,因为中国人口多,需求差异化大,当收入水平提高并出现收入差距拉大时,消费需求的差异也就拉大了,需求的宽度和深度也拉大了。这种需求特点必须在目前零售业的主力业态大型超市里得到体现。

家电连锁店:行业竞争充满火药味专业发展异化趋势抬头

家电连锁店行业三巨头国美、苏宁、永乐之间的竞争已如火如荼。在商务部2005年上半年中国连锁业30强排名中有5家家电连锁企业,其中有4家进入前10强。

连锁业似乎进入了“家电时代”,实际上家电连锁店的超高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家电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家电的大工业生产促使家电流通大企业的发展,中国这个大市场的巨大需求促使了家电连锁企业的大发展。

在中国家电生产行业里,经过20多年的行业整合,家电生产企业规模已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几个知名品牌制造商。

强大的运作全国市场的营销能力、强大的服务与市场配送能力以及强大的维修保养能力,奠定了大型家电流通企业在全国市场发展连锁店的条件,家电专业连锁店发展所需的供应链条件是其他连锁业态所不具备的。

中国家电消费市场排浪式全域化的消费特点是家电连锁企业能得以高速发展的根本条件。从家用电器的产品特性来说,该类产品越来越具有时尚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产品更新加速,家电品牌制造商的激烈竞争使得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更多的消费者进入了家电消费市场。

家电连锁企业在发展中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如定牌、买断生产流水线、国际采购、大规模增加时尚化信息化产品(如手机)等。这些经营方式不但使家电连锁企业从制造商那里取得了许多利益,而且从营运商(如手机通讯营运商)那里也能得到很多的利益。

家电连锁企业的高速增长引起资本市场的青睐,各大家电连锁店巨头纷纷上市融资,以实施更大规模的扩张。

2005年家电连锁业中的前三甲都已完成了第一轮的资本扩张,这预示着2006年整个家电连锁店行业的竞争将充满火药味。

在这火药味中我们已经嗅出竞争的不理性味道,主要表现在:

第一,全域式扩张而忽视成本、管理、人才能否跟上;

第二,企业增长更大程度依赖于企业购并和开店数的单级增长,忽视了提升企业综合的管理与控制能力;

第三,家电连锁店的竞争还是没有脱离低价竞争的局面,而低价竞争又严重损害了制造商的利益。

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与研究,在家电连锁企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家电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这其中孕育着大的行业风险,一旦发生宏观管理环境的变化(如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被规范、连锁商支付供货商的货款期限被限定),家电连锁企业的高速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对家电连锁企业而言,要仔细听听智者的忠告,“每个大型连锁企业都经历过快速发展期。速度要快速而有度。玩企业决不是越快越好,因为有许多因素在制约着你的速度。怎样才称得上快速而有度呢?答案就是必须控制好你的财务指标。要像沃尔玛那样有一组和谐的业绩曲线而不是大起大落,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企业领导人千万不要忽视这组曲线的异动状况。尤在超常规速度发展时期,更要注意,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调整决策,努力保持企业财务指标的平稳上升势态,避免大起大落,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家电连锁业来说还有一个现象要引起警觉,即专业性的异化。一些家电连锁企业开始多元化经营,而且都十分一致地投向了房地产业的开发,因为当今的中国开发房地产盈利比开家电连锁店要大。家电连锁店作为大型的专业性连锁店正日益显现出零售业中“品类杀手”的业态特征。由于家电连锁店的高速发展,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已从百货商店和大卖场中抢夺了很大的家电市场份额,已经迫使许多百货商店不再经营家用电器,许多大卖场也在缩减家电商场部,调整家电经营策略。

家电连锁企业理应坚持专业性经营的方向,现在出现的向房地产经营方向的异化是令人担忧的。

国家对房地产在进行调控,这个行业的门槛已经提高,对资本和现金流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投资房地产必定会影响主业的现金流量。而连锁企业可以不怕没钱挣,最怕的却是巨量不动产不能马上变现,是一段特殊的时间里观金流量的流出大于流入。这才是致命的。

超级市场:向生鲜化转型

一位日本流通专家说,在上海,没看到超级市场(Supermarket),看到的是大量的不经营生鲜食品的小型超市(日本人称之为Ministore)。这位日本的流通专家很为中国的连锁超市的发展担忧。

中国现代的流通革命是从发展小型超市开始的,其标志是1994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将当年发展100家超市的营业面积确定在最低不能低于300平米。

由于当时日用工业品的生产还没有转移到以超市为主要的销售通路,商品缺乏导致无法开设大型超市。

又由于食用农产品的流通已改变为几亿家农民承包户与批发市场和集市型农贸市场的对接,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适应连锁超市大规模经营食用农产品(生鲜食品)的生产流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由此导致了超市经营生鲜食品成本高、损耗大、品项少、鲜度差、价格也没有竞争力。几乎全中国的超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都畏难于经营生鲜食品。

中国的超市本来是有时间来逐步完成从经营食杂和日杂商品向经营生鲜食品转型的。但由于中国的零售业开放早且开放的力度大,外资的连锁超市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地在中国开设大型超市,延缓了中国的小型食杂型超市向生鲜超市的转型。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经过10年与大型超市的竞争已经认识到,食杂型超市必须向生鲜食品超市转型。2006年中国本土的连锁超市的发展将出现拐点,向生鲜化转型。

发展生鲜食品超市,经营好超市的生鲜食品是我们与国际零售企业竞争的优势。

那么中国连锁超市企业相比较国际零售企业的优势在哪?一可能是占地利之先,二就是对消费者习惯的了解,而这种了解最为直接的是对当地消费者食品结构和食品消费习惯的了解。

我们要把经营好生鲜食品提高到能与国际零售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目前国际零售业在中国主要发展标准化的大卖场业态,而生鲜食品超市的发展由于它的地域化、便利性、差异化和个性化是能与大卖场进行竞争的。

国内连锁超市企业要有经营好生鲜食品超市的信心,我们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福建的永辉超市(永辉的做法是生鲜食品采购渠道上移,在全国建立采购基地)、山东的家家悦超市(家家悦的做法是总部建立生鲜食品生产基地、配送中心、门店发展后台加工车间)。中国的连锁超市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到了做强核心业务——生鲜食品,转型生鲜食品超市的时候到了。

超级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是不可能逾越经营好生鲜食品这个关口的。

从2005年开始,上海各大超市公司(联华、农工商、家得利)将5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改造成能够全品类供应生鲜食品的专门型生鲜食品超市。

至2005年6月30日已有12家改造完成,效果显著,营业额提高35%~85%,普遍受到周围居民的欢迎。

2006年上海各大超市公司将大规模改造现有的小型超市使之生鲜化,并将积极发展营业面积在1000~2000平方米的更大规模的生鲜食品超市。

连锁超市的生鲜化转型有可能列入200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

中国的超市业者们要下决心经营好生鲜食品。因为这不仅是在发展现代的流通方式和业态,还是在创造一种新消费方式。大家应该理解,经营好生鲜食品,超市不仅有了可以与国际大型超市竞争的利器,也可避免超市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更重要的是,连锁化的生鲜超市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网络中的销售终端网络的基础性的重要一环。

标签:;  ;  ;  

2006年,我国连锁企业进入了质量争夺战时期_生鲜食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