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近50年中国妇女理论研讨会综述_社会性别论文

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近50年中国妇女理论研讨会综述_社会性别论文

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个论文,研讨会论文,中国妇女论文,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全国妇联成立50周年,全国妇联于1999年12月7—9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这一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理论研讨会具有四个主要特点:第一,参与者代表性广泛,参与精神强。研讨会共收到论文730余篇, 其中有的出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之手,有的出自专家学者之手,有的出自普通的基层妇女之手,也有相当的男士之作,共有160篇论文入选研讨会。 党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各界妇女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妇女工作者的代表共370 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除140 位代表在大会和分组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外,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参与性开放性强的讨论和交流。第二,研讨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本次会议围绕四个专题进行研讨,即: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妇女工作和妇女运动;妇女发展的热点问题;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这些专题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妇女发展的理论、实践和历史问题。第三,研讨会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术气氛。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不分界别、级别、性别,平等对话,互相倾听,既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又认真分享他人的经验。在真诚坦率的气氛中,激烈的甚至不留情面的争论,非但没有产生距离感与隔阂,反而激励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四,研讨会团结和凝聚了中国妇女研究的力量。研讨会对于各界联合起来促进妇女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与会的各级领导被妇女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妇女问题的丰富性、重要性所感染,各级妇联干部被会议的宽松和谐气氛和专家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所打动,广大专家学者对妇联牵头联合社会各界开展妇女研究的举措和胸怀表示赞赏,研讨会增进了各界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起到优势互补、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妇女研究的作用。

研讨会的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围绕四个专题进行,现将要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专题讨论。主要涉及到:1、关于中国妇女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问题。认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既是方法论,又是科学体系,它既应回答中国社会转型期妇女在市场经济条件、多种经济成份和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问题,又应回应西方女性主义将“社会性别分析纳入决策主流”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挑战;对于各种国际思潮,既应避免一概拒绝,又应警惕盲目崇拜,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以阶级视角看问题,西方女性主义给我们以性别视角看问题,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坚持为我学用、以我为主的方针,吸收和借鉴对中国妇女发展有益、在中国切实可行的思想和经验;当前妇女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发展的基本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阐明现阶段中国妇女地位变迁的轨迹,性别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妇女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妇女发展的根本任务、主要途径和基本规律,创建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争取在国际妇女论坛上拥有真正令人信服的发言权,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妇女运动及理论的关系问题。认为, 虽然在新时期邓小平没有关于妇女问题的直接论述,但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认识现阶段我国妇女发展状况和制定妇女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其中,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论述、关于对中国国情的基本分析、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断、关于民主和法制的思想等,对新时期中国妇女理论的探索和妇女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如何分析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男女平等而限制生产力发展,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及由此造成的性别差异、甚至性别歧视的矛盾问题,如何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社会发展和两性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公平”与“社会公正”的矛盾与关系问题,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3、关于男女平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问题。认为, 把男女平等提升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并非权宜之计,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确立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确立的现实依据,蓬勃发展的国际妇女运动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确立的外部动力;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决策者具备性别意识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关键,法律的保障作用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基本前提,大众传媒的积极导向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环节,女性自身的努力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内在要求,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必要条件。也有同志认为,男女平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其影响力和约束力远不及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这一理论的力度不仅应该体现在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应该有其自身完整的理论框架作基础。

二、关于“妇女工作和妇女运动”的专题讨论。主要涉及到 :1、关于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认为,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妇女运动已经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它既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妇女解放的实践;把妇女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依靠政府和社会支持,全面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组织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男性携手并肩;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具体利益,逐步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有同志认为,在中国,妇女解放和妇女运动应当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各阶段的目标不应混淆和超越,不应把现阶段妇女解放的程度估计过高。有同志认为,平等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妇女运动的主旋律,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妇女运动的目标、对象、内容、主体和方式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2、关于中国妇女运动的内在动力问题。 作为社会运动一种形态的妇女解放运动,既要靠妇女自身的力量、建立在妇女群体的内在要求上,又要有社会条件外部环境的共同合力,外力可在一定条件下推动妇女运动量的变化甚至质的飞跃,妇女运动要注意在不同情况下适时地借助于这两种力量。目前,女性的自主意识虽有所加强,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觉醒还是很不够的,应着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工作。

3、关于妇女工作的社会化问题。认为,其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客观上将妇女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与各种社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行政区划为主建立起来的各级妇联组织,无论其工作覆盖面还是工作方式,都不能完全适应妇女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妇女工作社会化成为妇女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其二,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社区工作中具有政治优势、信誉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和协调优势。其三,妇联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社区服务中找准位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建立队伍,提高妇女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社区管理者的性别意识,保护社区弱势妇女群体;依托妇女再就业服务中心,创一批服务实体和优势服务名牌。其四,借鉴社会工作专门学科的知识是妇女工作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4、关于以“双学双比”、 “巾帼建功”和“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为代表的妇女工作主体活动方式问题。认为,三大主体活动以及其他妇女活动方式是中国妇女工作在新时期的能动创造,也是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双学双比”为例,它不但使妇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了妇女的觉悟、知识技能和地位,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且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人们也认为,这些活动在满足妇女和时代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即如何将这些活动引向深入,摆脱形式主义、短期行为、“一刀切”的束缚,建立对在市场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妇女群体的有效支持系统,不断提高妇女的能力并使妇女真正受益。

三、关于“妇女发展的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涉及到就业、参政、教育、保健、农村妇女发展、婚姻家庭、大众传媒、妇女与环境、少数民族妇女、老年妇女等17个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1、 在我国,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同样加剧了整个社会特别是性别的分化。在效益、成本、产值等机制的驱动下,大部分妇女在就业的资源、机会、权力等方面处于较男性不利的地位,妇女因性别的差异(体力不如男性、生育职能、双重角色负担)而被视为劣势等级的观念和文化较之计划经济时代更为明显;一方面,妇女比男性更难于在较高的职业声望的岗位上就业、更容易从有较好社会保障的职业中下岗,另一方面,妇女又极为大量地充当了加工业生产线(此时非但没人说她们体力不如男反而说她们比男性仔细)、传统服务业等脏累差的所谓“女性职业”的廉价劳动力,女性因性别的等级而在就业领域中被边缘化了;“二等劳动力”、“妇女回家”、“阶段就业”、“贤妻良母”、“全职太太”等主张是其代表性的观念上的反映,职业生活中的不利地位不仅动摇着新中国50年来形成的男女平等的制度和观念,而且直接影响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与地位。

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外部环境下, 资本主义市场所造成的阶级、种族、性别的分化,也对中国的性别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市场化、商业化了的大众传媒中,资本主义商业中把女性的容貌、性、生活方式当做卖点的商业机制和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消蚀着新中国建立以来已经深入人心的男女平等观念和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女性形象;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把妇女儿童当做商品买卖的行为和意识死恢复燃,拐卖妇女的事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有人公然主张“发展经济必须牺牲妇女”、“繁荣必须’娼’盛”,致使以色情为诱饵牟取暴利的行为和嫖娼买淫现象激增,重婚纳妾沉渣泛起,以女性为玩物、以女性标榜身份的行为甚至成为“时尚”,在这种机制和氛围中,女性不可避免地被沦为男性、金钱、物质的附庸,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价。认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机制对中国妇女发展的影响,制定抵制其负面作用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妇女研究和妇女运动迫在眉睫之事。

3、中国妇女在获得教育资源方面有总体上升的趋势, 但同中国男性和世界女性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女性在获得教育资源方面相对处于弱势,特别是农村妇女、贫困地区女童的教育、培训参与率较低;在高等教育中,不同专业间的性别比例失衡,传统观念一向认为女性不宜学理科,而女性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专业取向,直接影响女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在高科技和社会管理上的参与能力;在各级教育中,教育内容中的旧观念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文化中的传统女性角色定型和高科技、高层社会职业排斥女性的取向,极大地影响着女青年的成就动机、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阻碍男女青年平衡、平等地发展;在教师队伍中,女性的参与率、观念、行为和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女教师的发展和男女青年学生的成长。因此,在女性与教育发展方面,不仅要重视女性参与教育的数量,更要重视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将基本国策和性别观念真正纳入各种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实践中。

4、经济的发展并不等同于妇女自然而然地发展。 单纯的经济增长也不等于社会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经济的增长仍可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实践早已证明,即使是性别中立的发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对男女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资源分配过程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不讨论性别问题,是对妇女发展最不利的政策基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在社会发展决策中将社会性别观念纳入主流,是中国社会发展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从而实现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

四、关于“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专题讨论。代表们的发言主要涉及对中国妇女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中国妇女学科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如何促进中国妇女研究的发展等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1、 中国妇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妇女研究在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基本理论方面、在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政策方面、在提高妇女地位促进妇女全面平等地参与社会发展方面、在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在制定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的战略方针方面、在促进中国妇女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也是妇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起一支以高校、社科研究系统、妇联为主体的包括男性学者在内的妇女研究队伍。

2、中国妇女研究自觉地向学科化方向发展。 妇女史学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趋势:(1)文化研究将受到重视;(2)更多的社会科学方法将被用于妇女史研究;(3)为当代人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女性文学探讨了女性写作中女性意识的日益凸现的发展趋势,讨论了性别写作与超性别写作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批评,全方位地深入思考当代中国女性命运,从而体现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活力。女性哲学讨论了社会性别和审美的关系,认为爱美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造成的,是文化的塑造;反思这种文化和建构,不是倡导女性不打扮,而是反对以外在美作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审美过程中,女性也应成为审美主体而不是仅仅充当客体。性别与大众传媒的研究发现,媒体包括妇女媒体较少关注社会性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节目常常从同情、鼓励妇女的角度,而不是从性别公正的角度来反映现实问题,隐含着大量的角色定型和潜在的性别歧视,媒体制作者对性别问题缺少必要的反省。女性美术的研究说明,历史上女画家的缺席反映了男性中心文化的统治,观众对女画家女性身份而不是对绘画内容的关注也是这种文化的表现。此外,女性人口、女性心理、女性人才、性别与发展等研究者,也借鉴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范畴和分析方法,填补本学科的知识空白,从多种学科寻找性别不平等的深层原因,探讨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途径。

关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讨论。认为,不应把社会性别理论仅仅看成是西方的,它也是联合国提出的,是世界的,我们批判地借鉴社会性别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对社会性别理论,不能只作介绍,要注重对差异的研究,妇女不是一个没有差别的群体;社会性别不是妇女研究的唯一范畴,妇女研究还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种族等其他范畴。

3、关于中国妇女学的建设。认为,中国妇女学应体现三个特征,女性特征、本土特征和跨学科特征;其方法论特征为,强调主体化和行动性,强调被研究对象的平等和受益,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性别倾向等,强调定性研究而不是传统的定量研究;妇女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判断是否学科的标准不是社会需求和物质资源,而是看是否有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学科建设一定要有重点,也可以进行规模研究;学科建设要有好的研究和教材,但也有人提出,开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即使加快教材编写的步伐,也应是多样性的,不应是统一的课本和统一的理论。

4、中国妇女研究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对内还不能科学解释社会转型期中国妇女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问题,对外还不能与国际平等对话。中国妇女研究仍面临着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任务,既自觉改造中国主流社会科学理论中男性中心价值观,又科学地为这一理论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从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期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妇女问题和社会性别问题,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妇女研究任重道远。

这次研讨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由于能力和财力所限,很多非常期望参会的同志未能与会;由于议题广泛和研讨时间的限制,有些探讨还很不深入;由于准备时间的仓促和学术规范的欠缺,一些论文的质量和对妇女运动实践的指导还有待提高等。这些,将激励我们更加为之发愤努力、团结奋进。

标签:;  ;  ;  ;  ;  ;  

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近50年中国妇女理论研讨会综述_社会性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