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运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语文课程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资源的建设与运用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它对课程设计、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师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更是一个常谈的热门话题。
客观地讲,经过多年的课程资源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为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经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没有让我们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课堂形态也没有因为资源的运用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资源建设的投入与课程实施的产出严重失衡。可以说课程资源建设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一、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与运用的问题思考
(一)重相关资源而轻基本资源建设
基本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载体——教科书,而相关资源是指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其他课程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其他学科、其他形式的资源。
教科书作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资源,其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中,我们应当首先着眼于教科书,从其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价值入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却出现“轻视以教科书为基础的基本资源建设,而重视拓展性的相关资源建设”。如,一个曾经荣获全国大奖的语文专题资源网——“小学语文资源网站——风景名胜篇”,分设了景点概况、图片资料、在线影院、历史传说、人物传记、网站链接等栏目,收录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风景名胜主题课文大量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资源。当然,这些相关资源为师生拓展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该资源网对需要学习的“风景名胜”主题的相关教学内容却“只字不提”。这种轻视教科书,只重视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源建设,是舍本求末,有失偏颇。如果仅仅关注相关资源而不进行触及语文课程内核的基本资源建设,这样的资源容易成为“资源堆积”,它对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很难有“实质”上的帮助。因此,课程资源建设“应当建立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科书这个最基本资源的基础上,以教科书为依据,去引进、组织和使用相关的资源。而不应该喧宾夺主,华而不实。”[2]
(二)对课程内涵理解差异造成资源建设的缺失
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大致经历了“素材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网络教育资源库”[3]三个阶段的资源建设工作。从资源建设的成效看,“建设投入逐渐增多”,“资源逐渐丰富,初步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4]但从实践运用的现状看,一线教师面对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依然感觉资源短缺,自己的课堂也没有因为这些丰富的资源而变得精彩。这种建设与运用的巨大反差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资源建设不触及到课程的内核,再丰富的资源也只是漂亮的“摆设”而已。从目前比较成型的教学资源看,主要是企业、高校、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领衔开发。从参与资源建设的人员结构看,主要是以教育技术专家为主导,教研人员及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建设模式。课程资源建设队伍中缺少对语文课程有深度研究的课程及学科专家。
目前很多学校在运用企业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企业中的资源开发人员受自身知识结构及对资源建设认识的局限,以及企业进行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及归属,决定丁企业建设的课程资源诸多的缺失。企业开发课程资源很容易用“技术的眼光”进行资源建设,从而追求“资源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技术实现的先进性”,对课程相关资源建设投入多而对语文课程内涵关注少。这样没有触及到语文课程内涵的资源所给予一线教师的帮助仅仅是“辅助”而已,它对师生的课程学习很难产生质的帮助。
高校教育技术专家领衔开发的资源是目前一线教师运用得最普遍的课程资源。教育技术专家所特有的研究优势,让课程资源建设科学、规范。同时,高校与一线教师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使得课程资源更具针对性,这样的资源容易让一线教师接受。教育技术专家自身研究的领域决定了其进行资源建设的角度,他们更多的是从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技术运用、资源管理等宏观层面开展资源建设工作。而资源的实际运用者会更多地从学科的“微观层面”思考资源的运用,这样建设与运用之间就会存在“鸿沟”。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的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规律及课程内涵。教育技术专家自身的研究方向也决定了其不可能通晓所有学科,而参与资源建设的一线教师也很少有“从课程层面”看资源建设的意识及能力。因此,只有同相关学科专家有效合作的资源建设才能科学把握课程内涵,建设出符合学科规律,满足教学实际需求的课程资源。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教育技术专家与学科专家,特别是对学科有深度研究的课程专家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如果学科课程专家不介入资源建设,那我们所建设的课程资源的价值内涵就值得拷问了。
因此,只有以学科课程内涵为出发点的课程资源才更具生命力。
(三)实践运用偏差造成资源浪费
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于运用,只有运用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但目前中小学一线教师资源运用现状不容乐观。客观地讲,经过近几年的新课程实践,一线教师的课程资源运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理念等专业素养发展的不均衡,造成课程资源运用的差异甚至偏差。
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一些教师却感觉“无从下手”。由于教师的教学个性、学生学情、实际教学内容等差异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这对教师的资源选择及资源重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资源选择及重组能力建立在教师深厚的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学科素养保证资源选择的准确性,信息素养是合理、正确重组资源的保障。目前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学科素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中,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及重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素养发展不平衡以及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发展滞后,就出现了对资源选择随意,只考虑资源的“形”而忽略资源的“神”,“为用资源而用资源”的现象,造成资源运用的浪费。这样就很难真正发挥资源的自身优势,资源运用的有效性就大大打了折扣。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师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前几年轰轰烈烈进行的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探究学习以及基于专题资源网站的语文课程互动学习,又慢慢沉寂下来,似乎又“回到了从前”。课堂学习中课程资源运用的单向传输又慢慢成为“教学常态”。如果“仅将媒体看作课堂信息传播工具、教学内容的演示工具时,媒体对学习质量的提高将非常有限。而只有将媒体作为全面支持学生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工具,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媒体与教学方法有效地整合起来时,媒体才会促进学习。”[5]
纵观资源建设与运用的现状,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一线教师的实践运用中却显得单一、僵化,建设与运用之间产生巨大落差,面对这样的落差,我们当前课程资源建设与运用的工作就应该好好思量了。
二、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与运用的应对策略
(一)以内容为基点,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建设
语文课程内容包括“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以及对它们的阐释”,又包括需要学习的各类语文知识。[6]它是师生亲近母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
1.教学内容是资源建设的关键
语文课程内容是从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来讲的,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宏观概念。而学生每天开展语文学习,接触得更多的是语文教学层面的“语文教学内容”。它“既包括在教学中现成教材内容的沿革,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7]现实中,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关注力度不够。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些教研人员和一线实践者更关注新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的实现,语文教学研究没有根植于语文教学内容。特别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中的观课评教活动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去教上,也就是更多地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评课。从资源建设角度看,这样的评课容易让评课者和观课者更关注“如何用资源教”,而忽略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从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角度对公开课进行评价很容易让一线教师从“技术层面”去面对语文课程,而忽略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8]。因此,在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中,也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让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回归根本。
2.文本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文本资源应该是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最基本内容。文本是语文教学内容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通过阅读文本,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文课程文本资源的内容是丰富的,本文仅从“选文”角度对文本资源建设做一些实践性的思考。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以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为主体的选文辑录,如何教学好每一篇选文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课程意识和教学水平高下的标尺。王荣生教授通过对中外语文教材进行的比较和研究,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鉴别为四种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其功能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例文”是为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是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其功能主要是教给学生关于诗文和读写的知识;“样本”身份的选文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及独特的功能发挥方式,其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的学生在特定的文本交往过程中,它主要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类型的选文,学生并不是去学文,而是用选文中所讲的或选文所触发的东西,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9]
不同类型的选文有其特有的功能,不同类型的选文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程序。因此,在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选文的功能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资源建设。
如,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白杨》进行文本资源建设时,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白杨》一课的功能定位。《白杨》写于1961年,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进行艰苦创业。课文内容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讨论。课文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父亲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通过白杨树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用白杨树的精神来比喻人。课文并没有直接讴歌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通过对《白杨》课文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我们明显地看到《白杨》一课是用白杨树来比喻无私奉献、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同时对课后题的解读,也能明显地看出编者的意图也是让学生学习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因此,《白杨》一课按照“例文”的方式来处理比较合适。我们在进行本课的文本资源建设时要考虑“例文”的特点,以及本文究竟“例什么”。“‘例文’本身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它属于‘用什么去教’含义的语文‘教材内容’”[10]。作为“例文”来教学的文章“多数情况下,派上用场的只是诗文或诗文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将本来含义无限可能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11],“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则是《白杨》作为“例文”进行教学的“特定的点”。因此,在本课的文本资源建设中就要以“借物喻人”的“点”来进行选择。
以笔者的实践为例,我在进行这课教学时选择了以下文本:《写作背景材料》,学过的课文《落花生》、《梅花魂》片段,《白杨礼赞》(茅盾)片段,并推荐一组课外阅读文章《荔枝蜜》(杨朔)、《松树的风格》(陶铸)、《马说》(韩愈)、《爱莲说》(周敦颐)。选择这些文本资源是有针对性的。如,时代背景材料的选择对学生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由于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学生来说遥远而陌生,如果不把对课文的学习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那学生的理解也会有失偏颇。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不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那学生的学习也会有困难。为学生提供课文写作的背景材料,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这为学生理解用白杨特点比喻“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精神奠定了基础。从教材选文的功能定位出发,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丰富的文本资源,落实“用教材去教”的理念,资源才有可用性。
(二)关注网络平台建设,为课程资源运用搭建桥梁
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国内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取得突破的实验看,网络平台的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1.网络平台开发运用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了成型的网络平台,但使用效果却不尽人意。大多数平台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的理想开发,功能齐全运用却很繁琐,一些平台与课程及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不够。我校近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师生运用习惯,与课程需求以及师生发展相关联的简单网络平台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在实践运用中“存活”下来。网络平台建设应该建立在师生的实际需求上,只有满足师生运用需求,师生才会积极而主动地运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效性。
2.有效盘活数字资源
经过多年的资源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仅仅让它们“静静地躺在资源库”里而不“流动”起来,不作用于师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是没有价值的。就当前教师运用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看,资源运用出现了一些“空档”,资源的呈现方式也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很容易迷失在资源的海洋中,从而出现“放羊”“自流”的现象。因此需要网络平台盘活数字资源,让资源真正作用于师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如我校开发的“WebQuest平台”(http://61.144.246.33/webquest/defauit.asp),经过七年多的实践运用已经成为我校教师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学习的最常用的平台。“WebQuest平台”是借用国外“网络专题调查”学习的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而开发的在线课程学习系统。它给学习者以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学习方法的同时,对学习资源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通过链接、上传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对前面讲到的“文本资源”的管理更方便。同时,该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实时讨论交流的功能,这样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由于WebQuest平台操作非常便捷,教师要做一个网页页面,几分钟即可完成,因此深受一线教师欢迎,它是目前我校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个平台,也逐步成为老师们课堂教学的常规。
3.言语表达的自由平台
“言语是生命的表达,言语活动是人的基本生存和存在方式,人的言语生命能,最终是指向言语表现和创造的,从具体呈现方式看是指向说和写的”,而在“读、说、写关系中语文能力的终极指向是写作”。“20世纪一个学习方法的革命,是和写作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学习通过写作’。”[12]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我校“八岁能读会写实验”及淄博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提前读写教学”实验效果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写作所产生的突破正是该项实验进行语文教学“革命”的关键所在。网络平台自身特点与语文课程特有属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给学生建立一个自我表达的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写作进行学习,提升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如,我校开发的“网上习作园地”(http://61.144.246.5/pt/messageboard/)经过八年多的实践运用,现在已经成为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写作平台。它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比BBS更直观的在线写作方式,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庭随时可以上网练笔,一经提交便相当于在公众媒体公开发表。网络给儿童提供了展示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原动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使得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和洋洋大作公之于众。网上习作园地成为低年级进行写作的乐园,已经出现许多优秀的“小作家”。
网络平台是学生开展自我对话、互动对话的自由空间,是学生进行阅读、写作以及基于资源开展语文学习的平台。它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学习研究的主体,大家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因此,网络平台的建设对于有效运用语文课程资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运用的点滴思考,从比较单一的角度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运用。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以整体的视角,理性的实践开展建设工作,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满足师生实际需求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